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惊人标题: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傻!
台湾女子组合S.H.E.主唱的《中国话》MV,被恶搞改编成网络MV《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儍》,MV长约4分钟,最近在YouTube等视频网站热传,不仅热爆中国,而且还成为北京大学入学试题。
在原版《中国话》,S.H.E.是与少林和尚拍摄MV,但在恶搞版,S.H.E.以中国景点做背景,用现代摇滚方式边舞边念边唱,歌曲节奏鲜明,歌词相当押韵,朗朗上口,例如指外资“乘着改革的春潮,一个猛子往里扎”、“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儍,辛苦赚的钱他借给别人花”,不满中国大批外汇用来购买美国国债。
当中“多少年我们生产皮鞋衬衫和裤衩,换他们倾销调查加科技禁运来敲诈”,对美国等西方大国频频对华展开反倾销调查表示反感。
但出人意料的是,北京大学本月17日主办的招生考试,试题居然就用《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儍》歌词节选,要求考生根据歌词找出韵脚,再用韵脚中的字造句,并且找出所有动词,用笔画最少的两个字,写出一句校园宣传标语。不少考生大叹“真雷人”,有学生更说:“没想到北大考题也会用网络歌曲恶搞!”
学者:MV内容关注现实
对此,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宏良说,这首歌表面虽然是恶搞,但是,内容恰好正是多年来社会所关注的主题,即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了西方世界的廉价工厂,并且陷入了国富民穷,两极化的社会状况。
他还说:“当重大的政治问题被民间以通俗歌曲、歌谣等形式,唱遍大街小巷时,这意味着危险已经来临,当局应该重视。”
原版与恶搞版节录
原版《中国话》:
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
嘴里念的说的,开始流行中国话。
多少年我们苦练英文发音和文法,
这几年换他们卷着舌头,学平上去入的变化……
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
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绑,在板凳上板凳偏偏不让扁担绑,在那板凳上到底扁担宽还是板凳长……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
恶搞版《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儍》:
各种颜色的皮肤,各种颜色的头发;
乘着改革的春潮,一个猛子往里扎。
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儍,辛苦赚的钱他借给别人花;
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儍,
我们犯的儍,让世界都夸真听话……
我们犯的儍,让世界都夸真听话。
钱爱权,权爱钱,钱换权能通天;
权换钱,花不完,光掌权不赚钱;
光赚钱,不掌权,不如没有钱和权;
到底是那钱管权,还是权管钱。
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儍,稀土卖洋人和萝卜一个价;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儍,
我们送的货,让世界都夸真听话。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儍,
自己挣的钱,却存在别人家;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儍,
我们说的话,让全世界都夸真听话。
网络上《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傻》难坏北大考生
昨天,清华、北大举行今年的自主招生笔试。北大自主招生笔试的语文试卷中,一道题选自一首网络歌曲———《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傻》,要求考生找出歌词韵脚并造句等。这首网络歌曲用的是SHE的《中国话》曲调,歌词为重新改编,在网络上被网友称为“恶搞版SHE歌曲”。
联合考试涉及8校招生
昨天清华、北大举行今年的自主招生笔试,这两场自主招生笔试关系到八所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入围资格。其中清华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共同组织了五校共同命题通用基础测试。北京大学则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联合举行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考试。
考题选自网络难倒考生
在北大语文试卷中,一道来自网络歌曲的题难住不少考生。该题题干为网络歌曲《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傻》的歌词节选,要求考生根据歌词找出“韵脚”,再用“韵脚”中的四个字造句;同时还要考生找出所有动词,选择笔画最少的两个动词造句用在校园中的“宣传语”。来自北师大实验中学的一位理科生感觉这道题目比较难做,也没想到。
至于为何选择这首歌曲的部分歌词做题目,北大方面未作回应。
清华大学等五校的通用基础知识部分的语文试题只有阅读和写作,其中阅读包括两篇现代文和四篇古诗文。清华招办负责人说,如考生平时没有积累,通读全文都要耗时不少。
清华笔试成绩两周内公布
昨日,清华等五校自主招生联考吸引了全国5万多名考生报考,其中第一志愿报考清华的考生达到一万多人,最终4000多人获得笔试资格,来自北京的优秀高中生有500多人。
清华大学的笔试成绩以及面试入围名单将在两周内公布,去年参加笔试的学生中最终30%参加了面试。
预计北大也将在春节前完成面试,届时今年北大首次实施的“校长推荐制”所推荐的90名优秀学生将在面试中亮相。
《全世界都在笑中国傻》歌词节选
历史长河向前淌/岸上睡着一只羊/河里漂着一条狼/狼要拿羊当口粮/羊要认狼当爹娘/羊要救狼 狼要吃羊/不知是那羊救狼 还是狼吃羊
北大部分有趣考题
历史:“写出除中国外任意五个国家国庆日以及由来”(20分)
政治:“不同人士会对香烟有不同的认识,美术从业者看到的是如何设计包装,经济学家看到的是烟草税如何征收等等,考生依次说明他们的看法并说出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