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bay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560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原文地址:极富特色的“中国式开会”作者:信力建

已有 1790 次阅读2012-7-17 23:36 | , 特色 分享到微信

今天的中国人恐怕没有谁没有开会的经历。以前爱说:国民党税多,共产党会多。国民党搞的是市场经济,政府运转全靠收税,其税多也不奇怪——不多多收税,他就没有办法生存;共产党呢,搞的是计划经济,什么都是国家的,至少是集体的,所以也根本不需要收税,不收税又不能叫老百姓闲着,怎么办呢?当然就只有开会了。大会小会生活会,表彰批评斗争会,还有什么党员团员骨干会,年头年尾年中会……如果你愿意,那你几乎天天都有会开。

开会形式上很民主,唵,重大决策让人民知道,重大决定与人民协商,这只有人民政府才能做到,换了国民党,只知道收你的钱,跟你商量什么呀?开会?谁跟你开呀。不过,这也就是形式上。实际上呢,这会并没有这么伟大光荣正确。首先,这虽然都叫开会,可这开的会却是不一样的——具体说来就是这会是分层次的,你不能指望政治局开会说的和你们单位开会说的都是一样的事儿,更何况,有很多真正重大的决策决定并不是子会场上作出的,而是在密室里,在麻将桌旁,在游泳池里,甚至在马桶上。芸芸众生在会上讨论的,只是如何贯彻执行这些伟大英明正确的决策而已。其次,就是这样的所谓讨论,也没有一般老百姓多少发言权。开会的程序一般都是这样:有一个会议主持人,一般是行政首长,比如学校校长,工厂厂长之类,由他宣布会议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中间有那些人发言之类;另外有一个主讲人,一般是党委书记什么的脚色,会议内容是什么,全由他老人家一张嘴定,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说至理名言你得听,说鸡毛蒜皮你也得听,甚至说污言秽语你也得听。中国的文字真奇妙,当“会”字简化成“人”和“云”组成的时候,“会”的内涵就变成了“人云亦云”——或许,这就是对我们今天诸多会议功能的最恰当说明。

其实,在通讯传媒相当发达的今天,有许多会根本就可以不开。比如,每年中央召开两会,全国都在关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现场都通过电视直播,后期政府工作报告修改稿也会在报纸上全文刊登,会议期间分组讨论通过新闻煤炭全方位报道,代表的讨论发言,电视报纸也都全方位展示,大家对会议精神早就烂熟于心,但是两会结束后各地还要开大会,层层传达,这简直是极大的浪费。还有什么新精神?除了把文件再都一遍能传达什么新道道?要是认真清理一下,像这样无用的会、重复的会、没有内容的会、可开可不开的会等等,要统统清理掉的话,中国要节约多少财政支出,恐怕会是个天文数字吧。

不过,这也就说说而已。真的不开会了,我们的那些只会开会的官员整天干什么呢?岂不是要下岗了?单位领导讲话是有颇有讲究的。首先,领导肯定得坐在主席台或诸如此类的显赫位置上,如有若干领导在场,则其座次又必定有等级之分——这让人想起水泊梁山的排座次;其次,领导讲话不会有什么时间和方式上的限制,他(想讲多长时间就多长时间,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哪怕不小心念出一箩筐别字,反正他自己不知道,其他人想笑也不能出声;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领导在开会前拟定的讲话就是会议主题、目标及其结论,一般无须讨论,即便讨论,也无非是走过场,形式化而已。而那些追随者的发言,自然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其内容和功能无非是对领导讲话中的观点及其潜在意图进行注释、解释、发扬、补充、例证,并将其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或执行的方案、措施和步骤。一般来说,领导的追随者与领导之间早巳存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关系,其追随者身份在开会之前已经是公开或半公开的了。当然,在领导的威严逼视或巧妙启发下,开会过程中也不时会有一些并未事先安排的与会人员临时投诚,从而栖身于领导追随者行列。所以,开会的作用并不是集思广益,而只是给威权提供了充分展示其力量的空间或舞台。作家王小波曾提出一个“沉默的大多数”概念,这个概念完全可以用于中国式的开会之中:在中国式开会这样一个直面威权的特定情境下,与会人员中的大多数既不能不置可否,也不能是“无言的反抗”,最多只能是默许而已。事实上,领导在会议上的决定或所谓提议总是毫无例外地被一致通过,不论形式上是与会人员齐声喝彩、鼓掌肯定、举手表决、匿名投票,还是大多数与会人员只是保持沉默而已。的确,若非如此,单位领导哪有威权可言?而大多数人也总要继续混口饭吃。故此,与会人员中的大多数或可称作“默许的大多数”。

中国式开会假借着集思广益、群众参与、公开确认的名义,以一种社会仪式的方式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逐步具体化、明确化、扩大化、形式化、常规化及正当化,进而心理内化,即形成或强化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自我认同。

开会除了强化一种不平等关系外,似乎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造神。这一点,在前苏联的历次党党代会上有充分表现。前苏联党政最高机构会议决议和领导人斯大林的讲话稿上充满了“掌声”,其频率之多大概只有用电脑才能统计得出来。每一段,甚至每隔几句话都用黑体字注明:“掌声”。尤其是这些领导人发出呼吁,喊口号,或讲话结束时,那就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暴风雨般的掌声”,就是靠这种惊天动地的会议掌声,一尊神诞生了。

不过,正像剑有双刃鸟有两翼一样,开会也不尽是负面作用:当我们把开会的功能定义为集思广益,求同存异的层面之时,开会这一古老形式,又会展现出它让人欣慰的一面。譬如,当我们目光投射到1787年在美国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的时,也许,就会眼睛一亮。

那一年,作为美国开国元勋的华盛顿已经解甲归田,安心做一个闲适的农场主,他压根不是太情愿参加这次困难重重、前景莫测的会议,因为当时各州互不相让的情形,使日渐苍老的将军心灰意懒,再加上他身体并不好,又有家庭拖累:一个兄弟刚过世,78岁的母亲病重——不过最终,他还是被詹姆斯·麦迪逊说服,借债赶到费城,担任这次制宪会议的主席。可就是这位往昔的将军先生,今日的主席先生,未来的总统先生,并没有凭借骄人的资历去抢占争论的话语权,据记载,在长达四个月的会议期间,他一共只发过三次言:一次是被推选为主席后的仪式性发言,另一次是批评对保密规定的疏忽,第三次是最后一天,有关提高到国会每三万选民一个代表。只有这最后一次,是华盛顿将军对宪法本身发表的意见,内容只是希望在未来,民意更容易表达。”——这听起来近乎失传的神话。但历史确实如此。据说,当初麦迪逊坚持邀请华盛顿出席制宪会议的一个意图,就是向人们展示这次会议的正当性:像华盛顿将军这种人,连做皇帝的机会都要放弃,由他主持的会议,还会出什么问题?不单会议主席如此低调民主,会议其他参加者的表现也都可圈可点:在会上,他们的争论是如此激烈,却又如此节制。“在别的地方不可化解的世俗利益之争,他们凭借着对人性弱点的自我意识和克制、努力,竟寻到了出路。”更可贵的是,在妥协之后,分歧仍得以保持:“国家主义和民主主义、废奴派和蓄奴派、联邦主义和州权主义,没有哪一派被彻底打败消灭,没有哪一种主义征服了所有人,甚至没有什么人是对结果十分满意的。制宪会议的结果,是观点仍然分歧但是建立起共同联系的一种平衡状态。”就是因为这种集思广益,这种求同存异的开会过程,为美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美利坚时代!只是,正如林达先生的感慨:打造费城奇迹的,是这么一帮绅士,是一个绅士时代的绅士精神,可惜它们已经消逝,而距离我们——尤其是我们所置身的东方文化——愈加遥远。

要之,开会的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求同存异,统一行动。如果不此之图,而将会议移做他用,最后结果难免淮南之橘化为淮北之枳。

(文章原创于2005年)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