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洲镇
螺洲镇位于福州市仓山区
南台岛东南端,乌龙江北畔,帝封江(闽江一旧河道)东岸,东邻
城门镇,西北接
盖山镇,西面和南面邻江,又称“桔洲”、“白花仙洲”,下辖天福、乾元、敖山、杜园、店前、吴厝、洲尾等7个行政村和螺洲社区。螺洲历史悠久,名人荟萃,名胜古迹众多。
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641公顷,常住人口16350人
[1] 。
中文名称螺洲镇 外文名称Luozhou Town 别 名螺江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福州市仓山区南台岛东南端 面 积641公顷 人 口16350人(2017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陈氏五楼、螺洲文庙 火车站福州南站 车牌代码闽A
唐至明朝,分属
闽县安仁乡仁惠里与温泉乡(宋以后为开化西乡)永福里,清时属闽县白湖区,民国时属闽侯县白湖区螺鳌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闽侯县一区,1958年属闽侯县城门乡(今
城门镇)。
螺洲于1950年至1970年是
闽侯县人民
政府的所在地;闽侯地区公署也曾设址于此。1970年划入福州市朝阳区(今
仓山区),1975年划归福州郊区管辖。
1977年至1978年是郊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81年开始筹建螺洲镇,1984年从城门乡
析出,正式建立镇人民政府机构。该镇辖店前、吴厝、洲尾、杜园、天福、乾元、敖山7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
1994年有2680户、15270人(含驻区单位、机关人口),其中农业人口9427人。民国时期即盛产福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仍以柑桔为主产,是电影《闽江桔子红》的外景地,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了蔬菜、奶牛、猪、家禽等多种经营。1994年有柑桔1700亩,蔬菜839亩,水产养殖120亩。年提供柑、桔3800吨、蔬菜1263吨、牛奶650吨、水产品210吨、蛋品250吨、生猪2900头、家禽60960头。
现有福日包装材料厂等三资企业11家,乡镇企业89家,年产值1.48亿元。主要有建筑、运输、食品加工、塑料制品、鞋类、电器、石制品、花茶等。1994年社会总产值2.1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58亿元,人均收入2922元。杜园、乾元、敖山、天福4村为千万元村。
螺洲镇紧靠福厦公路,距福州机场仅3公里,镇内基础设施齐全,村村通机动车及程控电话,建有自来水厂一座,可供全镇居民饮用。
1994年镇内有1所中学、4所小学、4所幼儿园,在校学生2088人。1所镇卫生院,15个医护人员。镇内有福建地质学校、省商业学校、省地质干部学校、省公路学校、市机械职业学校、省地质疗养院、市职业病医院、市轴承厂、市量具厂、市粉末厂等省、市单位20多个。
明至清朝,店前、吴厝、洲尾村(当时螺洲仅3个村),吴、陈、林3姓不足千户人家,中进士者27人、举人101人、武举11人。著名人物有:
吴复任明洪武间的工部右侍郎,
陈若霖任清道光年间刑部尚书,
陈宝琛为清末代皇帝宣统的“太师太傅”。陈氏一门父子四进士、兄弟六科甲。
民国时期有国民党上将陈长捷等18人高级将领。当今有科学院院士
陈彪、田昭武,诗人作家、书法家
陈运和。螺洲还是市定老革命基点区,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有中共闽侯县委书记林立等11
该镇文物众多,有建于南宋末年的孔庙,建于梁大同年间(535年)的灵山寺,有
清代陈宝琛所建五楼——赐书楼、沧趣楼、还读楼、北望楼、晞楼,清朝末年状元王仁堪的状元府,还有天后宫、螺女庙及螺仙胜迹、曲水观澜等碑刻。洲尾村的观澜书院创于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