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美麗的自然風景和民族情懷即禪!
[日本。川端康成名作/加欣賞]《我的伊豆》 (精美散文)
《我的伊豆》 (精美散文)
[日本]川端康成
世人說:伊豆是詩之國。
一個歷史學家說:伊豆是日本歷史的縮影。
我在這裏添上一句:伊豆是南國的模型。
也可以說,伊豆是有山有水的風景畫廊。
整個伊豆半島是一個大公園,是一個大遊覽勝地。也就是說,伊豆半島處處都可以感受到自然的恩惠,富有變幻無窮的美。
現在,伊豆有從下田、修善寺和熱海三處入口。不論從哪一處進入伊豆,伊豆會首先以它的應該說是乳汁和肌膚的溫泉來迎接來客的。毫無疑問,伊豆這三處都會讓來客產生不同的感觸。
北邊的修善寺路和南邊的下田路,在天城嶺上匯合。山之北稱為伊豆的入口,屬田方郡;山之南叫做裏伊豆,屬賀茂郡,北與南不僅植物種類和花期不同,南邊的天空和海的顏色充溢著南國的風味。東西約四十四公里,占半島的三分之一的天城火山山脈,與半島三面環海的黑潮一起,給伊豆著上無邊無際的顏色。如果把山茶花稱為海岸線之花,那麼石楠花就是天城之花。山谷之深,原始森林之嚴峻,使你不會認為這是個小小的半島。它不僅是作為獵鹿山而聞名遐邇,而且越過這個天城會體味到伊豆的旅情。
人們俏皮地把開往熱海的火車稱作情侶車。男女殉情是熱海著名的產物。熱海在伊豆就是如此出名,它也是一個關東溫泉中具有近代式的都市。如果可以把修善寺稱作歷史的溫泉,那麼熱海就是地理的溫泉。修善寺附近充滿一派寂寥,熱海附近則顯露出華麗的明朗。從伊豆山走向伊東的海岸線,會令人聯想到南歐,這是伊豆開朗的容顏。即使同樣是南國式的,裏伊豆的海岸線,卻是多麼像一首樸素的牧歌啊!
伊豆有包括熱海、伊東、修善寺、長岡等四大溫泉在內的二十或三十個溫泉浴場,僅伊東一處就可以數出幾百個溫泉口。這些溫泉口都是玄嶽火山、天城火山、貓越火山、達磨火山等的遺跡,伊豆是男性火之國的象徵。還有熱海的間歇泉、下賀茂和山峰的吹上溫泉、拍擊著半島南端的石廊崎的洶湧波濤、海岸線上的懸崖絕壁、植物的茁壯繁茂,無不顯示出非常男性的力量。
同時,伊豆到處噴湧的溫泉,令人聯想到女性乳汁的溫暖和豐富。而且,女性的溫馨和豐富,恐怕是伊豆的生命吧。儘管很少水田旱地,但有共產的村莊,也有無稅的市鎮;有海味山珍,也有得天獨厚的暖流和陽光;更有呈小麥色的、溫馨而豐滿胸脯的女人。
(注:這是葉謂渠譯的《我在美麗的日本》中的一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與陳德文譯的《我的伊豆》是不同的。)
[名言佳句]
風雅,就是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美的存在與發現》
[內容精要]
川端康成的創作從反對傳統、宣導現代出發,最終又返回傳統,實現了兩者的完美融合。川端康成作品中那種“詩一般的的纖細情韻”,很容易使人回憶起纖美精緻的日本平安朝文學。不過,從川端康成作品的象徵主義手法和自然主義描寫,又可窺見西方現代文學的印跡。這種既具個性又帶有強烈的日本氣質的創作風格,使戈溫·鮑德曼·佩特森等評論家認為:“仔細閱讀他的作品,會發現西方作品中不曾有過的美學體驗。”
《我在美麗的日本》是川端康成從30年代到60年代散文作品的彙集。川端康成在文集中抒發了自已對自然之美的迷戀,對藝術之美的感悟以及對死亡的觀照。在文集裏,記遊性散文占很大的比重,從伊豆的溫泉到淺草的公園到西國諸地,都留下了川端康成徘徊留連的足跡。川端康成與傳統日本文化對大自然的鍾情一脈相承,在記遊散文中,川端康成以其對自然景色精妙細膩的描寫表達自己對自然之美的體驗和迷戀。《伊豆的印象》、《伊豆溫泉記》、《伊豆序說》諸篇寫于川端康成創作《伊豆的舞女》前後,是川端康成記遊散文的精品。在文中,川端康成以日本畫一樣纖細簡約的文筆描寫伊豆的自然美景,講述當地的風土人情,于精美的風景描繪中滲透了一個作家觀察社會的敏銳與力度。
藝術之美是川端康成探討的又一個主題。《我在美麗的日本》是作者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答謝詞,川端康成漫無邊際而又幽雅流暢地談論了日本的藝術傳統,表現出他極豐富的藝術感受力和對日本文學的摯愛。散文《花未眠》從一個別致的角度探討藝術美。作者以自己夜半起床發現“花未眠”的經歷生髮開去,感悟藝術創作的玄機,並指出:“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極富啟發性。
此外,文集中有些文章反映川端康成對死亡的思索,如《臨終的眼》、《菊花》等。川端康成站在佛教精神的終極境界來返觀存在于永恆和瞬息之間的美與生命,顯示出不同於西方的“東方式的虛空和虛無。”
[精彩片段]
本段節選自《伊豆序說》,川端康成用優美而靈動的筆觸描繪伊豆的山水美景與獨特民風,使“伊豆”成為日本文化頗富象徵的徽記,從川端康成的筆下走向世界。
[日本。川端康成名作/加欣賞]《我的伊豆》 (精美散文)
《我的伊豆》 (精美散文)
王立伏/欣賞:
川端康成 (1899—1972),日本現代派文學先驅,小說家。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童年是在死亡的陰影下度過的,父親、母親、祖母和姐姐相繼去世,16歲時唯一的親人祖父也離他而去。孤兒的生活使川端康成飽嘗世態炎涼,也讓他過早地在《十六歲的日記》中思索生死的問題。他26歲那年,相戀4年的未婚妻撕毀婚約,又給了他沉重的打擊。這些經歷對川端康成的創作生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他一生都無法擺脫死亡和虛無的糾纏。1924年,川端康成和橫光利一創辦《文藝時代》,宣告新感覺派的誕生。川端康成大膽借鑒西方現代派手法進行藝術探索,成為新感覺派的幹將。1935年,《雪國》的發表標誌著川端康成形成了獨特的創作個性。1968年,川端康成“由於他的高超的敍事藝術,以非凡的敏銳表達了最具有民族本性的日本靈魂”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二位獲獎的東方作家。1972年,川端康成飲煤氣自殺。
川端康成的文學創作集唯美派和現代派於一身,融個性與民族性為一體,對日本現代文學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代表作有:小說《雪國》、《千鶴》、《古都》;散文集《我在美麗的日本》等。
川端康成在諾貝爾文學獎的答謝詞中說:“以‘雪、月、花’這類詞來表現四季轉換的美,在日本被視作包含有山川草木、宇宙萬物以及大自然與人的感情之美,乃是有歷史傳統的。”川端康成完全繼承了日本古典詩人們對自然之美的親近與癡迷。當談及“月之歌人”禪宗大師明惠,川端康成對那種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極是推崇:“望月之人變成了月亮,他所望的月亮變成了他,他已浸入自然,與自然合而為一”。因此,川端康成用他那極端豐富的感受性去感應自然界的春風秋月、落花流水時,他筆端流出的那些優美靈動、簡約含蓄的文字便具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美感和不露聲色的動人力量。
在川端康成的記遊散文中,要數寫伊豆的散文最富情韻,最精緻感人。為了寫《伊豆的舞女》,作者曾數次去伊豆感受生活,在來來往往中對伊豆的一草一木已是熟稔得猶如故土,寫起來便如數家珍,也格外動情。
所選的《伊豆序說》雖寫于《伊豆的舞女》完稿後8年,然而川端康成描寫伊豆的山川人情依然像當年一樣情真意切。文章開篇便指出:“伊豆是詩之國”,“伊豆是有山有水的風景畫廊”。接下來,作者用日本畫一般清俊幽雅的筆調勾勒出伊豆的山形水色,含蓄凝煉中蘊含著對伊豆山水情意纏綿的渲染。作者由伊豆的火山地貌聯想到“男性的力量”,把汨汨溫泉象徵為“女性乳汁的溫暖和豐富”,立意精巧把外界事物投射在心靈中的瞬間意象生髮為有聲有色的藝術情境。正如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所說:“他對那種纖細的美的熱戀之情和充滿表情的象徵語言,顯示了自然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的結合。”在傾情描摹伊豆景觀時,川端康成沒有忘記關注熱海男女殉情之風俗。在美景中談論死亡似乎不太和諧,但這恰好反映出川端康成的創作個色。當萬物達到美妙至極的境界時,川端康成卻透過美麗感悟到它的永恆與短暫,這樣的感悟就使川端康成的作品彌漫著一種唯美而感傷的情調,在幽幽慨歎中觸動了我們心靈中最柔軟的部分。這種對自然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的結合-還有民族情懷體現得是多麼深遠啊?!反觀我們自己,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情懷是停留在表面上,還是體現在心靈的深處呢?。。。。。。
※※※※※※※※※※※※※※※※※※※※※※※※※※※※※※※※※※※※※※※※※※※※
ΩΩΩ 簡 介 ΩΩΩ
王立伏,筆名有江成、諸葛風、天滴子、歲月等等,創作有許多詩歌、散文、短篇小說、長篇小說、雜文等等,其中部分已經發表或出版,武漢作家協會會員,現在湖北電視臺影視頻道寫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