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明就没有不舒服,每天正常吃饭、睡觉、上班,体力也都没问题,怎么可能会得肝癌?!”很多被检查出罹患肝癌的患者,通常都无法接受:为什么肝脏长了肿瘤,自己竟一点感觉也没有?
不同于人体的其他器官或组织,肝脏神经分布在表面,肝脏内部少有,因此,当肝脏长出小颗肿瘤时,几乎不会疼痛,身上也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如果没有定期筛检,非常容易忽略。
小型肝癌就像是无声的杀手,在沉默中进击,大约有60%小型肝癌都不会产生症状。如果肿瘤刚好长在胆管或门脉静脉附近,才会很快出现症状。一般情况下等到出现肝癌症状时,通常已是肝癌晚期。
肝癌直到晚期才有症状
往往肝癌直到晚期,才会出现腹痛、食欲差、黄疸等症状 。肿瘤大于5公分就称为大型肝癌,这时候通常才可能会出现症状。例如肿瘤大到触碰表面包膜而触发神经、引起疼痛;太大的肿瘤也会阻塞血管,影响养分吸收,因此会逐渐变瘦。
另外,也有人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例如发烧、疲倦、头晕、食欲差,以及黄疸(上眼睑覆盖的眼白变黄)、右上腹疼痛、腹胀、体重减轻,或出现肝硬化相关症状如腹水、下肢水肿、食道静脉瘤等,通常已是晚期,较不利于治疗。
肝癌死亡率高,最大原因就是诊断时已太晚,所以无法早期治疗。有时肝癌已经很大,却还被当作一般的肚子痛,病人只觉得肚子“堵堵的”,自行买胃肠药、止痛药吃,直到发现好不了才来看医生,结果都太迟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但肝癌毫无早期、中期症状,肝癌转移也不一定会有症状,就算有,也可能会被误判或忽略。因此,肝癌患者若身体出现异状,应请医生仔细检查,不要自行判断。
亚裔是肝癌重发族裔
全球肝癌患者有四分之三集中在亚洲,每年约有50万新发生个案。世界卫生组织辖下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2014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一半新发癌症病例发生在亚洲,其中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大陆;同时约一半的新增肝癌病例也发生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乙型肝炎形成的肝癌。
根据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的数据显示,肝癌是造成亚太地区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在台湾肝癌也被称为国病,有90%的肝癌患者与病毒性肝炎有关,其中B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肝癌的主要元凶。
民众对肝癌的认知有限
肝癌的主要原因是慢性肝炎,但调查显示大部分民众对肝癌的认知有限。台湾国民健康署在2013年的抽样调查中,发现85%的民众误认熬夜是肝癌的主要原因,80%的认为与喝酒有关,77%有选择乙型肝炎,但只有58%认为与丙型肝炎有关。
长期的慢性肝脏发炎,可能导至肝硬化,让罹患肝癌概率大增,最后不是换肝就是死亡,错误观念可能导致生命悲剧。大约肝硬化者每年有3~5%会变成肝癌。但是调查发现,罹患慢性肝炎却未就医的患者中,有77%认为身体没有症状,不需要治疗和就医服药,还有21%患者认为,不知道要去看医师。
其实,肝癌也是一种容易早期检查、早期治疗的疾病,只要平常定期做筛检,就可以降低肝癌所造成的伤害,只要愈早发现,治疗效果就愈好。早期发现、早期做根除性的治疗,肝癌五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
肝癌筛检项目
肝癌筛检项目主要有抽血检查、腹部超音波检查等,以抽血检查来说,检查项目包括GPT、GOT、AFP,只要肝脏发生异常、发炎、长肿瘤等症状,这些指数也可能跟着异常,尤其是AFP,如果患者的肝脏里面含有恶性肿瘤,大约有1/3的指数会升高,而且指数愈高就代表肝脏可能长了恶性肿瘤。
多久检查一次妥当
有些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可能不知道,到底要多久检查一遍?诸多资深临床专家建议:年龄在35岁以下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病人,每年到医院检查一次;如果年龄大于35岁的病人,建议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如果肝炎已演变至肝硬化程度,需要缩短到每三个月到医院追踪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