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意见领袖要自尊,学者不必学芙蓉姐姐
作者:一清
通用规范汉字征求意见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了,这项由教育部立项,并获得了国务院支持的活动,征集到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教育部将据此消化吸收,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本着“问计于民”“尊重民意”的基本原则,“集中民智”,公告结果。
★ 但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征集意见过程中,因了一些所谓的意见领袖和知名学者的“引导”,在某种意义上,导演了一轮几近发泄般的“语言暴力”狂欢后,将一个完全正常的、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意见征询活动,变成了对语言文字专家的谩骂和对教育部“解瘾般的调侃”,从而误导了一些并不太了解这一活动真义的网民,将事情由理性民调推向了非理性的声讨与发泄。
这一次网上全民性征求意见的活动,应该是国家有关部门在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听取民众意见,特别是在认真倾听网络意见方面做出的一个大胆的安排,可以说,是中国民主政治在网络上以“问政于民”的一次真情安排,也是公民社会建设的一次国家行为试水,如果有着理性的互动,国家因此将有更多类似安排,从而在一种全民参与的“问政”与“问计”行为中,收集民智,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推动民主化进程。
为了争取到这样的“试水”安排,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在这个问题是有着高远的眼界的,历史将会铭记他们为此所作出的努力。
这个“问计”活动,一开始本来是很理性的,参与者都本着为国家为民族也为自己远大利益着想的心情心态。毕竟,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是超越个人利益甚至意识形态的,它蕴含着最大限度的全民性和公共性,而个人利益也就在这全民性和公共性中。但是,这个本是良好开端的意见征询活动,被一些利益集团和惯于在搅局般大忽悠中得“关注”回报的某些学者的言行所导引了。虽然《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活动本身最终还是回到了理性的轨道,并取得了让人信服的调查结果,但发生于这个过程中的有些现象值得引起深思。
作者不一定是汉字微调的坚决主张者,曾经在征求意见之初,即在与凤凰网、环球网的文化名博、名编们提及,有关44个汉字的微调,需要有教育部对网民给出更充足的理由,并利用各种现代演示手段向民众讲解汉字微调的义理,同时要针对一些“民间科学家”的说法讲清楚,汉字微调既非“整形”更非“美容”,而是在遵循汉字书写规则基础上解决汉字在数字化处理时所遇的一些问题,从而让更多的人能理解文字专家的专业意见和科研成果,接受微调的义理和出据。记得在与教育部有关专家聊天时,谈到44个汉字的微调可能产生的结果和误读时,该先生一句话就让人有了对这种微调义理的理解和接受,他说,微调主要是在汉字笔型规则上统一,所要解决的是汉字微机的数字化处理问题。事实上,当我们在检索汉字“横变提”“字不重捺”时,发现这早就是汉字的书写规律了,只占这次公布通用规范汉字0.53%的一些字的微调,它根本上就是一次服从汉字书写规律的真正意义上的“微型”修正。
但是,突然就有了所谓网络意见领袖自以为是的解读。他们不是以科学的态度讨论问题,而是把汉字字型的微调,偷换成“整形”甚至“美容”,这种概念的偷换,立即将可能认真讨论的话题推向了“瞎折腾”的框架里,一些网民听说汉字要整形了,汉字要美容了,于是就大动肝火,认为专家们是“拿了纳税人的钱”在“瞎折腾”——如果不相信,请看某网站所做的“调查”,90%以上的反对意见,都是认为专家在瞎折腾,是在拿纳税人的钱挥霍——那些偷换概念的所谓学者和网络“精英”在煸动和挑起这一场发泄后,躲在一边看自己文章的点击,看自己在网络世界的人气。这实在是一种值得谴责的行为。
★ 这里,有一个学者的“贡献”不得不提一下,他就是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之一的王立群先生。王先生到底是上过百家讲坛的,几年下来,已经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地步。作为一个学者,他完全知道44个汉字的微调在8300个汉字的占比,也应该清楚汉字的微调有利于汉字字形的一致,是利在千秋的大事。正象训诂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所说的,汉字的微调,是在解决汉字不多的字形一致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也就理顺了一致性。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所研究员陈章太先生在“求是理论网”发文认为:“《通用规范汉字表》自立项到研制工作完成,历时8年,集中了国内众多文字学家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在研制过程中体现了语言规范应该遵循的科学性、政策性、社会性、稳妥性的原则。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要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走规范化标准化之路,同时为了大众更好地交流与沟通,社会用字也需要规范。(《汉字规范与汉字社会应用》http://www.qstheory.cn/wz/200909/t20090904_10712.htm)
但作为河南某文学院的教授王立群先生就充分发挥了“文学”的功底,在他惊世之语的“十亿人需要重新学汉字”的文章中,将这种微调的说法偷换成了“整形手术”,而且将“手术”的“主刀”人定位为“国家语委”(这里,“国家语委”只是个隐去了众多语言文字专家的机构)。王立群教授很动情,也很煽情地写道:“汉字整形手术终于要施行了!由国家语委主刀的44个汉字的整形手术即将开始。这些年来,有关汉字要不要动手术的争论太多了,我不想再说什么。现在的事实是,中国大陆约有十亿人需要重新学写这44个字是一个不争的事实!44个字确实不多,但是,需要重新学写这44个字的将是十亿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1db900100epmz.html)
还有什么比让十亿人去“重新”适应“国家语委”的“整形手术”更让人愤怒的呢?这位王教授真是了得,一个由文字专家和国家一流学者经过了8年努力的文字个别笔形调整方案,就让在讲坛上讲文学故事讲出了名的这位教授先生定义了,他把由他“定义”的“妖魔化”了的帽子不由分说地扣在了国家语委和教育部头上,扣在为此经过了8年潜心研究,付出了心血的上千位文字专家的头上,也扣在了包括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公安部、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解放军有关单位、中科院、社科院、国家测绘局、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部门的头上。因为,这些微调方案也是在这些部门广泛地听取了意见的,国家各个部委都为此举行过讨论,在这微调方案上,同样有着这些部门为此付出的艰辛。这位教授先生还在他的另一篇博文里提出了一个“汉字整形谁说了算”的问题:“汉字是要十三亿老百姓使用的,十三亿老百姓,打个折,十亿老百姓不接受即足以否定3000专家的意见。专家对44个字的每一个字提出整形意见都有道理,但只要使用这44个字的老百姓不接受,就应当先搁置起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1db900100extj.html)这就奇怪了,3000个专家的8年努力成果的东西不能听,凭什么就得听你一个人的呢?谁代表13亿老百姓,是你王立群先生吗?再则了,谁代表谁总得有个形式,汉字字形的微调工作,不太可能一个个老百姓去听取意见,一定得通过国家的机构,循着一定的渠道征求意见,收集智慧。如果作为国务院组成部分的教育部还不能代表的话,不知王立群先生是从什么地方确认有13亿老百姓不同意汉字微调的?一个人可以癫狂,但动不动以13亿人(打折了也有10亿人)代表自居的人,至于王立群教授这样,真是让人叹服!
正是因为有了王教授的“动手术”说,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如新浪网,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没有给出任何条件与说明的情况下,有了如下的“调查”设问,其用语完全是“动刀”“整形”说的“真传人”。不妨奇文共赏——
8月12日,教育部就刚刚研制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瞬间引起另一轮争论:正在征求意见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调整其写法。(http://survey.news.sina.com.cn/survey.php?id=36666)
注意这家网站挑拨性的的用语:“不仅恢复了51个异体字”(明显表现了情绪倾向),“还拟对44个汉字动刀整形”(明确表明自己的鄙视倾向)。真亏得网站想得出来这样的语词组合,估计可以赚得不少的网路点击和接纳更多的广告关注。
因为有了这样明显带有情绪倾向的设题,再让网民回答“支持”“反对”“无所谓”时,自然就只有愤怒声讨的份了。
就是这样设定的一个民调,它诱发的是一种不健康的对政府行为的攻击情绪,大多意见留连于“拿着纳税人的钱穷折腾”“ 这些人吃饱撑的”。在这样的设问前提下,也只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从而造成有90%以上人反对汉字微调的假象。
有了新浪这样的“调查”和“民意”,新浪似乎成了舆论的引领者,可以呼风唤雨了。但是,他这一次操控的不是一个企业的资金链危机,不可以有人拿钱来“公关”。政府的问计于民可以多方面听取意见,包括各种反对的意见,但至少暂时不会有人拿钱来砸广告。但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引领的狂欢般对于汉字微调的诅咒,在冠之以“动刀”“整形汉字”的妖魔化过程中,对一个善意的“问政于民”,“问道于贤”的重大安排有了让人产生网络是否可以承担这种重任的疑问。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将要带来的可能对于网络问政于民的犹疑和心理损失,多少有些是我们不堪其负的。
汉字要不要进行微调,这是完全可以自由讨论的。国家教育部是负责包括规范汉字在内工作的一个国家机构。这些年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组织了这么多的专家学者,通过多年的努力,又经过了广泛征集意见,最后真诚地拿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最大范围里听取意见。同时在网络上发布,让数以亿计的网民一起参与,共商国家和民族的大事,这件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是贯彻国务院“问政于民”“问道于贤”的一件“开先河”的大好事,我们各有关人士,参与民众,都应本着理性的态度,抱持建设性心态,来认真地参与。这一工作开展得理性和顺利,将进一步推进公民社会建设,也将有更多的国家大计与公民共商,所以,我们有理由要求各参与方,不管是教授专家,还是草根民众,不管是名噪一时的大媒体大网站,还是访量不足千数的博客主人,都要把它当成自己的事,认真地、建设性地参与,而不是漫骂、调侃和妖魔化。
★在这一波的征求意见活动中,一开始就有理性的博友关注着这一活动可能有的结果。天津博友宋强发表在凤凰上的《勿以民间科学家态度对待〈通用规范汉字表〉》(http://blog.ifeng.com/article/3049988.html)一文,早就提出了一些善良的忠告。而同样发表在凤凰上的另一篇文章《汉字“整形”博弈的双赢》(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17801.html),在讨论即将结束时也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归纳。作者张敬伟说:“对于文字“整形”,征求民意是明智的选择。最终结果如何已经不再重要,关键是这一事件代表了官方和民间的双赢,折射了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公民社会品质。”作者善意地忽略了过程中非理性的壮烈,更多地肯定了“双赢”的结局,以期今后有更多的“官方和民间”的理性对话,从而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该文作者并不着意地坚持什么和反对什么,但他为文的角度和出发点是有着很让人信服的建设性价值的。
所以,我想,意见领袖还是要自尊一点的好,希望那些学者们更多地在学术研究上拿出成果来,而不必学芙蓉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