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理想经济 //www.sinovision.net/?14428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原创]理想经济——对经济学的某种基础性反思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第一章 第三节 认识

已有 1026 次阅读2012-4-16 20:39 |个人分类:经济学|系统分类:财经| 经济, 经济学 分享到微信

第三节 认识

      社会发展;哲学研究的两大重点;哲学研究的重大缺陷;认识和实践;认识的核心内容 ;理论的意义。

 

一,社会发展

      今天,人类社会有四大实践活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活动的规模,以经济为首。

      在经济问题上,必须正确考虑社会的发展。否则,对经济的认识,不可能正确。

      与此相应,社会的未来,高度制约今天的经济。这种制约,对今天的经济,起着良好的影响,这种影响,归根结底,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的事例,就是高增长经济。虽然,高增长的做法不完全正确。其主观愿望,就是为了高速发展经济。

二,哲学研究的两大重点

      社会实践活动,简称实践活动,因为人类生活在社会中。实践活动简称实践。

      对实践的研究,应当是哲学研究的两大重点之一。不过,实践问题,并没有成为哲学研究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极其稀少。哲学研究的另外一个重点,应当是认识,特别是,认识应当是最重要的重点。但是,这个问题,同样没有成为哲学研究的重点,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同样极其稀少。

      认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虽然同样是实践活动,和一般的实践活动相比,其目的在于认识世界,而不是直接改变世界。总之,哲学研究的两大重点,合在一起就是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也就是哲学研究的唯一重点。

      经济学是基础学科,基础学科的基础是哲学。所以,在研究经济时,前提条件是对哲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认识和实践。这两方面的研究,不应局限在研究经济的概念上。尤其重要的是,应当贯穿于整个经济研究的始终。

      对经济而言,认识的重要性,不言而谕。因此,持续不断地加深对经济的认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放松不得的举措。另一方面,经济本来就是实践活动。对认识和实践的研究,应当是经济研究的基本内容。

三,哲学研究的重大缺陷

      哲学研究的重大缺陷,是宏观研究的欠缺。如果仅仅从微观角度研究认识和实践,局限性之大,超出了各种想象,有根本性的不足。本来,宏观的认识和实践,是实践和认识的主要场合。以经济为例,宏观经济,远远比微观经济重要。这就是干预比放任重要得多的原因。

      哲学之所以在长时期内,局限于研究微观认识过程,而且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经常性地犯错误。其原因,主要是宏观研究的欠缺。在宏观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发现错误,相对容易,而且容易得多。

      对于军事活动,人们对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以及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摆放得就比较正确。因为,军事活动的后果,极为严酷。

四,认识和实践

      认识和实践,不是互相孤立的过程,而是相互促进的过程。既然两者都应当是哲学的研究重点,两者的关系,决不能等闲视之。

      历来,哲学对这个关系,极少关注。尤其严重的是,清净无为的哲学,受到了极大的推崇。这种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既否认认识的重要性,又否认实践的重要性,对两者的关系,更是漠然视之。人类在这方面的昏聩状态,必将受到紧迫性的真正提醒。人们知道,任何一位军事家都不可能主张,军事活动的整体,应当任其自流。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具有交互影响的特点。首先是认识来自实践,其次是认识指导实践。认识来自实践,这就意味着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同时,也就意味着实践将用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这不仅是方法问题,尤其是胜负问题。认识对于在实践中取得胜利,有着决定性意义。有很多场合,胜负绝对不是象征性的,带有严重的后果。经济就是这类场合之一。有人用赢者通吃这种说法,来描述现代社会的某些经济现象。可见,在微观场合,此类后果,绝非无谓的虚构。

      更为严重的是,对经济的整体,同样存在赢者通吃的严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有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具有锁定胜局的特征。

      这不是说,自由放任并非必要的选项,而是说,干预是压倒一切的首选。干预的前提,是正确的认识。为了指导实践,人们必须提高认识,特别是,应当不断提高。这样做,是为了加快发展。为了加强对实践的指导,人们的认识,需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人们是否重视提高认识?有理由认为,不重视。理由是,提高认识的重要性,对于实践活动而言,是第一位的。所以,如果不是最高程度的重视,那就是不重视。

      首先,对认识的发展,缺乏通盘的考虑。既缺乏对广度的通盘考虑,更缺乏对深度的通盘考虑。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认识的发展,基本上处在自由放任的状态。也就是说,认识世界,作为一种单独的实践活动,极度缺乏应有的指导。这种指导,首先是哲理性的指导。

      总的来看,在提高认识方面,人们所下的功夫,远远比不上在实践活动中所下的功夫。无论如何,在提高认识的问题上,人们的努力,应当有一个极大的改观。

      在认识的广度方面,应当有一个大规模的拓展,其中包括:1,重视人口的总数;2,重视知识的普及和提高;3,重视广泛的创新活动。

      认识的深度比广度更为重要,而且重要得多。为了加深认识的深度,人们的努力,尤其需要得到指导。这种指导,同样来自哲学。人们需要哲学指明,各种深度问题的发展方向。

      对待面临的任务,社会往往过于急功近利,缺少长远考虑。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因为,认识一件事物,需要时间,临时抱佛脚,对成功的可能性,损害很大。

      历史的经验表明,人类的认识过程,往往过于漫长。

      人们之所以不太重视认识而重视实践,原因之一是,对认识的正确性,有怀疑。主张自由放任的人和不主张自由放任的人,同样都怀疑认识的正确性。所以人们倾向于走一步,看一步。

      这种做法,对认识的损害很大。因为,这种做法,其眼界比较狭窄。

      任何一个认识,有它自己的局限性。当环境的变化比较大的时候,这种局限性开始呈现,认识的正确程度,有所下降。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局限性,就会怀疑认识能否得到正确的结果。

      因此,认识过程应当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如此,才能对已经取得的认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实践直接导致改变世界,而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得到这种结果。这就是社会往往急功近利的根本原因。

      对远景和近景的期待,文明人早已有了合理的取舍。问题是,面对具体的场合,难以抉择。所以,未雨绸缪,是古人的经验之谈。社会完全有必要,痛下决心,早作准备,全面推动研究活动。

      虽然认识过程会经历曲折和反复,为了得到正确的认识,应当将用在认识上的努力显著加大。只有这样,才能缩短认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认识和实践这两个过程,应当互相结合。同时,这两个过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果将这两个过程相互隔离,对双方而言,都有很大的损失。自由放任的主张,不是为了隔离这两个过程,而是为了发挥人的主动性。所以,自由放任必须和干预结合,方才合理。

      实践过程本身,是否需要认识的指导,这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即使是纯粹的自由放任,同样也是一种干预。千百万人头脑中的各类认识,指导着他们的行动,汇聚在一起,能否保证整体实践,不犯错误?完全不可能。

      因此,对干预的要求是,应当尽量避免大的错误。其实,大的错误并不少见。而大的错误,往往意味着,在认识方面,将出现大的突破。

五,认识的核心内容

      在人类的世界,我们的认识,主要是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因此,哲学的核心内容,是认识和实践。

      对实践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实践活动的目的。如果不清楚目的,实践活动具有盲目性。盲目性,严重损害期望中的结局。为什么对目的的认识,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其主要原因是,实践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对发展而言,速度是决定性因素。如果目的有误,那就谈不上速度。

      但是,对目的的认识,并非轻而易举。人们对目的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如果目的有误,很可能使期望和结果南辕北辙。此类事例,不胜枚举。

六,理论的意义

      既然发展速度是决定一切的,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是实践活动取得胜利的最佳途径和最终保证。这个最佳途径,全靠人们去努力实施。实施什么,实施的是,不断提高速度。

      因此,何为速度,完全有必要认识清楚。如果从根本上就不知道速度的含义,甚至错误地理解速度,实践活动的状况,很难令人满意。

      知道了速度的含义,是最起码的先决条件。这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毕竟相对简单。随后的努力,才是真正的攻坚战,这是认识和实践相互结合的过程,是永不间断的创造。

      认识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的超前,认识来自实践,意味着认识的滞后。此中矛盾的解决,就是崇尚理论。这就是理论的意义。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因此,理论就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加快发展,就是理论的意义所在。否则,理论有可能流于清谈。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