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天书话天堂》一书中说:错了。中华民族最初形成政权时的领袖是嫘祖,黄帝仅为嫘祖领导下的战将而已。
可是,《史记》中不是明明记载:“黄帝是少典族后代,姓公孙,名叫轩辕,娶西陵氏女为妻,即正妃嫘祖。他一共生有三十五个儿子,其中喧嚣、昌意为正妃嫘祖所生……”仅从“帝”和“正妃”两个概念中似乎就可以确认,黄帝就应该与后来的封建社会国家元首一样堪为帝王了,怎么能说他仅为战将呢?
其实,以社会发展规律和诸多佐证足以证明,光照千秋的《史记》也有出错的地方。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代不可能产生男权主义时期的帝王。
那么,《天书话天堂》中所描写的黄帝又究竟如何呢?下面不妨就截取这页还原性片段再现5300年前的史前故事,从中感知真实的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前面(三十二)题中已做过部分解说,其真实的原貌应该是这样:
距今5300多年前,在今河南潢川那片区域中生活着一群以狩猎、放牧为生的原始部落――典氏部落。
那里丘陵起伏,水草丰茂,竹树参天,气候宜人,使得典氏部落人丁兴旺,形成了较大的部落群体。尤其到了娲祖母时期,由于娲祖母善于管理经营,部落人口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人口增多,畜牧业规模也相应得到扩大,使得较大面积的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最早的因人的活动而形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在那片绵延起伏的地域中,有条由南面山区向北流入淮河的淮河支流,流经典氏部落所在区域时因受水土流失影响而使河水变得浑浊了,呈现黄色,人们就称这条河流为“黄河”。那时的如今称作黄河的大河还是条清澈的河流。至两千多年后,由于大西北人口增多刀耕火种以及战火频发而破坏了黄土高原植被,使得大量的黄土流入大河,河水变得浑浊了,人们才将那条大河称作黄河。人们为区分两条河流名称重复,就将原称作黄河的较小河流改称为“潢河”。即今天河南潢川境内的那条淮河支流――潢河。
黄帝就出生在黄河(潢河)岸边,故取名为黄。远古的人们还没时兴姓氏,人名儿只有一个音节。直至两千多年后的春秋时代大多还都是如此。如:少正卯,“少正”为官职,“卯”即其名;“柳下跖”,“柳下”为地名,“跖”才是其人的名称。
五千多年前的原始部落内部群体中已经有了较为严格的劳动分工。男性成员中身强力壮的多为卒。卒于日常中从事狩猎,当本部落与其他部落之间发生冲突时,卒就成为进行打架的主要打手。因而,卒在部落男人中是种较为风光的专业;帝更具有威望。他通常为众卒中最为身高力壮者,是从事狩猎或打群架时的组织指挥者,是众小卒们的头头,同时也是老祖母治理部落的得力助手。帝在部落中的地位仅次于老祖母。其他男性从事放牧的称为牧,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称为男。黄的名字后面加个帝,称为“黄帝”,其分工就是率领小卒们狩猎或进行打架的指挥员。
部落女性们除生育幼子外,有的从事食物加工,有的修建棚舍,有的缝制服装,也有充当警卫住宅区域安全的女兵,等等。
部落中实行群婚制。从别的部落迎娶来的新娘并非嫁于本部落某一男人,而是所有男人,甚至初夜都会有多位新郎官。因而,她们的孩子就只识其母不知其父,所有的男人皆哥们。他们都会敬重自己的母亲,于是便形成了母亲在部落中都享有较高的地位。在这些母亲中又会推举出较为强势者为老祖母,老祖母即为部落的最高统治者。所谓老祖母并非年老,“老”是后人言传中添加上的。她也不一定辈分最高,大多能够当选上老祖母的都是因所生的儿子做了帝,即率领众小卒的头头,她才有可能获得部落的最高权力。若原老祖母健在,帝的母亲还不一定能够坐上老祖母的交椅。“祖”最早字符为“且”,属会意字,其意是站立于众人对面高台处向所有人发号施令的人。“母”即指生养过子女的女性。
这样的群婚制又延续一千多年,直至夏代前夕,中原大地发生洪涝,老祖母派禹治水,同时又分派两个年轻美女随身相伴照顾其饮食起居,于十三年治水期间生得亲子,取名叫启。“启”,其词义为打开的意思。取此名讳意在掘开堵塞河道的堰塞部分。由于禹深知没有他人接近过这两位女子,所生子女必然出自于自己,于是便得知自己就应该是启的父亲。然而,启是第一个叫出“爸爸”的人。
禹于十三年治水中调集民工很多,形成了庞大的军团,并且全都习惯于听从禹的号令。或许是因在此期间禹的母亲已经去世了的缘故吧。治水结束后,众民工仍习惯于听从禹的号令、拥戴禹,禹便取代了老祖母的权力地位,做了政权的最高领袖。正是由于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才使得中华民族由此进入男权主义时代。同时,女权时代也就由此而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禹晚年将政权交予其子启,启又大胆地进行改革,推行以男性为宗族的氏族部落社会,遂逐渐形成了一个个以婚姻为纽带的父父子子式家庭。于是,史书就曾有记载:“禹传子家天下”。
启,就是“夏启”。他就是创立夏朝的第一任元首。这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