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图为2011年12月20日市民从南京利济巷2号建筑旁经过。中新社发 泱波 摄
■发生在南京利济巷2号的一场“耻辱疤痕”保卫战
慰安所:活在“剃刀”边缘
南京市白下区利济巷2号,当一块埋藏了65年的耻辱伤痕再次触动我们神经的时候,痛感却不仅仅来自伤痕本身。去年年底,这座亚洲最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刚刚得到确认,到了今年,它却要面对拆迁带来的生死之劫。
城市进化的推土机如同锋利的剃刀,看上去要埋葬一切“不合时宜”的记忆。当年的慰安所遗址,苍凉地孤立于瓦砾当中,前面可能是巨大的商业利益的诱惑,背后是要不要保留一段城市屈辱史重要证据的争执,它可以述说过去,却看不清自己的未来。
窗户敞开,雨水灌进屋子,侵蚀着斑驳不堪的地板。
南京利济巷2号-18号的民国建筑群,被遗落在梅雨里。80%的居民已经搬走,留下散发着霉味的垃圾。那些被称为“钉子户”的人,警惕地盯着陌生访客,被拆得千疮百孔的围墙让他们失去了生活的安全感。
2004年8月初,抗战胜利第59个纪念日来临之前,这个亚洲现存面积最大的慰安所遗址的命运,依然是一个未知数。从今年3月起,与遗址相邻的建筑被一栋栋拆除,其中包括慰安所的附属设施———当年的小卖店、咖啡屋、洗衣房。
编号为“宁拆公字(2004)3号”的公告,是今年3月24日颁布的。居住在这里的204家住户、4家企业收到了通知。拆迁范围包括利济巷2号-18号(双号)和科巷123号-137号(单号)等处,总面积7587.7平米。
“利济巷2号-18号的九栋楼及周边附属设施,约4800平方米的范围,是侵华日军的重要罪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经盛鸿说,“尤其是2号,是目前惟一被健在的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
他说的那位慰安妇是朝鲜人朴永心,2003年11月20日,82岁的老人来到利济巷2号。这里曾是国民党将领杨普庆的私产,“南京大屠杀”之后被日本人征作慰安所,这是一栋两层、每层约30个房间的筒子楼。朴永心站在雨中痛哭良久,然后喃喃地说:“就是这里了。”
拆与留的博弈
就是这里,在见证了65年前的屈辱之后,正站在去与留的十字路口上。
在拆迁现场,可以看到南京白下区政府的红头文件——《关于成立拆迁监管工作组的通知》。工作组由副区长领衔,纪委、房地、审计等部门参与其中,当地居民称之为“阵容强大”。
“这里只管拆迁,文物的价值不由我们确定。”面对媒体的追问,现场拆迁办公室的一位人士说。“他们的淡漠会让你愤怒而无可奈何。”经盛鸿说。2004年“两会”期间,这位学者将一份3000多字的保护提案递交江苏省政协及南京市政协,但一直没有回音。
3月下旬,由日本学者西野王留美子起草的《关于保存南京市慰安所的请愿书》,被送达南京市政府。这份言辞真挚的请愿书希望有关方面留下这块珍贵的历史遗迹。
4月7日,南京官方召开了利济巷2号拆迁论证会。除了经盛鸿,到会的还有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孟国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办公室主任梁强、南京市档案馆退休研究员陈娟、江苏省文化厅专家盛志伟,以及该市文物局、规划局的官员。
“我明确表示,慰安所不能拆,没有人对此提出反对。”经盛鸿说。孟国祥、梁强也证实了这一点。
尽管“无人反对”不能拆,文物局有关人士还是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我们只能管理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巷2号目前不属于文保单位,相关条例并不适用。”
尽管“无人反对”不能拆,但是在论证会结束的第二天,拆迁就开始了。
“为让这里的人家尽快搬走,拆迁者费尽心思。”利济巷18号的居民洪钧说,“对于一些补偿款为十几万元的房主,拆迁人把款项分为两部分,一明一暗地分发,这样可以让拆迁户享受到优惠政策——根据南京市政府的规定,拆迁补助在10万元以下的住户,可以享受到价格为每平米1500元的经济适用房。”
而那些“钉子户”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在他们门前,经常会发现腐烂的鱼虾;而一群光头、刺青的年轻人会经常到将被拆除的院子里转转,带着骄横和霸气。
“我为拆迁的事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后,有人拍着我的肩膀说,您以后可要小心点儿了。”一位57岁的老人说。
5月中旬,当关心利济巷2号命运的经盛鸿教授再次来到现场时,慰安所的辅助设施———一家小卖店,已经被推倒了。
重压之下的“迁而不拆”
利济巷2号牵动了许多人的心。今年5月末,以独家披露朴永心指认过程的《现代快报》为首,南京各都市报、晚报对拆迁的异议尤其激烈。
6月7日,南京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暂停拆迁”。
“利济巷的缓拆,还与中央一位领导的到来有关。6月初,这位领导在南京视察的几天内,就保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了指示。”南京市政府的某位官员说。
此后,河南籍全国政协委员徐祖书等四人也行动起来,把保护遗址的提案递交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等部门。“它不只是南京的,也是中国的。”徐祖书的态度很坚决。
国家文物局权威人士也在6月下旬表态:要保护好珍贵的遗址。
不过在利济巷和科巷,依据市政府精神,当地居民的动迁继续进行,理由是“房屋年久失修,要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6月中旬,一直居住在2号二层19号房间的中年男人陶小年被迫搬迁,移居乡下,他一直是保留利济巷2号的呼吁者。
这栋拥有70年历史的房子,今天孤独地矗立在雨中。洪钧忧心地说:“连日雨水倒灌是对它的致命伤害,文物很快会变成危房。”拾荒者也会在清晨窜进来,卸去一扇扇门窗。
7月初,利济巷2号和18号之间的围墙被推倒了。“看到它的倒塌,我的心在痛。”一位居民说。
按照慰安所属地白下区颁布的《南京市房产管理局拆迁公告》,今年7月8日本是把它夷为平地的最后期限。但由于各方舆论的压力,遗址的动迁尚未进行。按照居民洪钧等人的说法,事实上当年的格局已经被破坏了,“遗址的拆除或许是早晚的事情”。
拆掉遗址,要干些什么
利济巷2号的“拆迁公告”上标明,此处的建设项目是“南京市土地矿产资源交易中心”,申请拆迁的单位也是这个机构。
南京市国土局一位官员对“交易中心”的解释是,它属于该局即将成立的下属单位,本市土地、矿产等重要资源将都由该中心推入市场交易。“交易中心”目前设在国土局办公楼大厅内,正式名称为“土地市场管理办公室”。
有媒体报道:3月25日,国土局召开了“国土资源系统作风建设监督员会议”。会上明确,开工建设中心是该局今年的十个任务之一。
这块土地的规划文号已经在网上公开,为“宁城中【2003】0208号”,其用途为“行政办公用地”。
“在我们规划这块土地时,它还没有被确认为慰安所遗址。”这是南京市规划局有关人士的说法。
一位当地居民说,将在利济巷2号拔地而起的“交易中心”约24-28层。该中心只占据大厦的低层,其余部分将作为办公大楼,但未必是国土局自用。“在这样的黄金地段出租写字楼,其收入自然可观。”他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南京市国土局一位“交易中心”的负责人否认了民间说法。对于拆迁公告上明确的“建设项目”一事,他解释说:此前国土局确实有这种意向,但只是一个尚未确定的项目,“不知怎么就被列入公告”。
这位负责人进一步解释说,从1992年起,利济巷2号就被划入南京市城市改造规划。年久失修及白蚁的危害,使这里的建筑成为危旧房。2003年,这里的土地被纳入南京市当年的土地储备计划。
所谓土地储备计划,是南京市为缓解市区土地供需矛盾、平抑过高的商品房价格而推出的一项新政策,由市国土局土地储备中心先期征购闲置的地块,然后有计划地投放市场,进行招标、挂牌和拍卖。交易所获取的收入交纳市财政,而先期拆迁的费用由市土地交易中心筹集。
这位人士承认,利济巷2号地块有着不菲的价值,目前大约每平方米12000元。如果进入土地市场,将带来一笔丰厚的收入。
“这块地虽然已经确定为建办公楼,”他说,“但具体项目的出台,还要经历拆迁、入库、出库上市等若干环节。”
面对国土局与拆迁公告上的不同说法,有当地居民认为,等大楼筹建时,一切自然会水落石出。
“依据《土地法》规定,城市土地归国家所有,政府有权将其划拨为办公用地。”南京大学教授高波认为,市国土局拿走这一地块,从程序上讲无可厚非。
著名房地产律师秦兵则认为,《土地法》本身就存在着一定问题,一些掌管着土地“生杀大权”的国土局之所以敢四处圈地,根源在于法律没有对此进行约束。
慰安所遗址位于南京市中心,毗邻繁华的商业区。2002年8月,与利济巷2号一路之隔的利济巷1-117号(单号)的17000多平方米土地,拍出了2.01亿元,相当于每平米12000元,这一价格是当时南京土地出让的“标王”。
南京市苏杰评估公司的一位评估师,对包括利济巷2号在内的拆迁地块进行了估价:划入拆迁范围的土地,约有12亩左右,如果作办公或商业用途,每亩的基准价为1000万元,交易时可有20%的浮动;如果是商业住宅开发,每亩的基准价是506.67万元,交易时可有40%的浮动。
“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怎么能长期被民宅占用呢?”当地的一位住户不无自嘲地说。
4月的论证会上,有官员算了一笔账:经过评估,利济巷一带的拆迁补偿标准约为每平方米4730元,总计7587平方米的拆迁面积,仅补偿款就要3500万元。目前,拆迁申请人——南京市国土局已经支付了近3000万元。
南京白下区政府的有关文件则称,目前拆迁的总款项已经支出5000万元。
“利济巷拆迁难止的另一个原因是,交易中心先期投入的巨额费用。”这一结论也让经盛鸿教授对利济巷的未来命运难以乐观。
资料来源:转载 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