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laowantong203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4980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已有 954 次阅读2017-5-18 05:07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从原始道-道教-道学发展;

    【一、道==哲学】

    【二、道教==信仰】

    【三、道学==全统】全面统计

    道学又到一个关键发展时期、需要全面统计;

    所以中国要复兴崛起,首先道教必须统一起来,我来做个牵引人。

    ==============================

    【一、道==哲学】

    1域:道{ 哲学名词}

    "道"是中国(含东方与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

    2界:

    "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略后于老子的财神范蠡, 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外邦之道】

    道就是永恒的上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新约·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

    【二、道教==信仰】

    4万年以前,人类宗教已经出现;

    1.8万前盘古{后九天玄女}-前年7724伏羲氏{女娲}----2017年蒋金海全面统计

    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所以中国要复兴崛起,道教必须统一起来;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

    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

    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

    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3门:【现在全真教为世界道教的主流。】

    宋元

    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

    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1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2唐宋的兴盛时期、

    3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4清以后衰落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近10万人,初步统计

    住观道士有近3万人,

    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

    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

    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宋末元初

    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

    后来,王重阳{为浙江绍兴人}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

    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

    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

    【三、道学==全统】全面统计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庄子成书----老子-孔子

    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

    《宋史》立"道学传"。

    两宋时期道学理学集大成者有北宋王景山讳开祖。

    【王开祖“倡鸣‘道学’二字著之话言”首创“道学”一词。】

    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

    ====================

    【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2017年5月在十堰武当山举办】

    发布时间:2016-10-10 12:04:24来源:秦楚网 进入电子报 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明年5月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举办

    周霁强调:举全市之力办好一流论坛

    秦楚网讯 记者 兰瑞文 徐正国 报道:经国务院批准,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定于2017年5月10日在道教圣地武当山举办。

    作为论坛承办方,我市今日上午在行政中心召开论坛筹备事项专题会议。市委书记周霁强调,国际道教论坛是目前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道教会议,必须举全市之力将其办成一流论坛,藉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自信,提升大美十堰的美度誉。

    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维国,市委副书记龙良文,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世杰,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师永学,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张歌莺等出席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十堰市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筹委会关于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据了解,以“道通天地,德贯古今”为主题的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明年5月在武当山举办,为期5天。分论坛有5个议题:道法自然与生态伦理、仙道贵生与身心健康、上善若水与社会公益、同天福地与生态环保、有容乃大与文明互鉴。目前,论坛各项筹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力有序推进。

    听取相关汇报后,周霁指出,国际道教论坛作为弘扬和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平台和盛会,具有很高的文化标准,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加强国际道教文化交流,推介武当仙山,提升十堰市乃至湖北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等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起来,举全市之力,认真梳理各项工作,把握工作重点,与有关各方紧密衔接,加快推进各项工作,以一流的文化标准、一流的论坛深度、一流的环境标准和一流的安全社会秩序标准,办好一流的论坛。

    周霁强调,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筹备工作时间很紧、任务很重。接下来,我们必须尽快围绕“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开出任务清单,落实到人,责任上肩,落实到位。他特别强调,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把好“四关”:把好政治关,把握好活动尺度;把好文化关,把握宣传尺度;把好纪律关,做到节俭办会;把好安全稳定关,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我们要抢抓机遇,改善武当山的基础建设。”周霁强调,道路、街道、宫殿、场馆改造提档升级要提早抓紧推进;要借助移动互联网优势,吸引游客多在景区用手机“扫一扫,发一发”,提升武当山在海内外的美誉度。同时,要借势借力扩大宣传,要在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上宣传造势,注重新闻与旅游之间的宣传策划,增强文化宣传、形象宣传广度和深度,务求论坛圆满成功。

    张维国就筹备工作提出要求。他说,筹备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与国家、省直有关部门紧密沟通汇报,争取支持;筹备方案要落实落细,按照时间表和任务书落实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要提前启动,尽早完成;社会矛盾要提早排查,确保稳定;论坛氛围要提早营造,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宣传策划包装工作要创新出彩,确保本届论坛办出特色。

    据悉,国际道教论坛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国际性道教文化交流盛会,每3年举办一次。前三届论坛分别在陕西西安、湖南衡山和江西鹰潭龙虎山举行。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由湖北省组委会承办,香港道教联合会、澳门道教协会、台湾中华道教总会协办。

    ==========================

    附:

    大展开

    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从原始道-道教-道学发展;

    【一、道==哲学】

    【二、道教==信仰】

    【三、道学==全统】全面统计

    道学又到一个关键发展时期、需要全面统计;

    所以中国要复兴崛起,首先道教必须统一起来,我来做个牵引人。

    ==============================

    【一、道==哲学】

    1域:道{ 哲学名词}

    "道"是中国(含东方与西方)哲学的最高范畴。

    2界:

    "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来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略后于老子的财神范蠡, 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由此可见: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道“字的本义是运动的源头,即太阳,上帝。这就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即终极真理。 (请参阅《襄阳居士文集)诸文章)

    有人说:孔子是中华文化第一人,这话有点言过其实了。其实

    老子才是”中国哲学之父“,堪称中华文化第一人。

    孔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只谈仁和礼,六合之外,存而不论;

    而老子的哲学是自然哲学,研究道与德,揭示宇宙的终极真理。

    二人的境界高下立判。

    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大抵在道家。这话是一语中的,非常正确的。

    人类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明道”。(见同名网文)像太阳那样发光发热,照亮人间,无私奉献,温暖他人。

    【外邦之道】

    道就是永恒的上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新约·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道

    出处

    拼音==dao

    作者==老子

    目罗

    1解道存亡

    2道之本

    3道之中

    4道之末

    5简介

    6体道

    7概念

    8先秦思想

    9解字

    10简史

    11特征

    12老子思想

    13外邦之道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统御,一切不约而同,统一尊循,无有例外。这个(假设的)统御者,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恒古不变。其始无名,故古人强名曰:道。

    解道存亡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古人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名称,简而言之,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字,而不是道的本质。它本无名,可以叫它TT,也可以叫它YY,也可以叫它道。名为TT,即不是TT,名为YY,即不是YY,名为道,即不是道。

    古人把它自己如此,这样,那样,强名为道。今人认为道就是道,忘却了它的本,而抓住了它的末。

    若人真要明道,先离道名,既离道名,即无见解。既无见解,清静自然,唯有体会,既有体会,体道同一,体会已过,体会不存,体道已同,已无同与不同,无彼无此,无我亦无道,身体自己如此,名为得道。实无所得。

    道之本

    道之本者,自然也。自然者,它自己如此,即无一切它自己之外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的运化。

    以此,故道经佛经,皆千说万说,无为、无住、无相、无体、无有、无无等等。只是让学者,不要以自己的心意神去改变道的运化。见如不见,闻如不闻,知如不知,觉如不觉,有而当其无,尽量减少参与,以至于我无为而道无所不为。自然而然运化以至身与自然运化同一,名为得道。

    道之中

    道之中者,自然也,自然者,它们(他们、她们)自己如此,即无我自已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的运化。

    后天之道,源自先天之道,后天之道是先天之道的表现。先天之道表现为:

    无中生有,有中反无。

    柔弱胜刚强,以德而化,天下归。

    势未成,需静守,势已成,自向前。

    阴阳反复。

    阴阳相合。

    瓜熟蒂落。

    功成身退。

    等等。

    道之末

    道之末者,自然也,自然者,它(他、她)自己如此,即有我与它(他、她)的心意神和接触改变使它(他、她)形成现在、过去、未来的运化。

    此道者,道路之道,道理之道,人道之道,商道之道,诡道之道,孝道之道,君臣之道,知道之道,等等不可尽言。此皆人与事物互相左右影响改变之道。

    简介

    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产生於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於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只可以直观体验。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

    《庄子·缮性》:"道,理也。……道无不理"。《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

    《管子·任法》篇中说"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这个"道"是政治原则;

    《周易大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又是指基本规律。此外春秋时期也还有"天道"的说法,《春秋左传》即记载子产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天道"即天之道,特指与天象有关的自然规律。

    老子之道的含义

    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时又在社会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义上使用,即分析人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道家黄老之学

    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道家老庄之学为代表的道家之"道",偏重于谈宇宙本体及万物起源的问题。所以,虽同属道家,但是侧重点不同,在哲学与美学中也具有不同的重要含意和特色美观。

    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可能分别代表道的不同的含义。

    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故老子说"独立而不改。"俗语云:"条条大路通北京。"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

    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卫生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俗话说:"各有各的道。"可见这个"大道"与人生关系之密切。

    中华道家说,

    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可"百姓日用而不知。"

    自古以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中华道家,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

    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体道

    "道"是宇宙的万物的始基。它是永恒、绝对的形而上存在;既超越主客观的差别,又超越时间、空间、运动和因果等经验范畴;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一种绝对实在。道本身是不可描述的、没有任何属性的抽象实体,但是,人们在说她时给它附上了各种属性,如全智、全能等等。由此,便产生两种道:一个是无属性、无差别、无制限的道,称为不可说"道"这种道只可直观体显与体悟;一个是有属性、有差别、有制限的道,称为可说的"道"。恒道是绝对的实在,是万物的本原和规律;而非恒道则是经过人主观化了的恒道,是一种现象或经验的东西。"道"即是道体,是一形而上意义的实体,道体并不是孤悬独存,与世间截然分离的,"道"是超越时空等一切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道体本身所涵蕴的性质,正是世人进行自我修养的依据。道家诸子特别强调"体道",指的却是一种实践修养的功夫,要求践履者对道体有一切身的体悟,并就此体悟加以贯彻力行,务求通过践履的功夫令践履者把握道体的特质,且将这特质透显出来。

    概念

    道

    道家的"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老子所说的"道 "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第二,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第三,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

    春秋时期老子用道的概念否定了上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这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个重大的变革。"道"生成演化万物就属于"宇宙论"问题;"道"决定万物的存在就是"本体论"问题。老子的论述虽然相当简洁,却已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来了,这是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突出贡献。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宗教或神化的束缚,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世界起源问题和存在根据问题的大思想家。他迈开了走出宗教或神化之网的第一步,闯入了理论思维的新天地,这标志着中华民族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一个飞跃,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简言之,"道":一。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这也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二。自然规律;三。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道"作为世界之不同于一般的"有",也不同于一般的"无",它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道是"有"与"无"以及一切万事万物的统一。

    道与德的关系

    道是"一"之上,形而上的形而无上,不可言说者,为体。 德是道所衍生的万物一切,事物的存在规律,为用。

    先秦思想

    太极图

    《庄子·缮性》:"道,理也。……道无不理"。

    《管子·君臣上》:"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

    《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曰:道,理之者也"。可见,先秦思想家已经普遍在使用"理"解释"道"。

    解字

    从郭店简文的"道"(从"行"从"人","人"在"行"中),甲骨文中已有相应的"道"字。石鼓文、金文中的"道"字,"行"的中间是"首寸"(头与手)或"首止"(头与足),实属"人"形的繁化。字形而言,"道"是一个人处在十字路口的情形,字形本意更像是"置人于路"之指事,而非所行之路之象形。凡是自主上路的,作"蹈"解;如果是引人上路,则作"导"解。

    简史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

    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人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它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

    有的人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

    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

    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近似地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也有人说"道生一,一生二",意思是指,在谁也不知道的地方产生了本源之气,这个本源又分化为阴与阳这两种气。在这种情况下,道即是无,也就是谁也不知道,谁也不能够定性,也就是未知的神秘的。因为道的未知特性,故越是给道下一个结论,那么就越是错误的。在"道"代指未知事物的情况下,"道生一,一生二"这句话,常被人认为"一"即指本源,这个"本源",被许多人当作了已知的、可解释的、可定性的"道"。这个"一"所代指的道,就成为阴阳家关于道的学说,它是许许多多的道学说中的一种。

    道论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

    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

    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

    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有唯心主义色彩。

    庄子

    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

    韩非

    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以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

    所著《易传》 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

    《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宋代张载

    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起到促进作用。

    特征

    道的客观性。

    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基础,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

    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道循环往复。

    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它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圆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道对立统一。

    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在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道无为。

    无为是道之子,它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道德经》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

    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也是万物的宗主;它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老子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亦称老聃,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已难以详考。从老子的家世来看,他的先辈做过太史、太卜一类的官,在身份上接近于卿大夫,属于贵族中上层。老子的原籍是楚国苦县 <http://baike.so.com/doc/5713343-5926069.html>(今河南省鹿邑县),但由于周王室太史一类的官职是世袭的,因此,老子很可能出生在洛邑。年长后,老子任周王室的守藏室史(管理图书典籍的官吏)。在这里,他潜心于书籍之中,见闻广博,熟悉旧的典章制度,通晓历史,对人世有了更深切的认识,进而形成深奥、玄妙的思想体系。

    按照司马迁的记述,

    老子是一位学识渊博、社会经验丰富、精通古代礼制而又对礼持严肃批评态度、脾气有些古怪的老者。他生活在周景王、周敬王时代,社会动荡,民心思变。他也许像许多正直的大臣一样,向周王上过治国的策论,此时的周王已没有重振王权的伟大抱负,考虑的只是如何除掉有不臣之心的王室异己,如何在各诸侯强国间巧妙周旋,以图苟且偷生。老子是个智者,当他的理想无法付诸实施时,不像有些大臣那样卷入王室的是非之争,从而招来杀身之祸。他埋头读书,接待一些像孔子一样的求学者,清谈远离现实政治的哲学命题。

    老子综观历史祸福成败,融汇各种学问,创造出自己的学说。在他的思想学说中,"道"是他经常谈论的。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按他的话讲是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道"创生了万物,"万物"创生以后,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应该顺其自然。人们把以老子为宗的学派称为道家学派。

    老子思想中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对立面可以转化。老子还说,"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并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他说,一个杯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一间房子,也是因为它的"无",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由此可知,"有"之所以能给人便利,全依赖"无"发挥它的作用。仅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惟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用。

    《道德经》,又名《老子》,传为老子所作。虽只有五千言,其中哲理却博大精深,能参透玄机者,可称得上是得道高士。老子见周(东周)室将乱,终于骑着青牛,从洛阳往西,出函谷关而去,不知所终。

    【外邦之道】

    道就是永恒的上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新约·约翰福音·第一章第一节》)

    ==================、

    【二、道教==信仰】

    4万年以前,人类宗教已经出现;

    1.8万前盘古{后九天玄女}-前年7724伏羲氏{女娲}----2017年蒋金海全面统计

    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所以中国要复兴崛起,道教必须统一起来;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信仰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完整的系统。

    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法祖。

    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

    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3门:【现在全真教为世界道教的主流。】

    宋元

    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

    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1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2唐宋的兴盛时期、

    3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4清以后衰落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近10万人,初步统计

    住观道士有近3万人,

    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

    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

    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宋末元初

    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

    后来,王重阳{为浙江绍兴人}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

    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

    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

    【3道学】]

    【三、道学==全统】全面统计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庄子成书----老子-孔子

    道学(Daoism)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原指老子创立的有关道的学说 ,它包括哲学的道家、宗教学的道教以及属于人体生命科学范围的内丹学。中国古文献中凡较严肃的学术分类或艺文志书,皆以儒、道并举。

    《宋史》立"道学传"。

    两宋时期道学理学集大成者有北宋王景山讳开祖。

    【王开祖“倡鸣‘道学’二字著之话言”首创“道学”一词。】

    胡孚琛著《道学通论》已首先为道学正名,同时又论证了道家、道教、内丹学三者的关系并揭示了道学的基本内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道学

    外文名称==Daoism

    基本内容==道家、道教、内丹学

    始见于==隋书·经籍志

    创建者==老子

    目录

    1道

    2哲学范畴

    3道家之道

    4道学八大支柱

    5词典释义

    6湖南方言

    -----------------------------

    【】1道

    “道”狭义的讲指的是中国道家文化广义的讲指的是同道家思想相融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称道学文化。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时曾经说过“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 道”也是中华民族在人类进化长河中积累的智慧的体现从伏羲创建八卦图形到先知大德悟出河图、洛书道学思维就已经注入了这个民族的意识思维之中这种思维发展到现在已经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民族文化道学是中华的本土众文化的核心有很多借鉴道学思想延伸的一些学说也是围绕华夏民族意识可以接受的思维形式而发展起来的。

    “道”是对自然万物客观认识的方式也是正确认识万物智慧的凝聚词道包含天地之间正确认知的观点道分阴阳也就是说世间的万千世间万物都是有正确与不正确、好与坏、美与丑。相对应的学说观点把这个观点归纳一个观点符号也就是“道”。

    “道”的渊源很久远从人类利用自身的智慧创造图形演绎一个很久远的图腾那就是伏羲立道的象形学说远古最有智慧的鼻祖就是伏羲做为华夏人群智慧的代表传说中的伏羲是人首蛇身依照传说中伏羲的形象创造出了“道”道字中的“首”是伏羲的头辶字旁就是伏羲的躯干更形象的记载着人类的智慧伏羲也就是“道”

    “道”被很多的新出学说借用后赋予神秘、赋予万能词藻修饰后使人们不能够正确的认识看不清“道”的真正含义道就是智慧。《道解》敬轩子

    当代人民群众对道学的解译大多都是参考古典本籍由于道学理论体系和宗教理论体系分界暧昧再加上经典古本理解认识上的偏差使道学根本理论体系不被人知以老子《道德经》为例多种学术领域的认识解译更有天壤之别例举宗教学术体系认为道德经是道教界立教之本从玄词理解上过重不理解意的表达只感受字面解释的表达所以从继承既传承上就出现了大玄门和大虚幻的虚伪真理逻辑体系整个学术体系的形成通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也衍生了众多的学术流派最为有影响力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医家等诸子百家的空前盛况华夏文化即如大浪淘沙一家一说的绝对学术被一次次的整合每家学术体系最终体现的是道有的学术体系理论维护的根本格局和宗旨也有广域和本域上的区别诸子百家学术理论的初衷基础都出于捍卫天下从实际的应用上一家之说又不能完全的满足捍卫天下条件和周密就出现主体学术采纳别家的道在此的道是指智慧的、合理的、有效的正确方法不悖离服务天下的学术为学、服务于政治权利的为术、只服务于本学术主体的为教所以理解和认识道学就逐步清晰起来了道学也就是华夏民族的智慧学不含杂唯心主义论点的理论内容道学被众多学术流派沿用本意也是道家得以完善继承流传的重要客观条件。

    【】哲学范畴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天道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

    【】

    折叠道家之道

    折叠道是阴阳

    首先运用道教的思维方法分析一下“道”字原来是这么写的

    右上角的两点“- -”在八卦里面代表的意思是阴两点下面是一横“-”代表着阳的意思即所谓“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中心是一个自我的“自”强调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体悟才能得到的最下方是一个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体悟大道就需要深谙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天道运行阴阳造化。

    折叠道是过程

    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折叠道是本原

    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折叠道是规律

    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折叠道是法则

    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学八大支柱==按先天八卦

    胡孚琛指出,创立有时代精神的新道学是中华民族21世纪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今再从新的侧面,提出道学八大支柱的框架。

    1先天八卦==河图洛书

    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宫}、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乾一==天地人哲学

    【兑二==政治管理学

    【离三==文艺审美学

    【震四===医药养生学

    【巽五==宗教伦理学

    【坎六==自然生态学

    【艮七==丹道性命学

    【坤八==方技术数学

    道学中有独具特色的道教医学和道教药学,此外尚有行气、导引、房中、服食、辟谷、睡功、内视、守一、健身术、武术、按摩、针灸、食疗、美容术等。

    新近由萧克将军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中收有胡孚琛、陈耀庭、王卡、刘仲宇合著的《道教志》一书,书中对道学中的医药养生学论之甚详,此不赘述。

    另须指出,中医学和中草药学理应属于道学的范畴,这不仅是由于它源于道学文化;也不仅是因为医学史上可以排出一长串道士的名字,如张仲景、华佗、扁鹊、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

    术数学

    是一种以周易象数体系为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原理作思想根基,以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亲、七耀、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气组成的形式系统。

    -----------------------------------

    【乾一==天地人哲学

    道学的哲学是一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学问,它包括道论、道的宇宙生成图式、时空观、气论、气的人体观以及辩证法、认识论等内容。简言之,可以用“人行道”三字概括起来,人是人学;行是实践哲学;道是形而上的道家哲学。

    在中国哲学史上,按西方关于哲学分类的规范,仅有道家才属于严格意义的哲学范畴。道家哲学源于母系氏族公社先民以女性生殖崇拜为特征的原始宗教巫史文化传统,三代之后经过先秦的老庄学(庄子在道家的地位有如儒家的孟子)、秦汉的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宋元明清的内丹心性学(内丹生命哲学)五个发展阶段,至清末接引西方的自由主义人中国,形成萌芽状态的启蒙哲学。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道家哲学受到正统的儒家伦理学的压抑而畸形发展,至魏晋而后又被儒家学者曲解,使道家哲学的真实意义晦而不彰。特别是魏晋玄学的研究,尚存有诸多站在儒学立场上曲解玄学的观点被学术界广泛接受,懦要重新澄清。例如郭象讲名教为“自然之迹”,乃老子“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另一说法,当今学者却异口同声地将其哲学含义定为“名教即自然”的儒家观点,久之习非成是而不觉。魏晋以来性喜老庄的学者甚多,《道德经》和《庄子》的注本也比比皆是,但多为望文生义之作,没几个人真能读得懂,《道藏》等道书中的哲学思想精华也远远没有发掘出来。难怪朱熹说:“庄、老二书,注解甚多,竟无一人说得它本意出,只据它臆说。这需要跨世纪的新一代学者重新审视道家的思想,将道家典籍中的真实含义发掘出来。我期待着以新道学的立场对道家典籍重新注释和研究的著述不断涌现出来。

    【兑二==政治管理学

    有的学者断言,经济学主要关注如何以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其支点是价值的生产;政治学关注如何分配那些业已由经济活动生产出来的利益,其支点是价值的支配;伦理学则关心所分配的利益是否公正,其支点是价值的评估。这种区分显然是以西方的社会观念为立足点的,但我们可以作为分析道学的参照系。

    在社会观点上,道学的核心思想是建构一个模拟自然界或人体生命的自组织、自调节的最优的自动化系统,这个系统依乎天、地、人之道,无亲无疏,大公大慈,导人向善,是一种“万物将自化”(《道德经·37章》)的自然之治的社会。在经济上,道学主张一种以自然生态立国的经济模式,反对无限制地掠夺自然资源,将保护生态环境置于经济生产的首位。在政治上,道学强调一种“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道德经·32章》)的分配制度,将普施利益于天下众生作为价值分配的支点。道学从来不反对每个人首先珍惜自己的生命和获得个人的幸福,但也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条件“参赞天地之化育”。《道德产的原始公社文化升华而来的,因而具有“天下为公”的超越时代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儒家政治多采用一元化的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缺乏合理的监督机制,积久则造成一人独裁人人为奴的局面。这种政权靠家族的传宗接代模式来延续,政权的交替和势力的转移充满着血腥的残杀,使政治领域变为仅是少数人争权夺势的凶险场所,脱离开人民群众的直接参预。道学的政体倡导一种“三元一太极”的阴帕互补结构,以自然立法形成相互制约、上下反馈的自调节的和谐机制,百姓逍遥于大自然中自由发展而感受不到政权的存在。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道学的自然之治更是否定人治又超越现代法治的。

    《庄子》描述了道学不以私心治天下的自然之治:“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大有者也。”

    (《应帝王》)道家认为自然生态社会是世界上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里人与禽兽乃至整个自然界都处于平等和谐的状态,人人自食其力,同德而不党,无宗法等级,无剥削压迫,具有纯真朴实的人际关系。“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累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马蹄》)道家关注民性的自然,人的尊严和人性的自由;认为能恢复人类真实、自然、纯朴、善良的本性的社会才是道家的“至德之世”。

    老子的《道德经》本来就含有君王南面的政术,魏源著《老子本义》,在《论老子》一文中称《老子》是“救世书”,说古今“气化递嬗,如寒暑然。太古之不能不唐虞三代,唐虞三代之不能不后世,一家高曾祖父子姓,有不能同。故忠、质、文皆递以救弊,而弊极则将反其初。”道学是一种返本复初的学说,又是一种继往开来的学说,以之为政要因时制宜,能变能守,静可以无事无为因循自然,动可以力挽狂澜革故鼎新。

    老子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57章》),道学的治国用兵之术曾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汉唐盛世”的辉煌时期。

    道学政术与民主政体天然相合,而与封建家长制的独裁政权多有冲突。

    严复说:

    “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君主之国,未有能用黄老者也。

    汉之黄老,貌袭而取之耳。”(《老子道德经评点》)社会主义事业本来应该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发挥创造精神的事业,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因之新道学的精华完全经》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79章),认为人事的活动要取法自然界的规律,道作为自然法则是客观的,无所偏爱的,因而也是无私的,公正的。《庄子·天道》指出,“嘉孺子而哀妇人”,为儒家的仁义之治;“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为道家的自然之治。老子“以道莅天下”,认为“天之道,损有炼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除”。(《道德经·77章》)人若能达到“有馀以奉天下”的至德,才能接近道的境界。道家之仁为大仁、大慈、大善,大仁则无亲,故对天下一视同仁。老子的思想是从母系氏族无剥削、无压迫、无私可以为中国世纪之交的政治体制革新提供思想资源。

    【离三==文艺审美学

    道学渗透到文学艺术的所有方面,诸如小说、戏曲、音乐、诗词、书法、绘画、雕塑、园林、建筑、盆景、游艺、膳食、衣饰、手工艺品等多种领域,形成自然主义的审美意识,激发了文学艺术家的创造力。

    《中华道教大辞典》辟有“道教文学艺术”专类,读者可以参看。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成熟,道家自然主义的审美标准成为社会风尚,道家美学和道教美学开始形成。六朝时期是美的觉醒的时代,过去被君权政治和礼教伦理观念束缚住的文学艺术开始解放出来,在各个领域开出美的花朵。在这个时代,山水文学、游仙诗、志怪小说、山水画、水墨画、壁画、模拟自然山水的庭园艺术等几乎同时出现,自然美的发现反映了人的自然本性的觉醒。

    美是人的情感对客观事物在心理结构上合目的性的追求和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取决于主体和客体在心理结构上和谐的程度。和谐即是主体和客体合目的性的同构,宇宙间万事万物就是依靠同构的相互作用来进行信息传递的,这种和谐同构的程度越大,主体获得合目的性的信息量就越多,审美的价值判断值就越高。

    我们可以从广义信息论的角度将主体和客体分别划分为三重层次结构的动态超巨系统,主体由低到高依次分为“躯体结构”(形)、“生命结构”(气)、“心理结构”(神);客体依次由低到高为“自然结构”(自然界)、“社会结构”(人类的活动形式)、“文化结构”(精神产品)。当信息从客体传递到主体,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换时,信息的形态结构要发生质的变化。这就是说,信息在主客体各层次间传递是一个发生“同构”和“异构”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它们要随着历史进程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形态演变,符合这种发展变化方向的信息可以大致认为是合目的性的信息,这种信息量在主体心理结构层次上的价值判断就是审美的尺度。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以价值判断为依据,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人的群体或人类社会,当个体的人作为价值判断的主体时,个体之外的人类也就被视为客体。在主体中,决定人生长发育的遗传秘码并不能管到大脑和心灵的细节,人的智慧主要来自后天,即是说个体的人尽管会死去,但群体的心理结构、文化结构却仍能将知识遗传下去。每个人需要接受这种历史遗传,即是说每个人的个体心理结构必须要和其他人乃至社会、自然界发生相互作用,以达到和群体的心理结构同步,并和客体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进行信息交换。人同社会结构、自然结构等客体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实践活动,反映出人的社会性;而人的心理结构同自己的生命结构、躯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又是一种生命活动,反映出人的自然性。文化结构是人的实践活动和生命活动的积累,心理结构是人的个体和群体创造文化产品的心灵运动形式和智慧开发状态,美是社会的人和自然的人的自由形式的实现。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章》),这是道家美学的总纲,“道”就是美学的最高境界,即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心理结构、自然结构,凡是与道相谐调的,与大自然的基本节律相谐调的,同宇宙的自然本性相契合的东西,就是美的;

    而那些违反自然本性的东西,就是无道的,丑恶的。道学之美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即与道一体化的境界,它以回归自然、返朴归真为导向,以悟道的灵性来激发文学艺术家的创造力来揭示宇宙内在运动的美的节律。

    【震四===医药养生学

    道学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以道的“生化原理”来认识世界,认为宇宙是由道“生成”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生”

    有“生成”、“生长”、“生命”、“生存”、“创造”等含义;

    “化”

    有“变化”、“发展”、“转化”、“进化”等内容,

    二者集中了道的自然性,说明整个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都在生生化化自强不息地发展着。道化生出先天一气,再化生出阴阳二性,生成信息、能量、物质三大要素,由此才生成万物纷纭的世界,这都是生化原理的作用。先天一气就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原始自然力,是万事万物生化发展的驱动力,是生命的源泉,是歌德在1827年10月7日曾经猜测到的“创造力”,它来源于道,是道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发挥作用的特性(道性)。

    因之道学是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爱护天下众生放在首位,认为“生命”本身就是道的体现。道教更是一种“生道合一”的宗教,认为养生就是修道,因之道教中汇集了中华民族几乎所有的防病治病、养生益寿的医药和方术。中华民族传统的中医学,实际上就是由方仙道的巫史医学、方士医学逐渐演化而成的。葛洪《抱朴子内篇》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

    (《勤求》)老子《道德经》讲“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并论“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

    《庄子》有《养生主》、《达生》、《缮性》之篇,亦传坐忘、心斋等方术。

    《吕氏春秋》讲“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又载“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

    (《贵生》)有道者不以物欲伤身,不以天下易其一指,足见道学之士,莫不将爱惜生命放在重要位置。

    【道学中有独具特色的道教医学和道教药学,此外尚有行气、导引、房中、服食、辟谷、睡功、内视、守一、健身术、武术、按摩、针灸、食疗、美容术等】。

    新近由萧克将军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中收有胡孚琛、陈耀庭、王卡、刘仲宇合著的《道教志》一书,书中对道学中的医药养生学论之甚详,此不赘述。

    另须指出,中医学和中草药学理应属于道学的范畴,这不仅是由于它源于道学文化;也不仅是因为医学史上可以排出一长串道士的名字,如张仲景、华佗、扁鹊、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

    还因为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就是术数学,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

    至于中国养生学属于道学的范畴,更是不言自明的。

    【巽五==宗教伦理学

    宗教、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社会伦理学(包括民俗学)是文化的五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母体,是人类一切精神创造活动的资源,是文化的最高层次,是人类心灵的完整状态,它是伦理学的精神支柱,伦理学是由宗教派生出来的。

    道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它以“道”作为人类的终极信仰,并将这种信仰积淀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民俗里,人们可以从周边国家的民俗学调查研究中确认这些不同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文化亲缘。道是一种无限的本体,而对无限本体的信仰是宗教的特征。世界上一切有限之物,诸如国家、民族、圣人、领袖、科技、教派、主义、学说等,皆不能作为人类终极信仰的对象,因为信仰有限之物则是迷信的特征。一个国家或民族一旦将有限之物误导为信仰对象,往往会产生狂热的偏激情绪,造成仇恨、残杀、压迫等可怕的野蛮的后果,这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了的。

    信仰不含历史规定性及局部利益的无限本体,则可以产生一种悲天悯人的信仰情怀,一种敬畏和“原罪”的自我反省意识,从而发现人类心灵深处的良知,为社会造成一种慈善和宽容的价值观念,由此提高本民族的伦理素质和生存质量。看来,信仰对象的不同确定了宗教和迷信的根本界限。

    在历史上,当统治阶级蜕变为少数人的利益集团的专制政权时,都不约而同地将人民的宗教信仰引向崇拜有限之物的迷信上,从而滋生出许多罪恶现象而貌似有理。试想一个国家或民族,人们缺少宗教的敬畏和信仰情怀,没有对罪恶的省察意识和自我良知的发现,不畏天道,不畏伦理,不畏法律,统治者肆无忌惮地滥用权力,民众侥幸行险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社会必然充满各种伤天害理的罪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渴望宗教的拯救。

    宗教和法律是相互依存的,缺少宗教的法律失去了超越世俗权力的神圣光环,人民仅将其视为世俗权力的压迫而感受不到“天理的伸张”。如此摒弃宗教而空谈“法治”,则社会上仅有“权力崇拜”而无“法律崇拜”,法律再多也无人自觉遵守,人民的正当权利得不到神圣的保障,法律终究要失掉公正性,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去。如此看来,在市场经济的时代里,人的宗教信仰情怀实际上是法治社会的基础,一个缺乏宗教精神的民族是无法进入现代法治社会的。

    另外人们还须认识到,宗教信仰自由乃是人类根本的自由,是人类异于禽兽的文明标志。宗教信仰自由关乎着人的尊严,是人的价值主体性的基石,是人作为价值抉择主体的标志。没有宗教信仰自由则没有基本的人权,人格的尊严便可被任意践踏,更不可能有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其他一切自由,也谈不上思想解放、民主和法治。宗教信仰自由乃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前提,中国的思想界必须对此树立起清醒的认识。

    在伦理上,道学的要点就在老子《道德经》所说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这段话里。尊道贵德是道家伦理学的落脚点,“德”就是“得道”,是道在人类社会万事万物中的体现。由此可知,尊道贵德就要将道的“生化原理”和德的“中和原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开,使之成为人生的和社会的价值标准。道的“生化原理”前已论及,道学中的道性也即是德,德的特征表现为“中和原理”。“中”之义有四,从事物规律上讲,“中”为“正”,即中正的必行之路;从事物变化上说,“中”即“度”,即在限度适宜的范围内活动;从空间上讲,“中”是“虚”,虚无乃道之大用;从时间上讲,“中”即是“机”,即“动善时”,因机乘势“不得已”而为之。“和”有和合、和谐、调和、“和而不同”之义,是谐调社会上各类关系和处理矛盾的原理。中和态是宇宙间的自然稳定态,无论宏观和微观的自然界或人类社会都有趋向中和态的倾向。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就是生存,就是发展,就是创造,就是社会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就是历史潮流。道家伦理学认为,凡尊道而贵德,符合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的行为,都是善的、美的、真的,有人生价值的。反之,那些违道背德,违反发展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就是恶的、丑的、假的,应该被世人唾弃的。以上为道学判定人类社会一切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尊道贵德是道家伦理学的核心。

    道之尊和德之贵,并非靠行政命令的干涉和世俗权力的束缚,而是人自身修道养德逐步觉悟与自然节律同步造成的,这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复归。

    道家伦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确认人的自然本性是真、善、美的,因之道学反对社会对人和人性的异化,呼唤人类纯朴的“良知”。道的本质是大公大善、大诚大信的,人人都含有道性,因之人的自然本性都是善的,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良知,只是这种道性和良知被后天的物欲蒙蔽了。由此观点出发,道学以反异化为特色,倡导一种纯朴的社会,主张通过人体修炼工程开发出人的良知,使人的真性显露,从明心见性进人道的境界。这样,道家的伦理在世俗社会里就展开为中和、公正、纯真、诚信、俭朴、寡欲、重生、慈爱、善良、宽容、忍让、谦柔等行为标准。在道学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一,是一种觉悟了的“物”,因而才称作“万物之灵”,感知万物就是感知“自我”,只有呼唤自我的良知,才能揭示出宇宙真、善、美的自然本性,才能与道合真。老子《道德经》云:“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27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49章)由此可知道家重生爱物、慈善为怀的救世之心。

    【坎六==自然生态学

    当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即将告别20世纪,迈向下一个千年纪元之门时,最重要的莫过于回顾过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而展望人类的未来。

    过去一个世纪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靠工具理性几乎改变了整个地球的面貌,自然资源的高度开发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竭、气候异常等威胁人类生存的难题也成为未来21世纪人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过去一个世纪人类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乃至各国流行的贪污腐败、毒品泛滥、恐怖犯罪、相互残杀、唯利是图等丑恶现象。

    至今,

    足以毁灭整个人类的核弹、生化武器等军备竞赛的隐患仍未消除;仍然有所谓“第三世界”的贫困、灾疫流行和人口恶性膨胀;

    以工业化为主要内涵的现代化使人的劳动变得工具化和公式化,失去了社会生活的诗情画意;而紧张的社会竞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又使人们身心交瘁活得好累。诸如大气臭氧层破坏、珍稀生物灭绝、空气污染等上述恶果,决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力量所能挽救,因而是未来的21世纪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西方文化

    将人和自然处于对立的位置,三百多年前培根认为人类进步的标志就是以科学的力量认识世界和征服宇宙,并提出“知识即权力”的口号,促进了西方的工业革命。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逐渐形成一种信念,认为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可以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经济的无限增长和尽情的物质享受,而不须向大自然支付什么。

    高科技发展

    带来的社会进步是不可停止的,人类社会没有增长的极限。这种“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工具理性万能”的思潮在本世纪以来终于遭到大自然无情地报复,使西方社会的人们自7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当人类面临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危及自身生存的世界难题时,不能不在文化的层次上寻求一种共同的智慧。近些年,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中国古老的道家文化;不断召开有关道家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的先哲老子著的《道德经》也成为世界上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中国道学回归自然的生态智慧受到许多西方有识之士的欢迎。

    人们看到,本世纪西方社会的科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划时代的进步,这个进步的最有意义的特征,就是打破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迷信,揭露了“科学主义”、“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万能”的思潮奴役人类的危险。这样,

    20世纪

    与其说是科学的世纪,不如说是在科学面前恢复人的尊严的世纪。

    道学的自然生态学不同于旬子那种“人定胜天”、“勘天役物”的思想,而是主张“天与人不相胜”的天人合一的原则。

    在子提出:“天与人一也”(《山水》);“大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庚桑楚》)。道学这种以大自然为友的回归自然思想,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预示着保护生态环境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首要课题,全世界都会将道学的自然生态学当作必修的课程。然而中国一些所谓的“马列权威”却曲解党的“科教兴国”战略,趁机打起“反伪科学”的幌子贬低道学文化,鼓吹科学迷信,散布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关于人类依靠科技征服自然可以获得经济无限增长和资源无限开发的神话。且不说当今世界上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异常已给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带来多大隐患,劈山造田围湖垦地,1954年大洪水达1000亿立方米的总流量,湖南湖北历史上湖泊星罗棋布,而今湖泊萎缩,河道淤积,由于绿色植被遭到破坏,长江中上游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由于山林树木的乱砍乱伐,森林草原面积缩小,沙漠化危险日趋严重,全国耕地日益减少而人口增长居高不下,黄河至今断流数百天,【长江有变为第二条黄河的危险】,据说连敦煌千年奇迹月牙泉都将干涸!

    道学治水用疏导不用死堵,对山林重保护反对乱伐,发展经济重生态不重掠夺,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之我呼吁将新道学作为中国21世纪的文化战略,我们不仅要以“科教兴国”,还要以“生态立国”。

    折【艮七==丹道性命学

    内丹学被陈樱宁称之为仙学,然而仙学实指先秦神仙家之学,严格说来并非以内丹学为主,因之仙学之称并不确切。内丹学在道书中简称为丹道,是人体性命双修的学问,因之应称为丹道性命学。

    在丹道性命学里,道学主张人通过修道而达到真人的境界,而真人为纯真无假的人,也即道教里的仙人。道学将修道看作是技术问题,认为只要通过丹道学的人体修炼系统工程,按法诀完成内丹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四个修炼程序,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生命和心灵的潜能,使自身的精气神与道一体化,与大自然的本性契合,便是体道合真的仙人。这样,仙人境界就成了人生的最高艺术境界,是一种至真、至善、至美的最能体现人类生命价值的真人境界。

    丹道学是中国学者数千年来苦苦探究宇宙自然法则和人体生命科学的智慧结晶,是一种综合道、释、儒三教文化的宇宙论、人生哲学、人体现、修持经验为一体的理论体系和行为模式,又是一项为探索生命奥秘,开发精神潜能而修炼的人体系统工程。丹道学是寓道于术的文化体系,道教经书中有上千卷丹经,都是古代丹家为了同死亡作斗争,以人体为实验室,以精、气、神为药物,为揭开生命现象的本质和人类心灵奥秘而终生修炼的实验记录。历史上内丹家在异族进犯中原之际,为了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圣脉,将儒、释、道三教精华融为一炉,当作道教的修持程序以口诀秘传的方式保存下来,因之丹道学象集舞蹈、音乐、武术等为一体的传统京剧艺术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丹道学的理论基础是试图将老子的道家学说变为丹家的切身体验,在人体中将道家的宇宙论作时间反演的实验,使自身的精气神向道复归,并以招摄宇宙中的先天一气为要诀。这些丹家把人的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的常意识(日常的认知、推理、思维等理性心理活动,丹家称为“识神”);深层的潜意识(非理性的欲望、梦、幻觉等,大致相当弗罗伊德心理学的范畴,丹功中的“魔”和“真意”属这一层次);最底层的元意识(遗传的本能意识,即人的“真性”,丹家称为元神,佛教称“阿赖耶识”)。这样,丹道学就成了一套凝炼常意识(识神可凝炼为“意念力”);净化潜意识(“真意”即净化了的潜意识);开发元意识(识神退位则元神呈现)的心理实验程序。丹家把元神称作“主人公”,是真正的“自我”,当排除常意识(识神退位)进入无思维的虚灵状态时,称为真空妙有的境界,元神便呈现,从而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因之丹道学又是一项开发自我,认识自我的生命科学。内丹家通过丹功修炼使自己的身心节律与初始的宇宙根本节律相调谐,将先天一气招摄到体内,在恍惚杳冥的混纯状态中与宇宙的自然本性契合,达到后天返先天的天人合一境界,称之为体道合真。

    现代科学对于宏观的宇宙和微观的基本粒子都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而对于人本身,人的大脑及其精神活动,对于生命和心灵的本质却知之甚少。许多生命现象和心灵活动的效应本世纪在科学界引起一次次争议,当代科学在这个同宗教交叉的领域还被一片“乌云”笼罩着。丹道学的研究是打开人体生命和心灵之秘的钥匙,内丹之谜的揭开必将给现代生理心理学、心身医学、脑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带来突破性的进展。我相信,丹道学的西传必将引起一些医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家的注意,从而调动东西方学者的智慧共同攻开人体生命科学的堡垒,为全人类造福。

    根据丹道学的理论,人的深层潜意识好似一盘录像带,它记录着每个人与生俱来(包括胎儿和童年)各个时期的记忆痕迹,人生的恶性刺激也会键入潜意识之中,这些潜意识是诱发人的不良心境和萌发邪恶念头的根源。人的元意识则是人的真性,只有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净化潜意识(冲洗净这盘录像带的不良痕迹),去除人生的烦恼,开发出人的最高智慧和真、善、美的良知。因此,道学要求一切有成就的伟人,担当大任的领袖,都应该通过修习丹道成为明心见性的人,才不致滥用权力和威望在历史上留下罪过。可以想见,对那些志在有所作为的人来说,修道在未来的社会里将成为人生的基本需要。

    折【坤八==方技术数学

    前识是道学的智慧之花,是返朴归真的开端,因之道学本身也是一种开发超前意识的学说。古代的老子、庄子等哲人“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舍弃宇宙万物的一切具体属性,寻找宇宙的起始点和产生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体悟到宇宙万物之中最本质的共相,这就是道。道不仅是一切人间秩序和价值观念的超越的理想世界,而且是人类理性思维延伸的极限,它是唯一的终极的绝对真理,因而同现代科学和哲学的研究成果遥相呼应。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又是人体的本我。作为宇宙的本源,道是一种绝对的真知,因而为符号指称所难以描述的客观存在。语言符号的指称只能描述相对知识,而道是可以体悟难以言说的绝对知识。作为人类心灵的本我,道是“知觉者”,因而具有不可被知,不可当作测量的对象,即“不可名”、“不可道”的性质。道是无分别相,它可以“齐万物”、“等人我”,不能被区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但却可以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断言,道的学说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最高智慧,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资源,也必将成为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点。道学既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又为嫁接外来文化之砧木,还是世界各种异质文化的交汇点。道的学说使道家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这种最大包容性,使道学不仅包容进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而且还可以融汇进东西方异质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这种最高超越性,使道家的学说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超前意识,道学的智慧不仅能返观人类乃至宇宙创生之初的过去,而且能预见和创造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未来。

    在道学中,方技术数学包括一些夺天地阴阳造化、改变人生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的方技和各类占验术数。

    术数学

    是一种以周易象数体系为理论基础,以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感应原理作思想根基,以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亲、七耀、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二十四气组成的形式系统。

    关于通过建立术数学模型来预测社会人事的理论根据,我已在《道学通论》“中国术数学”一章及有关论文中作了详细研究,此处不再赘述。这里需要指出,道学的八大支柱中“天地人哲学”和“方技术数学”分别占据乾卦和坤卦的位置,而我们知道,乾坤二卦是父母卦,由此二卦衍生出长男、长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六卦。这就是说,哲学和术数学分别是道学的两条腿,由它们分布开道学的八大支柱,二者在道学中就如同哲学和数学在西方科学中的位置一样。在中国历史上,术数学是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的必修课,为帝王师的姜子牙、张良、诸葛亮、李泌、刘伯温等都是精通术数学的。古代术数家运筹帷幄,协助群雄争霸天下,在中国的历次政治斗争中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学文化的精要在哪里?究而论之,道学在本体论上强调一个“生”字,主张宇宙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世界观上突出一个“化”字,即认为事物按照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时时处于变化之中,强与弱、祸与福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促进事物向有利自己方向转化时贵在一个“因”字,即因任自然,因循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夺取胜利。道学在治国平天下的用世之道上要在一个“中”字;在调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重在一个“和”字;在个人处事应世上法在一个“忍”字;在人身修炼工程上诀在一个“逆”字。道学的精要在参透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以道术秉要知本,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贯彻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的策略思想。进一步说,道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本身的超越性,反对人和社会的异化,以回归自然为目标。更进一步,道学体认人在自然界和社会上本身的存在价值,将自然规律和个人命运握之于掌中,进而悟透生死,还虚合道,融身大化,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体生命和心灵潜能,追求人同道的一体化。如果谁能在刻苦研读道书中有了以上深切体验,并能按道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他便会将个人和天下过去未来的大势了如指掌,真正成为一个得道的人

    词典释义

    1儒家的道德学问。

    2道家或道教的学说。

    3唐宋两朝以培养道教徒为目的的专门学府。

    4道教的法术。

    5指佛教徒和儒生。

    6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道学又称理学是宋明时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学术流派。

    道学之名源于北宋时期

    而道学被改称理学则是在南宋时期。

    《宋史·道学传序》说“道学之名古无是也。”

    两宋时期道学理学集大成者有北宋王景山讳开祖。

    【王开祖“倡鸣‘道学’二字著之话言”首创“道学”一词。】

    北宋程颐张载。

    南宋朱熹陆九渊张栻。

    7形容为人处事迂腐拘泥于礼法。

    湖南方言

    在湖南方言中这是一个形容某人脑袋不清楚的词。相当于“神经”的意思。比如“我怀疑你是个道学”意思是说我怀疑你脑袋有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