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琴女/文)
山东省济宁市,在第19届全国市长公开电话年会上,被吸收为会员城市。2012年,也是济宁市市长梅永红,对市长公开电话亲自接听了的一年。《大众日报》报道,梅永红在2012年5月17日受理市民群众来电206件,形成办理单52件,其中现场接听受理群众来话14件。
包括全国所有的市长公开电话在内,自设立以来,随着打市长公开电话的人的增多,人们也知道了市长公开电话不都是市长亲自接。真遇上市长亲自接,得看打电话者的运气。而更有市长,心血来潮接一次电话,也是随后就电视、报纸、广播电台高调宣传,只为上个新闻做一下秀。
其实,人们对市长公开电话的不满意,并不在市长亲自接不亲自接上。而是,关键在能否解决问题上。老百姓打市长公开电话,图的是解决问题或困难,不是想听市长的声音。
有的市长公开电话让人不再相信,问题不是出在电话上,而是出在了市长不重视,工作人员马马虎虎上,这使本能拉近政府与群众的关系的市长公开电话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这样的市长公开电话不外乎两种情形:一是开始就是形象工程,见别的市设了市长公开电话也跟着设个市长公开电话,图宣传一下,不管实际效果;二是虎头蛇尾,开始时像点样,但办着办着走样了,不再爱民、亲民。
电话的作用,就是沟通。市长、副市长们作为领导,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处理,不能总坐在电话机前等着接电话,这谁都能理解和原谅。但是,市长公开电话既然叫“市长公开电话”,起码也得该有个权威,让市民打电话求助得管用。如果成了“泡人玩”,人打一次心凉了后,很可能就再不打了。
同样在山东省, 为了不糊弄人也不糊弄自己,青岛市从2011年1月1日起把市长公开电话更名成了“市政务服务热线”。市政务服务热线,一下子把市长公开电话从神坛上拉回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工作的原点上,这就可以让市民不“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济宁市长公开电话开设于1998年,到2012年才挤入 全国市长公开电话会员城市,这是梅永红市长的重视和支持。但是,梅永红的这种“硬撑”,与先挤入的城市相比显然是一种落后,而与青岛改成 市政务服务热线相比则是另一种落后。
市长公开电话成摆设,反映出的是一个工作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造成的。这种以官员头衔命名的工作工具,是人治。市政务服务热线,就有法治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