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开窍——心——天宽地广,专家黄牛党
1.饶宗颐:“大师”满天飞 本是称呼和尚的
2.文博界有那么几位“繁忙”的老人
1.
饶宗颐:“大师”满天飞 本是称呼和尚的
来源:芒果画报 作者:聂薇 2014年11月07日
他与钱钟书并称为“南饶北钱”,与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季”。他达古通今,学
贯东西,在学问的天地里,硕果累累。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
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
颗比一颗高”。持着这三心,饶宗颐在智慧的求索中执著,而不为执著所累。凤凰网称
之为“开启生命智慧的百科全书”,并在日前举办的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上,授予他
“国学终身成就奖”。
“做学问,是学习古人的智慧”
对于饶宗颐这个名字,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特别是在那些炫目的头衔之下,似乎
有种尽人皆知的意味,而盛名之下,饶宗颐对于中国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书画家,
他通晓英、法、日、德等多国语言文字,还精通梵文、巴比伦古楔形文字等“天书”。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诗、书、画、乐的造诣也极为高深,学贯
中西。
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
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
方达芬奇”,国内更称呼他为“第一国学大师”。
对于各种光环,九旬饶老淡然一笑,“呵,大师?我是大猪吧(潮汕话里,‘大师’
与‘大猪’谐音)。现在‘大师’高帽满天飞,太多了。其实大师原来是称呼和尚的,我
可不敢当。”
白发白眉,颜容清癯,却如老顽童般“有趣”。无论身处何种场合,说到动情处,
他总是眉发伸张,笑声抒怀,意味深长,“我不带徒弟,我干嘛要让人辛苦?我自己折磨
自己就够了,不想让别人辛苦,做学问真的很辛苦。”
尽管辛苦,他依然坚持做学问,一做就是八十多年。饶宗颐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
来说,就是“有神力相助”。从小,饶宗颐便有“神童”之称,家中虽是当地首富,但
父亲一直执着于学问的追求,这也影响了饶宗颐后来走上学问之道。
“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
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
亲在我二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
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
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饶宗颐说,家学是做学问的方便法门。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
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做学问是文化的大事,是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东西。”饶宗颐朝夕沉浸于父亲数
以十万计的藏书海洋“天啸楼”中,每天与书为伴,与诗为偶,16岁开始便继承先父遗
志,续编其父饶锷的《潮州艺文志》,这成为他踏入学术界的第一步。
“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有人说,饶宗颐不食人间烟火,安心书斋做学问。其实不然。
香港大屿山有一游览胜地,38株巨木镌刻着斗大的《心经》全文。这是世界上最大
的户外木刻心经简林,是饶宗颐2002年创作的,他说,要为香港开启智慧。
“‘无挂碍’中的‘挂碍’,是指自己造出来的障碍。现在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
他们自己造出来的。”
饶宗颐曾写过一句广为人知的诗,“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以表明自己的人
生态度和追求。“我是弹古琴的。有一次,我和学生在海上弹琴,做了两句诗。‘万古
不磨’,就是中国人讲的‘不朽’,中国人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这个‘自在’,是佛教的话。我写心经简介,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自
在’,就是像观世音一样。‘中流’,在水的中央,说明有定力,有智慧,有忍耐,有
六个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教认为行者到达彼岸的无上
法门)。就是要保持一种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四个大字“慈悲喜舍”,也蕴含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
悯之心。
“我对人类的未来是悲观的。人类自己制造各种仇恨,制造恐怖,追求各种东西,
变成物质的俘虏,掠夺地球资源不够,还要到火星去,最终是自己毁灭自己,人类可能
要回到侏罗纪,回到恐龙时代。全球化同时意味能源消耗、环境恶化,大自然正在惩罚
人类破坏所造成的恶果。”
季羡林曾倡导“天人合一”,饶宗颐则更进一步,提出一个新概念“天人互益”,
“一切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
“我提‘天人互益’,是以《易经》‘益卦’为理论根据的。我们如果要大展鸿图,
不是光说说而已,而是要展开‘大作为’,
或许可以达到像苏轼所说的‘天人争挽留的境界。
我们要从古人文化里学习智慧,不要‘天人互害’,而要制造‘天人互益’的环境,
朝‘天人互惠’方向努力才是人间正道。”
“一壶天地小于瓜”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
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随着年龄的增大,饶老已不再没日没夜地钻研学问,他也开始进入海德格尔所说的
那种生活,“人,当诗意地栖居”。
饶家位于香港跑马地,在赛马日从阳台望下去,可一览骏马竞逐英姿。饶宗颐常在
躺椅上看着,当休闲节目。他现在甚少出门,几乎不应酬,每天清晨四五点醒来,写字、
看书、做研究,然后睡个“回笼觉”,中午就到附近一个潮汕饭馆用餐。
“我是每天坐在葫芦里。”饶宗颐笑道。他引用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
瓜。”他在自己的天地里,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
“我从14岁起,就学‘因是子静坐法’,
早上会沐浴和静坐,然后散步,
晚间九时必宽衣就寝。”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不好怎么行万里路?因为有了强壮的身体,
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可以跑到发源地去考察。1962年,我第一次跑去莫高窟,当时环
境很艰苦,但是乐趣无穷,因为我亲自印证了我所知道的东西,而且受此启发,又有新
的问题产生了。研究问题要穷其源,‘源’清楚了,才能清楚‘流’的脉络。”
令人感动的是,如今已97岁高龄的饶宗颐并没有忘记肩上的重担,仍在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复兴奔走呼吁。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恰好可
以用来赞颂饶老毕生求索、重现国学经典的学术情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饶宗
颐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
“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
“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
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
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
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
“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
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
2.
文博界有那么几位“繁忙”的老人
剑 武 2013年08月07日08:15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有这么些老人(且说收藏)
这些年,在中国文博界,有一些老人比较忙,也只有这些老人比较忙,为何?
全国有十几家电视台开播了文物与艺术品的鉴赏节目,他们被制片人或主持人邀请出场。
全国有几十家各类杂志转换成了文物与艺术品收藏类专业读物,还有些或真或假在香港
注册的这类杂志,他们被主编们邀请顾问。
全国有上百家报纸开设了文物与艺术品收藏类专版,他们被编辑们邀请主笔或开栏。
全国有数百家从事文物拍卖的公司,每家公司得有五个文博界专家,他们及其子弟被邀
请凑数填空。
全国每年有上千场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会,他们被拍卖公司邀请指导或捧场。
全国每年有几十万件文物或艺术品拍卖,他们被各方人士邀请掌眼把关。
全国每年有数百亿资金投入文物与艺术品收藏,他们被各色机构邀请指导定位。
全国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投身于文物与艺术品收藏,他们被视为导师与救星。
有许多的知识需要他们传播,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他们分析,有许多的迷惑需要他们解答,
有许多的骗局需要他们揭露,有许多的赝品需要他们指证,有许多的争执需要他们审
定,甚至有许多的空白需要他们填充……
他们忙得过来吗?不要紧,他们有人工作认真负责,但也有人敷衍了事;他们有人一言
九鼎,但也有人信口开河;他们有人学以致用,但也有人不懂装懂,四处走穴,敢于救
场;他们有人热心公益,但也有人见钱眼开……没有钱的事,如果不是国家点将让主持、
单位执意让参与,他们中不少人是不太上心的,甚至是请不动的。
他们忙得过来吗?不要紧,他们可以身兼数职,到处当顾问,可以顾而不问,甚至可以
不顾不问。他们可以四处飞翔,现代交通使他们上天入地异常便利,而且,他们即使到
了现场、面对实物,也可以不上手,隔着玻璃柜,他们便可以为“上亿”的物件下结论;
打开半尺,他们便知道千年书画的真伪。他们还可以跨行越界,可以越俎代庖;看古
代书画的,当然也知道近现代书画,反正都是书画;看玉器的,也可以看瓷器,反正都
是器物。
更重要的是,他们有非忙不可的事。因为,他们有儿女开着文物与艺术品的经营公司,
有家族的生意需要打理;他们有子弟参与了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公司的业务,他们得提携
“后进”;他们自己有作品被邀请在收藏类报刊上发表、在拍卖公司待拍卖,他们必须
莅临拍卖会预展现场指点证明;他们中甚至有自己的藏品被安排上拍、被推崇成重器,
他们必须赤膊上阵,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这些年来的金钱效用致使文
博界四处不宁、有人为老不尊。
我们也有可爱的老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人生品位与学术良知。可是,社会的需求太大了,
市场的诱惑太大了,家庭的压力太大了,久而久之,那些不愿出门作秀替人设套的本
分老头没人请了,那些不愿意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倔强老头没人请了,那些死要面子活受
罪的书生老头没人请了,而另外一些老人,则顺坡下道,半推半就,明推暗就,甚至满
心欢喜地求之不得地忙碌开来。
更何况,有关部门规定,从事文物拍卖的公司,必须有五位60岁以上、70岁以下的
文博界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人士担任专家。
这是国家文物主管部门为自己下属退休生活准备的一份大礼,
由此,原本人丁不旺的文博界这时候可是人
才济济,原本有些冷清的文博界这时候可是欢呼雀跃。
这份大礼与法如何、与理如何、与情如何,是需要讨论的,不然它何以一直为各方人士
诟病呢?大家指责的理由不少,最关键的一点是:国家文物主管部门是依法行政,怎么
把手伸到所有权形式五花八门的公司的人事安排呢?而指责之的事实依据是:这些被国
家文物主管部门“安排”到各拍卖公司的专家绝大多数是挂名的,少数几个动手的干的
大体也是私事。现在,给拍卖公司介绍“专家”已经出现了黄牛党,有中介费,更说明
此“政策”之不妥。
其实,文物与艺术品市场中的许多课题,需要文物、法律、历史、艺术、文学、经济、
自然科学各方面的专家参与会商讨论,不能单单指望文博界的专家,也不能单单委托文
博界的专家,更不能通过行政的方式规定非文博界的专家不可。学术方面的垄断一方面
也会产生腐败,另一方面则会阻碍学术进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十分
需要健康的学术与学术的进步。
(责编:鲁婧、赫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