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狐假虎威
从前,有一个和尚因为违反寺规被赶出庙门,他十分懊恼,边走边哭。
和尚在路上遇到一个鬼,这个鬼也是因为犯法,被毗沙门天王放逐。鬼问和尚:“你有什么心事,为何边走边哭?”
和尚答道:“我触犯了僧戒,被逐出庙门。我没有了施主的供养,而且坏名声传得远近尽知,因此心中愁苦,不知将来怎么办才好。”
鬼对和尚说:“我可以让你消除坏名声,得到很多供养。你可以站在我地左肩上,我将扛着你在天空中行走,别人只能看到你而看不到我。这样人们都会认为你是得道的高人,就会给你很多的供奉。只不过,你得到供奉以后,必须首先满足我。”
和尚想了一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答应了。
于是,鬼扛着和尚,在和尚过去被赶走的那个地方行走。那个地方的人看到后都十分惊异,认为这个和尚已经得道,互相转告到:“寺里的众僧太不像话,错逐了得道高人。”
于是,他们齐聚寺庙,斥骂众僧。众僧无奈,只得马上迎接这个和尚回到庙内,和尚从此得到了很多地供养之物,并把所得到地食物都先给鬼享受,不违背当初地诺言。
有一天,鬼扛着和尚在空中漫游,正好碰到毗沙门天王属下的司官。鬼一看司官,吓得魂都飞到九霄云外,慌忙扔下和尚只身逃命。于是,和尚从高空中摔到地面,众人顿时明白过来他是故弄玄虚、狐假虎威,更是把他唾弃得一文不值了。
禅思禅悟:假象只能骗人一时,狐假虎威也只能得逞一时之快,日久必然真相大白,假象和狐假虎威都将最终遭到唾弃。
32.两头倒霉
很久以前,梵授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菩萨将他转生为树神。
那时,有一个渔村。有一天,一个渔民与小儿子一起到渔民经常捕鱼的水池钓鱼。他投下鱼钩,没想到鱼钩钩住水底下的一个树桩,怎么拉也拉不上来。
他心中暗想:“肯定钩住了一条大鱼。我让儿子回去告诉他妈妈,让她想办法与邻居们吵起来,这样,谁也顾不上来这里,这条鱼就归我一个人了。”
于是,他吩咐儿子:“孩子,去告诉妈妈,我们钩着一条大鱼,让她和邻居们吵架。”
孩子走后,他还是拉不动鱼钩。他担心绳子被拉断,便脱下衣服,放在岸上,自己跳进水里去摸鱼。结果他撞在树桩上,把眼睛撞瞎了。同时,,有一个小偷把他放在岸上地衣服也偷走了。
他疼痛难忍,用手捂着双眼,摇摇晃晃地爬出水池,摸索着寻早衣服,而此时他的老婆正在想法和邻居吵架。她把棕榈叶挂在自己地一直耳朵上,在一只眼睛上涂抹了黑烟灰,怀里抱着一只狗,到邻居家串门。
一位女友对她说道:“你把棕榈叶挂在耳朵上,一只眼睛上涂抹了黑烟灰,怀里抱着一只狗,到处串门,难道你疯了?”
“我没有疯。你怎么无缘无故出口伤人?咱们到村长那里去评理,我要让他罚你八个金币。”
这样,两个人吵吵闹闹来到村长那里。村长问清吵架缘由,便判这装疯闹事的女人有罪。于是,人们把这个女人捆起来,用鞭子抽她,命令她快交罚金
树神看到这个女人在渔村以及她丈夫在森林中的不幸遭遇,站在树杈上说道:“人啊!你在水中和地上都做了错事,因而才会两头倒霉。”
说罢,念了这首禅颂:眼睛衣服丢,老婆耍无赖。水中和陆上两处都失败。
禅思禅悟:人心不足蛇吞象,说的正是这种人,任何时候都应取舍有道。贪欲如果没有止境,最终将自取灭亡。
33.害人害己
释迦牟尼开示传教时,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麻烦,有时甚至遭到挑衅和人身攻击。但他凭借智慧、毅力和人格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克服挫折、战胜困难、化解矛盾
有一次,私家牟尼走在街上,遇到了一个愤怒地婆罗门。
那个婆罗门非常仇视佛教,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他发现受世人尊敬的佛教开创者释迦牟尼后,一条毒计顿时涌上心头。
他蹑手蹑脚地绕到释迦牟尼背后,趁释迦牟尼不注意,抓起一大把沙土,就向释迦牟尼头上扔去。
说时迟,那时快,就在沙土扔出去的一刹间,突然一阵风向婆罗门吹来,沙土反而向他自己飞来,撒得他一头一脸,十分狼狈。
他想发作,但无法开口,气得满脸通红。
街上的人看到刚才发生的一切,都盯着他看,嘲笑他。面对这么多锐利的目光,那个婆罗门不得不低下了头,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
这时,他耳边响起了释迦牟尼平静而洪亮的声音:“如果想污染清净的东西,或者想陷害心无邪念的人,罪恶反而会伤了自己”
听了这番富有哲理的话,那个婆罗门顿时恍然大悟,开示反思自己的行为。
禅寺禅理:害人之心不可有,那些想要用卑劣手段暗中伤害他人的人,只会偷鸡不成蚀把米,害人不成反害己。
34.金罗汉
从前有一个山民,以采樵为生,日夜辛苦劳作,仍改变不了穷困的生活。他在佛前不知烧了多少炷高香,祈求大运降临,脱出苦海。
真是佛祖慈悲,一天他在山坳里竟然挖出了一个一百多斤的金罗汉!
转眼间,他荣华富贵加身,又是买房又是置地。亲朋好友一时竟多出好几倍,大家都向他祝贺,目光里满是羡慕。
可山民只高兴了一阵,继而犯起愁来,食不知味,谁不安稳。
“诺大的家产,就是贼偷,也一时不能偷光啊!你愁什么呀!”他老婆劝了几次没效果,不由地高声埋怨。
“妇道人家哪里知道,怕人偷只是原因之一!”那山民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十八罗汉我只挖到一个,其他十七个不知在什么地方。要是那十七个罗汉一齐归我所有,那我就满足了。”
原来这才是他犯愁的最大原因啊!
心有妄求,永无宁日,人不能救,佛不能救,天不能救!
禅思禅悟 穷人常常悲叹自己的命运,痛骂老天的不公。而富人也会因为各种无止境的欲望而烦恼、不开心。但须知知足方能常乐。没有一颗知足之心,拥有再多的财富也是枉然,终究无法获得安乐。
35.僧人入定
从前有一位僧人学习入定,可是每当入定不久,他就感到有只蜘蛛钻出来同他捣乱,令他不能专心修行。
他无可奈何,只得请教师父:“我一入定,就有大蜘蛛出来张牙舞爪,赶也赶不走它。怎么办?”
“下次入定时,你在手里拿支笔。如果它再同你过不去,你就在它肚皮上画个圈,看看是哪路妖怪?”师父如此说道。
那僧人半信半疑,心想:“就姑且照着试试看吧!”
想罢,那僧人真的准备一支笔。
他再次入定,果然那大蜘蛛又出现了。他迅速拿起笔,在大蜘蛛的肚子上画了个圆圈。果然,那圈刚一画好,大蜘蛛就销声匿迹了,从此僧人安然入定,再无困扰。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僧人才出定。他低头一看,原来画在大蜘蛛肚皮上的那个圈圈,竟赫然出现在自己的脐眼周围!
原来入定捣乱的那个大蜘蛛,布施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
禅思禅悟: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就是自己,只有驱除自己的心魔,才能成功。
36.填满房间
有位禅师为了测试他的三个弟子哪一个最聪明,就给了他们每人十文银子,让他们用十文银子买来的东西想办法装满一个巨大的房间。
第一位弟子反复思考了很久之后,心想:“什么才是市场上体积最大、价钱最低的东西呢?”最后他跑到市场上,买了很多棉花。但是买回来之后,只将房间装了一半多一点。
第二位弟子与第一位弟子的思路非常相近,他也在反复寻找市场上体积最大、价钱最便宜的货物。最终他挑选了最便宜的稻草,但是十文银子也只能将房间填满三分之二。
轮到最后一位弟子,前两位弟子和阐释都等着看他的答案。只见他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的回来了。两位弟子赶到非常奇怪,禅师却暗暗点头。这位弟子请禅师和另外两位弟子走进房间,然后将窗户和房门紧紧地关上。整个房间顿时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了。
这个时候,这位弟子从怀了取出他仅花了一文钱买的火柴和一文钱买的蜡烛。他用火柴点燃了蜡烛,顿时漆黑的房间里一片昏黄的光芒。这片光芒虽然微弱,但是将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照到了。第三位iedizi成功地仅用了两文钱填满了整个房间。
禅思禅悟:故事中的第三位弟子聪明地完成了阐释布置的任务,我们是否也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道理来呢?正如同便宜的蜡烛就可以填满整个房间一样,人们的心灵也不是大量金钱可以填充的,而需要一片真情和一丝温暖才能填满。
用一支蜡烛的光芒可以轻易地填满整个房间;用一片真情、一丝温暖也能够填满人们的心灵。
37.沉默大师
有位和尚自称“沉默大师”,其实只是欺世盗名而已。
为了让人信服,他专门找了两名能说会道的侍僧。别人前来参问,都由这两位侍僧替他回答,而他自己则摆出一副莫测高深的摸样,一言不发,以表示他的“默照禅”不可以言说。
一天, 正当他的两名侍僧因事外出之际,来了一位游方僧人。游方僧人恭问:“如何是佛?”
“沉默大师”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只得东张西望。或许他在找那两位侍僧吧!
游方僧人点点头,又问:“如何是法?”
对于这个问题,“沉默大师”依然无法回答,他装模作样看看屋顶,继而又看看地下。
多么神奇的“默照禅”啊!游方僧人心中叹道,接着再问:“如何是僧?”
至此,这位“沉默大师”只好闭上眼睛,再也没有别的花招可耍了。
最后,那位游方僧人问道:“如何是福?”
“沉默大师”在无可奈何之下,不得已举起双手,向对方投降,心中暗想:“你饶了我吧!”
那位游方僧人对这次参访非常满意,他辞别“沉默大师”,又上旅途。
在路上,游方僧遇见了“沉默大师”的两位侍僧。谈起“沉默大师”,游方僧崇敬有加,赞不绝口:“我问他如何是佛,他立即向东看看,有朝西望望,表示众生总是到处求佛,不知佛既不在东方,也不再西方。
接着我问他如何是法,他以俯仰作答,表示佛法平等,无有高下。
他在回答如何是僧这个问题时,只是闭起眼睛,一言不发,这暗合了这样的名句:闭目云山深处卧,始知其人是高僧。
最后,我问他如何是福,他的答复是;伸开助人的双手,救渡众生。他真是一位大悟的禅师!他的禅道实在太高深了!”
两位侍僧互相看了一眼感到啼笑皆非,无言以对。
禅思禅悟:有时候一些无意识的表现往往因为受者自身的原因被理解为不同的意思。游方僧理解的佛、法、僧、福其实是他自己认识的反映。
38.禅师的最后一课
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于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的奥秘。禅师突然问他的弟子们:“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脸上还是那样微微的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这样吧,寺庙后面那块地已经荒芜了很久,杂草丛生。我将这块地分成几块,你们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将分的一小块地。从明天起,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方法出去地上的杂草,而我也将同样运用我的方法。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在寺庙后的那块地相聚吧。”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如约相聚在那块地旁边,他们之前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早已放弃了这项任务,如今只是为了看看禅师的方法是什么。
果然禅师所处理的那块地,已经不再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
弟子们顿时领悟到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最好的方法。
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时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禅思禅悟:人的坏习惯有时就像杂草,祛除的最好方法就是养成一个新的好的习惯。人的心灵亦是如此要想让心灵不荒芜,只有修养自己的美德,不断完善自身,才能让心灵更纯净。
39.怒从何来
一位年轻人自己觉得对“空”的意义理解得很透彻,便夸下海口,走遍天下,也没有有人能够难倒他。
他果然所言非虚,一路过关斩将,名声日隆。人们惊叹不已:他有问有答,滔滔不绝,真是后生可畏!
每经过一座禅林,当地禅师都以特别规格的礼仪接待他,这使得年轻人更加口若悬河。想想他也确实有一些功夫,他能以哭泣把《大品般若》里的“二十空”讲述十个小时!
因此人们建议他去结交一位三十年胁不至席的坐禅大师。
和那位大师面对面坐下,年轻人按捺不住夸示自己的悟境之高:“心、佛也众生,是三重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凡无圣,无施无受!”
那位大师静静地听着。其间一会儿请年轻人喝口茶水,一会儿请年轻人享用水果。可年轻人哪里顾得上,只顾说自己的,言谈有如悬崖瀑布,绵绵不绝。
忽然,大师出其不意,用手边的烟管打了这位年轻人一下年轻人立刻愤怒地站起来,斥责道:“大师为何突然有此之举?”
“既然一切皆空!”大师悠悠说道,“试问怒从何而来?”
禅思禅悟:佛家讲究“四大皆空”,看哪个是一种境界。故事中的年轻人自以为理解了“空”所有的含义和奥秘,到处出吹嘘,最终在真正的大事面前路出马脚。满瓶酒不响,半瓶酒丁当,往往只有那些“半瓶酒”才会到处去虚张声势。
40.楠田学禅
有一位名叫楠田的年轻医生,一次外出散步时遇到一位学禅的朋友,就向他请教什么是禅。
“禅吗?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朋友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学会了禅之后,你就不怕死了。”
“这多好啊!”楠田说道:“我要试着学禅。对了,我去哪里找老师呢?”
经人指点,楠田去拜访知名度很高的南隐大师。
临行前,他稍稍在身边藏了一把匕首。他想验证一下学会了禅的人,到底怕不怕死。
南隐大师一见到楠田,就招呼道:“啊,朋友,好久不见,你近来可好吗?”
楠田觉得很奇怪,问道:“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怎么说是好久不见呢?”
“哦,真抱歉。”南隐大师说,“你一进门,我就把你当成另一位曾在这里学禅的人了。”
有了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开头,楠田也就失去了考验这位禅师的机会。他不便再拔出匕首恐吓南隐,只得故作漫不经心地问: “大师,为偶像学禅,您能为我讲解其中的奥妙吗?”
南隐对他说:“其实学禅一点也不难。如果你是一位医生,只要好好对待你的病人,就是禅的要义之一。”
禅思禅悟:拜佛求禅不一定要出家为僧,只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就是最好的悟禅之道,因为禅和佛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