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电影《三笑》欣赏
2021. 6. 20
李俊华
昨天中午,戏曲频道播放了香港长城公司1964年拍摄的电影《三笑》,令人联想到七十年代末期在老厂第一次看该影片的情景,不禁浮想联翩。记得初看它时,简直被这电影所倾倒,后来,厂广播室购入《三笑》唱片,我专门把唱片袋上的唱词抄下来-------那时也真有精神!
1964年出品、距离70年代后期已经过去了十余年。然而它的艺术水平着实在大陆风靡一时。同时又稍有费解: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怎么会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拍得如此好看?
影片一开始,在富丽堂皇的太师府里,华太师的两个儿子不学无术,除了捉弄塾师,就是调戏丫鬟秋香。因为秋香是华府里众多丫鬟中最漂亮、最得老夫人宠信的丫鬟。华太师迷恋唐伯虎的书画,不惜重金到处搜求。而华府儿媳“二奶奶”恰是唐伯虎表妹。她见老太师如此,遂夸口可以弄来表兄唐伯虎的书画。这一天终有收获,老太师兴致勃勃来欣赏二奶奶得意拿回的书画。卷轴徐徐打开却只是一张空白纸,当中夹了一首诗“相府声威大,表妹情无价。璧可换连城,唐寅不得暇”。老太师一怒之下拂袖而去。
秋香跟随老夫人到庙里进香路遇唐伯虎。唐伯虎一下子被秋香美貌所倾倒,遂一路跟随老夫人一行,然后不惜卖身进入相府做了书童,名华安。喜剧从此展开。
不言而喻,故事情节虚构八卦多,但精彩处在于片中台词以半文半白为主。这种台词即精炼,又比较易懂,使得剧情跌宕起伏,精彩纷呈。在对联、酒令等彰显文化素养的形式衬托下,这些瑰宝犹如古典音乐中的华彩乐段,使人百看不厌。比如唐伯虎初进入华府,华太师要“考书童”的一段,太师说出上联:十口心思,思国思民思社稷。唐伯虎应声接道“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华太师大喜,以为自家新买来的书童,才华不亚于唐伯虎。当书童拜见二奶奶时,二奶奶大惊,继而迎头痛斥表兄卖身为奴行径,并警告唐伯虎:前任书童,就是乱搞丫鬟被赶走的!
唐伯虎为了最终达到目的,只好招来好友祝枝山助力。祝枝山也故意装作试试书童其实也是趁机给唐伯虎卖弄才华掉书袋的机会。祝枝山出题道“晶字三个日,常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还特别要求:第一句说一个字,第二句说一句俗语,第三句说一句唐诗--------这是古代文人官场应酬文化中最常见的对联、文字迷,但今天已衰落难寻。唐伯虎随口接道:“品字三个口,宁添一斗,莫添一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说得老太师赞不绝口。为了演戏更逼真,唐伯虎代表太师送客,回来后就故意在太师面前拭泪,华太师追问,唐伯虎说,祝枝山责问我为何当下人!并让我到他府上做西席,还说他有12个丫鬟让我挑一个做妻妾,我不忍太师对我恩遇,故此伤心。华太师大怒,祝枝山敢夺我之爱!华安,你莫急,他有12个丫鬟让你挑,我有36个丫鬟让你随便挑。唐伯虎心中大喜:大功告成矣!一切都顺理成章,直到35个丫鬟都被唐伯虎否决。老夫人为了留住书童给俩儿子教书,万般无奈下只好让秋香出场。唐伯虎满意点得秋香而归。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源于明代項元汴的《三笑姻缘》,而項氏所著是根据唐人笔记、元代杂剧的内容,移植到唐伯虎身上的,当然荒诞处不少。就以影片中的“华太师”来说,明代华姓、有太师身份的,大约只有华察,而华察却比唐伯虎小27岁,也就是说,唐伯虎点秋香时,华察还没有出生呢。历史中的华察(1497~1574),字子潜,号鸿山,江苏无锡人。他是一个口碑很好的清官、乡绅。因为祖辈奋斗积累,到他成年时,华家已有万亩良田。在华察生涯里最感人的一件事,就是他晚年回乡后征得老父亲同意,把万亩良田中的半数无偿分给贫穷佃农,并当众焚毁地契,以示绝不反悔。
电影中祝枝山提到的“东亭”正是华察府中的建筑,说明影片中的华太师原型,就是华察。华察有三个儿子,个个优秀,绝不是电影中那两个蠢笨的小瘪三。
还记得初次看这电影时就有个疑惑:影片中唐伯虎点秋香时是18岁。而历史中这个年龄的唐伯虎,书画就已经颇有影响。但他考中解元时已经28岁。质疑在于:那时的文人艺术水平再好,没有功名,他的作品恐也是有市无价,怎么会有如影片中唐伯虎为了付船费,挥手在扇子上画了几笔小品,交给船工:拿去当二十两银子?似乎不大可能。而且,影片中唐伯虎进香时,庙里人已经称呼他“解元公”了,而此时的唐伯虎距离考中解元,还差十年光景呢!更有人考证,说唐伯虎是风流才子但生活撂倒,点秋香这事完全是子虚乌有,且53岁就英年早逝了。
总的来说,唐伯虎除了自负有才、纵情诗酒外,生活中坎坷、不如意事多多,绝不是野史、民间相传的那样潇洒如意!
2021. 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