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吹哨人死了, 但我们要把哨子保护好
——评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电影很多时候是现实生活的映照!
美国2019年的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导演是伟大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这部电影,在今天看,我们很容易理解:它讲了一个美国“吹哨人”的故事。保安发现了炸弹,及时疏散人群、报警,表现英勇,却被怀疑是作案者。媒体疯狂抹黑他,很多人落井下石。执法人员对英雄训诫、抄家,给出的理由仅仅是“莫须有”。
这个桥段眼熟吗?相信你看了,肯定眼熟。但是,还好发生在电影故事里,即使发生在现实社会中,在有的国家并不能提出批评意见的。因为他们总是有理由来说明那是“阶段性失误”,这是一部2019年的电影。但是,昨天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如果放在以前,我会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只是一部电影,但是,在今天看来,我理解了主人公的委屈和社会存在的弊端。这中间,恰恰有一个疫情正在影响着我们。起初,有人吹哨,但被训诫。媒体跟进抹黑打压。故事的最后,是马革裹尸的消息。真实远比电影更像电影。
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的剧情,或许能够触动你内心深处的自省!
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
7月26日夜,上千名游客涌入距离奥运村1.5公里、开放仅一周的奥林匹克世纪公园中心广场,观看通宵的露天音乐节。
7月27日凌晨01时15分,警方突然接到现场有可疑包裹的报警电话,立即组织观众向四处疏散(事后证明,报警电话是炸弹客于公共电话亭拨打)。
就在这时,一枚管状炸弹突然爆炸,造成110多人受伤,2人重伤,2人死亡。
早在警方接到炸弹客电话前,一名执勤安保人员理查德·朱维尔就发现该可疑包裹,并向现场执勤警察发出警报。所以警方才迅速锁定了炸弹包裹,疏散群众,将爆炸后果降到了最低。
事件曝光,理查德,迅速成为舆论英雄。
然而,仅仅3天后,舆论掉头向下。
吹哨的英雄,被媒体打倒,成为罪人——
《亚特兰大宪法报》记者凯茜(Kathy Scruggs)独家爆料:FBI怀疑爆炸案是理查德自导自演。
当时新闻标题:圣徒还是暴徒(saint or savage)?
随后,FBI确实正式开展调查。
各大媒体跟进,口诛笔伐。
88天后,FBI承认没有找到任何“理查德是炸弹客”的证据。
7年后,真正的炸弹客埃里克被抓,于2005年认罪,被判终身监禁。
理查德·朱维尔沉冤得雪。
“吹哨人”以悲壮的方式证明真相的时候,这固然彰显人性的高贵,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冷酷?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同样让我想起一个人,那就是我们都熟悉的木子文亮,他疫情初期发出预警被公安机关训诫,说他的行为是在造谣,他回到医院之后在抗击肺炎的一线工作中最后死于肺炎。没有什么,比生命本身更能回击谣言的指控。但也没有什么代价,比生命本身更大。
无论是电影《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抑或是木子文亮,我们感到愤怒,因为他受到的冤屈只能用生命来洗刷。我们感到愤怒,因为他用委屈和生命发出的警告本来应该让很多人免于死亡。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声音。
本来不应该是这样!但是,就是这样了!
而现在,木子文亮死了,吹哨人的哨音什么都没有拯救。这是教科书般的剧情设计,值得每一个灾难片导演借鉴致敬。任何一个时代都稀缺的吹哨人。他们未必天生就是英雄,甚至也未能真正创下功业,但他们在面临危机的时候,选择了吹响手里的哨子,哪怕吵醒整座城市,但我们会记住他,记住他吹响过却消散的哨音,也请我们每个人保管好他留下的哨子。下一个需要吹响它的时刻,我仍然相信,会有一个并非英雄的人,在挣扎许久或是懵懂无觉的情况下,吹响它。我只希望,到那时候,哨声会被听到,而不是会被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