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李俊华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40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俾斯麦”号和俾斯麦

已有 341 次阅读2022-7-31 05:43 分享到微信

 “俾斯麦”号和俾斯麦

                                                               6月26日

                            李俊华 选编

【中国“福建”号航母下水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浏览世界著名舰船时,二战时“俾斯麦”号战舰引起了我的注意。1936年,德国开工建造其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俾斯麦”号,排水量五万吨。显然它是为了纪念十九世纪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然二者命运却大相径庭。“俾斯麦”号战列舰1940年服役,41年首战就被英国海军击沉,葬身大西洋。而俾斯麦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为德国统一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本文根据学者雷颐的长文《俾斯麦,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删节而成。】

俾斯麦(1815~1898)是19世纪德国统一的最大功臣。1862年9月末,他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德国首相兼外交大臣时,普鲁士已崛起多时,但距最后统一仍有相当距离。最大的困难在于,德意志的一些小邦国分别在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控制、影响下。俾斯麦知道,这三个邻国,都是德国统一绕不过去的门槛,统一德国必然要与这些国家发生激烈冲突,最后只能用战争才能解决问题。但他绝非逞匹夫之勇的鲁莽之辈,决不会同时“三面出击”,到处树敌。相反,他认真分析欧洲形势,决定利用诸大国间矛盾,充分施展外交手段,各个击破,最终达到目的。他上任一年半后,就发动了“普丹战争”。接着又和奥地利、法国打了两仗。简单说,七年内打了三场战争。这三场战争一次比一次规模大,对手一个比一个强。通过这三场战争,普鲁士最终统一了德国。因此他被称为“铁血宰相”。

俾斯麦是个精于外交手段,对国际大事、地缘政治有准确判断的外交家。这三次战争的前前后后,他都进行了成功的外交活动。俾斯麦的外交思路非常明确,决不同时四面受敌,必要时,甚至找到与潜在对手的共同利益,孤立、分化主要敌人。结果,普鲁士每次“铁血”行动,都能得到相关多数国家的赞同,至少是中立。对他来说,没有必要,决不扩大战争。

德国统一后迅速崛起,开始成为欧洲的中心。俾斯麦清楚地预料到,崛起的德国必会引起欧洲列强的焦虑不安。由于普法战争,特别是有争议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为德国占有,法国的复仇情绪长时间难以消除。因此,俾斯麦清楚与法和解几乎无望,所以他的外交政策将孤立法国作为首要目标,制约法国是德国稳定和平外部环境的重要条件。他确信德国的主要活动舞台在欧洲大陆而不是海外。他认为在英、法、德、俄、奥欧洲五强中,最理想状态是德国始终能与法国之外的其他三个强国联盟,结成“四国同盟”制衡法国。但是,英国坚守光荣孤立、不肯结盟,俾斯麦只好试探俄奥两国意愿。奥地利与俄国正为巴尔干问题激烈争斗,所以奥国宁愿与昔日仇敌德国结盟,也不愿与俄联手;俄国也只愿与德国联盟,而不愿与奥地利结盟。幸好巴尔干局势渐趋平静,俾斯麦使尽外交手段,总算以居中人身份把俄奥撮合到一起,并且促成三国在1873年10月22日签订协议,组成了一个松散的“三皇同盟”,有效期到1875年。

能把奥国拉过来与德国建立同盟关系殊为不易,因为七年前普奥战争奥国惨败,奥国控制的一个小邦被普鲁士吞并。1866年8月末,普奥双方正式签订和约。俾斯麦回忆道,“至为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给对方留下了无法和解的情绪,是否给他们的自尊心带来了无法医治的创伤,这种考虑就是我宁可不实行拿破仑式凯旋进入维也纳这一政策的依据”。但军方对他大为不满。在与奥国签订和约时,俾斯麦力排众议,签订了对奥国较为宽容的条约。知进知退,见好就收,战争完全为政治上必要服务。这一原则将具有政治、战略远见的政治家俾斯麦与那些只知一味猛打猛杀的莽撞军人区别开来。

更严重的挑战是,战败国奥地利提出了停战条约后,威廉一世与军方完全不同意,认为作为战胜国的德国获利太少,要乘胜追击,获取更大利益。但俾斯麦却提出一定要接受奥地利提出的停战条件,就此议和。他的理由是,:“我们必须保留与我们今天的敌人重新友好的可能性,假如奥地利遭受到严重损失,那么它可能成为法国和我们任何一个敌国的盟友,而向普鲁士复仇。对俾斯麦的建议,普王表示绝不能接受。几经抗争无效,俾斯麦提出辞职。在这种情况下,普王才接受他的意见,与奥地利议和。

俾斯麦的目的和方法,是通过一系列同盟,最大限度地孤立法国,反复声明“我们已经吃饱”,打消其他各国对德国的顾虑和警戒,为德国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他的目标和理想并不是开疆拓土,不是得到某一个国家的友好,而是要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大局,在这个大局中,除法国之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德国,至少不反对德国,尤其要防止针对德国的联盟出现。据此,他提出了德国国际战略的五个基本原则,主要有:放弃在欧洲进行任何形式的领土扩张;在德国境内全面压抑扩张的野心,压抑一切与将奥地利吞并进来的企图;绝不介入其他欧洲列强的海外殖民政策;必要时积极阻止欧洲内部爆发战争。他警告说,欧洲的战争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那就是一点战争的星火,很容易迅速蔓延开来。

他担任首相几十年,一直坚持以欧洲大陆为核心的政策,被称为“大陆政策”。

十九世纪是“炮舰时代”,殖民主义凭借船坚炮利横冲直撞,到处建立殖民地。然而,等到德国统一、开始强大时,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殖民地,已被英、法强国瓜分得所剩无几。

随着德国的强大,德国国内要求海外殖民地的声音渐起,并越来越高。对此,俾斯麦嗤之以鼻,根本不予考虑。1873年他在给威廉一世的信中再次明确表示,要坚决排除在欧洲以外谋求领土。在19世纪80年代初法国占领突尼斯受到列强反对时,俾斯麦却出人意料地表示支持,以此向法国示好。因为他认为,法国侵占突尼斯与德国利益无涉,可以借此缓和与法国的关系。1881年他曾直截了当地说“只要我还是帝国宰相,我们就不搞殖民政策”。因为他知道,若在海外谋求殖民地必将与“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冲突,这将导致德国的灾难。为打消欧洲各国的担心,他总是强调说德国的政策是已经“吃饱了”,又被称为“满足政策”。

1888年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三皇之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其身患重病的儿子腓特烈•威廉继位,称为腓特烈三世。但继位99天后,腓特烈三世即病故,威廉一世之孙威廉二世于6月继位。登位掌权的威廉二世此时只有29岁,年轻气盛,早就认为德国已经强大,是世界强国,要与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国一争高下,对俾斯麦的大陆政策非常不满。现在大权在握,他决心抛弃俾斯麦制定的,转而推行走出欧洲、面向世界,追求世界强权的“世界政策”。新皇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转向,当然有人支持、拥护,为之宣传、辩护。1888年12月,一位非洲问题学者拿着非洲地图向俾斯麦详细讲解非洲现状,英法在非洲殖民情况,鼓吹积极向海外殖民,力陈德国向非洲派遣远征军、扩大殖民地必要性时,俾斯麦冷冷反驳说:“您的非洲地图十分漂亮,然而我的非洲地图位于欧洲”。

新 湟 递 与老宰相的基本国策完全不同,不断发生尖锐冲突,二人关系迅速恶化。威廉二世等人认为,年逾古稀的俾斯麦已经老朽,他的战略方针早已过时,不符合德国已经强大的现实。皇帝执意推行的“世界政策”和总参谋长的“先发制人”理论,使俾斯麦忧愤交加,警告说“世界政策”会导致强大反德联盟的形成,将给德国带来巨大灾难,因此坚决反对。

俾斯麦位高权重,威望无人可比,他的反对是德国推行“世界政策”的最大障碍。威廉二世终于忍无可忍,在1890年3月18日,强迫俾斯麦辞职,俾斯麦28年首相任期结束了。他辞职后,德国开始战略转向。

扳倒俾斯麦后,再无人可以制衡、掣肘威廉二世,推行“世界政策”的最大障碍被清除,德国开始沿此路狂奔。俾斯麦竭力维护的联俄防法政策被放弃,最终在四年后导致了俾斯麦最怕看到的结果:俄法结盟,两国于1892年签订事实上针对德国的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欧洲大陆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世界政策”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不满足于和法国的争霸,还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要与其他捷足先登的大国争夺海外殖民地,重新瓜分势力范围。推行这种政策,就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威廉二世一反俾斯麦的海军发展战略,认为德国海军活动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众多海域,其战略战术也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进攻。此时英国皇家海军正处于全盛时代,拥有规模庞大的舰队,全球游弋,德国海军根本无法望其项背。威廉二世毫不掩饰自己争霸世界的野心,自然把英国看作德国推行世界战略的最大障碍,力图迅速创建一支能与英国海军相匹敌的强大海军。俾斯麦认为,对国际事务如果事事都想参与,这种方略与德国的现实利益是相矛盾的。但威廉二世认为,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德国就不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自己的权威,仍然重点建设海军,甚至不惜冒与英国发生冲突的危险。进入十九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政策”的出台和参与世界事务的能力的增强,德国政府越来越迫切地期望在中国沿海地区占领一个海军基地,将德国的势力通过海洋渗透到东亚去。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终于崛起,东亚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德国政府把目光转向了东亚和中国,并加入到俄国强迫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三国干涉还辽”的行动,派出舰队与俄、法海军一同出现在日本海海面,威胁日本。

1897年11月中旬,山东发生了“巨野教案”为德国侵占山东半岛找到了借口。巨野教案能成为德国侵占胶州湾的口实,本身也是“世界政策”引起的。这次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德国就以“保教权”为名,派军舰占领胶州湾,占领了渔村青岛,然后再开始与清政府谈判。这是典型的“先行动,再谈判”方式。

对德国侵占胶州湾,辞职多年的俾斯麦通过媒体公开表示反对。却丝毫阻挡不住威廉二世的雄心,1898年3月6日,德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四个多月后,俾斯麦于7月30日悄然离世,享年83岁。

占领渔村青岛后,威廉二世将青岛与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对标。他不仅要把青岛建设成军事基地,更想将青岛建设成为集商贸港口和避暑胜地为一体的“德国文化中心和展示场所”“模范租借地”,与英国占领的香港叫板,向世界显示德国不仅工业、经济“后来居上”,而且在文化、管理、经营租借地的能力也同样“后来居上”,并不亚于甚至超过它的主要对手大英帝国。为了向世界展现德国全方位的实力、能力,威廉二世紧锣密鼓、不遗余力地开始青岛和胶东半岛的建设。占领胶州湾,相当程度满足了威廉二世多年的得梦想和野心。“世界政策”必不可少的在远东的军港,经济扩张必不可少的商港和铁路,商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腹地,全都如愿以偿。包括青岛在内的胶东半岛,,成为德国最有价值、最有战略意义的租借地。

成功占领胶州湾极大地刺激了威廉二世与德国海军,他们趁热打铁,使帝国议会1898年4月通过了急剧扩张海军的 《舰队法》,明确以英国海军为假想敌,英国做出的必然反应是加紧针对德国的军备计划,并放弃奉行已久的不深入介入欧陆的“光荣孤立”政策,开始与俄国和法国接近,于1904年与法国签订“英法协约”,1907年与俄国签订“英俄协约”。这两个协约再加上1892年的法俄同盟,组成了以德国为对手的“三国协约”或“协约国。席卷欧洲国家的大规模战争随时可能爆发,对日益逼近的大战风险,威廉二世不以为然,反而加紧了与法、英对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两大军事集团的全面激烈竞争,最终导致在1914年爆发了惨绝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证明德国实力根本不足以维持海外殖民地。一战爆发后,德占胶州湾迅速被日本和英国的陆海军包围,而身为孤岛的青岛要塞根本不能长久地抵御敌人的猛烈进攻。日本于1914年10月31日发动青岛战役,只七天时间,青岛德国驻军在弹药消耗殆尽的情况下不得不于11月7日向日军投降,拱手交出“模范租借地”。事实证明,德国离真正的海洋大国尚有很大距离,“世界政策”的盲目推行和仓促实施,德国开始尝到了苦头:

一战以德国失败告终,威廉二世在1918年11月流亡中立国荷兰。1919年处理战后问题的《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德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建立莱茵非军事区;德国不仅承认波兰独立,而且波兰还获得了西普鲁士的一部分和波兹南的大部分,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5%的土地和10%的人口;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瓜分;将德国军力消减至最低水平。俾斯麦几十年苦心经营的“成就”,被“世界政策”毁于一旦。

平心而论,威廉二世“世界政策”得以推行,除了他作为皇帝的权威外,更因为获得了德国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德国民众极其热烈地支持“世界政策”。

哈夫纳在《从俾斯麦到希特勒》一书中对当时德国民众的心态做了准确的描述:“俾斯麦时代的德国已在很大程度上从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不过德国工业一直要等到德皇威廉时代才突飞猛进,达到了除遥远的美国之外几乎无人能及的地步。当时德国人对自身力量与内部和谐所产生的过度信心,每个阶级的生活都不断获得改善以后,德国人的性格随之出现了某种变化,可惜我们无法称之为好的转变”。“许许多多德皇威廉时代的德国人,而且来自不同阶级的德国人,突然在目前浮现一个伟大的国家远景,一个全国性的目标:我们要成为世界强权,我们要向全世界扩张,德国必须在全世界享有优先地位!

“俾斯麦”号的终结:

1941年5月18日,俾斯麦号执行“莱茵演习”作战行动,与另几艘主力舰驶向大西洋。很快被英国海军发现。英国出动主力舰队追击德舰。20号英、德舰队遭遇。“俾斯麦”号果然不负众望,数分钟内,单发炮弹800公斤重的主炮五轮齐射,就击沉了英军“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但俾斯麦号也身中三弹,不得不退出战斗驶向法国港口修复。丘吉尔闻之,下令必须击沉俾斯麦号。遂出动皇家方舟号航母等五十余艘舰只围猎俾斯麦号。三天后,俾斯麦号被击沉于法国布雷斯特以西400哩处。

-----完-----

2022. 6. 30~7. 3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