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第七节 目的(上)
社会实践活动;目的;看见和没有看见;目的三步曲;目的和理念;经济的理念;发展率;可信度问题;经济的共性;经济中的理念;经济的目的。
一,社会实践活动
经济是经济文明也就是文明诞生以来,社会的主要实践活动。文明诞生前,经济活动不存在,存在的是生产活动。文明诞生后,经济活动取代了生产活动,未来,经济将逐步回归为生产活动,并且最终消失,而生产活动也将不再是社会的主要实践活动。
现有的主要实践活动,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类。这些实践活动,相互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互相的影响很大。经济学对这些联系的研究,重视的程度偏低。
个人以及群体的实践活动,组合成整个实践活动。组合并不是单纯的相加,是组合成整体。经济学虽然尚未将经济看作社会实践活动,仍然将研究对象区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其背景就是实践活动的这种可组合的特征。这样的组合方式,不是实践活动特有的,别的事物,也可能有这种组合方式。
不同规模的经济,相互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分为世界经济,集团经济,国家的经济,局部经济……直到资本和个人。目前,最重要的是国家经济和资本活动,这就是通常指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往后,不同规模的经济,其重要程度的排序会有变化,仍然能够分成两个层次。
分两个层次并不是一种任意的选择,内部有联系的事物,都有整体性,可以分成整体和局部两个层次。如果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比较低,整体性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经济的整体性不是一句空话,包含着大量的主观和客观成分。
历史地看,经济的内部联系越来越紧密,其表现是各种波动的周期在缩短。周期缩短,就是频率上升,频率上升,发生波动的频繁程度自然也在上升。由于人们遏制波动幅度的努力,取得了不小的进展,而小幅度波动,不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感觉上,波动的频繁程度,似乎在下降。
内部联系的紧密化,对经济意味着什么,一般而言,评价的结果会有好有坏。所以,联系紧密化过程,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这一点,在全球化问题上,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但是,联系紧密化代表了发展的趋势,不可能全面阻挡这种趋势。既然如此,有必要作出判断,究竟这种趋势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正在竞赛或竞争,相互联系的紧密化,强化了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这两种影响,全都会砥砺主体的奋斗意识。所以,有理由相信,联系的紧密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经济需要评价,如果采用的评价标准,是经济的目的所追求的,这是常用的评价方法。例如,如果经济的目的是GDP,就用增长率的大小来评价经济。 这就是经济研究,长期偏离正确方向的原因:因为这个目的错了。用增长率的大小,评价经济,结论当然是倾向于高的增长率。而且,人们长期经受着这个结论的误导。随着实践活动的进展,错误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是别的,是因为经济中包含着主观性和客观性。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推进对目的的认识,以强化目的的客观性。推进的最终结果是理念。
拿经济的理念做标准评价经济,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二,目的
实践活动有种种目标。因为,实践活动有许多结果,有些结果,有可能被选作目标。目标中最主要的称为目的,在很多情况下,目的比其余的目标重要得多。一般而言,目的具有无限性,有的目标,可能没有无限性。
目的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纯主观的目的,无法存在,也就是说,这种实践活动的持续时间短促。但是,目的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续时间的长短。经济活动延续了几千年,其目的始终不明朗,而实践活动仍在进行着。
经济就是经邦济世,强国利民,在以往,这个目的,曾经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用今天的眼光看待这个目的,可以说,目的不够清晰。可见,经济学的确有了质的提高。但是,作为概念,仅仅追求清晰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一个正确的目的,仍然有可能是概念与对象的形式上的符合。
目的和目标都会影响经济,目的的影响大得多。目的不同,经济的同一性是什么,是经济的共性和理念。理念的意思是,最合理的潜在的目的。这里需要做两件事,一是搞清楚合理性,二是搞清楚潜在的意思。
先看潜在的意思。斯密曾对这个潜在的目的作过形象的比喻:一只看不见的手。比喻的优点是,避免了许多争论。
再看理念的合理性,理念的合理性非常不简单,是合理性的顶点,最深的合理性。所以,一旦经济的目的达到了理念的水准,经济就是理想经济。
理念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在人们尚未意识到理念的存在时,它仍然自己存在着。这是因为,人们做事追求完美,因此,完美的程度会不断提高。经受时间的考验,完美性本身,将转化为观念,这就是理念。理念在成为有意识的观念之前,仅仅是一种必然性。
理念的存在,不是毫无作为的存在,而是有所作为的存在。时不时地,它的影响会表现出来,这是潜在的意思。
当理念由潜在的目的转化为目的时,对实践的影响,自然比潜在状态大得多。一旦理念直接成为目的,理念的作用就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因此,理念对于实践活动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由必然发展到自由,意味着质的区别。
理念对于实践活动,既然具有普遍性。这个普遍性的明白表述,应当普遍适用于实践活动。
所以最好尽早找到实践活动的理念,以便设法将理念直接作为实践活动的目的。显然,目的本身,意味着自由。但是,自由并非停滞不前的僵死之物,而是活的发展着的实践活动。
人们通常认为与看不见的手相对的,是看得见的手,是干预。虽然,手的区分,能够以能否看见作为标准,但是,手的作为,必须明白地展现出来。
此处的理念是黑格尔提出来的,这个理念,带有实践活动的内涵,不同于历史上以往的理念。作为概念,以往的理念,已经被历史的进程所否定。斯密生活的年代,比黑格尔早了半个世纪,并不知道这样的理念。
黑格尔深入地研究了目的和理念,但是目的是一个常识性概念,做事要有目的,这是日常观念。
所以,经济学不研究目的,很难说清楚原因。这种状况,并不说明人们不明白目的对做事的重要性。但是,既然重要,而又将其弃之不顾,这说明人们做事,未必合乎逻辑。
一旦开始研究目的,到达理念仅仅是时间的早晚问题。
经济的目的有:世界经济的目的;经济集团的目的;一国经济的目的;局部经济的目的;……资本的目的及个人的目的。
资本主义经济的目的,是资本的生存。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经济,如果资本的整体,不能在竞争中生存,经济的整体,就会不断衰落下去。单个的资本不能生存,在一般情况下,难免破产。
这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个目的,而且事情恰好相反,通常的看法是,这种经济的目的在于追求利润。
能不能说这种经济的目的,是资本的利润,不能。因为这个目的无法实现。的确,资本正在盈利,但是,目的的基本特征是得陇望蜀,不断膨胀。所以,如果做不到利润的不断增加,盈利就不能算作目的。
有一种看法认为,资本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如果情况真的是这样,除了垄断性资本,一般的资本,全都无法获得利润。如果换一种说法,资本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率,这就是将利润率当作资本的目的,这个目的,同样是个错误。因为,纯利利润率很难提高。
那么,为什么资本的目的是生存,因为如果资本连生存都做不到,其他的一切,不存在谈论的必要性。即使是垄断性资本,稍有不慎,同样难免破产。资本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动用手段的无限性,以求延长寿命。所以,这同样是无限的追求。
资本之间的竞赛,通常称为竞争,这就是涉及生存的竞赛,生存当然比盈利重要得多。资本应当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也就说,必须以生存为目的。虽然,不排除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援助。但是,这个目的本身,不能随便舍弃。至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可如此作为。因为,在世界上,只要竞争存在着,这个竞争,必定遍及全部资本。任何资本,无法自外于这个竞争。
不少经济,其目的是GDP,追求的是增长,但不是追求不断提高增长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经济,其目的是增长,追求的是不断提高增长率。在本书第一卷的范围内,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应当就是理想经济的货币表现。所以,这一卷讨论的内容就是这种经济。
在这里,需要关注一个区别。理想经济的货币表现,是理想经济的一种表现。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是理想经济的货币表现。但是,高增长经济,仅仅以总收入为目的,离开经济的理想状态,有不小的距离。
在这两者之间,区别在于前者追求的,是不断提高增长率,这就包含有不断加快发展的含义在内。后者,仅仅是某个比较高的增长率,不包含加快发展的含义,甚至有可能,基本上不包含发展的含义。
但是,理想经济的货币表现,并非直接的理想经济。追求不断提高增长率,需要通过追求不断加快发展,来加以实施。在增长和发展之间,由增长是不能直接导致充分发展的,由发展是能够直接导致充分增长的。可见,这两者的关系,有因果性,这个因果性,倒过来不成立。
这些不同的目的,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的是内涵,是内容,是理念。不同的是形式。 随着理念由潜在状态逐步转化为目的,目的的形式也将不断有所变化。
目的和理念对于经济哪个更重要,短期地看,目的重要,它可以采取和动用手段来达到目的。但是,理念会顽强地主张着自己,如果目的离理念甚远,长期地看,理念的效果更大。
三,看见和没有看见
目的和理念的作用过程、结果,有的看见了,有的没有看见。明确了目的和理念,下一步就是怎样去做。既有的过程和结果, 对于怎样去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需要设法看见那尚未看见的东西。
如果把过程和结果,分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那些所谓看不见的过程,便离开了研究者的视野,这样所造成的损失相当大。损失的是什么,损失的是某些种类的手段。由于这些手段的作用过程离开了研究者的视野,这些手段本身便很难再被看成为手段。这样的损失,有可能是极大的损失。所以,这不是小问题。
作用过程和结果,不同于手,不能分成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是已经看见和尚未看见之分。
四,目的三步曲
一个实践活动,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很自然地关注结果,这时候的目的,还很模糊,分散的活动,各有各的结果,等到人们明白了这些活动具有共同性。目的性概念,会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在目的性概念形成以前,目的处于混沌不清的状态。
形成了目的这个概念之后,人们开始寻找目的,最初的目的,就是某个初步的结果。例如农本主义,主要关注衣食。应当说这很自然,而且没有错。在这个阶段,人们寻找目的,其进展的方向,是由特殊向着一般。等到找到了一般的东西,通常人们会松一口气。因为人们看到了由个别、特殊到一般的各个阶段,看起来,很可能已经大功告成。
经济学采用GDP这个颇具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果,用来作为目的。粗看,这个选择,是正确的选择。既然在这个阶段,寻找的是普遍性。对这种普遍性的合理要求,应当是正确性。
可惜,GDP所体现的普遍性,是虚假的,其原因是不可比。具有真实普遍性的结果是财富。人们从个别的产品出发,经过了特殊产品,例如衣食,进展到一般产品。现在终于到了财富。这是第二阶段,财富成为经济的目的。
这个阶段得到的目的,仍然是将明显的结果作为目的。不同的是,这个结果已经普遍化了。
如果经济以财富作为目的,财富必然会不断增长。不过,将财富作为经济的目的,仍然不够理想。
经济的自发性发展,展现出增长。问题不仅仅在于展现过增长,而且也展现过增长率的突变。在近代经济兴起的时候,经济突然地变成了有增长经济,相对而言,古代经济就是人均收入的“零”增长经济。这个“零”的意思,后面有说明。与此相应,经济的发展,发展率也有突变。
所以,历史已经告诫过我们:人们不应当满足于将财富作为经济的目的,而是应当将财富的增长率作为经济的目的。这是目的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目的三步曲的第三步,是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以经济的理念为目的。
经济的理念,通过增长率的突变,已经在现实中展现过它的威力,而且继续在展现着它的威力。人们需要做的,无非是将理念转变成目的。将财富的增长率作为目的,经济的发展,必将越来越快。
历史已经表明,存在着这种可能性。因此,剩下的事,就是事在人为了。从道理上讲,应当对这个可能性,作出某种程度的证明。
五,目的和理念
经济作为实践活动,是自发形成的。少量的交换活动,逐渐扩展,形成了经济。交换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是对方的产品。这种微观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最终,变成了资本的生存,并延续至今。
资金追逐利润,所以,增加利润,就是资金的愿望。问题是,单位资金的这种愿望,不可能得到满足,既然如此,只能退而求其次。所以,资金在四处寻找投资机会,以便保值。
既然资金在寻找投资机会,所以,经济会有自发的增长。可惜,经济学没有提供应有的指导,以便实现不断加快的增长。虽然如此,在资金的这种投资愿望的推动下,经济迟早会发展成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追求不断提高增长率。
但是,长期以来,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苏联经济出现后,有不少经济体,有了目的。苏联经济以GDP为目的,追求高增长。这种情况,在世界的许多地方,沿袭至今。
GDP作为目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效果比预计的差。尽管如此,苏联经济仍然功不可没。因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的的经济体,从而,为别的经济体树立目的,提供了榜样。
目的可能缺失,可能不妥,可能错误,甚至可能和理念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实践活动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甚至极大的盲目性。可见,目的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容易变动,并且,受客观条件较大的影响。
所以,研究经济的目的,难度比研究经济的理念大。即使已经知道了经济的理念,在将理念直接作为经济的目的之前,仍然需要研究许多现实问题。
不同的经济,目的可能不同,理念相同。有些实践活动,缺乏主体,缺少了主体,目的不存在。主体的状况,差别很大。所以,目的对经济的影响,差别也可能很大。有些时期,特殊的目标可能成为目的。所以,有必要搞清楚理念,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目的。除了用理念评价目的之外,不可能找到其他的选择目的的根据。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对于实践活动,有着极大的重要性。如果目的和外界的现实不能相互适应,目的的实现,必然会遇到重重的困难。
首先,目的必须出现在结果中,如果结果中根本就不存在这个目的,这个目的,也就得不到结果。其次,任何实践活动,都会产生无数结果。在这些结果中,挑选目的,应当有某种规则。否则,目的本身,将会长期得不到广泛的认可。一个处在疑惑不定状态的目的,对实践活动,不可能产生有力的影响。这种目的,意义不大。
其实,目的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目的的产生,有着非常简单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目的本身,目的本身,就是愿望。如果按照这个思路,目的就必须从愿望中选择。如果选择有问题,无非是更换愿望。事情一旦到了更换愿望的地步,目的离理念,也就不远了。
那么,确定愿望,岂非成了实践活动的关键?如果不想把问题弄成纯粹的空想,那就应当将客观性,放在必要的位置上。最主要的愿望,是在实践活动的比赛中,获得胜利,这是总的愿望。下一步,就是确定比赛的具体对象,这个对象,同样是愿望之一。如果能够确认这个具体的愿望,既有客观性,又有合理性。目的就能够从中凸现出来。
GDP之所以不能作为经济的目的,并非收入不是人之所愿,而是其客观性有问题。评价经济,不能用增长率的大小。因为,这种评价方法,以承认GDP为经济的目的为前提。因此,这种评价,无非是一种循环论证。所以,问题不在于评价方法,而在于目的本身。这个目的,缺乏真实性。
有许多经济,一方面采用GDP作为目的,同时,另一方面又采用增长率的大小,评价经济。等到人们对这种循环论证有所醒悟时,几十年过去了。虽然人们有所醒悟,问题的根源,仍然有待挖掘。今天的局面是,GDP仍然被当作经济的目的。如果继续采用增长率作为标准,评价经济。世界面临的,是新一轮的醒悟过程,有可能同样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用经济的结果来评价经济的目的,这种办法应当废除。结果是不能用来评价目的的,因为,目的不同,结果可能相同;相反,目的相同,结果可能不同。结果是用来评价实践活动的。
如果目的已经确定,进一步的工作,是评价其正确与否。人们根据什么,评价经济的目的。这件事需要有明确的根据,到目前为止,经济学仍然没有在寻找根据。可见,人们对此显得多么无动于衷。有鉴于目的的重要性,经济学的做法,并非无懈可击。
既然没有明确的根据,人们的醒悟,岂非莫名其妙。其实不然,人们是根据模糊的印象,对经济的目的产生怀疑的。这种情况,当然不理想。应当将模糊的印象,转变成清晰的理论。
在今天的世界上,许多经济的目的,仍然是GDP。人们追求的,仍然是高增长。可见,对目的的评价,有相当大的紧迫性。
对于结果,此处的目的相当于原因,由结果追溯原因,适用于无生命世界的研究对象。自古以来,逐渐形成的实验方法,已经成为习惯,其道理就在这里。这就是平常说的因果关系。作者之所以强调经济中的主观性,有一个意思是,在实践问题上,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很大。实验方法很有可能陷入同语反复的循环论证中。
评价实践活动的目的,初看,是一件比较容易办到的事。将各种结果,逐个比较,从中选出最重要的。将这个结果,作为目的,看来应当是正确的选择。人们选择GDP作为经济的目的,之所以长期不变,除了它的定量的特点以外,人们认为GDP很重要,能够代表经济的规模,这是一个关键的原因。
这个选择,并不是有缺陷,而是根本性错误。因此,找出错误,成了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找对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长期的争论,将不可避免。这种情景,对经济的发展非常不利。
争论的长期性,由问题的重要性决定。细枝末节,很难引人关注。所以,除非对选择GDP作为经济的目的,有重大的反对理由。否则,这个目的,完全有可能长期阻碍经济学的发展。现在的情况是,重大的质疑,已经出现。这就是高增长经济的效果,疑问很大。所以,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经济活动中,人们有可能设定种种目标,GDP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目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大项目。到此为止,无可厚非。问题是,如果进一步将这个目标,提升为目的。这就犯了根本性的错误。理由有两条,这两条理由,几乎完全相同。首先,人们必须给于目的以绝大部分的关注;其次,人们不应当将绝大部分关注给于GDP。
这就是说,目的所代表的,是事物发展的关键所在。处于竞争中的经济,必须胜出。因此,能够决定胜败的目标,才是关键性目标。将这个目标设定为目的,才是正确的设定。无法相互比较的目标,是不可能决定竞争胜败的。
不同经济的GDP,从根本上说,没有可比性。因为,不同的货币,不可比。尤其是,不同年代的同种货币,同样缺乏全面的可比性。货币具有类似性,但是,不具有经济上的可比性。因此,货币不能成为经济的共性。
单纯从具体的目的的角度,否定GDP作为目的的一个选项,是很难找到确切的理由的。因为,GDP既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又是目标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大项。因此,应当从目的的一般性质中,寻找否定上述选择的理由
目的,存在于结果中。是结果中具有共性的结果。共性和类似性不同,共性具有可比性。道理不难明白,如果共性不可比,那就很难说有什么公共的意思。而类似性,无非是一种在相互比较中,认定其相像的比较模糊的说法。
排除了GDP,财富成了唯一的选择。现在,将财富作为经济的目的,会不会也是错误的选择呢?问题的关键同样是可比性。所以,财富的比较,成了经济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有可能代表经济规模的,除了GDP和财富,别无他物。既然GDP没有可比性,那么,财富就必定有可比性。否则,经济这个事物,根本就不存在。当然,认为经济不存在的这种看法,不可能正确。因此,财富的可比性问题,可以避而不谈。但是,财富的比较,正是经济学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到此为止,经济的目的,已经粗具轮廓。在无数的目标中,怎样才能将目的突出出来。这是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哲学引入了理念。理念是目的中最具客观性的目的,是实践的最深层次的动因。
由于事物的发展,用时间的指数函数描述,相应地,理念就是发展率。当理念直接成为实践活动的目的时,这个实践活动所追求的,就是不断提高发展率。当这个实践活动就是经济时,这样的经济,就是理想经济。所以,对目的的评价,可以参照理念。
这里提到的理念,对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同样适用。因为,1,实践活动都有结果,在结果中,必定有可比的部分,即共性。 2,结果在发展着。3,理念是发展率。其区别在于,不同的实践活动,有不同的具体理念。
现在可以看到,实践活动,不同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过程。虽然两者都是因果过程,但是,前者是高级过程,后者是低级过程。
这两个过程的检验方法,同样区分为低级和高级。实验方法适用于无生命的自然过程;实验方法对于生命过程,既有适用的一面,又有不适用的一面;实验方法对于实践活动的整体,不适用。
实践活动的检验方法,是实践主体之间的竞赛。实践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竞赛,如果竞赛涉及生存,就是竞争。这里的生存是广义的生存。竞赛是结果间的比较。这种比较不能直接用来判别原因,即判别目的。但是,可以通过理念,检验目的的合理性。
另一方面,目的相同,竞赛的结果,未必相同。在目的和结果之间,实践活动充满了变数。
六,经济的理念
经济的理念,是经济的发展率。经济追求的是,不断提高这个发展率。为什么?因为发展率高的经济,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发展率没有上限,发展率将得到提高,所以,发展用时间的超指数函数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