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3
我与交响音乐
2019. 8. 19
李俊华
十几年前,央视等媒体发出标题为“我与交响音乐”征文,我投稿并获得一个小奖。今天我也要写一个故事,讲述我自己与交响音乐的故事、经历。
说到音乐、古典音乐等精神层面的享受,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不是改革开放,国人的生活还是在温饱边缘挣扎,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享乐。1980年我买了一台电唱机,就是听唱片那种、黑色胶木、后来有了塑料薄膜唱片,而种类少。记得当时我的唱片还算丰富,有《蓝色多瑙河》、柴可夫斯基的《睡美人》《花儿与少年》《探戈舞曲》等。当然最多的还是京剧唱片,我曾戏言:我的京剧唱片,仅次于厂广播室。
记得大约是在84年左右,也就女儿牙牙学语的时候,这年六一节,我带女儿来托儿所看少儿演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忽然听到扩音机里传出一阵悦耳的音乐声,只觉得好听却也不知道曲子何名。犹豫了片刻,我抱着女儿挤到主席台附近,向播放唱片的服务人员问:这曲子是什么名字?那女服务员认真看了一下磁带盒子回答我说,是比才的《卡门序曲》,哦,从此这个名字就记牢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注意收听交响音乐。不久买了台双卡录音机,这样自己录节目也方便了,也就是在收听电台播放的音乐节目时,满意的就可以录下来。特别是中央台有个重播时间,就适合我先听第一遍,满意了便在重播时录下来,那个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听贝多芬D大调小协听出了味道,听出感觉。接着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小协相继进入我的视野,越听越着谜,而且竟然从此不再听《梁祝》,也不是刻意什么,就是觉得听贝多芬小协每次听都感觉不同,这是听《梁祝》从没有过的感觉。
就这样,在孜孜以求中不断扩展着欣赏范围,其中买磁带、借磁带翻录几乎成了一段时间主要乐趣。97年买了一套音响,从此磁带换成了激光的CD盘。一天,听到电视里传出一段气势恢宏的钢琴曲,马上凑到电视旁看字幕,原来是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天我就到了音像市场买到这个CD盘。如今这支曲子依旧是听得最多的曲子。
说来有趣,女儿长大后虽然不是像我这般痴迷古典音乐,但是她却能记得在幼儿园时期的往事。女儿曾对我说:还记得您从托儿所接我回家,记忆里似乎总是同一个画面:屋里一片阳光,阳光穿过窗台上花盆的红花绿叶照进来,录音机里播放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我问,你怎麽可能记得是贝多芬的音乐呢?你还不懂嘛!女儿说:“当时肯定不懂,但是那旋律却是忘不掉的。等长大了再听到“欢乐颂”就会蓦然觉得这曲子似曾相识!而且立刻就和童年记忆里的画面吻合了,以至于有几次学校喇叭里播放这曲子、同学问我,你怎麽知道是“欢乐颂”?我应声回答,我爸爸听得最多的曲子......”。
听古典曲子也有个渐进过程,最初只能听“拼盘”式的快餐-------许多名曲里最精华的华彩乐段拼凑一起,对于增强记忆、快速接近古典曲目有帮助。然而不久就越来越不满,就像我在那篇获奖文章里所写“欢乐颂”显然是“贝九”的结尾,是高潮,可是它从何处来?怎样来?于是从头听起,逐乐章听,很快就发现,原来前三个乐章也是珠圆玉润、晶莹剔透的,它们或如行云流水,潇洒雍容,或如长江黄河,惊心动魄,到《欢乐颂》时,作者灵性的炉火纯青与理性的升华成熟已化作澎湃激情喷薄而出,其气势足以惊天地、泣鬼神了。我一次次感慨,大师就是大师,不服不行”。
众所周知,西洋歌剧是交响乐里重要一分支。然而我最初迷上交响乐时,却对西洋歌剧望而却步,心里嘀咕,虽然我喜欢古典曲子,但是恐怕我永远也不会喜欢西洋歌剧。但后来,随着音乐范围的扩展,看了一部电影意大利电影《吉赛乌培·威尔第》、听了几段威尔第的歌剧,就让我一下子拜倒在西洋歌剧的门下,心悦诚服地迷恋上了西洋歌剧。从威尔第的《阿依达》、《弄臣》到比才的《阿莱城姑娘》、《卡门》;从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到瓦格纳的《汤·豪森》、《指环王》,一个又一个西洋歌剧走进我的心里并扎下了根,经常神魂颠倒一般痴呆呆沉浸在歌剧中,一个曲子连续听十遍八遍是常事。虽然歌剧名家众多,但我至今最推崇的,还是威尔第!听威尔第的音乐,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没有国界。最初听完他的曲子就叹服:这不是和咱们的审美情趣完全一样吗!原来外国人做的曲子也有如此的亲和力、使我一下子就手舞足蹈起来!
今年夏天到三峡旅游,带队导游是个小姑娘,她在微信问我:叔叔您是做甚麽工作的?我反问:你看我像什么?小姑娘说,看您一天气宇轩昂的,像个教授!我哈哈地回复:你见过小学文化的教授吗……。调侃归调侃,但我清楚,在我所有阅历中,给我最强大精神力量的,是音乐,是交响音乐,它胜过我所有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它更是我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最佳伙伴!
2019. 10.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