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泪眼朦胧说《软埋》
2017. 6. 14
李俊华
6月12日到14日,我用两天时间读完了方方的小说《软埋》
不知怎的,从一开始读,我的泪水似乎就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按理说,我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已经不是容易落泪的年龄。但是这本书里所描述的情景,在既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场景交织、交叉作用下,却同时都令我的泪腺无以承受。说它陌生,是因为我确实没有经历过这种切肤之痛;说其熟悉,幼年的同伴、发小们所经历的屈辱、磨难历历在目。因而情感一直游离、徘徊于这两种心境里,因此原本没有的切肤之痛,似乎也有了心有灵犀的反应。书中情景和记忆中的往事似乎一直错乱地出现在脑海里,每一帧画面都是血腥的、血泪交织的,使得我心情随着情节而跌宕起伏,时不时泪水涌出。
我也曾问自己:为何同龄人甚至年长于我的人都不记这些,你却记住他们?没有明确答案。我只觉得,我见不得好人受屈。特别是和平年代,这么多无辜人受尽凌辱、死于非命,我就忿忿不平、难以忘怀。
小说一开头,就是已经进入痴呆状态的主人公丁子桃(胡黛云)木然地活着,接着就是她不断地回忆起丈夫、公公,故事一层层展开。而每一次、每一点记忆的恢复,对于丁子桃来说都是痛苦的煎熬,就像当初被救后有人问她的经历时,她哭喊道,你们不要逼我,我不能想,我一想,就觉得我该去死。
撕心裂肺的痛楚使丁子桃开始回忆起,她在全家自杀、仅自己携子逃出时坠河失去儿子,后来获救,她常常喊叫说后背疼,说是枪托打的。以至于她再次成家、生子后也只能继续把记忆封存在心底,甚至在心底还保持着对丈夫的戒备。作者不着痕迹地道出了副部主题:忘记不见得都是背叛,忘记经常是为了活着。
小说的叙述很特别。
川东民俗,人死后没有棺材而葬,甚至连苇席也不要、直接面朝土地裸葬,称为“软埋”。软埋的人无法投胎到来世。
数十年过去了,丁子桃的儿子青林事业有成,为母亲买了条件优越的别墅居住。不料从住进别墅第一天开始,丁子桃失忆了。
她所有的精神、记忆又堕入地狱十八层,只有一个木然无知觉的躯壳苟活着。她的记忆一层层向上攀爬,每爬上一级,都伴随一级的痛苦经历和记忆,她的身世一步步展开,在土改的血雨腥风中,她的娘家一家人在受尽凌辱后被枪决。她的公公陆子樵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又协助解放军剿匪,是有功于新政权的。只因为家中旧仆今已是新政权官员,因记恨昔年旧事、狭私报复,原来承诺的被推翻,仍要继续批斗这一家人。陆子樵已经知道了亲家全家被批斗、被枪杀的经过,不甘心受辱,遂决定全家人除儿媳胡黛云携幼子出逃外,全部自杀而死,死后软埋。当老伴儿对软埋表示异议时,陆子樵怒斥:你还想来世?你还来这世上干什么?话语似乎悲哀、绝望,但是这话语背后的刚烈、不屈以及抗议的内涵,不说也明,他就是要用这个可以不必软埋却一定要软埋的这个方式,表示对这个言而无信的政权的决绝。
看到此,我心中升起一丝质疑:过去我们总说老蒋清党时“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但新政权似乎比那个残酷比例大无数倍,宁可错杀一万十万,也不放过一个让新政权不放心的人。我们对末代皇帝也能优待、感化,但是却残杀了百余位已经放下武器或起义投诚的国军抗日将领。这种滥杀只能说明虽然打着人民政府的招牌,所做依旧是对皇帝宝座及如何坐稳这个宝座的嗜血的迷恋。
最后,当丁子桃的儿子青林眼看就要走近真实的母亲,逐渐了解了事情的大致轮廓时,丁子桃的心灵爬出了十八层地狱的最顶层,都回忆起来了,都清晰了。她却只轻轻说了句“我不要软埋”,青林心里一惊,想到母亲可能要走了…….
而这一刻,我的泪水却先于字面上丁子桃的结局而涌出了眼眶…..因为我知道,丁子桃把失忆的一切都回忆起来了,她马上就会死去,因为她的心已经死了。
就在这天晚上,丁子桃平静死去了。
……
从书里,我读出了两种软埋:一个是陆家决策人陆子樵的坚决软埋,是含怒而怨、伤心透顶的决绝,对这个言而无信的“公家”的失望、寒心,是一种慷慨赴死而且义无反顾。
一个是胡黛云即丁子桃,至死都坚持“决不软埋”,因为她还有爱,她有一个好儿子,儿媳、孙子都不错,所以,此生她已经神魄具失,活不下去了。那么就希望来世投胎,继续施爱于家人。
两种言而无信:一个是具体土改中,陆家男佣金点代表土改工作队的言而无信,因为他们只懂得狭私报复;二是新政权土改后没几年,就把土地又收了回去。正是这种举重若轻的言而无信,开启了无法无天的祸国实践。以后数十场政治运动,演绎的依旧是指鹿为马的实质,并把“谎言千遍就是真理”实践到极致。
小说确实是颠覆了土改的历史。但我们要清楚,它颠覆的仅仅是官媒、教科书中的虚假历史。而1949后的历史,也就是官方教科书中的历史,总是和民间口口相传的历史大相径庭,甚至南辕北辙。从土改、到抗美援朝、工商业改造、公社化、大饥荒等等,哪一段历史都与官方记载大不同。是百姓、民间的污蔑?还是官媒的篡改?也许,我们还是要回归常识:如果是造福于民的善政,民间的记忆都是如潮的赞美、演义一般的夸张。毕竟,农业国度中的百姓易于满足,稍有令百姓仓廪实、衣食足的善政,就会被民间的文人口口相传着、颂扬着。历史中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记录了总体宽松、惠泽于民的善政。这都不是虚词敷衍,而是史书记载凿凿、国富民强的真实记录。
此书在叙述正面话语时,也用了精妙的笔触,留下一缕云淡风轻,让读者去漫想。它两次借书中主要正面人物刘晋源之口说,我们付出了牺牲清除匪患,使得这里太平数十年,再无匪患滋扰。这话貌似光鲜,颇能打动人心。但是理性想想,历史上的匪患确实为害不浅 ,但它多是一时一地的泛滥扰民,而49后的数十年没有停歇的政治运动,才是对国家肌体、数亿百姓的生命、精神、思想、道德等等的莫大摧残,其祸害远大于匪患!而且,匪患再肆虐,社会道德、良知犹在。而27年中的50余场运动,却把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行摧毁殆尽。
血腥的历史令我们的思绪凝重。从鲁宣公十五年的初税亩,至今约2500年的土地私有化制度,却在1949年彻底打碎。我们不禁要问,即便欲改变土地制度,一定要如此血腥、虐杀吗?诚然,决策者的初衷,是既然尊奉了马克思主义,就要不惜用血腥来彰显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可是却不去想,马克思九泉下若有知,恐怕也会对被如此的暴虐惊恐万状。
以理性分析看,土改的“伟大意义”在五十年代中期的初级社、高级社时就已经终结。它伴随着浓烈血腥的进步意义的绝对值,只有那可怜的几年。其后的历史,就是把几亿农民一步步推向苦难深渊的历史。所以,说土改摧毁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是名副其实的洒狗血了。因为这个摧毁,是建立在执政党言而无信前提下、剥削的主体快速由地富变成了国家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国家取代了地富成了更加残酷的剥削者。因为昔日被剥削的农民一方,还都有基本的选择自由,公社集体化后的农民则被剥夺了所有自由,他们在“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颂歌声中被牢牢绑缚在土地上,只有无尽的付出而没有任何权利选择。农民成了为国家掠夺地主土地、最终实现土地国有化而火中取栗的猴子。这种对土改成果的食言,是造成后来大饥荒、三十余年农民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主要原因。从这一点看,土改的积极意义实在难以恭维。同时,它却是挑唆穷人仇富的开始,也是阶级斗争、制造政治贱民、挑唆窝里斗的邪恶开始。更是指鹿为马,社会道德总崩溃的开始。
2017. 6. 30
7. 2---7.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