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一清博媒・美国站 //www.sinovision.net/?14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一清博媒,是一个基于互联网平台的虚拟帝国。虽无城邦,但谷歌上关键词的搜索会告诉你一切……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京有个“万国城”--读云杉《文化自信》一文所感

已有 2522 次阅读2010-12-28 23:28 |个人分类:时政述评|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北京有个“万国城”,纽约有个“唐人街”

——读云杉《文化自信》一文所感

作者:一清

人有时候,那思维就如脱缰的马,总是狂奔着。刚看了云杉《文化自信》一文,未及整理思路,倒突然想到了两个似乎不太搭界的城市街区和楼盘的名字来,如标题中的万国城唐人街者。

北京有个万国城是比较有名的,一清入住该“城”前总想着楼盘取名人的噱头功夫嫌做得太足,好生生一楼盘,叫什么名不好非得弄上个洋不洋土不土的名儿罩着?及至入住了,天天进电梯出电梯碰着的大都是肤色不同的男男女女这才觉出了这楼名原也是准确着的。

住久了,便慢慢地觉出它的好来。一则是这里各色人种连同咿咿呀呀的语音都有,便有了国际化的直观印象;二则是人们彼此尊重,谁也不低谁谁也不矮谁,中国人外国人全是城中人,个个自信着,自信了的人们才会有美丽的笑脸和从容的举止。

其实,这种和顺风情后面的就是一种文化。

每个人,不管他出现于什么地方,总是带着他第一故乡某些特征印记的,而一个人自信不自信,多少又与他生活的背景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由此便想到《文化自信》里的表述来。云先生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先生的这段话好像就是对万国城里天天发生的生活故事的一种现场描述,颇有几分“刻划”的力度。

其实,北京城里的万国城,除了本身也表现出中国人以平常心看待外国人入住其中且乐在其中的那份从容外,也表明了中国已经是“地球村”的一部分,各国来此就业打工,原也是正常的,就像中国很多人在巴黎、在伦敦、在佛郎西斯科打工一样。前些年先后去了欧洲和北美的一些国家,发现那里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个“唐人街”。行走在那中国“唐装”包裹的街区,看着来来往往的华人以及当地原住民也是入住其中且乐在其中,便越发感觉到文化交融背后各个国家不同路径上演绎的民生故事。把近十年来北京万国城中外来人口的那些个自信表情与世界各地唐人街里中华传人们的那怡然举止相比较不难发现,合着中国前行的强大足音,中国人表现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从容。

这种从容感,就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云先生在《文化自信》里这样写道:

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

在这一段看似平实的描述里,其实提出了另外的问题,即如何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文化”和“对待别人的文化”的问题。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文化自信气度的民族,正因如此,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历史光谱中的主色调。但在过往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也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这多少会对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其实,“自大”与“自卑”一样,都是没有信心的表现。如何才能做到文化自信,云先生提出了几个“关键词”,叫“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全是与“来”字关联着的,

文章读到此处,看文风作派行文气脉便知云杉先生的身份与我等草根不在同一平台,言谈话语间,有着德者之风,所叙所指,乃是国家战略。但虽是如此宏大表述,所议必是民生,因而读来,又有着另外的亲切。

我对其文之“不忘本来”尤感兴趣。

这似乎印证了我们对文化主管部门的期待。云的文章里两段文字提到了对时下里某种不正学风的严厉批评,“那种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现在,有的人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搞历史虚无主义,认为革命文化是‘过去时’,今天讲革命文化没什么意义,随心所欲地戏说历史、消解红色经典,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这个批评来得好,算是棒喝也成。展眼看来,这样的人还少吗?有的人以戏说历史为能事,著书立说的,动辄历史这玩意儿、说说什么什么人的那点事儿,完全没有作为学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和操守。更有甚者,拿劳动模范、人民英雄、革命前辈开涮,满口黄腔极不负责任,引起了网络民众的公愤,要求这样的学者向先贤先烈道歉并自动离开教师队伍。有的媒体人也置自己的社会责任不顾,没有守住良知底线,甚至还有这样的一些所谓媒体,组织发文围攻各群众团体和政府组织的“向祖国拜年”活动,大泼脏水,污其是“强奸民意”、“强奸民俗”,这样的没有底线的媒体,理所当然地受到广大民众的抵制与批评。所以,看到云杉的文章能对这种现象给予严厉批评,看着都觉得心里爽,受用。这也是我们主流文化圈的忠实拥护者们所期望看到的。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批评武器是不能丢的,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需要有批评的武器和断喝般的“制止”规定。

由是,“不忘本来”这样的论述就有了让我们感到亲近的东西。云文说,“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丧失文化的特质”。“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丰富的革命文化,就是我们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千方百计地弘扬,使其惠及当代、恩泽后人。”

读云杉的文章,有着一种让人信服的论述力量。正是这种力量,使得我们在接受其文观点时,便有了更好的心理互动。对于他的“吸收外来”和“着眼将来”的内容安排有一种诚服之感,这就是语言的送达效果。

“吸收外来”,不仅需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也需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同时还需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之所以强调开放包容,是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开放的世界。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以各自方式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这便构成了人类精神财富的全部。只有兼纳百家精华,融合各种文化之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所以,一个自信的民族,开放的态度与包容的胸怀,是其民族生生不息的前提条件。之所以强调辩证取舍的态度,这是因为讲开放包容并不是要盲目崇外,学习借鉴更不是照抄照搬。世界的多样性也同时决定了各种文化形态的复杂性,是一种优劣并存的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上,要有分析、比较和鉴别,做到辩证取舍、择善而从。“如果不加鉴别、好坏不分,甚至把糟粕和垃圾当宝贝加以引进,就会贻害无穷。”——这个,作者不是泛指的表述,而是对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些活生生的事实的描述。作者清醒地指出,“现在,西方文化以其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在世界居于强势地位。西方的思想文化固然有其合理的因素,对人类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消极腐朽内容。那种对西方文化‘全面拒斥’或‘照单全收’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照单全收的东西有没有?回瞻一下我们走过来的路上故事,便感到有些东西也是触目惊心的,如一些人搞的所谓普世价值讨论、什么宪章的签署,多是些西方的垃圾,也就是人家玩剩的东西。有的人还当成新鲜玩意照单全收。有的媒体自信心丧失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看人眼色行事,为了表示对人家价值观的尊重,竟然在自己主控的报纸上“开天窗”向外以示其诚,对内自表其愤。这种行为,终归没有获得国人的好感,也未能获致“他人”亲睐的多少目光。所有这一切的芸芸世相,都是一种文化自信心缺失甚至失落的表现。所以,《文化自信》一文里的“辩证取舍”是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时应该抱持一种基本态度。对于外来文化,也需有“转化再造的能力”方可实现中国化和本土化。只有通过转化再造,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才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着眼将来”,我们相信中国的未来一定是很光明的,我们必须有这样的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张力。我们必须高扬中国的文化旗帜,打造适应时代要求的中国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核心就是理想和信念,就是一种自信的文化。“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辉煌,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的蓬勃生机,来自于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放眼世界、审视自己、展望未来,世界的变化、中国的进步、人民的伟大创造为我们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广阔舞台,当代中国文化正展示出令人振奋、再现辉煌的良好势头。”

话题又得回到北京的万国城和纽约的唐人街上来了。之所以北京有这么多的外来人口居住,在这里打拼生活,就是因为中国的进步以及伴生着这种进步的财富效应。北京的万国城就是事实上外国人在中国的“*人街”,这个“*”也可以是英国人,也可以是美国人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人。在这里或在彼地,中国与外国,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国与国之间因为力量的搏弈与平衡,中国已然处在一个平等的生活场中,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努力的结果。我们不能破坏这个结果,这得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要知道,是因为文化的自信才有了平等的地位,因为平等的地位才有了真正的自信。所以,《文化自信》作者所提出的话题,不知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们特别希望那些虚无历史,抵毁现实的人,读读这篇文章,或者还会找回一些骨气来。

住在万国城里真好,能在读完云杉先生的文章后,悟出这样的一篇文字来,也自信了一把。高兴!

(如需转摘转载本博文章,请注明“一清博媒·美国站”,否则视为侵权。)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