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理想经济 //www.sinovision.net/?14428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原创]理想经济——对经济学的某种基础性反思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第一章 第七节 目的(下)

已有 838 次阅读2012-4-18 11:58 |个人分类:经济学|系统分类:财经| 经济, 经济学 分享到微信

七,发展率

      发展率就是发展速度。是针对指数函数的变化速度。例如,增长率就是增长的速度。经济的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有无数的因素,影响发展速度。

      不妨先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个是人口的数量,另一个是相互交往。

      一些人群,相对隔绝于人类主要的群体之外,这些人群的发展,就会滞后。最典型的事例是美洲原住民。他们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但是,有将近一、两万年,他们和人类的主要群体相互隔绝,他们的发展相对滞后。

      如果群体小,隔绝程度大,滞后的程度更大。反过来,不少小国,人口比较少,由于和人类的主要群体之间联系紧密,经济的发展没有明显的滞后。

      这些情形表明,对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数量和相互隔绝的程度,都是影响因素。这两个因素中,影响大的因素,不是人口数量而是隔绝程度。但是,对这个结论,不能作绝对的理解。原因很简单,如果美洲原住民的人口,比世界上的其余人口多得多,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可能远远超过世界的其它地区。

      实际上,这两个因素影响的是知识的广度,知识的广度影响深度。所以,既影响广度,又影响深度。在古代,经济交往在经济中的比重很小,少量交往对经济的直接影响不可能大。所以,隔绝程度并不直接影响经济,而是通过影响知识,影响经济。

      如果能证明,知识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可以得到结论:从来的经济都是知识经济。很明显,这个结论不对,不可能肯定知识对经济的影响总是最大。另一方面,上面的讨论表明,知识对经济的影响很大。需要将这两个结论综合在一起。

      如果经济学能够将知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协调得更好,对经济的发展,有最大的指导意义。因为,实际上,一个发展快的经济,其拥有的知识,发展得也很快。近代经济,就是如此。

      所以,在知识和经济之间,起先,往往是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知识的发展,稍后,后者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从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革命中,不难看出这种情形。

      既然,知识的发展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人们完全可以有意识地加快知识的发展,并且,有意识地利用知识的发展,加快经济的发展。所以,有意识地利用知识的经济,一定会促进知识的发展。这样的经济,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从这样的角度,也可以认为,一切这样做的经济,全都是知识经济,不过,这是广义的知识经济。

      通常意义下的知识经济,指的是经济的现实情形中,知识成为一种可出售物。而此处的广义知识经济,是指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不是别的,而是知识的发展。

      在这两个知识经济之间,有两个大的区别,一个是出售物和推动力的区别,另一个是经济的现状和经济的发展的区别。经济的现状和经济的发展不同,这需要引起特别的注意。在古代,经济的现状比发展重要,而在今天,发展远比现状重要。

      为什么是这样,这是一个简单的初等数学问题。古代经济发展缓慢,也就是发展率小。几十年,上百年过去了,经济的变化不大,经济的现实状况,必然比发展重要。今天的经济,如果发展率是8% ,经济的现状,十年一大变,经济的发展应当比经济的现状重要得多。如果发展率更大,情况更是如此。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为了得到一个特定的不是很低的发展率,在费用方面,可以不惜代价。特别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发展率,更可以不惜代价。这并不是说,代价越大越好,代价自然是越小越好。而是说,如果不能缩小代价,大的代价,并非不可取。

      若发展率为 ,代价的相对值为d,绝对值为D,设GDPG,有:经济的增长率为财富总量为P有:

1,若函数=const,有:

      此时,为了得到尽可能大的,应当使d的值取得大一些。

      因为,函数P仅仅和有关,不论d或者N的大小如何,全都属于合理的选择。

2,若 t的降函数,由于d<1渐渐趋近于0。这样的经济,其发展将会逐渐停顿下来。

3,有没有一种可能,函数t的升函数。

      如果经济进入了这样的轨道,那就是理想经济。

      例如,有两个同样的经济,第一个用10%的收入,得到10%的发展率。第二个经济,花费20%的收入,得到10%的发展率。虽然后者的花费比较大,但是,经济的整体,始终和前者处在同一水平。其相互差别,仅仅是后者的消费,略少于前者。

      如果第二个经济,不舍得花费20%的收入,而是和第一个经济一样,只花费10%的的收入,那就只能得到5%的发展率。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经济之间,很快就会呈现出迅速扩大的差距。在发展问题上,不惜代价的结果,绝对不是将消费压缩到零,而且恰好相反,是推动消费急剧扩大。

      几十年以后再来回顾,和那时的经济相比,今天的经济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零”。这不是数字0,是发展意义上的“零”。为什么要引入“零”这种表示方法,这是因为需要特别指出,发展率的比较,有着数学上的特殊性。

      一件产品价格100元,另一件200元,相差一倍,这是固定的差距。发展率相差一倍,影响就大为不同。发展率的数值,如果一个是8% ,另一个是16% ,两者相差一倍,百年以后,两个原本相同的经济,相差1000倍。

      这还不足以说明这个“零”,毕竟8%16%相互差了一倍 。发展率50%42%相差不足20%,百年以后,两个原本相同的经济,仍然相差1000倍,那个42%的发展率,同样相当于“零”。

      从这些初等数学方面的比较,可以想象,经济的发展率,一定会越来越大,竞争的剧烈程度也就会越来越大。由于发展率在提高,如果相对差距不变,绝对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个发展率的绝对差距就是经济差距的扩大率。

      所以,对发展率的关注,应当主要关注其绝对值,而不是相对值。

      这就表明,对发展率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定性研究阶段,必须得到定量的结果。否则,在提高发展率时,盲目性很大。既然,发展率的绝对值,具有决定性意义。所以,在这方面的盲目性,是最大的失误。

      人们常说知识爆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原因是不论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链式反应的特点:从一个知识,可能引来很多个新的知识。参加知识爆炸的人数在增多,人的质量在上升,获取知识的手段越来越先进,知识的正确程度在提高,这些都在促使知识爆炸得更加猛烈。

      这就有理由相信,知识爆炸的猛烈程度,用时间的超指数函数描述。由于未来的经济,知识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所以,经济的发展,同样可以用时间的超指数函数描述。

      古代的知识,主要来自相互传播,今天的知识,虽然大部分同样来自传播。但是,关键部分,必须依靠自己。这个特点,已经显露得比较清楚了。因为,今天的资本,各有各的特色。

      知识的发展,包括创造和推广,两者的难度不同,创造的难度更大。所以,知识的发展率越大,发展率对创造的依赖程度越大。这是因为,最新的知识,不可能立即对外公开。

八,可信度问题

      由于实践活动不仅充满了客观性,而且充满了主观性,对实践活动的讨论,很难采用证明的办法得出结论。因此,相关的讨论,存在可信度问题。

      在哲学中,缺少对实践问题的细致研究,在其中并未提及上述可信度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鉴于实践活动发展的重要性,其可信度问题,是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

      此处讨论核心共性和理念这两个概念的可信度,讨论的办法是类比。类比的对象,是经济之外的另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共性和理念。这选择的另外一个实践活动,是军事活动,两者,全都属于四大社会实践活动。如果两者的这两个概念,其可信度全都超过50%。实践活动的这两个概念的可信度,有可能超过50%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可信度不妨用百分比表示,但它不是概率,而是信念。以50%为界,超过者,更为可信;不足者,可信度有所欠缺。这是因为这个可信度问题,尚未在哲学中得到讨论。等到哲学的相关研究完成,此时信念中的疑惑之处被扫除,这个可信度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信念变成了确信。

      军事活动,除了准备作战,就是实施作战,这就是平时和战时的军事活动。平时的军事活动,需要在观念中考虑作战,战时,不仅是真正在作战,而且,需要大力加强作战的准备工作。

      经济活动一般涉及军事的程度较低,军事活动则高度涉及经济。这两个涉及,都包含己方和对方。军事活动的结果,体现于作战:真正的作战,或者是观念中的作战。如果战争的整体分出了胜负,作战终止,终止的时间,或长或短。如果整体作战不能分出胜负,有可能不再继续作战,也有可能继续打仗、打打停停、停了再打、甚至既不打也不停小型摩擦不断。

      军事活动结果的可比性是什么,或者说,军事活动的共性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有许多答案,问题是需要找到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可以对军事活动的结果,作出整体的比较,这就是,军事活动结果的整体可比性。寻找的结果,得到一个十分简单的答案,就是作战的可延续时间T,这是指有能力继续作战的持续时间。打仗的一方,如果这个时间T等于零,打不下去了,战败;双方都不为零,不一定分胜败。

      通过对双方进行T的评估,得到T的数值。评估本身,有一定的主观性,另一方面,评估也包含客观性。而且,评估的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评估,虽然对作战的影响很大,但是,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是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特点:结果的不确定性。除了结果本身的不确定性,再加上评估,其结果的不确定性更大。但是,宏观的实践活动,能够呈现出趋势性变化,对此加以研究,所获非比寻常:既具有正确性,又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这个T,是军事活动的结果;容易作比较,所以,是结果的共性。能够决定胜败,所以,是核心共性。于是,军事活动的理念就是T 的提高率 有可能是负数,需要研究双方的值。平时的军事活动,用来提高己方的,并且,想方设法缩小对方的。在战争中,T将会减小。通过强化对军事活动的支持,有可能扭转这种局面。战时,T的减小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己方的消耗,另一个是对方的作战行为对己方的打击。

      为什么T具有时间的指数函数甚至超指数函数的变化特征,原因同样是知识的发展。

      虽然人们尚未清楚地意识到军事活动的理念是 ,作者相信,这个理念的可信度相当大。如果人们相信军事活动中的核心共性T和理念。那么,在军事活动中,核心共性和理念这两个概念,其可信度就超过50%

      超过了50%的上述可信度,能够从侧面支撑经济活动中的这两个概念的可信度。实际上,在经济活动中,这两个概念的可信度,很可能同样也能超过50%。所以,总的来看,在一般的实践活动中,这两个概念的可信度,大概也能超过50%。在将来,如果对其他的实践活动,作同样的研究。实践活动中的这两个概念,将更为可信。

      实际上,发展并非单纯的量变,而且,其主要特征,应当是质变。但是,这并不排除量的变化,也并不排除质的变化过程中,量的刻画方式。因此,理念作为发展的表达,除了量的刻画,同样应当包含质的刻画。而且,质的刻画,应当比量的刻画,更加重要。此处不讨论这个质的刻画。

九,经济的共性

      经济活动的核心结果是财富 。关于财富,有两个大的问题。一个问题是存量和流量,应当关注哪一个。

      存量来自流量,一般而言,存量的增长率不可能长期超过流量的增长率。如果流量不变,存量仍然有可能缓慢增加,古代经济的表现,就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然重视存量。

      近代经济打开了增长的大门,各个经济体,陆续地有了增长,经济学必然会关注流量。现代经济的发展率越来越大,经济学不可能回过头去过分重视存量。或者说,一个过分重视存量的经济,会影响对流量的重视。

      这不是说不需要关注存量,而是说,相对于流量,存量的意义比较小,而且,小得很多。存量的意义比较小,有一个很重要要的原因。因为,存量作为财富,是已经存在的产品,这些财富,它的量的相对大小,正在持续地缩水。并且,按照不变货币衡量,它的价格,将不断下降。

      关于财富的另一个问题是共性。流量的一种表达方式是GDP,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财富。

      GDP能不能表达经济的共性,前面曾有过结论:缺乏可比性。这个结论是在不同经济之间的比较中得到的。如果使用不变货币于同一个经济体的前后比较中,GDP有没有可比性?同样也不会有。

      不变货币需要明确的定义,这件事,此处不做。在此处,采用金本位货币,此时的货币,是近似的不变货币。这种货币,在不同年代的购买力,不可能相同,年代相隔越久,购买力差别越大。

      难道购买力不是代表货币的不变性么?此处有一个逻辑矛盾:金本位货币是近似的不变货币,那么,货币的购买力理应相同。如果购买力不同,合逻辑的推理只能二者择一:或者是金本位不代表不变货币;或者是购买力和货币的不变性,必须脱钩。此处采用购买力有变的假设。虽然是个假设,其实是事实。如果要接受这个假设,前提是不变货币必须和购买力脱钩。

      于是,同一个经济,采用近似的不变货币,对不同时期的GDP进行比较,得到的结果,不能代表经济规模的比较。

      购买力概念本身,就意味着货币的比较不能直接进行。需要通过作为中介的产品,也可能需要通过别的中介。直接比较货币,仅仅是货币的形式上的比较,这种比较,不是货币意义上货币的比较。

      不变货币,则是在货币意义上,货币之间比较的结果。这种比较,对经济而言,究竟有何种意义,存在疑问。能否代表经济的比较呢。按照经济学的设想,希望通过货币的购买力,将货币和经济状况相互联结起来。因此,购买力是人们力图为经济的比较而设定的概念。

      可惜的是,实际情况未能遂人之所愿。由于货币和购买力已经脱钩,采用近似的不变货币,对不同时期的GDP进行比较,其结果,仅仅是货币意义上的比较,而不是经济规模的比较。既然如此,通过货币的比较,是不能完成比较经济这个任务的。

      现在已经没有其它的选择,必须把财富作为比较的对象。要人们相信存在着经济这种东西,必须完成这个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是不可比,那么经济就不存在。所以,唯一的出路是,必须比较,而且必须比出结果。                               

      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问题在亚当*斯密时代已经存在,对于财富,他倾向于认为财富是产品而不是产品的价格。可惜的是,没有加以明确的区分。这种不加明确区分的状况,沿袭至今。而且,采用GDP作为经济规模的量化指标。

      但是,人们有时候会不得不采用购买力来评价货币。这种情况,说明了在人们心目中,仍然有比货币更为基本的,对财富的认同观,这个认同观认同的是产品。这并不是说,财富的比较,应当包含购买力因素。

      财富比较的研究,尚未开始。为什么没有开始,很可能是由于有不小的难度。经济的核心共性是经济学的最根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明确经济的理念。现在已经明确,这个核心共性就是财富,财富的比较问题应当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焦点:财富的比较越细致,经济努力的方向也就越明确。

      这种研究对资本的意义,无需多言。为了竞争,产品的比较,在资本那里早已开始。缺点是没有从财富的角度比较产品。财富的比较是经济的核心问题,虽然可以借鉴资本已经做过的相关研究,但是,主要的研究,必需在宏观视野中进行。

      经济或人类的经济文明,就是在产品的比较中开始的,这个起点就是交换。交换很快发展成为交易,人人都在比较产品。现在要做的事,是对此仔细研究。是不是比较了产品,就是比较了财富。大概不是。经济学用收入表达财富,犯了错误。用产品表达财富,同样不行。

      经济学没有处理好财富问题。可见,对财富的认识,难度非同一般。财富是带有价格标志的产品。这个观念的两个侧面,不能偏废。

十,经济中的理念

       财富是经济的核心共性,经济的理念就是财富的增长率,这个理念追求的是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率。发展率是财富的量的逐年的比较。

      购买力,就是基于产品的比较,物价指数也是基于产品的比较。对于产品的比较,这两个方法的局限性非常大。因为,参与比较的产品,是产品中的极小部分。

      这种比较,和财富的比较不相干。即使这两个方法,能够扩展到全部产品,仍然和财富的比较不相干,因为,此时的价格,是经济处于自由放任状态下的价格,这种价格,未必适合财富的概念。经过财富的全面比较,才能得到发展率。

      有了发展率,才能去设法提高发展率。将提高发展率的研究成果,实施于经济中,就是促使经济的目的向着理念的方向转变。

      这里有两个动因,目的和理念。研究理念是为了目的,人的行为基于目的,虽然理念在目的背后发挥着它的影响。理念不同于目的,不管人们有没有搞清楚理念,理念的影响都会存在。这个影响一般比目的的影响弱,而且弱得多。所以,理念需要向目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始终存在着,所以,变化着的目的,会显得越来越合理。

      当理念明确了以后,向目的转变的过程,将会加快。但是转变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认识问题,还存在利益冲突。

十一,经济的目的

      前面提到过,有种种经济,全球的,集团的,一国的,局部的,微观的,个人的,以及各种其他名称的经济。

      这些经济有着不同的目的,却有着相同的理念。理念相同是因为它们都是经济。为什么目的会不同。目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主体不同,不同的主体,认识不同,利益不同。如果知道了理念,主体对目的的认识就会大同小异。

      但是,不同的利益,对目的向理念的转变,可能起相反的作用。所以,目的向理念的转变过程,可能会有激烈的斗争发生。知道了理念,斗争的激烈程度,应当会有所减轻。

      一个经济,可能缺乏目的的主体,没有主体,也就没有目的。有了主体,才能有目的。既然需要目的,就要建立主体。主体对经济的影响,要通过目的体现出来。建立目的的主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可以从资本的做法,看出这一点。理想经济,是干预性经济,以干预为主,放任为辅。因此,经济的主体,责任重大。

      理想经济,以经济的理念为目的。经济在竞争,加在主体身上的压力,极其巨大。如果主体承受不了压力,在竞争中获胜的可能性不大。

      为什么目的会向理念转变,因为理念代表了经济的优势。所以这种转变会受到竞争的压力。这种压力会越来越大,而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率,会变得越来越大。

      所以,经济的竞争,首先是目的的竞争。这是目的向理念转变的竞争。这以后,才是主体的竞争,是主体能力的竞争。

      经济分两个层次,宏观和微观。微观层次有团体和个人,其他经济层次都是宏观层次。关于目的的研究,也要分为两个层次来加以研究。

      目的通过手段得到结果以实现目的,目的在结果中。手段高于目的,这是由于目的不完全是客观的。但是,手段不可能超越理念。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