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李俊华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40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三国中最清醒的人(外一章)

热度 1已有 1305 次阅读2016-8-21 21:19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三国中最清醒的人(外一章)

                                                                               2016. 8. 13

                                    李俊华

 

要说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谁?贾诩,一个论名望比不上孙、曹,论武功更比不过关、张,更无法与诸葛亮、吕蒙等留下过经天纬地大事略的谋士比肩的普通谋臣,就凭着胸中丘壑的大智谋,在《三国志》里留下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完美人生轨迹。

贾诩是甘肃人,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最初投在李傕军中,以智谋受李傕赏识。后来李傕郭汜闹翻厮杀,贾诩用计,化解矛盾,使汉献帝转危为安。《三国志》中叙述贾诩智谋最出彩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张绣出谋大败曹操之事:

建安初,曹操讨伐刘表,张绣联合刘表抗曹。贾诩是张绣主要谋士。两军交战中,一日,曹军突然撤走,张绣欲追击。贾诩阻止,说追之必败。张绣不听,果然大败而回。这时贾诩说话了:再追,必胜。张绣将信将疑又派出了追兵,结果大败曹军、凯旋而归。张绣有些糊涂了,问贾诩:怎么两次都被你都说准了?凭啥呀?贾诩嘿然一笑:“此道理不难明白:曹操与咱交战并无失策、军力无损,仓促回师一定是大本营有了问题,所以撤军时一定是曹操亲自断后,这时,将军你虽善战却肯定不是曹操的对手,所以此时追击必败。而曹军在打败了咱们追兵后再无顾虑,一定会全速前进,这时候留在后面断后的人马,就不是将军你的对手了,所以你再追之必胜”张绣佩服至极。

说起贾诩智谋,用今天话来说,就是逻辑思维清晰、推理无懈可击,所以能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

话说张绣原本是跟着叔叔张济起兵的,建安元年张济阵亡,张绣率众投降了曹操。这时,好色的曹操犯了个错误,他把张济的妻子也就是张绣的婶婶纳为妾,惹怒了张绣而复反,夜袭曹操,混战中曹操长子、侄子以及贴身护卫战死。五年后官渡之战时,袁绍也想招降张绣,就在张绣接待袁绍使者时,贾诩不与张绣商量,径直冷冰冰对袁绍使者说,你回去告诉袁绍,兄弟都不能相容,还能容得下谁!张绣吓得小声嘀咕,你这一弄,咱哪有退路啊?贾诩高声说,不如投曹操。可是张绣担心曹操记仇,怕被追究自己上次造反,杀死曹操子、侄、爱将的事。贾诩告诉张绣,不必担心,成大事者必不计私怨,竭力动员张绣降曹。张绣听从了贾诩计策,率兵降曹。大喜过望的曹操拉住贾诩的手连声说:使我曹操信义名扬天下,都是你的功劳啊!这一次,曹操没有再让张绣、贾诩失望,张绣在曹操手下得到重用并善终。

第二个令人叫绝的事,就是给曹操的绝妙进谏。贾诩受到曹操重用,许多大事曹操都征求贾诩意见。赤壁之战后,曹操为选世子事举棋不定。因为一边是长子曹丕,一边是小儿子曹植,俩人都优秀,各有所长,群臣支持也各不同,令曹操举棋不定。一天,曹操请来贾诩商量,贾诩嘿嘿傻笑不说话。曹操说,我问你话呢,怎么不回答我呢?贾诩说,我正好在想事儿呢,所以没有及时回答您。曹操奇怪问,想什么事呢?贾诩答:我在想袁绍、刘表父子呢。曹操大笑不止,拍板定下曹丕。众所周知,袁绍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引起内乱而败亡的。此时贾诩用了最婉转又最干脆直接的办法给曹操提出了中肯意见。

虽然贾诩受到重用,但他清楚自己不是曹操嫡系而又智谋深远,因之“惧见猜疑”。《三国志》用了最精辟的几个字刻画了贾诩性情“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我佩服贾诩,就在于此。

在那军阀割据混战中,为官者“阖门自守、退无私交”者不在少数,那是官场,也就是属于为官态度、工作态度,做到不难。但儿女婚配、不结高门则确实是私人领域的事,是低调处世,拒绝攀龙附凤的明智之举。因为儿女婚配事关终身,不结高门则注定了终生拒绝官场、富豪大户等裙带关系。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富豪与权力很难摆脱干系。在一般世俗眼光看来,儿女婚事攀结高门是情理之中事。无论姻亲是官吏或是富豪,自家身份以此得以提高也是在自然不过的事了。但是贾诩拒绝如此!在他看来,汉末、三国的乱世中,诸侯割据如走马灯一般轮番易主,高官厚禄者同样朝不保夕。为求自保,就必须与权力中心、财富保持距离,过普通人的生活,努力避免卷入权力中心的危险。因此贾诩此举的清廉自守、高品位的人性美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感佩至深!曹操虽然以知人善任著称,但他也和其他历史人物一样,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会有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之举,荀彧、于禁的结局就暴露出了曹操刻薄一面。晚年的贾诩一定在心有戚戚的同时,也会暗自庆幸自己与权力中心保持距离、努力置身事外的明智之举吧。

 贾诩,三国里最清醒的人。


                     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志》 


说来惭愧,我是在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三国演义》的,只因为小时没书读,又是个文化专制的禁锢时代,古典小说更是没有人敢读。

读过《三国演义》后,当然一段时间都在为三国人物喝彩,很是崇拜那些纵横驰骋、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的:刘关张的桃园侠义、关羽败亡的惋惜,甚至憎恨吕蒙、陆逊的手段、同情诸葛亮出祁山的末路愚忠等等。但是随着百转愁肠、思索的扩展,崇拜感逐渐减弱,不由得一遍遍自问:这是真实的三国人吗?他们是人还是神?早就听父亲说过,看完《三国演义》再看《三国志》才能得到真实的三国人物形象。于是想办法借来一套《三国志》,谁知一看就放不下了,也就是通过看《三国志》才真正领会了文言文的妙处、精彩、过瘾。于是索性还掉借来的书,自己花了近十元买了一套五本《三国志》。

这时我已经近三十岁了。

就这样,穿插着、交替着看这两本书,后来索性抛开了《三国演义》,只看《三国志》而且收获颇丰。比如常听人说,《三国演义》和历史上真实人物相比,是三分为虚,七分为实。其实不然,看过《三国志》则可知,有五分为实就不错了。

虽说《三国志》出自史学名家陈寿之笔,他在写《三国志》之前的一些历史著述,就有“良史”之誉。但是《三国志》也有个不足,就是“失之于略”就是说,缺点就是太简单、简略了。因此,陈寿所记载的,应该不差,基本属实;但他没有记载的,不一定就是没有发生过,而是他反复权衡后舍弃了。所以“失之于略”是后人对《三国志》的唯一诟病处。

老实说,看完了演义,再看三国志,颇有点失落意味,三国演义里叱诧风云的大英雄们,在史志中都减色不少。就拿关羽来说吧,这个中国历史上几乎人人知晓、被拔高、美化得无以复加的关圣人,在《三国志·关羽传》里,陈寿只用了区区不足七百字的文言文,就概括了关羽起伏跌宕、大起大落的一生。而上所述的贾诩传,居然用了两千多字。《诸葛亮传》全文虽有四千余字之多,但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则只用了五百多字就写完了历史上的五次伐魏。仅从字数即可看出,诸葛亮的五次伐魏,实在是强弩之末、以攻为守、聊尽愚忠而已。尽管北伐有些末路的悲哀,但每次读《诸葛亮传》依然能让我心驰神往、感慨系之的,就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及军退,司马宣王(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意思是说,诸葛亮死后,蜀军撤走,司马懿来到五丈原诸葛亮安营扎寨处巡视了一番后,说了一句,天下奇才也!

还有些在《三国演义》里被渲染吹嘘得眼花缭乱的,其实是子虚乌有的,比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事,就是罗贯中编造的。因为在关羽被曹操俘虏这段时间里,关羽对刘备忠心不变,义薄云天,曹操也颇为仗义,在关羽拜书告辞寻找刘备而去时,曹操命令属下不准追赶:“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自然,从陈寿的《三国志》到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间经历了一千多年,民间传说,添油加醋、刻意神话在所难免。严格说,史家重事实,演义重娱乐,两本书都是精品,书海留名,各自都是一段佳话。

读《三国志》确实很过瘾,许多精彩处看多了就背了下来,比如《隆中对》、《出师表》,还有一些算不上名篇却也同样优美精炼、感人肺腑的如关羽对张辽所言“吾极知曹公待吾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诸葛亮遗嘱“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等篇幅不大,文字不多,却字字珠玉,句句生辉,令人过目难忘,常时时萦绕心头、盘桓不去。雨夕灯窗的小憩之际、或旅途中登高望远、心驰神往时,这些名家名段的历史精彩瞬间就会自然涌上心头,默诵一段,自是另一种享受。

 

                            (全文3170字)                  

                           2016. 8. 15

                                    8. 21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