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chenyunhe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69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

热度 1已有 1006 次阅读2020-9-7 10:38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1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2

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3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4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5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6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7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8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9陈运和:上饶,一座生气勃勃的城市(原创)_图1-10


 悠悠历史从亘古一直延续到我的笔下,巍巍城名由以往广信府跋涉进了今上饶市区,城南穿行的信江似有点下垂的眼袋表明年龄,北边耸立的灵山像城市的眉毛引人遐想……

    时代在这儿仍能读到上饶一中校园内茶圣陆羽的故事,读到鹅湖书院朱熹跟陆九渊等人的争论,读到城郊带湖遗址辛弃疾的足迹,读到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的枪声,读到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许多旧景新貌……东门路的繁华,西门口的高楼,南门渡的记忆,北门村的今昔,登上书院路高处北望,现代化的上饶历历在目!

    一解放,尚存的半边破城墙便逐年撤除。最后属西门口一小截,盖了仙乐斯酒家。现在,“仙乐斯”地点已成20几层的新式高楼耸立。以前的东、西、南、北四门旧址,只是口头上仍活着的地名。其实,我小时见过的南门完好,保留作古迹多好,可惜!南门外的上浮桥,跟渡口处的下浮桥,景色也消失啦!西壕是市区尚存的护城河一段,泥水发臭,政府治理填平为中心广场,美!所有这一切,均成为老人心中的幸福回忆。对于旧景,说真的,适当保存一座老浮桥,夹杂在众多的各式新桥中,我认为也是城市的一大特色。

    有些年迈的老居民仍会讲“鼓楼洞”、“仓门街”、“西大街”之类的话,年轻人不知道。鼓楼洞就是今南门路,仓门街指的是现信江东路一段。而西大街则为出了西门口的信江中路,可能还延伸到信江西路,过杨家石桥直至老火车站。整个上饶城在抗战后朝西发展,城区扩大至铁路线。二十世纪50、60年代缺乏规划,时而向南,时而往东。水南街办厂、建赣东北大学,东门外修开会新的广场……后来,蓝图也止步不前了。

    像许多城市一样,环境变化,生活提高,改革岁月更是。真想不起什么时候开始,波及到上饶,称呼更新:商店、商场改为商城、超市,理发店改为美容厅,“女同志”改为“小姐”,甚至又改为“美女”,还叫男的“帅哥”,等等。至于称“先生”或“老师傅”普遍,如比叫“同志”多。“太太”一词,我却还没听见。

    以前,我几岁的印象中,上饶是座经常挣扎在战火与生死线上的面积几平方公里小城。仓门街跟西门口一带较热闹,也只是稀稀啦啦几家小商店,多数为住户。清晨,乡下人进城挑粪,城里妇女扫马桶属一大景观。直到上世纪50、60年代仍这样,让乡下人带些干稻草作交换,冬季床上铺着取暖是常事。有时,一些农民为粪源还会互相争吵不休。70、80年代以后,渐渐不多见了。

    母亲带着我童年的零星记忆由福州仓前山出发,闽江坐船南平换车,颠簸数日才到上饶郊外的高坑头。祖母刚谢世,十几岁小姑也跟我母子告别故土同行,进上饶茶山寺念初中。听姑说,学校上课在破庙内。父亲白天城内的交通银行工作,夜晚回高坑头,跟家属住在郊城好躲避敌机轰炸的偏僻银行简陋宿舍内。不久,抗战胜利了,我没什么印象。只知道搬进城住啦!于是,5岁多开始上学--

    上学在体育场西边,叫中正小学,姑父有辆自行车,跟父亲同在一个单位上班又住在一起,他常送我到学校。改革开放前,我一直不敢提中正小学,填表只讲体育场边校名不记得。要晓得,中正就是蒋中正、蒋介石,中国头号是大坏蛋呀!那“文革”期间,一次我从工作地点回上饶,听母亲说过,街上曾偶碰一位老女人:“你不认识我?”母亲摇摇头,那人继续说,“我是中正小学校长,你儿子在我处读过书!?”母亲想起了,又生怕地左右看看有没有人听着。我确实记得,初上小学头半年便考了个全班第一,学校让跳到二年级。中正小学不远就是示范小学,即现在的市一小,我高中同班同座的刘毅便在此小学毕业。后来,我随家搬到乐平县城读了不长的一段。然后又匆忙迁往南昌东湖畔原省行宿舍居住不久,碰上南昌解放了。经过一夜交火枪响,清晨迎来“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歌声进城,我小小年纪似乎仍有点印象……

    我随父母亲又回到上饶,又回到东门内现军分区处以前的彭家老屋,又回到与姑姑家在一起租屋、生活,至今我依然忆起解放前后紧密相接的那段岁月……童年,幼稚,无知,根本不知道解放将对上饶起的影响。很快,部队要彭家老屋这块地主宅地,我家与姑姑家迁到福星观。1950年秋,开始在道塘街小学读五年级。与我住在同巷只隔4个门牌号码詹国华同学,五、六年级同座,上学放学同行,一直很好。我俩跟另一位黄云黔同学,响应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号召,学校布置大家行动。我们三人批发烧饼油条卖,先强迫三人家长买,多余的然后上街卖。小孩子在人多处不敢叫,没人的小巷还有点不好意思喊。一点也没卖出,我是学校少先队副大队长,还是妈妈帮忙全买下,本钱与挣的统统交老师。一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当小商小贩,可笑!那时候,租连环画、比乒乓球、下象棋、打弹子,是孩子们主要玩的方式。我们家比詹国华同学家条件好些,回家路上,他常听我讲连环画上的故事。有时,我还胡乱编些,詹国华同学也认真听。下象棋俩人更是有争又和好,每次都是我胜利,他无可奈何甘当老蒋一方……如今,这位九小的老师呵我的老友,因肺癌已走了多年!我常想……

    小时候,我一直是个比较守规矩的男孩子。没什么长久的爱好,不接触一些女同学,只是喜欢书报。上学,挟着书本走,那时没书包,通读生多如此,一天步行四趟。雨天,男生多盖斗笠,因油纸伞易破又贵,妈妈给我买了个大斗笠不会湿身。小斗笠、蓑衣,那是农民雨天下田穿戴的,我参加工作偶而下乡支农从未试过。如今雨衣代替蓑衣,城里人也用。个人一直爱好书报,记得从初中一年级起,每天下午放学就进新华书店,先后站着读完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铁道游击队》等。或者,更多地常去文化馆、工人文化宫阅览室翻报纸……以后,数十春秋均如此爱好不变。

    以前,上饶妇女有“叫魂”的习惯,用当地话拉长声调喊受惊孩子的名字:“某-某--某,来--归--呵--”城里也有,我小时听了不理解。只知道,母亲是外地人,从没叫过。长大以后,感到自己的魂从未丢过。生出时,跟母亲在福州,魂在福州。长大了,随母亲到上饶,魂在上饶。成人在外地读书、工作,仍想故土。为了魂,又回上饶,魂始终在中国,没丢过!当然,改革开放后没听过“叫魂”,至少在我周围未遇见。

    我印象极深,小时全家的鞋都是母亲自己动手做。当时左邻右舍均如此,母亲属大家闺秀出身也学会了。为了牢些,冬天穿的长袜也上底。鞋底、袜底,针针全是母亲爱子情。与邻舍聊天,或看些书,纳鞋底双手仍不停。我初参加工作,在外地也不好写信问家里要。何况,我下面还有弟妹三人。上世纪60年代前期物资缺乏,到处很少有鞋卖。我到所在县城只发现旧货店柜内有双皮鞋出售,结果花了当时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买下。不买不行呀,我的大脚姆指一只已露出布鞋啦!其实,这双8成新的皮鞋并不合脚,没穿几次就靠边床底下。好不容易,买了双解放鞋,才被免赤足了……一年后,偶然碰上一家店里有货。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月工资约一半买了新式两节尖头皮鞋,而真正的人生终算开始……那段峥嵘岁月买什么都要票,布票、粮票、油票、肉票、糖票,等等。记得有一年发的布票只是2.7尺,够做一条短裤头。那就是著名的“三年困难时期”,一个小红薯卖到5角钱。对照如今,满街的鞋店、衣店、饭店之类多如牛毛,天地区别……房屋普遍长高了,鞋跟也一样,特别是女孩子皮鞋高得惊人。光说上饶步行街---抗建路,皮鞋店几乎一家连接一家。货源充足,到处张贴打折,廉价处理。一个月工资可买数十双?或许,都不止。人之双脚,诗之韵脚,从布鞋到皮鞋现随意购买好更换穿着打扮。当然,不仅仅是脚……

    解放前,上饶城区多为平房,2层极少。进入50年代才出现3层楼房。近年,高楼林立,电梯普遍,西门口、滨江路一带,20、30层更多,拍照城交风光像深圳、似浦东……楼下马路上汽车如流,上饶几乎成了一座大城市……

    过去,上饶中心市区不大,一条铁路长期从城北侧穿过。我在茶山寺读初三(甲)时,跟刘显武同学共座右边头一排。每天上午到了第四节课,只要发现远处一列火车绕出施家山,即下课铃声就会响。这时,我俩便做好书籍合起的动作。肚饿,快走!夜深人静在市区抚劳巷家中,仍听得见几里外火车前进的飞轮滚滚声……但现在城市增大好几倍,原来的浙赣线北移拉直而远离中心城区,成为动车组东西奔忙的沪昆线一段。北京通往福州的高铁正在加紧修建,上饶作为两条重要线路相交的全国唯一非省会地级市。

    对于四面八方,上饶集中营始终是当地诱人的名片,历史递给现代的名片。人到上饶不去参观上饶集中营,等于没来过上饶。这块旧社会留下的伤疤,记载“皖南事变”,记载新四军与叶挺将军的一段经历。茅家岭、周田村、七峰岩,多少不屈不挠的反抗故事渗透每寸红色土地,教育子孙后代永远向前……

    上饶以前只有一所信江书院,之后只有一所上饶中学。1958年大跃进中办赣东北大学,几个春秋便断气了。现在,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职业学院等高校林立,茅家岭附近成了大学区。

    入夜,改革开放带来上饶霓虹灯由无到有,几条主要商业街:赣东北大道、五三大道、解放路、中山路、胜利路、信江路、东门路,各色各样的霓虹灯众多闪亮。尤其是上饶第一街抗建路步行街,漂亮不亚于上海南京路的繁华,此处由原抗战日机轰炸的废墟变为如今壮观模样,确不简单!滨江路作为上饶的10余里城市景观带,白天与晚上遥望过去,跟上海黄浦江岸、广州珠江边真大同小异,可能只显得短了一些……看来,小上饶跟大上海也有相同之处。看见霓虹灯,我忆起此类灯前辈:菜油灯、煤油灯、腊烛、汽灯、灯笼等。这些,我接触最多最久是煤油灯。煤油灯下,做作业;煤油灯下,写教案;煤油灯下,生活进入上世纪70年代。甚至,停电也要预备着……

    时代在不断前进,市区在日益更新,老的记忆难免不消失。东门内彭家老屋的童年生活已找不到一点点痕迹,那是如今的军分区驻地。福星观的少年岁月也不复存在,小巷长成大街改称信江东路,两边新楼开店想一想原先小巷只有此刻人行道宽呀!上饶中学逝去的6年日子,多数在抚劳巷跟茶山寺之间走读,每天4次。然后漂泊在外17、8个春秋,受饥挨冻就学长江边,无可奈何分配赣鄂界。农村的乏味,县城的“文革”,反复经历过艰辛与目睹。教学缝隙抽出的幼稚之诗已渐老,县剧团一角与文艺站楼上孕育的构思在拙著中早变黄。回到上饶,文工团大院旧址和胜利渡口新居陆续衍生自己的努力。步入改革开放的史页,走遍祖国河山的旅痕,脚下是诗、是散文,印出一本本专著……

    上饶跟我同成长,上饶与人有生命。曾经步行过,偶坐人力车;以后上三轮,又乘面的跑。轿车、动车,上饶开始有,高铁一路送城奔往中国梦……

 

                                                         2013.3.1--4.5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活到100岁 2020-9-9 11:21
问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