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理想经济 //www.sinovision.net/?14428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原创]理想经济——对经济学的某种基础性反思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第四章 第五节 资本内外的货币

已有 974 次阅读2012-6-22 23:48 |个人分类:经济学|系统分类:财经| 经济, 经济学 分享到微信

第五节 资本内外的货币

      资本需要货币;货币的来源;货币总量的大小。

一,资本需要货币

      资本需要货币,用来支付工资、利润、税负以及各种购入物的款项,这些用掉的货币,从资本流出。如果没有货币流入资本,资本将停止运行。一个运行中的资本,货币的出入相等。流入资本的货币,来自销售。

      因此,当经济运行时,货币就在资本的内外流动。

      这些货币从哪里来:发行机构。另外一方面,银行也能够创造货币。银行和货币的发行机构不同,究竟在资本内外流动的货币,来自何方,经济学应当解释清楚。

      怎样理解这个矛盾,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个是货币的来源问题,另一个是银行的职能。

      很显然,货币的惟一来源,是发行机构。如果发行机构不回收,已经发行的货币,是存在于经济中的货币总量。银行的职能,似乎是放大货币的总量。为什么是似乎。因为,不可能存在两个货币总量。也就是说,这两个货币总量的概念,不是相同的概念。因此,现在的矛盾,是货币总量之间的问题。

      如果说,银行能够创造货币,那么货币一旦进入银行,将被视为从经济中退出。这种看法即使不对,误差也不可能很大,因为,银行不愿意将货币留在自己的手中。如果这样看待问题,对货币的认识,并没有前进。因为,上面的那个矛盾,仍然有待解决。

      将货币区分为债权债务,情况就会更加明朗:银行清偿自己的债务,不能算成创造货币。银行向外贷款,才能算作创造货币。这个看法,也不能当作问题已经解决了。因为,在创造货币中的矛盾,仍旧存在。

      在近代经济兴起以前,也就是在古代经济,古代经济的货币供给不足,经济无法增长,或者说增长极慢。如果银行真的能够创造货币,怎么会出现货币不足的现象。银行向外贷款,债务人本来没有货币,现在有了,这是无中生有。银行确实创造了货币。

      货币有一个很奇妙的特点,那就是无中生有。古人对这个特点,已经有所领悟,领悟的程度,不如今人。即使是今人,对无中生有的领悟,也不能算作已经到了最高境界,特别是,这种领悟,对经济而言,有很大的价值。

      其实,无中生有不可能单独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是,无中不能生有。怎样理解这个既不能无中生有,又确实在那里无中生有。

      原来,一个具体的货币,在经济中的存在,有一定的时间长度,这个时间长度,指货币在银行以外的时间的长短,从银行贷出的货币的数量,乘以每一个货币的这个时间长度,将所有这些乘积,加在一起,如果令一整年的时间长度等于1,总数就是不能创造的货币总量。这个货币总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能无中生有,必须由发行机构发行。

      一个具体的货币,能够多次进出银行,如果出来的货币是贷款,就是银行创造的货币,贷出多少次,计算多少次。这样计算的结果,比上述的货币总量大得多,两者一比较,就好像是银行在那里创造了大量的货币。

      可见,货币既不能无中生有,也的确可以被银行创造出来。但是,这里是两个有关货币的概念。前一个是全程时间的货币,后一个是部分时间区段的货币。

二,货币的来源

      全时间货币的总量,称为货币总量。这个货币总量,来自发行机构。每年发行的货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新增加的资本那里,另一部分在原有资本那里。

      一个资本开始运行,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货币,这个一定数量的货币,属于资本的投资。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资本将会遭遇通货膨胀,每膨胀一次,所需的货币增加一次。但是,资本不再需要自己出资,用来增加这个所需要的货币。每一次增加,由运行着的经济替它增加。

      这样一来,只要运行的时间足够长,资本所需要的货币,大部分都不来自于自己,而是来自于社会。

      这并不表示流动资本来自社会,虽然很多资本拥有的货币,主要来自社会,但是,资本本身的真实值,仍然是资本在建立的时候的数值。

三,货币总量的大小

      经济中货币总量有多大,等于全部资本所需要的货币的总和。

      资本运行时,产品和货币在流动,这两个流动的速度很难保持均匀。在借贷关系不存在的条件下,货币的数量必须足以应付上述不均匀性,资本持有的货币数量较大。借贷关系充分时,货币的数量得以减少。不过,资本需要支付存和贷之间的利息差。

      如果货币和产品的流动处在匀速状态,资本不是不需要货币,而是刚刚收进来的货币,又被立即付了出去。一个资本,既不需要在手中留有货币,也不需要在银行存取货币。也就是说,资本的货币资本为零。

      货币资本起源于非匀速流动。为什么流动不能匀速,因为不容易做到。如果流量很大,流速能够做得比较均匀。

      货币的流动分为流出和流入,流出是支付货币,流入是接纳货币。

1,收入垫付

      假定年收支相等,支出函数为S为资本的年销售额,t为时间,以年为单位。对于匀速支出有:

                                             (461)

表示时刻的销售收入。

                                            (462)

      当支付匀速进行时,在时,得到收入后,此时欠款为A

                                       (463)

      在时,得到收入之前,欠款为B

                                      (464)  

                        (464`)

 AB的均值为:

 

                       465

 由于: 

                                               (466)

      其中。年欠款均值为,其中考虑了时间的加权效应:

                 

                             467

      只要垫付了,资本可以做到平均欠款为零。是非匀速销售的结果,有了它,通过对银行的存贷,可以使收入匀速流入。

      例如,若

有:

      此时,如果资本有这笔款项,作为流动资本,就能够通过在银行进行存贷,全年对外作匀速支付,支付速度为601、在年初,在银行存入,到时间时,存款用完,平均存款额为,存款时间长度为,两者相乘,结果是,其间,由银行贷款支付款项,总支付额为,两者相乘,结果是

2、在时刻,资本得到收入,归还银行贷款,此时,资本在银行的存款额和年初的存款额相等。

3、在时期内,,向外支付款项,由存款承担,此时的平均存款额和存款时间长度的乘积,同样是。从,资本向外支付款项,由银行贷款承担,时间长度为。总贷款额为:,平均值为,两者相乘,结果为:

4、在时刻,资本得到收入40,减去银行贷款,得到,此时,资本经过了一整年的运行,回复年初时的持币状态,手中保持着和年初相同的流动资本

      对银行而言,在一年内,平均存款额和存款时间长度的乘积,正好等于平均贷款额和贷款时间长度的乘积,因此,银行既没有吸存款项,也没有贷出款项。这就是说,银行的存在,能够使资本的流动资本部分,减到最小限度。如果没有银行,资本的流动资本额,就必须能保证支付最大的支付额。

      当然,银行能否接受这种存贷方式,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这种方式,的确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资本。

2,支付垫付

      类似地,能够同样计算出匀速收入时,所需的支付垫付

                  

                            468

      O为总支付额,等于总收入。k时刻的支付额。资本有了,在对银行平均欠款为零的条件下,通过对银行的存贷,能够保证支付匀速地进行。

      资本有了,就不再需要长期贷款作为货币储备,两者之和就是资本的货币部分,或者称作流动资本。以表示。

                                          (469)

      这个关系之所以成立,是由于是在匀速支出或匀速收入时得到的结果,所以两者不相重叠。

      有了对银行的存贷,资本手中没有货币,而银行趋向于不保存货币,略去银行手中的货币,货币全部在个人手中。

      由此可知,应当就是经济中的全部货币。

      但是,实际上,经济中还有其他货币,这些其他的货币有个人长期保存的货币、用于资产交易的货币等。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