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茹月茶屋 //www.sinovision.net/?123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如果我的文章能像一杯清茶留给您一点回味,那便是这小小茶屋存在的原由。欢迎您常来坐坐。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令人难忘的《等待》

已有 1420 次阅读2021-2-6 19:45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听到哈金的小说《等待》获得美国小说最高奖(99年国家书籍大奖和2000年PEN/FAULKNERAWARD)以后,我非常想知道一个来到美国仅仅十五年的新移民为什么能够使用非母语获得这两项殊荣,也很奇怪为什么对于中国的很多事情似乎很难理解的美国人却能够读懂哈金讲述的这个中国人的故事。美国人怎样通过哈金的小说去理解那些生活在完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里的中国人呢?终于我买到了哈金这本小小的红皮书。这本书仅有三百页,拿在手里的时候,我对于这么薄的一本小书竟能在美国文坛获得如此的推崇有些不敢相信,但是当我注视着在书的封面上,红色的背景中,那一条贯通全页的少女的黑色发辫时,不知为什么,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个我曾经熟悉,而今已然有些遗忘了的昨日中国。

  《等待》所描述的是在那个年代里,一个似乎很平常,但是又令人不敢相信的故事。一对恋人,在文革中,在几乎没有机会独处的环境里,默默地恋爱。在等待了十八年以后,他们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但是,这个迟来的结合却并没有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哈金在小说中非常自然地将中国在那个年代里的社会动荡——文化大革命——与书中人物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是简单地对文革进行批判,而是通过描写人物表现中国人的善良和他们对这场社会动荡的盲从和无奈。小说给读者的不是强加的作者观点,而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引起读者的思考。

  《等待》的风格是写实的。哈金用白描的手法,以冷静安详的语言讲述着那个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并不熟悉的故事。他对人物的描写并没有为了艺术效果的需要而夸大。然而,正是这种客观地、不加作者观点的描写,使得读者看到了真实的人性。在这个人性里,有真诚也有伪善,有善良也有丑恶。在小说里,爱情是不可阻止的,同时它又是非常地脆弱;爱情是美好的,同时它又掺杂了数不尽的苦恼。《等待》所表现的是具有中国特点的爱情和生活,但是它的内涵却超出了国界,体现的是不分国家和民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和爱情。它描写了社会对人所产生的有形和无形的影响,以及人们的命运在社会动荡中所受到的冲击。

  从文学上说,《等待》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哈金的语言。他使用的是一种非常简洁的语汇,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就像中国的绿茶一样清淡,但是在语言中那份静静的苦涩却随着读者翻动的每一个书页,滴滴沁入他们的心里。哈金非常善于描写人物,他不依赖直接的夹议来表达书中人物的思维和性格,而是通过非常细腻准确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通过书中人物眼睛所见到的景物来表现他们的情绪和个性。在小说的一开始,读者看到的是那个斜靠在磨盘上,无意地翻动着一本旧字典的孔林。随着他的眼睛,读者感受到的是他对家乡的留恋和对婚姻的无奈。当读者随着小说的描写,一步一步地走入孔林的生活以后,孔林身边的人物开始在读者的眼前生活。在哈金的笔下,他们是有形体、有生命、有呼吸和有个性的。读着他们的一举一动,你可以触摸到他们的感情,看到他们心中的矛盾,感觉他们的苦闷和挣扎。哈金亲切的语言和准确的描写,使《等待》对于不同的读者,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和在哪一个国家生活,都能产生共鸣。《等待》是一部具有狄更斯和巴尔扎克写作风格的小说。

  我读《等待》最欣赏的是哈金非常自然地将场景的描写结合到故事的情节中。他所描写的鹅鸣和猪叫似乎与故事的情节并无直接的联系,但是,他的这些描写把读者带到了小说的环境中。当他描写一只在曼娜的头上嘤嘤飞绕的蚊子的时候,这只小小的蚊子使得小说中这一段的描写带有了电影式的动感,让读者在二维空间的阅读中,在脑海里产生了三维空间的立体图像。能够这样成功地将背景环境和小说的情节以及人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学作品,在我所读过的中国小说中并不多见。哈金在《等待》中成功地描写了孔林和曼娜这一对等待了十八年才结婚的恋人,但是我认为小说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是孔林的发妻,小脚女人——淑玉。她是一个一出场就因为相貌丑陋,以及那双不合时宜的小脚让读者很难产生好感的女人。她与孔林这个风度翩翩的军官之间是一个极大的反差。以现在的观点看,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不会对孔林的离婚表示异议。相反地,会认为淑玉坚持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合理的。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淑玉的善良让读者不能不感动。她对生活的忍耐,对孔林盲目的爱和崇拜,和她那一颗孩子一样单纯的心,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孔林的矛盾和挣扎——他找不出任何理由带给淑玉伤害。在淑玉这个身材瘦小的女人身上,体现的是中国妇女的善良和坚毅。她是《等待》中最光彩的人物。

  《等待》中最真实的人物是吴曼娜。她等了孔林十八年。这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她自己也说不清楚的对于孔林的爱情。哈金并没有把曼娜的爱情写得无懈可击。她是生活中一个平平常常的女人,她的爱情是从实际出发的选择。在那个闭塞的环境里,孔林是她最好的选择。在漫长的等待中她也曾经产生过动摇,两次想接受别人的安排另外建立家庭。但是,她心中对爱的向往,使她拒绝了一个似乎很理想的安排,继续等待着这个遥远的爱情。在被动的等待中,少女对爱情的追求被近乎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但是,小说并没有让曼娜成为一个对爱情没有一丝动摇的理想人物。她曾经真心地想要嫁给一个年迈的将军,为了舒适的生活放弃自己的爱情。然而,命运并没有给她逃出那四面围墙的机会。结果,她似乎如愿以偿地与自己等待了十八年的情人结了婚。她对于爱情的追求是有条件的,她要得到的是憧憬中的美满,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不能给她这个童话。在经历了怀孕和生产的痛苦以后,她对于命运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在咒骂声中她变成了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暴躁妻子。曼娜性格的改变与人们心目中爱情的美好很不相称,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等待》中最矛盾的是孔林。尽管他是书中的主角,但却是一个最苍白的人物。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作者对于生活、人性和社会(文革)的一种反思。因为代表了作者的理性,具有抽象了的性格,因此孔林作为书中人物,他的性格特点并不是很突出。他的爱总是被动的,甚至弄不清楚自己是否爱儿子和妻子。但是他又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为了不忍伤害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情的淑玉,他宁愿让妻弟左右自己的婚姻而视而不见。孔林在性格上的矛盾已经超出了他个人生活的矛盾,而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它表现的是在文革的环境下,人性、家庭和社会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痛苦。

  《等待》最精彩的是最后一章。当孔林与淑玉离婚以后,与恋人吴曼娜终于结婚。但是这个等待了十八年的婚姻带给他的却是一个充满了痛苦的家庭生活。这个结局有些出乎读者的意料之外。然而,正是这个意外的结局使小说对于人性和生活的描写达到了更深的层次。他留给读者的是难以忘怀的人物,彻骨铭心的结局,以及对生活和人生更多的理解。

  《等待》是一本好书。你也许会忘记作者的名字,甚至也许会忘记故事的情节,但是你不会忘记这本书里的人物,因为他们是这样的真实生动,好像生活在你的身边。《等待》讲述了一段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的历史,它让你体会人性的善良和丑恶,它使没有去过中国的人也能够看到栩栩如生的中国风情和在那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中国人。 
(本文写于2001年原发表于《华夏文摘》)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