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记忆中的乌达
【备注,乌达过去归巴盟管辖】
【作者介绍:刘文忠,乌海林荫街道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在报刊发布1000多篇,百万余字,联系电话13734739057】
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永远镌刻在心里,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哪怕是老了,像小鸟的歌唱,一样明丽动听。
招工
1958年,我上了小学。由于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尤其是包兰铁路建设,巴盟政府决定:在乌达开始万人上山,开展夺煤大会战。
成立了”支援乌达委员会“盟委书记李向克在一线直接指挥,第一书记郝平南在后方统一调度,抽调了6700名民工与先期到达修筑铁路的4700多名民工会合,组成6个民兵团,多人浩浩荡荡开进了乌达,展开夺煤大会战。
我隐隐约约地记着,乌达煤矿向生产队招工,我们生产队有俩名,守家在本的地老婆娃娃热炕头的谁也不愿意去,听说煤矿危险。
经本队老乡介绍,有从甘肃民勤逃荒来生产队姓任一家五口人,要在生产队落户。
生产队刘队长提出一个条件,他家刚20岁的儿子应聘招工,到乌达煤矿工作,就给全家下户,提供口粮,这家人家答应了。
还有一个快40的姓候的光棍汉应召。没有二年,光棍汉娶回了一个天仙一般不到30的岁山东姑娘。
没有过二年,姓任年轻后生进步快,成了煤矿的采购员,要多风光有多分光。生产队后生姑娘们眼馋的要命,娶了生产队最漂亮的香玲姑娘。
时过境迁,如今的乌达今非昔比,乌达成为乌海的一个区,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火车站住,我是巴盟的干部
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人讲乌达煤矿管运输的一个小领导,蒙族人,叫王喇大,是巴盟从农村提拔起来的泥腿子干部。
眼看着煤窑口原煤堆成了山,运输不出去。上级下达的任务又重,一时候牛脾气大发,加上这些土改干部,工作热情高涨,大事小情是一声喝到底的,对党赤诚,天不怕地不怕。
一个人跑到火车站,看到有一列空火车皮徐徐开动,跳到了火车头前大喝一声:“火车,火车站住,我是巴盟的干部!”
幸亏火车刚刚启动,火车司机发现早,拉了刹车。车站领导知道情况,哭笑不得,交涉不清楚,上报了巴盟的领导,一时间传为笑话。这样一闹,上级领导得到了重视,尽最大力气抢运原煤,出的多,运的快,坏事变成了好事。
那个时代,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敢叫火车站住有不足为奇了。
这个敢于让火车站住的巴盟人真名叫王拉达,小时候当过喇嘛,最早的土改干部。
退休回到三道桥,儿子在三道桥种马场工作,和儿子一起生活到病死,日期不详。
乌达地下黑市场
大集体时代,人们买菜肉等副食品都要到供销社副食品门市部去购买。就是普普通通的米面粮油,猪羊肉,都要有粮本,都是按规定的数量去购买,多一点也不可能,精确到两。有粮食供应本和副食品供应本的是本地居民,有本地城市户口。这也是城市人的特权。
有的居民不够吃,或者是来乌达打工者,没有乌达户口,就要买黑市的高价粮油了。那个时候,工商管理人员执法非常有力,铁面无私,抓住了一律没收,人们把他们叫作“穷汉阎王”。
就是那样,地下黑市场屡禁不止,今天打击了,明天冒出来了。我记得我父亲相跟上几个河套老乡,穿个烂大皮袄,腰里夹带三五十猪羊肉,或者白面,穿拌成走亲戚的样子,到了乌达居民区,假装问路。
看到不像工商管理人员,再询问买粮食或油肉,就像电影里地下工作者一样。一般市民买的少,主要是那些个下井的河套老乡,他们的工资高,手头有点钱,没有多少时间去讨价还价,三言两语就成交。煤黑子们憨厚,知道同样都是老乡,出来不容易。交易在转瞬之间完成,一旦被工商管理人员发现,人赃俱获,就没收了,钱也白花了。
刘文忠介绍, 1951年6月18日出生,杭锦后旗三中退休教师,本科,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协会会员。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百万余字,选入多种文集,著有长篇小说《红柳》三部曲,诗词集《点亮心灯》等10余部,苦菜花杂志主编。
退休教师。现任乌海市林荫街道办事处关工委常务副主任。
联系电话;13734739057 邮编:016000
联系地址:内蒙古乌海海勃湾幸福新村南区19-6-102刘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