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哭婆忧天
禅师云游,在一个老婆婆家里借宿,一连几天,那个老婆婆都不停地哭。禅师很纳闷,问她道:“你为什么整天都在哭呢?有什么伤心事,可否容许我替你讲解?”
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卖布鞋的,小女儿嫁给卖雨伞的。天晴的时候,我就会想小女儿的雨伞一定卖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伤心;下雨的时候吧,我就会想到大女儿,下雨天当然就没有顾客上门买布鞋啦,所以想想就要流泪。这样一来,我每天都觉得很是担心。”
禅师说:“原来是这么回事!你这样想不对呀!如果我是你,我会觉得每天都很高兴。”
婆婆说:“大师这话怎么解释?”
禅师开导她说:“为女儿担心是没有错的,可是你为什么不为女儿开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时候,你大女儿的布鞋店一定生意兴隆;下雨的时候,你小女儿的雨伞肯定畅销,你应该天天为她们开心才是呀,怎么会难过呢?”老婆婆听了禅师的话,豁然开朗。从此,每当她想到自己两个女儿的时候,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她总是笑嘻嘻的。
禅思禅悟:改变一个视角,事情完全就变了样,人生不也如此吗?痛苦的对面是快乐,哭的对面是笑。如果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看待问题,就能够找到更为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和处世方法。
12.山高怎阻野云飞
善静和尚27岁的时候,弃官出家。他去乐普山投奔元安禅师,禅师令善静管理寺院的菜园,在劳动的过程中修行。
有一天,寺内一位僧人认为自己已经修业成功,可以下山云游了,于是就到元安禅师那里辞行。
元安禅师听了僧人的请求,决心考他一考,便笑着对他说:“四面都是山,你往何处去?”
僧人无法想出其中蕴含的禅理,无言以对,只好转身回去。
那僧人无意中走进了寺院的菜园子。
善静正在除草,看见僧人愁眉苦脸的样子就问:“师兄为何苦恼?”
僧人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
善静马上想到“四面的山”就是暗指“重重困难”、“层层障碍”。元安禅师实际上是想考考僧人的信念和决心。可惜,僧人参透不了师傅的旨意。于是善静笑着对僧人说:“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意思就是:竹林再密,也无法妨碍水流过去;山丘再高,也不能阻止云飞过去。
僧人听了之后,觉得如获至宝,于是就来到原安禅师那里,对禅师说道:“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怎阻野云飞。”
僧人以为师傅一定会喜笑颜开地夸奖他,然后准他下山,谁知元安禅师听了后先是一怔,继而眉头一皱,直视僧人道:“这肯定不是你拟的答案!是谁帮助你的?”
僧人见师傅已经察觉,于是只好把善静和尚的名字说了出来。
元安禅师对僧人说:“管理菜园的僧人善静和尚,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多学着点吧,他都没有提出下山,你还要下山吗?”
禅寺禅悟:人要能对自己有充分客观的认识,有时你以为不起眼的磨练其实自有其用处。世上本无难事,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关键在于自身,只要下定决心,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13.乞丐搬砖
一个只有一只手的乞丐来到一座寺院向方丈乞讨,方丈毫不客气的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后院去吧。”
乞丐生气的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搬呢?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什么话也没说,用一只手搬起一块砖,说道:“这样的事一只手也能做的!”
乞丐只好用一只手搬起砖来。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方丈递给乞丐一些银子,乞丐双手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方丈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赚到的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说完深深的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寺院。方丈把他带到屋后,指着砖堆对他说:“把砖搬到屋前就给你银子。”但是这位双手健全的乞丐却鄙夷地走开了。
弟子不解地问方丈:“上次您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您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您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前,还是屋后?”
方丈对弟子说:“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若干年后,一位非常体面、气度不凡的人来到了寺院。他就是用一只手搬砖的那个乞丐。自从方丈让他搬砖以后,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然后靠自己的拼搏,终于取得了成功。而许多双手健全的乞丐却还是乞丐。
禅思禅悟:一个人应该具有两种最基本的品格,第一是靠自己的手劳动,第二是靠自己的头脑思考。幸福就是靠头脑的思考和辛勤的劳作创造出来的。
14.和尚之勇
一个村落里有几个年轻人非常喜欢调皮捣蛋,每每晚上装鬼吓人。一天,云居禅师要去村子另一边的洞穴坐禅。那几个爱捣乱的年轻人便藏在他的必经之路上,等到禅师过来的时候,一个人从树上把手垂下来,扣在禅师的头上。
年轻人原以为禅师必定吓得魂飞魄散,哪知道禅师任年轻人扣住自己的头,静静的站立不动。年轻人反而吓了一跳,急忙将手缩回,此时,禅师又若无其事地离去了。
第二天,他们问禅师:“大师,听说附近经常闹鬼,有这回事吗?”
云居禅师说:“没有的事!”
“是吗?我们听说有人在晚上走路的时候被魔鬼按住了头。”
“那不是什么魔鬼,而是村里的年轻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禅师答道:“因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呀!”
他紧接着说:
“临阵不惧生死,是将军之勇;
进山不惧虎狼,是猎人之勇;
入水不惧蛟龙,是渔人之勇;
和尚的勇是什么?就是一个字:‘悟’。连生死都已经超脱,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禅思禅悟:当我们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时,首先要做到处变不惊,冷静思考。没有办法做到冷静,就谈不上勇敢。禅师即使在面对看似危机的状况时,也能冷静分析出魔鬼没有那么宽厚暖和的手,从容应付他人的恶作剧,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一种大彻大悟。
15.水中倒影
据《大庄论经》第十五卷记载,释迦牟尼说过这样一个充满哲理的故事:
有一个富家媳妇,因为常常被婆婆责骂,便赌气走进林中,想自杀了结性命,自杀没有成功,她便爬到树上,想暂时安歇一个晚上。树下有一个池塘,她的身影倒映在水中。
这时走来一个婢女,挑着水桶准备取水,看见水中的倒影,以为就是自己,便自言自语地说道:“我长的这样美丽端庄,为什么替别人挑水呢?”立即打破水桶,回到主人家中。
她对大家说:“我长得这样端庄美丽,为什么还让我干挑水这种粗活?”
大家议论到:“这个婢女大概是被鬼魅迷住了,所以才会说此蠢话、干此蠢事。”也不理睬她,又交给他一只水桶,再叫她去取水。婢女重新来到池塘边,又看到了富家媳妇倒影,便再次打破水桶。
富家媳妇在树上目睹这发生的一切,忍不住笑了。婢女见水中之影笑了,便有所觉悟,抬头一看,见一个妇女坐在树上微笑,她容貌端庄,服饰华丽,非己可比,觉得很羞惭。
释迦牟尼说:“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是因为世上有倒见愚惑之众。”
于是释迦牟尼说了一句禅语:
“末香以涂身,并熏衣璎珞。
倒惑心亦尔,谓从己身出。
如彼丑陋婢,见影谓己有。”
释迦牟尼所说之禅语是从婢女误认富家媳妇之倒影为自己的角度来阐述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作“倒惑”。
倒惑所看到的假象,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潜意识。婢女为什么会“见影谓己有”呢?因为在她潜意识中,就是希望自己长得漂亮,摆脱粗重的劳动。她上当了,她是上了水中倒影的当吗?不是。她是上了自己眼睛的当吗?不是。她是上了自己求美之心、怕苦之心的当。
禅思禅悟:世上有不少人容易受骗上当。骗子固然可恶,但上当之人,大多心有“倒惑”,因而会被假象所迷住,看不清事物的本质。
16.心无外物
印度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向他验证。
慧忠谦恭地问道:“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一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心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再次运用神通,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慧忠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地说:“请禅师指教。”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禅思禅悟:那些自恃能看透人间世事的人,往往只能看见事情的表象,而不能洞察世事的本质。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17.四个老婆
有一天,释迦牟尼给他的几个弟子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既伶俐又可爱,陪在他身边,像影子一样跟随他;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外地抢来的,她格外美丽,让人羡慕;第三个老婆整天打理他的日常琐事,让他不用为生活操心;第四个老婆是最忙的,但是他不知道她整天都在忙什么,他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商人要出远门了,旅途十分辛苦,所以他要选一个老婆陪伴自己。
第一个老婆说:“我才不陪你呢,你自己去吧!”第二个老婆说:“是你把我抢来的,我又不是情愿嫁给你的,我也不去!”第三个老婆说:“我不能忍受路途的风餐露宿之苦,所以我最多送你到城郊!”第四个老婆说:“无论你到哪里我都会跟着你,因为你是我的主人。”商人感叹:“到了关键时刻还是我的第四个老婆好!”于是他就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他的长途跋涉。
释迦牟尼说:“你们明白了吗?这四个老婆就是你们自己!”
第一个老婆指的是肉体,人死后肉体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金钱,许多人为了金钱辛劳了一辈子,死后却不能带走,无非是水中捞月;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生前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开的;第四个老婆是指个人的天性,你可以不在乎它,但是它却永远在乎你,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它永远不会背叛你,它永远跟随你。
禅思禅悟:人的肉体、所拥有的金钱以及亲情关系,都是人们所需要精心维护的,也是最终将与人分离的。只有天性才会永远与你相随,伴你左右。因为无论何时何地,是贫穷还是富贵,我们都应当维护好自己的天性,永远记得“我是谁,我将成为怎样的人”。
18.拥有平常心
一个小沙弥问一位高僧:“师傅,你悟道修行、修身养性有什么秘诀吗?”
高僧答道:“有。”
“那么你的秘诀是什么呢?”小沙弥继续问道。
高僧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可是,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秘诀呢?每个人都是这样啊。”
高僧答:“当然是不一样的!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高僧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无法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由此可见,无杂念的心才是真正的平常心。这需要修行,需要磨练,一旦我们达到了这种境界,就能在任何场合下,保持最佳的心里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实现完满的“自我”。
禅思禅悟:人们常因为功利心而疲于奔波,其实我们应该学会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世事,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才能感受生命的真谛,才能活得更轻松。
19.肉身佛
归省禅师担任主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养活这些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喝粥吃野菜,个个面黄肌瘦。
有一天,主持外出化缘,法远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面做起粥来。粥还没有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师弟们吓得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用的面都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
法远平静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面如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用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已有半年多了!”
“给房钱了吗?”
“没有。”
“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你要住,就要交钱!”
法远默默托着钵走向集市,一边为人诵经,一边四处化缘,得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对大众宣示:“法远乃肉身佛也!”
后来法远继承了归省禅师的衣钵,将佛学发扬光大。
禅思禅悟:在通往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各类困难,此时只有那些从不放弃自己信念的人才会真正成功。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成大事者必先苦心志。
20.处世秘诀
有一次,大学士黄山谷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黄山谷总觉得禅师有独特的处世秘诀未曾传授。
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大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
祖心禅师就问黄山谷:“你闻到花香了吗?”
黄山谷望了望两旁盛放的栀子、茉莉、百合,再望望崖顶寺院周围满满绽放的桂花,忍不住称赞:“当然闻到了,太香了!”
又过了一会儿,他们爬到一个小山峰上,放眼望去,只见群山起伏,连绵不绝,白云缠绕,晚霞夕阳。
祖心禅师就又问黄山谷:“你看到这美景了吗?”
黄山谷称赞道:“此景犹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啊。”
祖心禅师点点头,笑着说:“你同我一样闻到了花香,见到了美景,所以我并没有对你隐瞒什么呀!”
黄山谷一怔,顿时醒悟过来。
禅思禅悟:处世秘诀,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方法和本领,而是眼前每一时刻的洒脱,和当下每一地方的自在。如果终日为一些俗念所负累,只会两眼不见、两耳不闻。闻不到美妙的花香,看不见动人的美景,领悟不到处世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