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李俊华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40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他“归来”了吗?

热度 1已有 1743 次阅读2014-12-20 04:00 分享到微信

 

             他“归来”了吗?

                 李俊华

                                                         ——电影《归来》观后

                                                              2014928

 

还是女儿给我推荐的电影《归来》,让我把这部近两小时的电影一鼓作气看完,又是许久没有过的了。看完它,脑海里第一个闪过的念头就是问:他归来了吗?

故事情节不复杂。影片开始就把观众拉回到文革时期:女主人公冯婉瑜是个教师,女儿丹丹在舞蹈学校跳芭蕾舞。平静的一天里,右派丈夫陆焉识服刑的单位来人,告诉母女俩,陆焉识逃跑了!来此只为警告她俩,一旦陆回家,要及时报告,特别告诉丹丹,要把握好前途。未几,只为了见妻子女儿一面的陆焉识果然回到家。然而此时正在努力争取饰演主角的女儿丹丹为了自己前途,觌面不认亲生父亲。无奈中陆焉识给妻子留下字条,约定第二天在火车站天桥下见面。然而丹丹举报了父亲。第二天苦苦等候妻子的陆焉识就在与妻子只有几步远的时候被追踪的人抓捕。三年后文革结束。待获得平反的陆焉识回到家中时,妻子却因患失忆症而完全不认识丈夫了。几天后,陆焉识在服刑处发出的信到达,冯婉瑜牢牢记住了丈夫在这封姗姗来迟的信中说的“我5号到达”,每逢5号都去火车站接丈夫,却就是不认得已经在身边多日的丈夫。已经悔悟了的丹丹向父亲认错并积极帮助母亲治病却无果,她的意识依旧停留在文革里。借宿在离家仅几步之遥的废弃库房里的陆焉识,依旧以旁人身份,帮助冯读信、每逢5号都陪着冯婉瑜到火车站去接自己,接那个永远都不能回到自己家中的陆焉识。

影片结束了。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意识到,这个“归来”中的主人公其实根本没有归来,他被永远留在了大西北,留在了西北的劳改营里。而妻子由于失忆,她的所有意识都留在了文革里,一举一动都是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压抑中孤独而行。当陆焉识以修钢琴的身份询问她的经历时,按照一般人的推测、许多影视剧里的情节,现在拨乱反正了,她应该大倒苦水、倾诉自己的不幸,但是她没有,仿佛轻轻地就回避了话题——我却痛彻心扉地感觉到,这是长期政治压迫带来的恐惧、以言定罪的红色恐怖造成的自然习惯。分明已是拨乱反正的时期,可是她依旧被封闭在那个恐怖岁月里。她不敢说,不敢倾诉,不敢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个年月,再没有什么能比“祸从口出”这句古训带给“新中国”百姓的恐怖更可怕的事情了。陆焉识,这个剧中的教授,和几十万知识分子一样,只因为言论而身陷囹圄22年,这点与前不久去世的作家张贤亮一模一样。而这些批评的、不合时宜的言论,在“黑暗的”国民党时期不但不会因言获罪、失去自由,反而是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不迎合、不苟同的天经地义的身份光环,如鲁迅、傅斯年、储安平、王芸生等,都是在对国民党腐败的抨击中,树立起自己的独立不羁的正义形象,这些学者、精英,不仅毫发无损,而且生活优裕。然而在人民“当家做主”的鼓噪中,这些文化精英都被整肃得戚戚惶惶,狼狈不堪!自然,有人会以李公朴、闻一多案,来证明国民党的血腥,但是只要理性对比就会看到,正是有了李、闻这些极端个案和大多数文化人的言论自由,恰恰证明了民国时期统治压迫的松散、无序。显然,“新中国”绝不会有闻、李案发生,因为我们有甘肃的夹边沟、有北大荒密山劳改场,等不到闹出闻、李程度,就都被送进夹边沟,送到密山,连子弹钱都省了,却事半功倍,保证你下辈子都不敢随便说话!

不言而喻,反右运动开了一个以言定罪、以思想定罪的恶劣先河,甚至可以罗织罪名、深文周纳,挖好陷阱,请君入瓮,而这些又都是堂而皇之的打着“阳谋” 的幌子进行、与实际处处阴谋鬼魅相得益彰的。大多数有专业知识却毫无险恶政治权术手腕的文化人焉能不“躺着也中枪”!过去的主流媒体总是用“一盘散沙”来抨击“旧中国”,其实不然,就因为其“散”,才没有人能控制我们的全部生活;“散沙”标志着我们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尤以在这“散沙”的三、四十年代,中国的文化精英、大师却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时期!构建起最有骨气、最正直光明的人文景观!而到了对我们所有的生活无孔不入的被“领导”、“统一”、“教育”、“一元化领导”的“新中国”时,我们的所有自由,就已经丧失殆尽,我们也就只有坐以待毙、任人宰割的“自由”了!而从一般百姓的万马齐喑到文化人的灰头土脸、惶惶不可终日成为了1949---1976之间的主要特征。强烈的“新”、“旧”对比,不言而喻。

悲哀的是,主人公陆焉识,就是其中的一位。

剧中,当女儿丹丹坦然告诉父亲:是我报告了你的….你不怪我吗?对女儿一腔挚爱的父亲又怎能怪女儿呢!父亲爽朗答道:不怪,要怪只能怪我!看到这里,我的心一颤,我仿佛立刻化作了影片的画外音:怪你什么?怪你不该说话?不该说不合时宜的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满世界的国家都在百废待兴中振奋起来,发展经济,哪个一心为民谋福祉的国家,顾得上去堵老百姓的嘴?来以言定罪?

陆焉识,一个年近花甲,头发斑白的老者,这个当年以言定罪的右派教授,他归来了吗?没有,他依旧被发配在大西北的劳改营里;冯婉瑜,一个对记忆里的丈夫痴情不改的女教师,大半生都在政治运动煎熬、磨难的女人,她的意识、记忆、感情都永远停留在、被封存在文革中了。

影片结尾处的最后一幕特别令人沉重、凄然:站台上一层积雪,雪花依旧飘着、飞舞着,寒风中,冯婉瑜坐在小车里,旁边站着的依旧是替妻子举着那块写着“陆焉识”牌子的丈夫陆焉识,这是妻子冯婉瑜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接丈夫陆焉识回家,她的失忆依旧,仍然不认识站在身边的丈。俩人近在咫尺,却分明远隔万里、无数高山。古诗有“天涯若比邻”而这却是“咫尺若天涯”。旅客渐渐散去,出站口大铁门照例在“叮叮咣咣”中关上、落锁。透过铁门栏杆,冯婉瑜依旧满怀希望在眺望,在凝神,尽管目光里有呆滞,有迟疑,但不变的依旧是炽热的希望。这令人心碎的目光,把观众的意识从冯婉瑜身边的丈夫陆焉识身上带走了,留在冯婉瑜身边的,是一个永远的、虚幻的陆焉识。而在遥远的大西北,在荒漠的冰天雪地中,那里才有一个永远都回不来的陆焉识……

影片中,主人公陆焉识的扮演者陈道明一直是大腕中的高山,但在此剧中,他却只能屈居配角,因为重头戏都是女主人公扮演者巩俐的。巩俐的演技也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令人拍案叫绝!我以为这部戏是巩俐又一个艺术巅峰。

 

                2450字)

 

                                     2014928

                                           108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