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曾有媒体报道,说有人发现了“黄帝城”城墙遗址。笔者可以肯定地说,纯属子虚乌有。考古专家学者们无论如何努力,他们都将难以寻找到真正的黄帝时期的国都城池遗址。因为,那个时期根本就不存在城墙和相对固定的国都,他们怎能够发现了“黄帝城”?
其具体理由如下:
一、为什么说那个时期不存在城墙?
城墙属防御性的军事设施,是战争的产物。黄帝时代前面虽然也曾时常发生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战争”,但从其规模和政治角度分析,基本上还都是属于打群架之列,与真正的军事斗争的战争概念就不能够相提并论。战争是什么?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能够称的上属军事斗争的战争概念就必须带有政治色彩,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小打小闹的械斗不能称之为战争。
自最早的部落之间打群架至黄帝时期,恐怕只有涿鹿之战才可称其为战争。不过,那仅是中原大地文明发展史中发生的第一次属于战争范畴的军事斗争。由于尚属首次,他们还远远没能从战争中学会战争。因而,进攻和防御意识还极为粗浅,也就不可能意识到利用修筑防御性的城墙工事来抵御来犯之敌。
军事斗争手段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远古生产力极为低下,剩余物质较为贫乏,没有诸多“坛坛罐罐”难以割舍。两伙人干仗能够打赢就打,打败了就逃之夭夭,用不着下那么大的力气修筑城墙工事用以防御。并且,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条件下也就没有能力进行建造城市修筑城墙这样的浩大工程。由于黄帝时代根本就没曾修建过城墙,因而考古专家们也就不可能寻找到那个时期的城墙遗址。即使有人说发现了“黄帝城”,那也是自疑为是,客观事实应为绝无可能。
城墙虽为军事产物,但也是生产力发展在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又随着生产力发展而消亡。
当生产力发展到早期的某个阶段,人们的劳动成果逐渐有了剩余,于是便产生了野蛮的奴隶主式私有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以奴隶主为主体的统治阶级拥有了较多的“坛坛罐罐”。为着能够严防死守“坛坛罐罐”,他们才意识到需要修筑城墙工事用来抵御来犯之敌,以期永久安全地占有享用那些“坛坛罐罐”。
国都和城墙的初始出现至少是在黄帝时代几百年之后的事。都邑加城墙的建造发展期应该更晚,估计当在殷商时的中晚期。
那时,生产力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地方的奴隶主形成了割据势力。他们互相侵伐,甚至时常威胁“中央”,“中央军”不得不进行讨伐。因而战事频发,遂纷纷建造城邑,并修筑高墙。考古专家们能够发掘到早期的城墙遗址基本上都应该属那段时期。
那么,黄帝时期的那些部落是否会建筑类似城墙的“土围子”围墙?可以肯定地说,也不存在。
部落与部落之间时常打架,他们还都每时每刻受到凶猛禽兽的威胁,理应修筑高墙进行防御。可是,他们却都不可能会修筑土墙。靠游牧、狩猎为生的部落固然不可能建造;即使是以农耕为生的部落也不会建筑土围墙。即便是有的部落建造了围墙的话,也不过仅用竹木为材料扎起的围栏篱笆而已。因为,一是那时雨水充沛,土墙易倒塌;二是那时竹树资源丰富,便于就地取材,比起以土为材料会省工省力许多。“牢”字的本义指的就是围栏篱笆。因而可以说,那个时代或许早已有了“牢”(关押牛羊等用途),但类似城墙的“土围子”土墙还远远不会存在。
二、为什么说黄帝时代会没有较固定的都城?
由于黄帝时代还没有货币,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生活必需品交换还都是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他们向黄帝的典氏部落进贡(纳税)也必须是实物。贡品中的食物部分除粮食外,其主要的多为鲜活的牛羊。
典氏部落收到四方部落进贡的很多牛羊之后,不可能立即全部进行宰杀。他们会将其关进围栏或分派牧人看管牧养,以便慢慢享用这些鲜活的贡品。
于是,“轩辕城”周边就会搭建很多圈养牛羊的牢(围栏),以牢为库管束着牛群羊群。轩辕城中众人的生活垃圾加之那些围栏中牲畜粪便,时间不久就会蚊蝇滋生臭气熏天,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他们为躲避环境污染而不得不时常迁徙,因而也就难以建造相对固定的都城。
不仅如此,交通不便的条件局限也会制约着建造固定的都城。
以嫘祖母和轩辕黄帝为领导核心的典氏部落经涿鹿之战之后,已经成为统治海内所有部落的领导集团。他们统辖的疆域辽阔,据《史记》说“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荤粥”,从东至西、从南至北数千里都是其食邑领土。这就是说,如此广袤的疆域都是他们的食邑,所有部落都必须为他们供奉生活物品。
典氏部落得到充沛的生活物品,其人口就会快速增长,所需贡品也就随之递增。他们的食邑虽然辽阔,但那时还没有国道,更没有桥梁,交通不畅就阻碍了遥远的部落上缴贡品。仅依靠近处那些部落上贡供养,即使是竭泽而渔,也将难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黄帝也曾下令要民众“披山通道”,可是能够通途的地方毕竟很少,难以达到所需的物流要求。若让远隔千山万水的纳税人赶着牛群羊群跋山涉水前来进贡的话,即使子民们不怕千辛万苦,到了送达时恐怕也会将所送物品消耗殆尽。嫘祖和黄帝或许是体恤子民的劳苦吧。他们只好屈尊率领中央机关“服务上门”,去就近征收子民的贡品。
三、“轩辕之丘”在哪里?
《史记》中曾着重道:典氏部落不辞劳苦,“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日子。由此又不难觉察,那时的“天子”不仅没有稳固的都城,恐怕连座像样点儿的宫殿也没有。所谓“以师兵为营卫”,既是以轩辕(大篷车)、战车和小卒子们围作城墙警卫,组成可以移动的京师“轩辕城”。即“轩辕之丘”。
他们实行分片轮流纳税制。并非以月或以年纳税。诸部落只有待到“轩辕城”移驾到了近处才纳税缴贡。有很多边、穷地区和被天子遗忘的角落普遍漏税。
为征收赋税贡品,“轩辕城”于神州大地四处移动,形成“迁徙往来无常处”,迁徙到哪里吃到哪里,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轩辕城的遗迹。他们每到一处就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扎营,以车辆围做“轩辕城”,因而人们又将轩辕城称作“轩辕之丘”。当轩辕城移驻他乡之后,曾驻扎过的高地就会因此而得名,被称作“轩辕丘”。也正是由于轩辕城“迁徙往来无常处”,到处留下了黄帝的足迹,因而今天的人们就难以说清黄帝的家门究竟在哪。
那么,多部史书不是都记载黄帝出生在“轩辕之丘”吗?其实错误。那是交口相传了两千多年,至春秋时被传得变了味所致。“轩辕”是什么?是辕之上建有像小房子的车。车是谁发明的?是轩辕黄帝。这就清楚地说明,在黄帝之前就没有“轩辕”这个名词。既然黄帝出生前连“轩辕”这个名词都还没有,又何来叫着“轩辕之丘”的地方让其出生?毕竟是先有轩辕黄帝而后才有“轩辕之丘”。
其实,远古时叫做“轩辕丘”的地名会有很多。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到处都会有着叫着轩辕丘的地方。不过,随着漫长的岁月大多都改名儿罢了。
假如有朝一日,我们的考古专家们从某一“轩辕之丘”发掘到很多那时的陶器碎片,又从中发现能够分辨出似甲骨文的远古文字“典”字,请不要妄下结论宣称找到了“黄帝城”。因为,“黄帝城”并不等同于封建王朝的相对固定的都城。
(黄帝系列叙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