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经济危机编辑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
消费价值。也就是
生产能力
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
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
经济危机是指该国
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
货币贬值从而引发
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主动型危机是指
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
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1、经济政策错误
2、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4、全球化的后果
1、社会动乱
2、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2发生经济危机时的表现编辑共同点 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但无论是战前或战后,其共同点是:
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
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
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
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生产下降和
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
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
标志。战前与战后不同之处,主要是在
货币、
金融危机方面。
战前主要表现
3世界历史上的经济危机编辑1637年郁金香狂热在17世纪的
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1720年倒闭的
南海公司给整个
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
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
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
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
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
股票发行,
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
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
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
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
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
1837年,
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
贵金属,
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
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
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
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857)1857年
经济危机在
资本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点的普遍
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也是第一次在美国、而不是在英国开始的危机。由于英国对美国铁路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故美国铁路投机的破产对英国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动。1847年
经济危机结束后,从1850年开始的
周期性高涨的最重要的特点是
世界贸易急剧的扩大,19世纪50年代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额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机器工业的发展,运输业的革命,新兴国家和新兴部门卷入国际
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亚和
澳大利亚金矿的发现都促进了
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国建成的铁路约达33,000公里,超过了其他国家所建铁路的总和。而英国在4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所铺设的铁路却只有8,000公里。美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按道理应会带动其冶金业的大发展,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而且,这一时期,美国生铁产量长期停滞不前,棉纺织业的增长速度也不快。与此同时,铁轨、生铁、机车、棉布和其他英国
制成品的进口却增长得十分迅速,英国产品充斥美国市场阻碍了美国冶金业和棉纺织业等当时的重要工业部门发展。
随著危机的爆发,美国的银行、金融公司和
工业企业大量倒闭。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业
破产。粮食
生产过剩,粮价和粮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国工业品的剧烈竞争,促使了
美国经济危机的加深。反过来,英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
美国危机的打击。由英国向之提供资金的美国银行、铁路、商业公司纷纷破产,也使英国的投资者持有的
有价证券急剧贬值。
1857年秋季,美国还爆发了
货币危机,整个银行系统瘫痪了,美国的货币危机在10月中旬达到了顶点,当时
纽约63家银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
贴现率竟然超过了60%,
股票市场行市则下跌了20-50%,许多铁路公司的
股票跌幅达到80%以上。美国的
经济危机迅速蔓延到英国和
欧洲大陆,引发了一阵又一阵的破产浪潮。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
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
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
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
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 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
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在此期间,社会经济虽然有一定发展,但是,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
劳动人民却日益
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
消费能力的增长。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资本家为眼前的
利润驱使,
盲目扩大
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同时,人们醉心于利润丰厚的股票等投机活动,股价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1929年10月,纽约
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人们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引发了一场
经济危机。首先是
银行纷纷倒闭;接着,工商企业大量破产,
生产锐减,市场萧条;
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很多人濒于破产。
1929年上半年,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持续上扬,呈现一片“繁荣”。10月23日,股价开始急剧下跌。次日,在一些银行巨头的干预下,
股市行情有所回升。美国总统
胡佛声称:美国经济“形势很好,欣欣向荣”。但是,好景不长,29日,股市出现了灾难性的风暴,一天之内抛售了1600多万股,一些主要股票的价格下跌了40%,转眼问,许多人破产。到 l1月,纽约股市的各种股票损失达260多亿美元。
据统计,
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
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至1700万人;此外,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当时,穷人想尽一切办法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而资本家为了维持
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当时,美国经济对其他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美国出现的
经济危机很快引发了其他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1930年,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
德国发生
经济危机;接着,英、日等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1932年,
法国经济也开始萧条。各国不得不相继宣布放弃
金本位。
1929年至1933年,整个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
生产下降了 l/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其中,美国和德国的受破坏程度最大。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减少了一大半。
美、英、法、德共有30万家企业倒闭,
资本主义世界的
失业工人竟达到3000万以上。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但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他们的利润,稳定
商品价格,却大量销毁商品。大量的玉米、小麦、棉花、牛奶等产品,或被当作燃料,或被倾人河流、大海。
1933年以后,这场
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步履艰难。
1929一1933年的
经济危机对各国的社会状况和世界局势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加深了
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国政坛丑闻层出不穷,政府信誉扫地;广大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不断;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兴风作浪,促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1932年春夏之际,曾经参加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20万美国退伍军人聚集
华盛顿,在郊外扎营,要求发放福利金。军警奉命前往驱散退伍军人,并烧毁其营地。双方发生冲突,退伍军人死伤50多人。
其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主要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各国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各国进一步加强对
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
由此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第二年底,先后有七八十个国家采取了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关税。
1973-1975石油危机1974年美国的汽油定量配给票
1973年10月,第四次
中东战争爆发,
阿拉伯石油
生产国削减石油输出量,造成油价飞涨,立即打乱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节奏,从而引发了
经济危机。
除开石油危机的因素,美元的贬值和和此次危机的产生也不无关系。
这是战后最严重的一次
全球经济危机。在危机发生一年之后的1974年12月,美国汽车工业下降幅度高达32%,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国的
失业率高达9.2%。而在此期间,整个西方
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
生产下降了8.1%;英国的股市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跌了72%;危机最严重的1975年,西方发达国家的每月平均
失业总人数达1448万人;
世界贸易的总额在1975年减少了6%。
直到80年代
里根成为总统后,运用
减税、减规、减开支和节制
通货流量等“
里根经济学”,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出现巨大的回升。
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
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
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时30分,纽约股市一开盘,
道·琼斯指数经过一段颤动后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琼斯指数暴跌508.32点,跌幅达22.62%,超过了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市暴跌的纪录。如果将抽象的指数折算成货币,这一大纽约股市下跌使市场丧失了5000亿
美元的
市值。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
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
这次突如其来的
股灾,实际上是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自1983年起,美国以至整个西方经济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期,同时整个西方国家的股市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
牛市中,1982~1987年,美国
道·琼斯指数上涨了两倍多,意大利、
日本、联邦德国股市也分别上涨了3.56倍、 3.51倍和1.6倍,市场出现过热的迹象;但在1987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已出现了
经济衰退的迹象,它已无法支持股市上涨,导致了
经济泡沫的产生;此外 1986年,美国
财政赤字2210亿美元,
外债更是高达2636亿美元,已沦为世界最大债务国;另外西方各国在协调经济发展中不断发生贸易纠纷,也影响了
世界经济和
股市的稳定。
纽约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主要国家股票市场连续大幅下挫。10月19日,英国
伦敦《金融时报》指数跌183.70点,跌幅为10.8%;日本东京
日经指数10月19日、20日累计跌幅为16.90%;
香港恒生指数19日下跌420.81点,跌幅11.2%;法国、
荷兰、比利时和
新加坡股市分别下跌9.7%、11.8%、10.5%和12.5%,
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
10月23日,美元遭到抛售大幅贬值。受此影响,10月26日
道·琼斯指数再次暴跌156.63点,跌幅为8.03%其它国家股市也再次随之下跌,
香港恒生指数更是暴跌1120.7点,日跌幅高达33.33%,创世界股市历史上的最高跌幅。
这是迄今为止影响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灾,造成了世界主要股市的巨大损失。美国
股票市值损失8000亿美元,世界主要股市合计损失达17920亿美元,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直接和
间接经济损失的5.3倍。
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
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
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
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
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
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
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
经济衰退。
08年次贷危机2002以来
利率先降后升,
房地产市场却先热后冷,导致大批
蓝领阶级陷入房贷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