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要学会完整地讲故事——评北京雨灾报道
昨日(周六)北京遭遇60年罕见之暴雨,受灾不小,但媒体的报道使灾难放大了许多倍。更可怕的是,尽管那么多媒体都在报道北京这场自然灾害,但却没有一家媒体有足够的耐心和职业精神把故事讲完整了。结果给外人的印象是北京几乎人人受灾。
(此图来自网上。图中景象与今天白天相似。)
昨日(周六)本打算出门,但午后雨逐渐下大了。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以为傍晚雨自然会停,到时候我就趁着雨些的时候出发。不料,雨似乎一直没有停的意思,而且越下越大,窗外雷声隆隆。尽管如此,我也没太在意,反而借机上网看新闻、看电影。直到后来有朋友发信息请我看央视,说是央视一直在滚动直播北京暴雨成灾的新闻。我这才打开电视,果然如此。央视给此次北京水灾的“待遇”几乎与“汶川大地震”平起平坐。北京台更是连篇累牍。我当时心中直犯嘀咕:北京暴雨真的有这么严重吗?媒体的报道全面吗?
一大早就接到一位广西朋友的电话,问候我是否安全。她见网上有人说北京暴雨死了105人。吓得我倒吸一口冷气:昨夜一直报的是3人啊。加上那位为抢救百姓牺牲的派出所所长顶多也就是4个人。于是我赶紧上网核实,发现她的数字也太耸人听闻了——官方数字是10人。我靠(重庆人民别紧张),暴雨又不是暴乱,政府不至于掩盖数字吧?
这种来自各路亲朋好友的慰问短信和电话持续了几乎一整天。还接到一个短信段子,讽刺北京城成了“积水潭”了。到了晚上打开电视,我发现怎么央视和北京台还在报这件事。
我真的生气了。虽然昨天从下午到傍晚雨确实下得很大,雷声也很吓人。但是,北京这个地方极端缺水,地下又早就被抽成了个大空洞。即便天上掉下来再多的雨水也积攒不起来。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就是北京“水灾”的真实写照。可惜的是,媒体们只顾着报道和展示“水灾”的严重程度,却并未如实、完整地报道真实情况。真相是什么?北京人民欢迎雨。北京人民恨不得天天下雨,天天下暴雨,天天暴雨成灾。
真相是昨天许多车泡在水里,今天这些车基本上又都满街跑了。
真相是今天白天出门我发现不仅街头早就干了,而且又是大太阳、大晴天。这种天气让我很郁闷。好不容易下了场大雨,本想凉快几天,看来马上又要热起来了。
北京严重缺水。而且因为严重缺水,北京自来水、纯净水价格相当贵,而且自来水质量相当差。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严重缺水,北京变得很缺德——为了满足自己用水,伟大首都逼着周边同样滴水贵如油的河北、山西甚至“喝卤水”的天津都必须勒紧脖子节水,把从这些省市百姓嘴里抠出来的水送到北京来。北京算是因缺水而缺德的一个典型例子。
真相不是北京暴雨太猛、雨水太多、水多得过分了,而是北京市政建设方面存在许多严重的失误。
真相不在于“60年一遇”还是“100年一遇”,而在于北京始终未能解决“无雨旱灾,小雨(雪)小灾,大雨(雪)大灾”的严重问题。说白了,仍然是北京城市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上存在严重的失误。
北京昨天遭遇的这场所谓“60年一遇”的暴雨其实华北许多城市也同时或者先后遭遇了。但是,其他城市为什么就没这么惨的结果?道理很简单,北京虽然是“伟大首都”,但在城市建设方面却很幼稚,犯了许多低级错误。比如,北京的下水系统“太精致”,根本不实用,几乎是个摆设。换句话讲,北京应当拿出建地铁的劲儿来建城市下水道。看法国电影,其中给国人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法国女人有多漂亮,而是巴黎的下水道太棒了。
这种下水道在中国并非没有,而是不珍惜。比如说天津。这座城市为了争先拥有地铁,竟然荒唐到了将类似巴黎的下水道系统改建成了“天津第一条地铁”。
北京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绿地面积太少,硬化面积太大,裸露的土地少得可怜,土壤根本没有吸纳水分的能力。别说大雨了,任何时候北京只要下一场时间长一点儿的小雨,长安街立即就会出现“小河”,如果公共汽车司机粗心停得离站台远一点儿的话,乘客几乎难以跨上车。
如今北京遇上了这种“60年一遇”的暴雨,自然马上就“洪流滚滚”、人仰车翻了。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不仅失去了城墙,也失去了完整的水系。古时候北京城可是一座水城啊,挖地三尺泉水就涌上来了,城内外水网密布,人们出门“逛街”主要靠船。新中国拆了城墙,填了“龙须沟”,截了护城河,把水路通通斩断、堵死。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恶化。因为政府和开发商只顾着盖楼了,恨不能把所有的地上都盖上高楼大厦,似乎只有这样才算是发展了。殊不知,城市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楼大厦,更需要蓝天白云绿水森林。更重要的是,不论是一个村庄还是一座城市,都需要拥有完整的水系,使水有来有往,不至于积累在哪里泛滥成灾。如同人要吃喝拉撒一般,如果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或者说是进口大开、出口堵塞,早晚会憋出毛病来。
其实,解决北京易生水患的问题就是解决“出口”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本人并非专业人士,在此就不想多说了。还是让真正懂行的专家们设法改善北京的给排水系统吧。
不过,我有个建议一直想提,即北京应该尽可能重建水系,一是把全市的河流、支干渠、自然湖泊和人工湿地全面恢复、完善、联网。二是尽快改善下水道网络的质量和数量,加大其排涝能力。三是通过增加绿地、湿地、湖泊水库等方式大大提高北京地区的存水能力。如此一来,不仅降雨(雪)时可以留住宝贵的水资源,而且也可减少暴雨成灾后当地遭受水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水系恢复后,北京的气候和风景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善。由于过于干燥,北京常常遭遇“沙尘(暴)”。“雾锁京城”堪称中国“十大风景”之一。
最后还要提醒一下同行,以后别只顾着报下雨遭灾,也要报雨停了、积水没了、人民生活恢复正常了。否则外地人民还以为今天北京人民仍然全体泡在水里呢。媒体的失职让全国人民浪费了多少电信费,白死了多少脑细胞啊。这种失误只有电信部门会高兴。
作者:周方
附:
7月22日下午,北京市政工人继续在交通要道杜家坎环岛桥下用两台水泵抽取积水。中新社发 邹宪 摄
中新网北京7月22日电(记者 尹力)7月21日午后至22日凌晨,北京市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强降雨持续近16小时。北京市水务局于22日召开汛情通报会称,特大暴雨已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初步统计造成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截至目前,因灾死亡人数和失踪人数正在核实中,相关部门正在按区县范围逐一核查伤亡人员,一旦清楚将立即公布。
据介绍,“7.21”特大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北京全市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多处受损,民房多处倒塌,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水利、农业、林业等其他灾害还在进一步统计汇总之中,据初步统计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据统计,北京全市相关部门参加本次强降雨应对人数为16万余人。截至22日晚7点,北京共转移群众56933人,其中房山区转移20990人。发生2起泥石流灾害:分别为房山区霞云岭乡庄户鱼骨寺泥石流灾害,造成1人失踪,1人受伤;房山区河北镇鸟语林景区泥石流,未造成人员伤亡。
总体而言,北京全市供水、供电、地铁等基础设施运行基本正常,水利设施未发生垮坝、倒闸等险情,山区人民群众及时有效转移,将损失降到最低。
相关数据显示,本次降雨总量之多历史罕见,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25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市最大的一次降雨过程,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占全市的86%以上;局部雨强之大历史罕见,全市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接近500年一遇;局部洪水之巨历史罕见,拒马河最大流量达每秒2500立方米,北运河最大流量达每秒1700立方米。
截至7月22日8时,北京17座大中型水库共来水5300万方,其中密云水库来水2155万方,官厅水库117万方。利用湖泊滞蓄、河道调度、雨洪利用设施储蓄、加大入渗等多种措施,经初步测算,获得可利用水资源量约9亿立方米。这场特大暴雨对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起到一定作用。
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应对本次特大暴雨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诸如城市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标准不高;防汛指挥的运行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防汛减灾知识的普及有待提高;社会动员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据悉,北京市下一步将认真做好后续救灾和善后工作,将工作重点由抢险转向救灾,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尽快恢复灾区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洪水消退后,将尽快恢复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公共设施;进一步排查险情,防止次生灾害、特别是地质次生灾害的发生;全面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组织开展灾情调查和核查工作,积极开展赈灾和自救工作;做好遇难群众的善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