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第四节 实践
实践问题;一些概念;理念;发展。
一,实践问题
以下与实践问题相关的内容,参照了黑格尔的小逻辑。引文来自中译本,贺麟译,1954年7月第一版。本书中的相关引文,完全在黑色方括号【】内。
本章在引用他的著作时,有针对性地针对两个问题:一个是概念的共同点并非是其普遍性;另一个是有限认识的综合方法,一遇到那‘不可衡量和不合理性’的量时,所发生的情形。但是,在小逻辑中,有关概念、目的性、理念的论述,是其讨论的主要内容,分散在著述的各处,因此,引用时缺乏针对性,有较大的随意性。
按译者的说明,总念这一名词,是为了与通常的名词概念有所区别,而在翻译时单独创设的名词,指的是辩证的概念,而平常所说的概念,仍然称作概念,黑格尔自己,对此没有加以区别,为方便起见,本书在讨论和说明时,采用概念这一名词。以下的讨论,针对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并非针对黑格尔的哲学。
该书的第三篇,涉及实践问题,标题是总念论。
由于黑格尔的著述相当难懂,因此,有些内容作者以自己的理解作了讨论和说明,相关的内容,在双引号“”内,以免作者的错误理解,产生多余的工作量。
黑格尔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一个哲学是否唯心,不在于观念能否转化为物质,而在于这种转化是否完满。一个完满的转化,意味着观念体系的完满,黑格尔认为其哲学体系是完满的,足以顺利转化成整个世界,这就是唯心主义。
怎样才能保证哲学体系的完满,单纯靠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统一过程,是做不到的。除非这个统一的过程,已经经历了永恒的考验。这个考验,在黑格尔那里,就是绝对理念,是神意的产物。
对黑格尔而言,神的引入,有一个极端不方便之处,那就是需要放弃发展观。神代表着完满的观念世界,由此外在化而来的自然界,包括社会、人生,也应当是完满的,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他认为,总念的运动就是发展,在发展中,惟有潜伏在其本身中的成分才得到发挥和实现,一个植物便是从种子发展出来的。而我们知道,生命的真正发展,是进化,如果没有进化,根本不会有种子存在。这不是在要求黑格尔提出进化论,而是在认清他并没有真正理解发展。
可见,他的发展观,并非真正的发展观,一个真正的发展观,必须以概念的从无到有为根本性特征。概念在其本身范围内的运动,的确是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在概念发生转化前,其意义相对有限。概念的发展,就像黑格尔自己在创作小逻辑时的所作所为那样,才真正意味着发展。
概念是关于实践的概念,不同于无生命物质的存在和本质,已经不是潜在的概念,有了思想着的个体或主体,即普遍性,得到了自由。
如果不谈论绝对理念,小逻辑对理念的讨论,类似于对实践活动的讨论。区别在于主体的不同,在小逻辑中,理念过程的主体,就是理念本身。
与此类似,小逻辑的概念论,其中的概念同样包含主体的含义。从局部来看,这并非没有合理性,因为观念是能够掌握人的头脑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意义,那就不对了。
在日常生活中,理念也出现在常识性用语中,含义接近于目的。在小逻辑中,含义也接近于目的。在本书中,含义同样接近于目的。在这三者中,理念的含义,比起目的,更有深度。但是小逻辑不涉及发展,而实践活动的根本特点,就是发展。因此,本书将实践活动的理念,规定为发展速度,有一定的客观性。
二,一些概念
黑格尔关于目的的部分论述如下:
小逻辑的【第204节:目的是由于否定了直接的客观性而达到独立自为的存在的总念。目的的性质是主观的,因为它对于客观性的否定最初乃是抽象的,因此它与客观性最初仍只是处于对立的地位。但它这种主观的性质与总念的全体比照起来却只是片面的,并且就目的本身而言一切片面的特质均消融扬弃于其中。那在先假定的客体对于目的也只是一空想的本身不实的东西。目的虽说有了它的自同一与它所引起的否定或对立间的矛盾,但它自身即是一种扬弃或主动的力量,能够否定这种对立,而赢得它与它的对立者之统一,这就是目的的实现。在这历程里目的转入它的主观性之对方,而客观化它自身,进而扬弃主观客观的区别,只是自己保持自己,自己与自己相结合。】
讨论和说明:“目的这个概念,是由于否定了直接的客观性而达到独立自为的存在。直接的客观性,就是客观的存在,所谓独立自为的存在,就是概念掌握了具有主动性的目的的主体。概念本身是不能独立自为的。
目的的性质具有主观性,因为,它对客观性的否定,最初是抽象的,所谓抽象的否定,就是非具体的否定,即一般性的否定,因此,它与客观性,最初处于对立的地位。但这种主观的性质,与概念的整体相比,是片面的,目的本身,其一切片面的特质,将消融扬弃于其中。对于目的,目的的客体,具有假定性和空想性,本身不实,将会被主观目的改造。
虽然,目的的自行同一与上述否定或对立之间,存在矛盾。但是,目的本身就是一种扬弃或主动的力量,能够否定这种对立,而赢得目的与对立者之统一,这就是目的的实现。
在这实现目的的历程里,目的转入其主观性的对方,客观化自己,成为结果。进而扬弃主客的区别,自己保持自己,自己与自己相结合,在结果中再生出目的。这个历程,可以说是目的浴火重生的历程。实现目的的历程,就是实践活动本身。”
【目的这一总念一方面固然是多余的,但另一方面亦很正当的被称为理性的总念,以与知性的抽象概念相对立。抽象的概念仅形式上概括了特殊,但并不以特殊为它的内在性质。[而作为总念的目的却包含特殊性,亦即主观性,在自身之内,作为它自己固有的性质。](引文的方括号是原文版所加)——再则,关于作为目的因的目的与仅仅的致动因,亦即通常所谓原因的区别却极为重要。原因属于那尚未显示的盲目的必然性。因此原因便表现为须过渡到它的对方,而失掉其原来所假定的原始性,且须依赖它的对方了。只有就其潜在性来说或就我们看来,才可说原因唯有在效果里才成为原因,才回复它的自身。反之,目的便明白认作包含它的特性或它的效果于自身之内,而这种效果从一般因果关系看来,尚仅是外在的。目的既包含效果在自身之内,因此在效果里目的并不过渡到外面,而仍能保持其自身,这就是说,目的仅籍效果而实现其自身,而且它的终点和它的起点或原始是一样的。惟有由于目的有了这种自我保持性,所以它才是真正的原始性。——我们须从玄思的观点以理解目的,须将目的理解为总念,这总念在它自身各方面之统一性和理想性里包含了判断或否定,包含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并且同样包含了这种否定和对立的扬弃。】
讨论和说明:“目的这一概念,一方面固然是多余的。这句话的意思,意味着即使没有目的这一概念,目的性活动本身的主观性方面,以及客观性方面,仍然照常进行。而无生命物质的某个概念,如果缺失,在思维中的相应活动就不存在。这就意味着,行动的盲目性,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但另一方面,目的这一概念,很正当地被称为理性的概念,以便与知性的抽象概念相对立。(译者按:玄思逻辑或思辨逻辑即指理性逻辑或辩证逻辑而言。)与此相对的,称作知性的或理智的思维活动,具有片面性,不存在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
与理性的概念相对照,抽象的概念仅从形式上概括了特殊,但并不以特殊为它的内在性质。[作为概念的目的却包含特殊性,亦即主观性,在自身之内,作为固有的性质。]无生命的物质,不可能具有主观性,生命的世界,存在主体,这就意味着主观性。主观性是特殊的,有关生命的概念,应当是理性的概念。如果相应的主体,丧失了主体的地位,过程本身,也就失去了活力。或者说,一旦条件具备,目的性活动将自发产生。
——再则,关于作为目的因的目的与仅仅的致动因,亦即通常所谓原因的区别,却极为重要。
原因属于那尚未显示的盲目的必然性。因此原因便表现出,须过渡到它的对方,成为效果,从而失掉其原来所假定的原始性,不再是原因,因此,原因须依赖效果,依赖它的对方。只有就其潜在性来说或就我们看来,才可说原因唯有在效果里才成为原因,才回复它的自身。
原因的作用,相对有限,其假定的原始性,即作为原因的作用,易于失掉。而目的作为原因,贯穿过程始终,即具有原始性。
反之,目的便明白认作包含它的特性或它的效果(在本书中,效果被称为结果)于自身之内,而这种效果从一般因果关系看来,仍然仅是外在的,即并非原因直接产生的。
目的既包含效果在自身内,因此,在效果里目的并不过渡到外面,而仍能保持其自身,这就是说,目的仅慿籍效果,而实现其自身,而且它的终点和它的起点或原来的目的,是一样的。不过,在目的性过程中,效果却是不断扩大着的。
惟有由于目的有了这种自我保持性,所以它才真正具有原始性。
——我们必须用玄思的方法理解目的,须辩证地理解目的,不能将目的理解成原因,须将目的理解为概念,理解为辩证的概念:
这概念在它自身各方面之统一性和理想性里,包含了判断或否定,包含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并且同样包含了这种否定和对立的扬弃。
目的性这个概念,掌握了目的的主体,因此,概念本身就有了思想的主动性。这就是黑格尔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人们尚可接受。因为,概念本身,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但是,他进一步将概念转变成为思想着的主体,实践着的主体。这一步,则直接迈向了唯心主义。”
【一提到目的我们必不可立即只想到那单纯存在于意识内,以主观观念的方式出现的那样的一种目的。康德提出了内在目的性之说,它曾经唤醒人们对于一般的理念,特别生命的理念的新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于生命的界说亦已包含有内在目的的观念,他因此远超出了近代人所持的仅仅有限的外在目的那样的目的论了。】
讨论和说明:“内在目的性的说法,唤醒了对理念的认识。”
【本能的需要和欲求可说是代表目的之最切近的例子。它们是人的机体内感觉到的矛盾,并引起有机体的活动,力图否定这种尚仅是主观性的矛盾或否定。需要和欲求的满足回复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和平。那客观的事物,只要这矛盾尚存在,或只要这欲求尚未满足,虽仍站在对方或外面,亦由于与主观性的结合,而同样消失其片面性。对那些大谈有限事物,以及主观和客观之固定性和不可克服性的人每一个意欲的活动都可给予以相反的例证。意欲可说是一种确信,即确信主观性仅是片面的没有真理的,同样客观性亦是片面的,没有真理的。意欲复进一步充分证实了这种确信,因为意欲的活动扬弃了这种片面的有限性,并扬弃了主观的便仅是并永是主观的,客观的便仅是并永是客观的这种坚执的对立性。】
讨论和说明:“人的意欲,是机体内感觉到的矛盾,人体的活动,力图否定这种主观性的矛盾,意欲的满足,恢复了主体与客体的和平。客观的事物,在斗争中虽然站在对方,由于与主观性的结合而消失了片面性。意欲可说是一种确信,确信主观性和客观性都是片面的,没有真理的。意欲的活动,扬弃了这种有限性和主客之间的坚执的对立。”
【说到目的的活动,有一层须得注意的,即在表示目的活动的推论[或有机历程]里,目的慿藉实现的历程与其自身相结合,而主要的特点乃是两极端的否定。这种否定性即是刚才所提到的,一方面否定了表现在目的里的直接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否定了表现在手段里或假定的客体里的直接的客观性。这种否定性与下述的精神生活里所包含的否定性是一样的:即当精神提高到神性时,一方面超出[否定]了世间的偶然事物,一方面超出[否定]了它自身的主观性。对于上帝存在之理智的形式证明,关于这种精神提高之陈述,其所最忽视并忘掉的,就是这种性质的推论和这种性质的否定。】
讨论和说明:“表示目的的活动的推论(过程)中,目的与自身相结合,主要的特点是,两极端的否定,一方面否定了目的里的直接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否定了手段里的直接的客观性。
精神在提高的过程中,一方面否定了外界的偶然事物,另一方面同样否定了自身的主观性。
所以,存在着的世界,就是手段。不过,这个存在着的世界,指的是人世。
所以,黑格尔说,存在着的自然界,是绝对理念的外在化。
人们需要结果,这些需要的结果,仍然是手段,是为了达到新的目的的手段。这个结果,既然是手段,将会重新加入实践活动,这个重新加入的实践活动,包括原有的实践活动和其他的实践活动。”
因此黑格尔得出结论,目的是一个无限的链条:
【第211节:但在有限的目的性里,那业已达到了的目的本身亦仍是残缺不完的,因为它只是一工具和起始的目的。在这里我们所得到的仅是一从外面提出的型式强加在那现成的材料之上,而这种型式由于目的的内容之有限,亦同样仍具有偶然性的。因此那达到了的目的仍仅是一对象,这对象又成为达到别的目的的工具或材料,如此递进,以至无穷。】
讨论和说明:“在有限的目的性里,即通常的目的过程中,达到了的目的,仍然是残缺不完的,因为它只是手段和起始的目的。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个从外面提出的形式,强加在现成材料之上的结果,这种形式,由于目的的内容的有限性而具有偶然性。
因此,达到了的目的,仍然仅仅是一个对象,成为达到别的目的的手段。如此递进,以至无穷。”
有许多结果,同样是实践活动的结果,但是,这些结果并非属于人们需要的结果,那就不会成为新的手段。
目的、手段、结果,这是实践活动的三个重要概念。此外,像主体,客体,发展,理念,等等,也都是实践活动的重要概念。
三,理念
实践活动向何处去,或者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这就是实践活动的理念。所以理念就是实践活动的真理性,或者说,是发展的必然性。
这并不是一种神秘观念,黑格尔将哲学从必然推理推进到实践的理念,就是将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从认识领域推进到实践领域。
理念之所以不是神秘观念,其原因在于人们承认实践活动的真理性,而单纯的认识,其真理性问题,往往争论不休。和认识的真理性相比,实践活动的真理性,更容易得到承认,也更容易出现错误。
所以,必须将实践活动的理念找出来,找到了实践活动的理念,也就找到了实践活动的真理性。找到了理念,实践活动的发展,不会再迷失方向了。
如果认识到达不了对象,实践活动也不可能存在,人们不可能利用虚构的规律,设置手段。
当实践活动进入理念的阶段,就是这种实践活动走向终结的开始。
其实,实践活动不仅在进行自我比较,而且在进行相互的比较。比较引起竞赛,如果竞赛涉及生存,就是竞争。各种比较,将推动实践活动向前发展,而发展的顶点,就是实践活动的理念。所以,理念不是一种神秘的观念,而是实践活动发展的最终结果。发展的概念,就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概念。
不是所有的比较,都能导致发展,惟有实践活动的比较,才能产生发展的概念。
这种比较,既有主观的比较,而且,也包括客观的比较。所以,发展不仅存在于观念中,也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发展是一种向上的加速的进程。无生命的物质在演变,但是没有发展。在发展和演变之间,不仅在量的方面,区别很大,在质的方面,区别更大。
没有人,生命的世界,仍然在发展,这种发展称作进化。有了人,生命的世界,发展得更快。
黑格尔极少提到比较,他的实践活动,没有导致比较,当然更不会导致竞争。竞争对他而言,至少是并非经常性的考虑事项,他生活的环境,商业竞争尚未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资本主义经济,在他的视野之外,否则,他对发展的理解,不至于局限于仅仅的从种子到植物的转变。
【第212节:[有限目的的活动,就其仅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之相对的全体言,乃陷于无穷的递进,而这种活动即是一种矛盾,将其在活动过程里所扬弃的主客之对立,又不断地创造出来。]但在目的之实现的本身所产生的结果,即:片面的主观性与那貌似独立在外与主观对立的客观性,两者皆同被扬弃了。于把捉工具的历程里,总念建立其自身为对象之潜在的本质。在机械和化学的历程里,对象的独立性业已潜在的消逝了。而且在它们受目的指导的发展过程里,它们那貌似的独立性或与总念相对立的否定性亦已扬弃了。但就那实现了的目的仅被认作工具或材料的事实看来,则这目的所追求的对象只可认作本身是无有的,空想的。这样一来,则型式与内容的对立亦随之消散了。当目的由于扬弃它的型式所包含的片面的特性而与它自身相结合时,则它那自身同一的型式因之便成为有内容了,所以那作为型式自身之活动力量的总念仅以它自身为内容。由于这种历程,目的这一总念的性质便发挥明白了,即主观性与客观性潜在的统一现在得到真实的实现了。这就是理念。】
讨论和说明:“有限目的的活动,如果仅当作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相对的全体来看,则陷于无穷的递进。这种活动即是一种矛盾:将扬弃了的主客对立,不断地重新创造出来。
但是,在结果里,片面的主观性与貌似独立的与主观对立的客观性,都被扬弃了。
在手段的实施过程中,作为目的的概念,看上去越来越像是对象的潜在的本质。
在机械性和化学性的局部过程中,对象的独立性,潜在地消逝了。在它们受目的指导的发展过程里,它们的貌似的独立性,或与目的概念相对立的否定性,被扬弃了。
如果从实现了的目的,又重新被认作手段这种事实看来,则这目的所追求的,应当认作本身是无有的,空想的。从而,形式与内容的对立,也就随之消散了。
当目的由于扬弃它的形式所包含的片面的特性,与自身相结合时,它的自身同一的形式,便成为有内容了。所以,作为形式的活动力量的目的,仅仅以自身为内容。
在这种历程中,目的的性质得到了明白的发挥,即主观性与客观性潜在的统一,得到了真实的实现。
这就是理念。
因此,理念就是主观性与客观性,以目的为中介的统一。这就是说,理念就是深层次的目的。将其规定为结果的发展率,并不违背小逻辑关于主客统一的论述,区别在于在黑格尔那里,没有发展。”
【附释:目的的有限性所在,即在于当实现目的时,那被利用作为工具的材料只是外在地从属于目的之下,使之遵循目的而已。但事实上对象就是潜在的总念,及当总念,以目的的形式,实现其自身于对象时,实仅不过是对象自身的内在性质之显现罢了。这样看来客观性好像只是一个外壳,这里面却蕴藏着总念。在有限事物的范围内,我们不能看见或体察出,目的业已真正地达到了的这一事实。无限目的之实现的说法,其好处只在于去掉一种错觉:即人们总以为目的好像老没有实现似的。善,绝对的善,永恒地在世界上完成其自身,其结果是,善或至善用不着等待我们去实现它,它已经潜在地并真在地实现它自身于世界里。我们总是生活于这种错觉里,但这错觉同时也是一种推进力量,而我们对这世界的兴趣即建筑在这种力量上面。理念在它发展的过程里,创造这种错觉,并建立一个对立者以反对之,而理念的工作即在于扬弃这种错觉。只有由于这种错觉或错误,真理纔会出现。而且这一事实里复含蕴有真理与错误,无限与有限之调解。扬弃了的错误或外在性,本身即是达到真理之一必然的阶段,因为真理之为真理,仅以它自身为目的,并仅以它自身为结果。】
讨论和说明:“目的的有限性,表现为当其实现时,手段只是外在地从属于目的,遵循目的。事实上,对象就是潜在的概念,当概念以目的的形式,实现于对象时,不过是对象的性质之显现。这样看来,客观性好像是一外壳,里面蕴藏着概念。
这种说法,将主体置身事外。在世界上,并非不存在此类过程。即使如此,完美性仍然是有待时间去完成的客观进程。黑格尔的发展,就是潜在着的、蕴藏着的概念,得到了真实的显现。客观性并不仅仅蕴藏着概念,尤其重要的是,蕴藏着概念的发展。
看上去好像在客观性中蕴藏着概念,是无论如何不能等同于概念真正蕴藏于客观性中。所以,往下的推论,其前提的基础,并非无可挑剔,而是子虚乌有。
在有限事物的范围内,我们不能看见或体察出:目的业已真正地达到了这一事实。无限目的之实现这一说法,好处是去掉了一种错觉:人们总以为目的好像老没有实现似的。
目的性概念,之所以显得多余,同样是由于用目的概括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放弃这个概念,直接采用实践活动的发展,并非不可以。另一方面,采用目的这个概念,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实践活动的突出特征。但是,也就带来了一些副产品,在目的这个概念上,对完满性大做文章。这才是画蛇添足之举。真正的完满性,是不存在的。看来,从逻辑的角度考虑,如果发展被限定在概念的范围之内,这世界已经失去了发展,当然十分完满。
善,绝对的善,永恒地在世界上完成着,结果是,善或至善用不着等我们去实现,它已经潜在地并真在地实现于世界上。
他一方面在谈论至善,另一方面,又紧紧抓住上述错觉,这似乎有点奇怪。理由是很清楚的:一个至善的世界,人们连生存的兴趣都会失去,怎么可能去探究真理。可见,真实的世界,是躲不开的。假想的至善,顶多只能充作装饰品。
我们总是生活于这种错觉里,但是,这种错觉也是一种推进力量,我们对这世界的兴趣,建筑在这种力量上。于是,人们也就只好生活在错觉里。但是,这并非真正的错觉,而是正常的发展。
理念在发展过程里,创造这种错觉,并建立一个对立者反对之,理念的工作,在于扬弃这种错觉。由于这种错觉或错误,真理才会出现。这一事实含有真理与错误、无限与有限之调解。
扬弃了的错误或外在性,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因为,真理之为真理,仅以自身为目的,并且,仅以自身为结果。
真理是一个过程,是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的统一,以自身为目的,也以自身为结果。理念就是这个过程,是不断深化的过程。简单地概括说来,最终体现为发展。这个发展,是发展着的发展,也就是不断加快着的发展。这就是真理。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待真理,可以说是纯粹的形式,其内容就是纯形式。这个纯形式外在化为自然,不可能,因为,逻辑的纯形式,是高度简化了的纯形式。完整的纯形式,能否外在化为自然?
问题以这种方式提出来,表明对完整的含义的完整的曲解,这就是唯物和唯心的区别所在。不论事物的内面,或外面,都有无限性,都在运动着。局部的外在化,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整体的外在化,怎么可能?完满的形式,排除了发展,不完满的形式,不能完成整体的外在化。
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内外的辩证关系,永恒的内转化为外,外转化为内,转化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对于整个世界,小之又小。整体的外在化,拿什么转化。”
四,发展
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发展。有的发展是自发的发展,这是发展的低级阶段,低级阶段的发展,比较慢。根据经验,我们知道,发展的一般形式,是时间的指数函数。
从道理上讲,指数函数的来源,是事物的连锁反应,也就是链式复制。这种复制,便表现为时间的指数函数。如果这个链条是单一的链条,指数函数的指数,等于零,也就是没有链式复制。因为,在无中,不能生有。所以,任何链式复制,都有前提条件。
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是因,结果是果。这是实践活动的因果关系。实践活动的特殊之处在于,目的必须包含在结果中。于是,实践活动的过程,表现为目的的自我复制过程。这就是链式复制,也就是链式反应。
所以,发展的一般形式,是时间的指数函数。这个结果,来自实践活动的概念,已经不是经验性的结论。
为什么无生命的物质,没有发展。因为,目的的自我复制,不仅是复制实践过程,而且,也在复制过程赖以存在的条件。无生命的物质,不存在复制条件的可能性。原因是,无生命的物质,不存在自我,从而,也就无从辩识何为条件,何为过程。即使在生命的世界,条件的复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当实践活动在自觉复制条件时,发展将更加自觉。一旦自觉的发展,到达高级阶段,发展将进入理想境界。
问题不在于复制,而在于自我。自我的每一次复制,都是一次自我的提升。因此,自我复制的过程,包含着大量的质变。从这个比较中,可以看到,单纯的量变,仅仅是一种演变。也就是说,缺乏质变的任何过程,不能称之为发展。或者说,实践活动的根本特征,是质变而不是量变。有了质变,实践活动的发展,有可能不断加快。加快发展,这就是实践活动的理念。
将理念作为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理想的实践活动。对于经济,这就是理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