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ygqyx88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409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大反美女生”何以谬误久传

热度 1已有 1827 次阅读2012-10-29 20:57 |个人分类:人物、访谈|系统分类:杂谈| 女生, 分享到微信

      总觉得是一件让人羞愧难当的事情,但一些公共媒介却总是不厌其烦地时时拿它来制造话题。关于“北大反美女生”的近况报道,近日又成舆论焦点。

  “‘北大反美女生’被美国老公抛弃”,媒体写道,1998年,在克林顿总统访问北京大学时,北大中文系94级的女生马楠曾当面痛斥美国人权状况的“恶劣”。反美女愤青马楠两年后本科毕业,“很有意思的是”,她却选择了到“人权状况恶劣”的美国去留学,后来还嫁给了一个美国人,现在已育有一子。而关于马楠的近况,则是她近日连续发文求助,自曝与美国丈夫离婚,女儿也被丈夫带走,希望前夫善待女儿并与其联络。

  这则报道一不小心犯了一个事实性差错:马楠与美国老公生育有两个孩子,这里却变成了“育有一子”。不知报道者为何连马楠的基本信息都没弄清楚。当然没弄清楚的远不止此。在2006年《南方人物周刊》上,马楠已出面“辟谣”:确实是嫁给了美国人,但并没有去美国留学;她的老公也不是性无能,否则两个孩子从哪儿蹦出来的呢?

  另外网络上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桥段:韩寒曾与包括马楠在内三个应付考试最好的学生参与央视《对话》节目,10年之后那三个好学生都去了美国或嫁了外国人。对此,作为当事人的韩寒也曾以博文辟谣,表示自己并没在那期节目中见过马楠,“马楠拿绿卡、留学等都是谣言。”——谬种流传,以至于此!

  当然不能不提马楠当年的“反美”举动,即“当面痛斥”克林顿美国人权状况一事。1998年6月克林顿在北大演讲时,马楠这样提问道:“刚才您曾提到过胡适说,不要为了国家的自由而牺牲自己的自由。但是我们的前任校长蔡元培先生还说过这样一句话: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我并不认为,国家的自由和自己的自由有什么冲突,不是说为了国家的自由就一定要牺牲自己的自由。我认为自由是自己一种主动的选择,认为是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情况。像中国现在的繁荣发展正是我国人民自由的选择,主动贡献他们的力量的结果。我想自由的定义应该是,为了真理和正义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情况的道路。只有真正懂得自由的人才会更加尊重别人的自由。”

  即使现在看来,我也没有怎么看出克林顿遭到了“当面痛斥”。政要们在大学讲演,原本是种正常的交流沟通。而有关自由的阐释,原本也各有不同。尽管就我个人而言,或许并不能认同马楠关于“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表述,但不得不说,她所理解的自由及其定义,仍旧属于观点表达的范畴。“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正是此意。另外,从马楠提问中,我也没有看出舆论所盛传的“痛斥美国人权状况”云云。不知道这样一种谬误,又是如何流传开的。由此来看马楠身上所谓“北大反美女生”的标签,也就更加莫明其妙。但这样一个无中生有的标签,以及马楠后来选择嫁给美国人的事实,却让她从此成为“虚伪的爱国者”的标志性人物。

  我们总是这样不由分说,也总是这样乐以制造一些虚假的靶子,来满足某种奇怪的爱国想象。比如有人要拿她来刺激民粹情绪,有人要以她来作为某种反面教材,也有人则纯粹出于地幸灾乐祸的心理。这并不是一种理性的方式。马楠曾经表示,希望什么时候,别人提到自己的婚姻时说,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婚姻,至于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这有什么重要的呢!”说到底,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马楠不仅可以有自己观点表达的权利,同样也有选择丈夫甚至国籍的权利。与此同时,即使她真的曾经“痛斥”过克林顿,曾经对美国的人权状况提出质疑,但这也不妨碍她认知的转变。我们很多人,不都是这么长大的吗?

  马楠不是可以满足各种民粹情绪的对象,今天的她只是一个离异的女人,两个孩子的母亲,更是一个需要得到帮助小女子。人为附着在马楠身上近15年之久的“北大反美女生”标签,可以撕掉了。

 

来源:杨耕身

链接:http://blog.163.com/yanggengshen@126/blog/static/13131982520129256242514/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风木 2012-10-30 00:20
提个与央视记者有点区别的问题,就成了“反美女生”,照这个逻辑推理,全美国人都是“反华人士”了,因为他们都或多或少指责过中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