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PHE国际青少年书画大会 //www.sinovision.net/?12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以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平(Peace)、健康(Health)、环保(Environment)”为主题,简写“PHE”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视觉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已有 1542 次阅读2018-1-30 02:43 |个人分类:最新动态|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文/尹少淳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主任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美术教育家
 
PHE资深专家评委

一、视觉文化教育的正面效应是什么?
 
    随着商业广告、电影电视,尤其是电子媒体、高清晰电视机和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图像和影像充斥着整个社会,成为人们接受社会信息最为直接的媒体和方式之一。正是在这种社会环境中,一个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概念——视觉文化应运而生。视觉文化最初是艺术史家、电影电视理论家、广告媒体研究者、社会学家以及其他的视觉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概念,现在则已经变成了一种时髦而且具有一定争议的研究交叉学科的方法。学者沃克(Walker)和查皮林(Chaplin1997年将视觉文化的研究领域分为四大部分,并解释了它们的递进关系:由一般产物覆盖文化产物,文化产物包括视觉文化,视觉文化又分为精致艺术、工艺与设计、表演及艺术庆典、大众与电子媒体四个领域。
 
    从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如下意义:
 
    第一.日常生活化导致的美术教育的内容拓展。
 
    美术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然而,当我们提到这个字眼时,许多对美术比较陌生的人心中首先浮现出来的是国画、油画、雕塑,或许还包括建筑、工艺等,尤其在很多人心中美术似乎与绘画是等同的。还有的人可能将美术局限于纯美术或者称精致美术的范围。总之,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美术这一概念大多与美术馆、博物馆的艺术相涉,与过去相涉,与历史相涉。事实上,往往能进入美术课程中的美术内容,也基本上是有一定“历史的”。比如,我们对美术作品的介绍常常是那些所谓“盖棺论定”的内容,连西方现代美术也大多局限于20世纪上半叶的作品。针对这类美术所进行的教育,应该说对培养学生对人类经典文化的感情,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它的缺点也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这种艺术受到场地和空间的限制,必须到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书店才能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其次,一些作品与日常的生活经验关系甚微,脱离学生的精神需要,难以与学生发生兴趣关系,因此难以建构学生的视觉艺术经验。
 
    第二.视觉文化的创造者不仅仅是专业人员的事情,而且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开始参与视觉文化的创造。
 
    我们知道,以往美术的创造者基本上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师、设计师、工匠等专职人员,而且基本上是在特定的场所,如画室、工作室、作坊中创作的,随着视觉文化日常生活化,以及视觉形象创作方法的普及和媒体工具日趋简便(尤其是电脑多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的普及与操作的简易)越来越多的非专职人员也参与了视觉文化的创造,例如,美国大兵在伊拉克虐囚的真实照片应该说是当代最具影响的视觉文化作品之一,是由普通美国大兵拍摄的。在国内非常具有影响的获奖DV短片《邝丹的秘密》也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少专业训练的发廊妹拍摄的。
 
二.视觉文化教育的策略应该是什么?
 
    1.由形象而文化,发掘文化内涵
 
    文化是可以从一定的理论意义上加以认识的,就如我们前面的文字所描述的那样,但作为美术教学,我们认识文化的途径应该不同于其它学科。其它学科可以从文本的阅读、阐释达到了解文化的相关议题和内涵的目的,但美术学科更多地应该假形象的途径。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鉴于对文化的讨论多流于空洞的理论层面,主张要更关注文化的物质问题,尤其是衣食住行这类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物质层面的变化具有更为深刻的文化意义,直接反映出社会文化价值的变迁和发展。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美术正是最能直接反映文化的特征和文化变迁的具体层面的物质媒介之一。
 
    当然,如果仅仅是展示一种物质层面的东西,一种具体形象的东西,也未必能够达到对文化的自觉和理解,还必须对物质层面的东西、具体形象的东西,加以观察、阐释、解读才能对文化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和理解,也才能够达到文化自觉的程度。
 
    2.观察、解读、阐释与创作、制作相结合
 
    在认识视觉文化的过程中,还应注意避免一个不平衡或片面的趋势和现象。面对纷繁多样的视觉文化现象,我们可能过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对图像和影像的观察、解读和阐释方面,努力发掘其中的文化意义,探讨其中蕴含的社会生存方式的变化、意识形态的特征和价值趋向,也即偏重于社会意义的开掘,而忽视对美术本体或形象生成规律的认识,甚至抛弃操作的活动(这无疑是美术教育价值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出现一种类似于“看图识字”的单纯的“看图识义”活动。
    任何美术教育都应该注意全面地照顾到其中的价值,不能单独地重视其中的一个方面。能够进入美术教学或者视觉文化教学中的形象要么是有美感的,要么是有意涵的,视觉文化的教学可能更偏重于有意涵的形象。对待形象(图像和影像)应该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方向,一个对形象的观看、解读和 阐释,以便发掘其意涵——包含的意义、意识形态特征、生存方 式和价值取向等;另一个是学习者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表达, 这需要与材料、技术相关联,学习如何通过技术将要表达的东西 融入一定的材料中。因此,这里需要让学生了解形象生成的规律, 具体来讲,就是熟悉与形象构成相关的点、线、形状、结构、色 彩、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造型元素以及将它们组成一件完 整作品的基本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 比、和谐等。综合上面解释,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形象 关注三个层面:其一,文化的意涵(包括群体和个人的生存方式、 价值取向);其二,形象生成规律;其三形象生成技术。完整意 义上的美术教学应该是针对这么三个方面进行的。当然,在一定 时间范畴对其中某一个方面的侧重或者对某一个方面的忽略,都 应该是正常的,但如果将其当作一种特殊的教育思想并长期地侧 重或者忽略某一方面,则应该加以检讨。
    从当前视觉文化教育开展的情况看,的确存在着重视社会意 涵,而相对忽略对形象生成规律的认识和形象生成技术的训练。 在美术教学向视觉文化教学拓展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内 容的拓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认识,但同时也应该关注对形象生成 规律和技术的学习,在形象(图像和影像)的基础上做到观察、 解读、阐释与创作、制作相结合。
 
 
    3. 兼顾大众与精英文化
    在现代视觉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生活中的视觉现象——海报、 广告、卡通、影视、计算机网络图像、化妆、纹身、建筑、服装、 饰品、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商品包装、书籍装帧等,与学生的 生活经验具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对形成学生的视觉经验,影响学 生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它 们的作用甚至超过了所谓精致艺术。因为,精致艺术一般只能在 美术馆、博物馆才能看到,而那里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而不 是一个日常的生活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育不能忽视视觉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但生活在良莠不齐、复杂丰富的视觉文化中,我们不能不思考如 何让学生建立起一种批判意识,让他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视觉文化 时,能够选择和甄别,形成有价值的视觉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视觉文化的认识往往与大众文化或流 行文化相关,流行或大众文化之所以是大众或流行的,正在于它 的刺激性,内容或者结构的简单、直白,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所以,学校教育中完全忽略流行文化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明智的 态度。在接受大众或流行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关注 其中正面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比如见义勇为、善良、正直、诚信、 仁义、爱国、平等、博爱、友谊、关注自然和环境等加以发掘和 吸收,而对于暴力、赌博、淫秽、贪婪、自私等则采取批评和反 对的态度。    当然,视觉文化是一个更为包容的概念,其中也包含着精致 艺术。视觉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后现代主义思潮 提倡多元化,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推翻什么,而是将各种因素变 得平均化,后现代主义不是绝对反对所谓精英艺术,而是要将精  的桂冠拿掉,使之成为艺术内容的一个普通的部分。
 
 
    从这一意义思考,视觉文化的确能够扩大我们的美术课程内容。有目共睹的事实是精致艺术一直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主要 内容。不可否认,精致艺术似乎不如流行的视觉文化那么容易 被学生所接受,除了它所产生的时代比起后者要更早,更具有 “历史性”而不是“当下性”之外,它的内容、结构、技巧似 乎也更难以让学生理解。所以,学生似乎必须通过学校的学习 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它们。    视觉文化的时代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视觉现象自然无可厚 非,但学生不能因此而抛弃数千年积淀下来的社会认同的经典 视觉艺术作品。精英文化来自于社会精英的思想和情感,具有 终极关怀的含义,代表着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主 流文化。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学习,学生可能获得更深刻的思想 启迪,更高尚的情感陶冶,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敏锐的眼 光和洞察力。
 
 
    尽管在教学层面,它可能比起流行或大众文化更难引起 学生的兴趣,但也不是不能找到恰当的方式。比如,可以将传 统的呈现方式(平面介质上的绘画、雕塑等) 转变成视频、电影、 电视等新媒体的呈现方式;可以将它与学生喜欢的流行文化联 系、比较等。    4. 培养多元文化观,关注传统和民族文化    当今社会,文化的接触不可避免,在面对多种文化的时候, 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都应该持开放的态度。我们说过,文化是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生存方式,各种生存方式都是在特定的自然 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一种选择,因此每一个生存方式都可能适应 一定的民族和群体。因此,价值观的多元,生存方式的多元实 际上是文化生态多样性的表现。了解、学习和借鉴各种有益的 文化因素,完善我们自身的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多元状态下 的合适而正确的文化态度,也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培 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观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国未来的公民应该 以更为包容或宽容的态度对待所有其它的文化。
 
 
    从这一意义上说,形象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了解他者的 文化,培养多元文化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就大多数人 来说,对他者文化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物品、商品、艺术、影视 等具有直观形象的事物而获得的,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他者文化 的毕竟是少数人。关于直观的形象在传达文化方面的作用,我 国美术教育的前辈姜丹书先生早有认识,在谈到“欧化”的原 因时,他说:“须知最易感受欧化的,莫先于艺术,莫捷于艺 术,莫普遍于艺术,亦莫深刻于艺术。”他所言及的艺术正是 具有直观形象性的,而美术教育正是利用直观的形象了解他者 文化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