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ygqyx88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409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

已有 1707 次阅读2012-4-7 04:05 |个人分类:历史、史实|系统分类:杂谈| 哈尔滨, 建筑, 尼古拉, 东正教, 俄国人 分享到微信

1、精巧玲珑的木构建筑--圣·尼古拉教堂

  随着俄国人的不断涌人,作为俄国国教的东正教也堂而皇之地在哈尔滨传播开来,各种东正教堂不断兴建,1898年7月,铁路所属第一座东正教堂在香坊率先建成。从这座简易教堂开始至奉世纪30年代,哈尔滨陆续建造了近30座东正教堂,而俗称喇嘛台的圣·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构教堂的精品。

  喇嘛台是哈尔滨最负盛名的东正教堂之一,它位于南岗中心广场(今博物馆广场)的正中央,原名圣·尼古拉教堂,亦称中央寺院。教堂的设计方案在俄国圣彼德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圣·尼古拉"。教堂于1899年10月13日举行奠基仪式,1900年春动工,7月间义和团围攻哈尔滨,工程暂停,至1900年12月竣工,历时11年。

  建成后的教堂成为南岗区乃至全城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南岗区是哈尔滨地势最高的区域,东西走向的大直街被老百姓称为"龙脊",而大直街与红军街相交成中心广场,位于广场中央的教堂无疑成为全城的景观控制点。继圣·尼古拉教堂之后,中心广场周围陆续修建了莫斯科商场(今黑龙江省博物馆)、秋林俱乐部(今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新哈尔滨旅馆(今国际饭店)等建筑,风格比较统一,与周围合成良好的广场空间。至此,中心广场及广场中心的教堂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中心。站在教堂的台基上,西侧有莫斯科商场红色穹顶的呼应;东侧与远处秋林商行银灰色的穹顶相对;而南侧则是与优美舒展的哈尔滨火车站遥遥相望。这座精致玲珑的八面体教堂,其尖尖的帐篷顶,小巧的"洋葱头"以及阳光下变幻迷离的光影是如此的迷人,在任何角度观赏建筑都会获得良好的景观。

  由于教堂处于广场中央,要求考虑来自不同方向人流的视觉效果,因而建筑采用近似于希腊十字的八角形布局,东面凸出而为圣坛,西面为主人口,南北两侧均略凸成为次入口,平面布局简洁紧凑而合理。有时人们不禁怀疑,如此错落有致的丰富形体,其平面结构居然如此简单?事实上,这正是教堂的精彩之处。

  这是一座典型的井干式木结构建筑,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间建筑色彩。以整齐的圆木水平叠砌成为墙体,墙体交叉之处,圆木相互咬合,这种连接的形式完全暴露,显示出清晰的结构特征,透出粗扩豪放的气质。主入口处有双向室外木楼梯,覆以双坡顶篷,中部交叉成焰心状尖拱,拱心饰以精致的木刻花饰楼梯,栏杆及栏板同样饰以精美的雕刻;主入口上层为耸起的钟楼,四面透空,覆盖陡峭的四坡顶,正中穿插坡度稍缓的双坡屋顶,下悬一口大钟,两侧各悬挂几口小钟。每当铿锵的钟声响起,袅袅余音一定会随着正脊耸立的三个小"洋葱头"屋顶飘向空中。这三个并排而立的"洋葱头"顶饱满圆润,形态优美。

  建筑正中耸起向内收缩的八面体鼓座,南北两侧次要入口上方穿插以双坡屋顶,山花板饰以精致的雕刻。八面体鼓座之上是一段略有放开的过渡结构,在此之上耸立高高的帐篷顶。在帐篷顶基部呈十字形穿插四个焰心形尖拱,与主入口上方的尖拱相呼应。在帐篷顶的端部又接一个小"洋葱头"顶,使屋顶的形态更加丰满,同时也起到了统一和协调其他几个"洋葱头"的作用,使整个建筑造型完美匀称。

  圣·尼古拉教堂精确的比例、错落的形体、精美的装饰以及优雅的造型,昭示出其神圣的特质。令人痛惜的是,这样一座堪称精品的建筑,"文革"期间被拆毁了,人们再也无法目睹其迷人的风资姿。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1
 
 

 

  2、活泼温馨的花园住宅--中东铁路官员私邸

  哈尔滨城市建设初期,在今红军街、公司街、花园街建造了几座级别较高的花园住宅,作为中东铁路官员的私邸。这些住宅风格一致,外观却有差别,或呈尖尖的俄式帐篷顶,或呈缓缓的坡屋顶,小巧而精致,是典型的"新艺术"建筑。今黑龙扛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即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座。这里原为中东铁路局局级官员住宅,建于1900年。遥想当年,中东铁路局官员颐指气使,住在优美的田园住宅中,可曾想到会有那么一天被赶出这个本属于别人的家园吗?有趣的是,日本占领哈尔滨后,这里成了日本特务机关的秘密瞭望点。从住宅的楼梯间直达顶屋的阁楼,阁楼四面通透,成为良好的隙望所。与之隔街而望的是1924年开设的苏联领事馆(今位于跃景街上的黑龙江作家协会),当年日本特务即在此观察苏联领事馆的风吹草动,也许俄国人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宅第会成为被人监视的"近水楼台"呢。解放初期,苏联援建专家曾在此居住。之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曾占用此房,现为黑龙江省社科联所在地。这座建筑历史百年,几度沧桑,数易其主,但其玲珑优雅的风姿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这座住宅规模不是很大,使用面积约为340平方米,地上部分为二层,楼梯间局部三层顶部为四面开敞的小阁楼,建筑另有一层地下室,整体尺度不大,亲切宜人。建筑沿花园街立面面宽较小,精巧的门斗位于建筑一角;二层开敞的木制凉廊轻捷飘逸;极富特色的窄长的梯形窗使楼梯间倍添挺拔之感。这些细部的处理,使建筑精致而玲珑,与其作为住宅建筑的个性十分适宜。建筑立面造型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窗洞、凉廊、烟囱、入口等细部的处理上。这座住宅窗洞设计十分有特点。窗子形式丰富多彩,有窄长的梯形窗,直角梯形窗,窗上饰以圆滑的贴脸;有圆额倒梯形窗;圆额双梯形窗;扁椭圆形窗;圆窗与倒梯形复合窗;双圆形复合窗;矩形窗及正方形窗等九种之多。

  入口位于建筑一隔,几步台阶,一个木制的单坡雨篷,以木柱支撑,柱端饰以简化的孔雀尾状曲线,整个雨篷漆成褚红色,温暖而热情;木制的雨篷,石砌的踏道,粗糙的毛石勒脚,土黄色的墙面,深红色的曲线门棂木门,如水墨画般淡淡几笔便勾勒出入口的小小空间,尽管简洁,却很生动。凉廊的设计也反映了"新艺术"擅长运用曲线装饰的特征。凉廊的顶篷是很缓的单坡顶,檐下有简洁的矩形线条装饰。凉廊的底部类似阳台的处理手法,两个角上有窄小的曲线形柱墩,柱墩之间的空间略呈船形。这座花园住宅的烟囱却颇具童话色彩;烟囱伸出屋面,顶端呈半圆形,并重下落水曲线形墙墩,顶冠下面饰以矩形线脚,烟囱的形象极似竖起的大姆指,富于装饰效果与个性,这小小的烟囱似乎也在夸耀其优美的造型。

  建筑的一层平面以走廊为界,左侧为卫生间、厨房等辅助用房,右侧分别为客厅、办公室、餐厅及与餐厅尽端相连的太阳同。太阳间是俄罗斯住宅所固有的形式,四面开窗,是夏季的纳凉、冬季晒太阳的地方。太阳间外侧又与一带木栅栏的露台相连;建筑的二层为主卧室、女客厅、儿童室、家庭教师室、卫生间及储藏室,功能区分比较明确。

  建筑室内最具生活气息且最有个性的是火墙及壁炉的设计。火墙表面饰以铸铁的浅浮雕花饰,模仿自然界植物花朵、叶片及丝蔓的形式,十分生动。饰面的质感犹如雕花面砖,图案很丰富。而客厅里的壁炉也十分精美。表面贴赭色的釉面砖,呈略扁的矩形;壁炉顶部与檐口处理相近似,饰以花状曲线壁炉,正中饰以方形的植物花饰浅浮雕,下部为添炉火的本制小栅栏。这座住宅(姑且继续这样称呼它)堪称哈尔滨居住建筑的杰作。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2

 

  3、舒展迷人的"新艺术"建筑--哈尔滨老火车站

  哈尔滨老火车站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它位于南岗与遭里区的交界处,成为分隔并联系这两个行政区的纽带。由车站街(今红军街)、铁路街(今曲线街)、松花江街及医院街(今颐园街)相交而成半圆形的广场,交通便捷。这个半圆形广场为欣赏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视距和视点。每当广场上鲜花盛开,繁茂的树木成为初托建筑的绿色飘带,建筑优美而舒展的丰姿尽现眼前。火车站与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遥遥相望,互为对衬。这两个广场,两座优雅的建筑连成为一条景观轴线,二者同时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作为火车站建筑,从功能上看,其平面布局比较严谨而合理。建筑由一、二、三等候车室、中央门厅、餐厅及处于最右端的中国人候车室等五个大厅构成,围绕着这五个大厅分别布置了售票室、行李房、服务员室、警察室、站长室、小卖部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总面积为1619.?8平方米。

  建筑正中是中央门厅,高9.07米,宽敞明亮。门厅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其它几个候车室通过厅联系在一起,成为流动而连续的空间。各候车室有独立的出人口及检票口,便于人流的集散。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建筑优雅而生动的造型。建筑的立面设计非常精彩,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据记载,哈尔滨老火车站的设计方案是俄国完成的。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重要枢纽,其站舍成为沙俄借以炫耀其所谓进步文化及强大国力的手段,因而建筑风格采用西欧及俄罗斯盛行的"新艺术"风格。一眼望去,建筑通体的柔软曲线装饰令人眼花缘乱--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墩、曲线的铸铁线条装饰、曲线的女儿墙甚至曲线的车站名称,犹如各种自由曲线的悔洋,节奏感极强。正立面明显地分三个层次,以主入口及两个次要入口为构图中心,其中主人口即门厅入口是整个建筑的焦点。循着宽阔的石阶而上,入口两侧竖起高大的柱墩,饰有双层线脚,上半部分向内收缩,呈类似瓶状,“瓶颈”部分各有一个以柔和曲线贴脸装饰的矩形条窗,划分为细小的方格;柱墩顶部“瓶口”部分线脚丰富,均为柔滑的曲线,正是这些曲线做法使原本尺度较大的柱墩显得活泼丰富。两个柱墩之间即是主入口,主入口下部是两扇饰有曲线门棂的大门,门与门之间饰以圆环状线脚;大门上方是一尺度较大的扁圆形窗,柔美自然,饰以曲线的贴脸、墙面上刻划曲线的站名字母,然后又是弧度一致的几层曲线线脚,丰富而不凌乱,柔美而不夸张,极好地烘托出主入口的空间个性。另外,从柱墩顶如行云流水般泻下曲线形墙墩,使整个入口处理更加均衡完美。其它两个次要入口的设计相对简洁,但是同样以曲线的门窗贴脸及铸铁的曲线装饰,利用厚重的墙面与门窗的轻盈及铁件的柔美形成对比,渲染出适宜的空间氛围。

  可惜的是1959年火车站扩建时老站舍被拆毁了。在今天的新站舍设计中依稀有些老建筑的痕迹,而老站舍的迷人风采已随风而逝了。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3

 


  4、典雅庄重的"新艺术"殿堂--"大石头房子"

  本世纪初城市初期规划中,以南岗区作为城市的行政中心,以今博物馆广场为中心,以大直街为轴线陆续建造了圣·尼古拉教堂,中东铁路管理局、莫斯利·商场、哈尔滨铁路技术学校、秋林商行等建筑,而中东铁路管理局作为中东铁路"司令部",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哈尔滨铁路管理局,原名中东铁路管理局,俗称"大石头房子",始建1902年,于1904年建成,而1905年前后3次被义和团运动的大火焚烧,后于1906年重建,即为今天的铁路局。抛开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不谈,单从建筑本身的艺术价值来看,它可以称为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典范。

  建筑的总平面布局可谓独具匠心。建筑师德尼索夫是中东铁路技师,其铁路局的设计方案是在圣彼德堡举行的设计竞赛的获奖方案。在总体布局中,考虑到建筑复杂的使用功能所形成的较舒展体量,将建筑退后达64米,因而,尽管建筑正立面长达187米,但是从道路中线处望去,建筑的整体轮廓清晰且完整。建筑的退后布局,在建筑与街道之间便形成了一个小广场。广场上花木繁盛,苍松桧柏遍布其中,浓浓的绿意与建筑本身的暗绿色调十分适宜,典雅而素洁;另一方面,作为大型行政办公建筑,它需要营造一种庄严的气氛,一种高高在上的威慑,因而建筑的这种退后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人与建筑的距离,缺乏亲近感,再加上深沉而独特的色调,建筑所需的威严油然而生。

  作为中东铁路管理的中枢所在,中东铁路管理局的平面比较复杂。在这一问题上,建筑师亦解决得很好。建筑平面分主楼、配楼、前楼、中楼、后楼几部分,有的以过街楼相连而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交通联系便捷,又互不干扰,保证了各自的独立性。同时围合成三个主要庭院,种植花木,环境清幽。总之,这种兼具集中与分散特点的平面布局很好地解决了平面功能复杂的问题。
  
   建筑地上部分为三层,地下一层。正立面的主要部分呈对称布局,正中是主入口,主入口两侧每隔一段距离墙体略有凸出,打破了立面的呆板感觉,富于光影变化。而立面最活跃的因素莫过于细部的处理--小巧而鲜明的入口,柔润而生动的门窗贴脸,精致而简洁的阳台,优美的女儿墙及檐口设计。主入口门廊尺度亲切实可行宜人,进深较小,占据一层层高,略呈梯形上窄下宽的形式,顶部呈阳台状,门廊两侧的柱墩呈落水曲线形,既加强了稳定感,又活跃了门廊的构图,打破传统门廊矩形处理的严谨而渗入活泼的因素;与其他办公建筑动辄宽阔的台阶不同,铁路局主放口台阶仅是简单的几级,精巧而朴素;宽阔和深栗色木门,门棂为柔软的曲线形;而门廊顶部阳台的曲线形铸铁栏杆也赋予门廊一份活泼。

  建筑墙面装饰亦很生动,斑驳的暗绿色花岗岩贴面,产生丰富的装饰效果。据说当时施工时,先在地上排列好,然后编号,又按照顺序一块块贴上去,极费功夫,然而建筑独特的墙面效果算是最好的补偿吧!在建筑墙体凸凹变化之处,饰以纵横交错的隅石,具有很强的质威。建筑立面上窗洞的贴脸采用柔软圆润的曲线,是"新艺术"的典型的做法;阳台栏杆的铸铁曲线处理同样是"新艺术"的特征,模仿自然界植物形态的曲线线条,弯曲缠绕,如花叶,如丝蔓,生动自然。

  哈尔滨铁路局以其精心的布局、优雅的形体、活泼的细部和典雅的室内装饰成为闻名遐迩的"新艺术"建筑。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历经沧桑风雨,它依然完好,成为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最好见证。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4

 
             5、富丽堂皇的"小凡尔赛"宫殿--马迭尔宾馆

  在哈尔滨,"马迭尔"这个名字尽人皆知,它与秋林一样,都是充满异国情调的老字号。马迭尔旅馆建造的年代晚于秋林商行,于1906年建成开业,它是当时哈尔滨旅馆建筑中最豪华的多功能旅馆之一,集餐饮、娱乐、住宿于一体,正如(哈尔滨指南》1931年俄文版广告中所述"马迭尔旅馆拥有最豪华的舞厅及餐厅,最现代、最舒适的客房"。今天的商家喜欢用外语名字作为店名,而马迭尔旅馆却是地道的外语音译,关于它名字的含义曾经有过争论。

  在哈尔滨的旅馆建筑中,马迭尔宾馆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位于繁华的中央大街中段,距离松花江及防洪纪念塔也不过咫尺之遥。作为多功能的旅馆,其平面功能比较复杂,且以首层平面最为复杂。首层平面正中是主入口及人口前厅、会客厅,以此为中心组织起其他空间。会客厅北侧通过一个过厅与餐厅相连,餐厅又与一个100多平方米的舞厅相通,再往北则是狭长的冷饮厅;会客厅的东侧通过一个主楼梯厅与一剧场相连,这个剧场就是《哈尔滨指南》中指的马迭尔电影院。剧场近200平方米,并带有一个10米进深的舞台;建筑的南翼为较大的南餐厅,沿西八道街一翼为几个小餐厅及其他辅助用房;建筑二、三层则以客房为主,有的客房带有室外阳台。建筑的三个沿街立面中,以中央大街立面为主要立面,正中为主入口,主入口的北侧及南侧转角处各有一个次要入口,人流比较合理。

  建筑的立面处理相当精彩,其手法主要通过窗、阳台、女儿墙及穹顶等元素体现出来,反映出较强的"新艺术"特征。建筑的阳台也是一大特色。与中央大街上的许多建筑一样,出挑的阳台常常兼作入口的雨篷,在建筑入口上方或其它局部饰以精巧的阳台,成为一种习惯的做法,阳台成为建筑提神之笔。出挑的平台下面有两大两小四块托石,大托石呈向内收卷的涡状,上覆线脚丰富的平石板;小托石则呈柔美的半抛物线形,小托石的两侧各有一铸铁的花饰,如缠绕的丝蔓,简单的几笔便勾勒出人口的空间,没有丝毫的做作。

  多姿多彩的女儿墙造型是建筑又一画龙点睛之笔。女儿墙以砖砌体为主,采用柔软、灵活的各种"新艺术"曲线造型,或呈陡急的落水曲线,或呈圆润的椭圆形涡卷曲线,或层层叠起,或飞流直下,极具气势与动感,整个建筑仿佛具有了生命力一般,飘然欲飞。

  步入建筑内部,你也会惊叹它的富丽堂皇。室内的墙壁或饰以优雅的壁画,或以镜子贴面,柱端饰有精美的雕刻;黄铜的楼梯栏杆,充满柔媚的线条,再加上熠熠生辉的大吊灯,大理石饰面以及精致的饰线,无不透出豪华典雅的气质。客房的设计也十分优雅舒适,梢美的雕刻橱柜、丰富的墙面线脚、清新的色调以及优美的镜饰、灯饰都保存完好。这一切不禁令人追忆的90多年前马迭尔宾馆的舒适豪华。

  马迭尔宾馆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建筑室内外均保存较好,正如其名字含义所指的那样,本世纪初叶它完全称得上最摩登、最豪华的旅馆之一,它也是哈尔滨早期旅馆建筑的代表作。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5

 

  6、妩媚优雅的梦幻城堡--莫斯科商场

  黑龙江省博物馆,原名莫斯科商场,始建于1906年,是哈尔滨市最早的商场之一。在整整90年前,继南岗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之后,在广场西侧建起了第二座建筑物--莫斯科商场。舒展的莫斯科商场似一条红黄相间的彩色飘带,精心修饰着广场的裙裾。每当阳光照耀着建筑的背面,广场上便投下生动的阴影--尖尖的穹顶、错落有致的轮廓线,犹如梦幻中的城堡倒影,为广场增添一分浪漫情调。

  建筑平面呈折线形对称构图,由三个标准段和两个连接体构成,左、右两翼临满洲里街、红军街部分各有五开间;中部临广场部分为两个双开间、一个单开间共三个单元;两个转角处各有一个转角连接体,因而整个建筑由这十五个开间构成。有趣的是这种布局使建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商业街上的店铺群,而不是一个整体的综合商场。原因在于建筑的这十五个单元各自独立出入口及楼梯间也各自分设,犹如旅馆建筑的标准间一般,关上门自成一体。各单元之间没有联系,从一个单元进入另一个单元只能从分别的入口进入,互不干扰,各自为政。很难说这种布局合理与否,优点在于便于分散独立经营,但也有明显的弊端。随后二年建成的秋林商行,其平面布局与之完全不同,后者作为综合性商场,初露现代商场之端倪。莫斯科商场建成之时,各个单元的功能不同,有布匹店、搪瓷制品店、电报局等。直至1923年6月,东省文物研究会附属博物馆占用莫斯科商场的部分作为展厅;1923年10月,中东铁路普育中学校在莫斯科商场内创办(今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前身),1924年新校舍竣工旋即迁出;解放后,莫斯科商场作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沿用至今,历经九十载,昔日的商场成为今天的博物馆,尽管使用功能已然不同,但是建筑却风彩依然。

  建筑的平面布局决定了其造型及立面处理。由于建筑两面临街,一面临广场,因而三个立面都宜做重点处理,使观者在每个角度都能看到良好的景观。首先在建筑整体轮廓线创造上,采用了三个长方形底扁形穹顶和两个方形底扁形穹顶,极大地丰富了建筑造型,这种穹顶造型带有法国古典主义的特征。

  在建筑左、右两翼,暗红色的长方形底扁穹顶隆起于浅浅的四坡顶之上,穹顶上原饰有柔美的"新艺术"铸铁曲线,现改为简洁的纵横线条与圃环结合的形式,穹顶造型丰富优雅,成为立面的构图中心;而面临广场的主要立面造型更为丰富。转角处两个小巧的方底扁形穹顶,比之前者长方形底穹顶更添一分妩媚精致。穹顶隆起于小尺度的方形鼓座,刻划精美的线条,末端以精巧的陀螺状顶作为结束.直刺蓝天,与广场中心圣·尼古拉教堂尖尖的帐蓬顶形成呼应与谐调,二者的和谐促进了广场空间的统一。

  今天教堂已然毁去,省博物馆却依然屹立,其建筑内部已经随着使用功能的改变而改变了许多,建筑的一层大部分恢复成原来的商场形貌,所不同的是时代已变,商店的招牌也充满了现代气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现代的装修固然新鲜,却与建筑本身形象缺乏沟通,破坏了建筑的整体形象。作为哈尔滨市I类保护建筑,人们真心希望它永葆青春与活力。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6
 


  7、儒雅俊逸的巴洛克商行--秋林公司

  秋林公司是俄商在哈开办的最早的商行之一。秋林公司原名秋林商行,由俄巨商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创办。早在中东铁路正式通车之前,即1900年5月秋林即在香坊开办了分公司;1902年为扩大经营,由香坊迁至秦家岗(即今南岗区)大直街,1904年10月,秋林公司在南岗大直街修建二层楼房;1908年竣工;1910、i915年先后两次沿建筑两翼扩建;1927年第三次扩建成环绕大直街、奋斗路及阿什河街长达173米的大型商场;1978年11月第四次扩建,由二层扩建为四层;1984年11月秋林公司再次进行纵深扩建,在此之后又有二次小规模的扩建,如今秋林公司已成为规模庞大的现代综合商场。

  秋林公司建筑的平面布局比较简洁。主人口设在大直街与奋斗路的转角处,两翼部分各有两个次要入口,与主入口相对的是主楼梯,楼梯栏杆是充满"新艺术"曲线的铸铁栏杆,生动而活泼。建筑立面造型更为精彩,很难说清楚它屑于哪一种风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是集合多种风格之特点,反映出较强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建筑。站在大直街上观赏秋林公司,你首先会被其舒展的形体、精美的穹顶所吸引。与精美的穹顶造型相比,建筑的墙面处理则比较简洁,带有古典主义"竖三段"的特征。建筑底层环以突出的挑檐;上面三层做贯通的壁柱,呈明显的竖向构图,每二个窄长的矩形窗作为一组,每组之间以略凸的壁柱间隔,壁柱顶端以精致的双托檐石作为结束,立面产生很强的韵律感,和谐而统一。建筑槽口部分装饰丰富,类似问号形的曲线托檐石,布满精心雕刻的花叶状浮雕,每两个托檐石作为一组,与贯通2--4层的壁柱结合在一起,其装饰性类似科林斯柱头;在每组托槽石之间同样装饰精美的雕刻,具有强烈的光影效果;精巧的托檐石托起出挑较大的屋槽,整个搪部颇能吸引人的视线,成为表现建筑特征的重要因素。建筑女儿墙处理更为成熟,表现为尺度较小的砖砌墙墩与直线形铁栏杆结合的形式。在建筑两个沿街立面的女儿墙的中段,做重点处理。呈对称形式,中部是三角形山花,额部冠以半圆形,布满花朵状装饰,犹如盛满鲜花的花篮,中央花篮两侧是饰以花朵状雕刻的双柱墩.而二者之间以纤细的花瓶状栏杆相连。丰富而优美的女儿墙成为建筑的又一精彩乐章。

  尽管几经扩建,秋林公司依然保持了原有风貌,直至今日,人们仍然可以从商场林立的大直街上一眼将它辩认出来,也许它将永远屹立下去,同时也留给人们一段美好的回忆。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7


  8、高贵华美的巴洛克建筑--松浦洋行

  教育书店原名松浦洋行,始建于1909年2月。它位于中央大街中段。中央大街原称中国大街,日本的松浦洋行是中国大街上最早的建筑物之一。教育书店最初为日本的松浦洋行,俄国侨民会也曾占有此建筑,解放以后,这里曾作为外文书店,如今这里是新华书店所屑中的教育书店。建筑的历史已很久远了,其使用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然而不变的是建筑散发出来的无法比拟的魅力。

  教育书店建筑二面临街,立面均做重点处理,转角处加以强调,顶部冠以文艺复兴式穹顶,如此处理很好地烘托了街道景观。建筑主入口选在转角处,便于人流的集散。

  从主入口进入建筑,迎面是一小巧的双层木质门廊,走上几步台阶便进入建筑内部。这种将踏步从室外移至室内的作法,是适应中央大街上小尺度环境的需要--如果踏步在室外,则要占据一定的进深,而建筑必然要后退;建筑若不后退,则要占用街道空间,因而将踏步从室外移至室内是两全其美的做法。正对着主入口的是通往二层空间的主楼梯,楼梯为三跑折线型,铸铁的曲线栏杆如生长中的植物一般丝丝缠绕,水磨石阶上镶嵌着深色的三叶草花纹,显得古朴而典雅,再配上深栗色木制墙裙、精致的石膏浮雕灯圈及优雅的灯饰,建筑的深沉气质油然而生。

  建筑平面另一有趣之处在于,循着与主入口相对的主楼梯只能到达建筑的二层,而若想到达建筑的3--5层,则需从侧楼梯进入。教育书店今天的布局是1-2层对读者开放,3--5层则属于其它办公用房。

  建筑共有五层(如果算上顶部的阁楼层的话),立面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①底层采用深色调墙面、大面积橱窗的构图,二层以上为浅灰色调;②建筑二层以简洁的圃额矩形窗为主要特征,窗上刻划精致的线脚;转角处主入口上方饰以大理石人像柱,一男一女,姿态优美,这一典型的巴洛克象征手法为建筑增添了浪漫的气息;而建筑沿中央大街方向一翼,采用通长的大面积玻璃窗,折射出现代建筑的某些特征;③建筑的三至四层饰以贯通的科林斯壁柱,每两个圆额矩形窗作为一组,窗上饰以丰富的装饰。三、四层的窗饰又不相同,三层的窗饰乍看起来似一只蹲踞在花叶上的大肚皮青蛙,浅浮雕精致细腻,而四层的窗子则饰以简洁的线脚。这两层窗尺度一致,因而既富于变化又十分统一。转角处也同样做重点处理。转角中央四层的半圆窗窗上的饰以曲线涡卷状断折山花,山花中央饰以精美的花叶状浮雕,窄小的壁柱柱头饰以自由的螺旋曲线,带有"新艺术"特征。最精致的要属窗下圆弧形花萼状阳台,奇异而优美,正如盛放的花蕾。而外凸的铸铁曲线栏杆,呈盛开的花朵主题,同样含有"新艺术"因素;④建筑顶层有半层阁楼层,覆以红色铁皮的孟莎屋顶开有老虎窗,与同样红色调的房顶融为一体。半球形的文艺复兴式穹顶,端部却以类似俄罗斯式"洋葱头"顶作为结束,成为复合式穹顶。作为一种重要的构图要素,穹顶成为中央大街建筑必不可少的谐调构件,不同形式与风格的穹顶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的景观。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8
 
 
9、雄浑古朴的中国式建筑--文庙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中东铁路侵占的中国主权,1926年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当局痛感城市过于洋化,缺乏民族特色,于是先后兴建了普育中心(今哈尔滨第三中学)、极乐寺和文庙等中国式建筑群,力图为哈尔滨这座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增添一丝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哈尔滨文庙即是在此背景下修建的,它始建于1926年10月。当时张学良将军积极支持文庙的修建,并撰写了碑文,希望藉文庙的修建弘扬民族文化,激发人民的爱国热忱。因而文庙的规模、型制浩大,甚至超越了文庙本身的规格等级。

  文庙位于文庙街25号,这条街即以文庙而得名。占地九十余亩,其规模与吉林文庙相仿,同为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文庙建筑群。哈尔滨文庙分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包括东西牌楼、照壁、泮池、棂星门、东西配殿以及居于中轴线上的大居门;第二进院落以居中的大成殿为主体建筑,它是整个文庙的中心,主轴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石碑;第三进院落以崇圣祠为主景建筑,辅以配殿。三重院落之间以黄瓦虹墙的围墙相隔,各有两个脚门相通。建筑群以黄瓦朱墙围合,最北端另有两个侧门。在现代建筑的包围之下,绿荫丛中蓦地透出一角飞檐,不禁令人欣喜不已。

  今天参观的人们可以从东牌楼进入文庙,到达第一进院落。文庙并没有正门,而只有照壁。这里还有个传说,相传每个地方修建文庙只设照壁而不修正门,只有当地有人中了状元,由状元将照壁推倒,方可修建文庙正门。有趣的是,哈尔滨修建文庙已是民国年间,早已废除帝制,再也不可能有什么人中状元了,而文庙的照壁也将永远屹立在那里了。

  文庙建筑群呈对称布局,在纵轴线上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及崇圣祠。照壁正对着的是泮池,所谓泮池即为牛月形水池,水之一牛则为"泮",池上架一座单孔拱桥.池边环绕汉白玉栏杆,属清代做法,共有40根望柱及雕刻栏板;泮池上的拱桥也为汉白玉砌筑,只有中了状元的人才能从上面走过。

  东西两座牌楼是典型的清式做法,呈三间四柱形式,已不再是木结构,朱红的支柱也为青石结构,额枋饰以精美的彩画,东侧牌楼上书"道冠古今",西侧牌楼上书"德配天地",意指孔夫子品德与天地同辉,学识超然古今。棂星门位于泮池与大成门之间,其造型与东西牌楼相似,但额枋饰以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

  穿过棂星门,大成门便豁然眼前了。大成门与棂星门不同--后者只是一座牌坊,大成门是五开间单檐庑殿顶造型,大成门也为金色琉璃瓦、朱红的石柱,和玺彩画额枋描龙绘风的藻井。到了第二进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两座石碑,碑上刻有张学良所题碑文,记载着文庙的修建情况、背景及其历史意义。石碑前面是东西两座配殿,碧瓦朱墙,均为七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主轴线巍然而立一座大殿--大成殿。大成殿等级之高超越了文庙所属的等级。它为重檐庑殿顶,十一开间,金色琉璃瓦,和玺彩画,竟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型制一致。大成殿前有九级汉白玉御路;雕刻云龙水浪,宽阔的汉白玉平台,衬托着雄伟的殿堂,庄严之感、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穿过第二层围墙,即到了最后一进院落。崇圣祠为主景建筑,布置在中轴线上,东西两侧依然为配殿,崇圣柯左右也有两座小殿。这个院落较之前面两个院落尺度要小,现为文庙的办公用房,不再对游人开放。

  文庙是哈尔滨中国式建筑的典型作品,为多姿的哈尔滨建筑增添了又一抹绚丽的色彩。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9
 

  10、简洁明快的"手风琴"式建筑--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原名新哈尔滨旅馆(HOTELNEWHARBIN),于1936年5月动工修建,1937年6月竣工,7月正式开业。工程的承包商为日本的近藤林业公司,设计师为著名建筑师斯维利多夫。整个工程由近藤林业公司经营,俄国人施工。

  国际饭店坐落于博物馆广场(原南岗中心广场),处于今西大直街与红军街转角处。在它建成之前,中心广场周围已陆续修建了圣·尼古拉教堂(俄罗斯风格)、莫斯科商场(新艺术风格)、中东铁路理事事务室兼住宅(新艺术风格)、秋林公司中山商场(折衷主义风格)等建筑。中心广场既是城市交通枢纽,又是城市的景观焦点。作为广场的一个全新界面,国际饭店的介入要经过慎重考虑,事实上,其平面布局及立面造型都有自己的特点。

  国际饭店,地上五层,地下一层,这样大尺度的建筑在中心广场是很显著的。为了保证广场中央圣·尼古拉教堂的标志性作用,不致破坏广场的景观秩序,国际饭店的平面布局采取折尺形,建筑并没有像一般建筑那样占据街道转角空间,主入口设在转角处,顶部再冠以穹顶加以强调。

  由于其建造年代是日本占领哈尔滨之后,因而国际饭店的设计考虑了和式建筑的要求,建筑二、三、四层为客房屋,设洋式套房38套、和式套房20套;五层以餐厅为主,设大餐厅、小餐厅、和式餐厅、和式结婚礼堂和洋式套房14套;而建筑的首层主要是门厅、接待厅、办公室、小卖部及西餐厅;建筑地下室部分设置了理发室、西餐及和式厨房、冷藏库、冷藏设备室、锅炉房、变电室、仓库及工作人员宿舍等。国际饭店是当时哈尔滨功能齐全的旅馆之一,更由于它所处城市中心的位置而备受青睐。

  建筑的平面布局充分考虑了广场环境的协调统一,其建筑色彩、立面造型及装饰细部的处理也与广场气氛相融合。其次在立面造型上,既体现了时代精神(它修建时毕竟已是30年代末,不同于世纪之初的潮流),又具有显而易见的"新艺术"因素,与广场其它建筑遥相呼应。关于其立面造型,曾有人认为建筑师有意将其设计成仿手风琴的形式。的确其平面的折尺形与手风琴的形状类似,同时建筑圆滑的转角及明显的竖线条线脚装饰也反映了这一点。严格地说,平面这种圆滑的转角处理÷简洁的体型、暗灰色的含蓄色调以及浅浮雕装饰所选用的砖石材料都表明它具有明显的"新艺术"特征;而建筑所强调的垂直感,檐部的格栅状修饰以及窗堵上植物主题浮雕却是2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ARTDECO)的典型特征,因而国际饭店在建筑风格上也与广场上其它建筑取得了谐调。

  最后,在建筑的细部处理上,国际饭店也有其独到之处。在建筑檐部饰以三条横向线脚,并间隔以短竖线,线脚为白色,在灰色立面衬托下,显得朴素而鲜明;窗子处理在2--5层的垂直方向上,每四层窗户以白色边框联为一体;建筑底层则以连续的横线条及大面积玻璃窗形成立面的第三十层次。窗堵墙的设汁是装饰的重点,或呈三层重叠的矩形线脚;或简化为竖线条纹饰;而主次人口上方的窗堵墙则为精致的模仿自然界植物形态的花雕,线条精炼圆 润,浅浮雕的强烈光影效果及装饰作用表现无遗。

哈尔滨十大历史著名建筑_图1-10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