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河间找小姐上门保健按摩特殊服务 ... //www.sinovision.net/?1223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上门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保健按摩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小姐服务电话》【微信:386654664】《 ...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内蒙古刘文忠长篇纪实小说《红柳花》

热度 1已有 423 次阅读2022-11-25 19:41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第二部   红柳花

 

序:春天来来,红柳花花开了,红柳村的故事红柳花那样美,那样多。

              

 

  【一】

红柳村学校有一个元老教师,叫方丽仪,刚二十出头。

方丽仪是红柳村团支部书记,预备党员,学校教导主任。

方丽仪的父亲方四是响当当的老贫农,共产党员。祖籍是河套老财特别喜欢宁夏平罗人。

解放前有句顺口溜为证:

  “河曲府谷人啥也干不成,赶个牛牛车,还要东川人,宁夏平罗人,樓犁耙杖一溜平。”

   这个方四,也是苦根苦叶苦花花,苦蔓蔓上结的苦瓜瓜。

方四从小就是补丁裤裤麻绳绳鞋【hai】,给地主老财放牛当奴才。方四的爷爷一头挑着父亲,一头挑着破罗锅,从宁夏来河套,走在半路上,过大沙窝时,奶奶饿死了。

掩埋了奶奶,父子二人来到了包头,又到了红柳村,给人家扛长工。没日没夜干了十二年,方四的父亲,由于劳累过度,吐血而亡。

方四埋葬父亲,孤苦一人,准备再当长工,找一个掌柜的。

这时候,有一个人注意到了方四,他就是当地著名的地主赵奎贤。

说起赵奎贤,看上去慈眉善眼,其实是一个心狠手辣,压榨长工,吃人肉,喝人血的恶霸地主。

人们在爬山调里唱道:

“赵奎贤呀不是个人,

大门洞洞里的风,

蝎子的尾巴的心,

毒辣赛过蛇七寸!

  只要有穷人找上门,白给你吃了几顿饭,让你成了他们家不花钱的长工,一年四季白干活不说,还要糟蹋女人。

 

是个:

“人吃饺子马吃料,

没有姑娘不睡觉。

怀抱算盘算了个到,

敲骨吸髓还要你笑。

  地主赵奎贤,看方四是农活样样精通的宁夏平罗人,喜出望外。赵奎贤手底下那些个只会担大渠的长工短汉,缺少个庄稼地里的头儿,一听说方四要当长工,没有为难,立马答应。

方四年龄二十出头,憨厚老实,赵奎贤方问四农活做法,方四对答如流。没有几天,方四和那些个受苦人,都打得火热,人性很好。

 

经过几番考察,方四一不贪小便宜,二有心机,心里有活。

赵奎贤叫方四做了长工头,工钱比别人多一石小麦,多种三亩捎带田。

不要小看这几亩捎带田,不纳租税,干落。

方四是个年轻有为的长工头,几亩捎带田收入可观,上门提亲络绎不绝。

方四可是稳坐钓鱼台,一个也不答应,看掌柜的赵奎贤眼色。

赵奎贤有个远房叔伯妹妹,叫赵桂花,因为家里贫穷,和杨家后生钉了娃娃亲。

杨家后生被抓了国民兵,是“大青山上的鹞子乌拉沟的猴,枪崩鬼一去不回头。”【当地爬山调】

一齐去的人说杨家后生被日本人的炮弹炸的成了肉泥,连尸首也没有找到,捎回了一张阵亡通知书。

赵奎贤一看方四有人品,勤劳朴实,农活样样都会,手里有几个钱,不会亏待了自己的妹妹的。

赵奎贤几回有意把妹妹叫来,说是帮工,和方四当面锣对面鼓见过。

赵家小妹年龄正好,容貌娇好,一说话先带笑,正好趁了方四的心。

这男有情女有意,在解放前可算是自由恋爱。

在掌柜赵奎贤的主持下,长工小子方四成家立业。

 

没有二年,河套解放。

赵奎贤是地主成分,方四是贫农。

土改运动中方四是积极分子,又是房无一间,地无一拢的雇农,后来都叫贫农。

苦大仇深的方四揭发了赵奎贤隐瞒财产罪行,俩家闹下了隔阂。

 

方四不久在工作队的重视下,发展方四入了党,成了红柳村二社的当家人。

土改后的第二年,赵桂花开花结子,一肚生了俩娃,一男一女。

龙凤呈祥,皆大欢喜。

 

女娃方丽仪在先,是姐姐,男娃方虎在后,是弟弟。

方丽仪根红苗正,虽然没有中学毕业,可在那个年代,父亲是红柳村二社当家人,红柳村一成立学校,方丽仪就成了民办教师,红柳村团支部书记,学校教导主任。

 

方丽仪身份金贵,有多少追求者谁也说不准,自然不少公社干部,银行职员,现役军人。把个方四老俩口高兴的是

“一对对花蝴蝶玻璃窗窗上落,俩双老花眼只朝大门洞洞瞭。”

盼望着高门佳婿到家。

 

谁知道,老人有情,闺女无意。

高门佳婿来了,笑脸相迎,巧语回绝。

多少年轻后生,欲罢不能,模棱两可,都以为这个闺女心高气傲,金凤凰难找梧桐枝。

 

有一个后生,叫石柱,是个地主赵奎贤的小儿子。

石柱的父亲赵奎贤地主帽子还没有摘去,正在生产队严加管制。

石柱只要劳动路过学校,透过办公室玻璃窗时候,总短不了:

“毛花眼眼朝着里面瞭,满嘴白牙牙朝着小妹妹笑。”

石柱这一笑,方丽仪坐不住了,俩人携手走入学校房后的柳树林。

这正是:

沙果果甜来苹果果果脆,

小妹妹脸上是香梨味。

 

【二】

 

  河套,田野肥沃。

巍巍的大阴山,海漫漫米粮川。

解放前是走西口的首选地,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人民,因为天灾人祸,走西口来到河套。

  河套,也是爬山调的故乡。河套,是爱的摇篮。

 

  河套爬山调唱到:

“土坷垃垒墙墙不倒,大闺女嫁汉娘不恼。”

“宁毁十座庙,不毁一粧婚。”

  石柱和方丽仪相好,红柳村满村村人都知道,就是瞒着方四老两口,有的时候,老俩口听到一点风言风语,也当耳旁风刮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会拿正眼看石柱的。

 

  石柱和方丽仪俩个人,携手来到老柳树下。

  脚下,东风渠水哗哗啦啦地流淌着。

  在这里,猫花花眼眼的方丽仪,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

  在石柱面前,方丽仪再也不用那么虚伪了。

 

  在家里,坐有坐样,笑有笑样。

在长辈和领导面前,更要装模作样,规矩做人。声音不能够高了,茶碗不能够满了,笑不能够露齿了。

  学校里,毛娃娃管着几个年过半百的“黑帮”老师,听他们汇报思想,板着脸训话。一天不能够有个笑脸脸,简直要憋屈死人。

 

  方丽仪这株高贵的牡丹花,也是有刺的。

她是喝黄河水长大的,身体散发着河套人温润肥厚的泥土气息,热烈的爱在泥土中酝酿,一旦爆发,是惊人的。

“我们结婚吧.”

方丽仪斩钉截铁地说道。

石柱迷茫的眼神里,发出了明亮的光芒,在一眨眼的功夫,熄灭了。

 

石柱痛苦地摇了摇头,对方丽仪说道:

“我们来世吧,我是地主子女。”

“地主子女怎么了,重在政治表现吗。你不是成了大队拖拉机驾驶员了吗。”方丽仪一本正经说道。

“我在大队会计刘文骏那里,开好了结婚证明,今天下午咱们就去公社结婚。”

“什么?!”

石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看。”

方丽仪说着从裤兜里掏出在大队会计刘文骏那里开好的结婚证明,递到了石柱手里。

石柱不知所措,倆行热泪哗哗地从脸上流下来。

 

石柱盯着方丽仪的俩眼看去,方丽仪俩只水汪汪的大眼里,清澈透明,让人有着说不出的诱惑。

方丽仪圆圆的脸庞,就像桃花初绽,粉里透红,人有着千种风情,让人有着压抑不住的激情。

河套美女,讲究圆盘大脸,肥臀厚腚:种地就种沙盖楼,娶老婆就娶一篓油。

方丽仪就是标准的河套美女!

 

石柱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情感,看着眼前的方丽仪,她楚楚动人,她摄魂吸魄。

方丽仪看着眼前的石柱,憨厚老实中透着她特别喜欢的男子汉的狡诈,石柱身材高大,魁梧中有匀称,心灵手巧,无论农活还是开车,都是一把好手。

石柱把全部激情用在了方丽仪身上,他们俩拥抱在一起,轻轻地倒在大柳树下。

“丽仪。”

“石柱哥。”

他们在心里相互呼唤着对方的名字,嘴里呻吟着。

他们相互在对方身体上抚摸着,紧紧地搂着,怕一松手就失去了。

“你哭了?”石柱问到。

“没有,没有,呜。。。。。”

方丽仪泣不成声,但是,在声音里充满着甜蜜,充满着幸福。

石柱恍若梦中,激情澎湃,目光集中在方丽仪的脸上。

这正是:

桃花开了满坡坡红,

一对对鸳鸯戏水中。

 

  【三】

 

“大妈,我方丽仪姐和石柱到公社办结婚证去了,今天没有给我们上课。”

邻居晓霞放学后到方四家玩,无意中把石柱和方丽仪结婚的事情告诉给方四老俩口。

“什么,什么,你给大妈重说一遍。”

方四老伴急切的说道。

“我方丽仪姐下午没有给我们上课,人家说她和石柱哥去公社结婚去了。”

“啊!!”

方四老俩口顿时瘫痪在地,不知所措。

“快,老头子,去大队给公社打电话,就说我们不同意他俩结婚,如果谁给结了婚,我就死给谁!”

方四老伴疯疯癫癫,连哭带叫。

“哎呀,我的祖奶奶呀,你要活活要你大你妈的命呀!”

方四老汉颤颤巍巍,连滚带爬。

方四一阵风跑到大队部,拼命摇手摇电话机:

“公社总机呀,给老叔接公社管民政的办公室,家里出人命呀!”

方四清楚,公社总机话务员小沈,是自己把小沈推荐到公社的。虽然是自己的几杆子也打不着姑舅孙女子。

小沈一见方四的面,“老叔,老叔,”叫的格外甜,格外亲。当石柱和方丽仪骑自行车来到沙沟桥人民公社,来到了民政所,坐到了专门管结婚的胡伟办公桌前,他们比方四的电话迟了几分钟。

民政助理胡伟笑眯眯地说:

“哎呀,方老师,对不起了,刚才你父亲来电话说,他们不同意你们结婚,你们看是不是先把老人的工作做好,再来吧。也不在乎这一两天的功夫。”

胡伟话儿在理,石柱和方丽仪不好再说什么,打过招呼,闷闷不乐回到了红柳村。

方丽仪一进家门,炕上八仙桌上,坐着大队书记老周三,公社书记武苏图,还有学校校长李海涛。

都是方四搬来的兵。

方丽仪一看,一个个来头不小。

不等别人开口,方丽仪妈妈首先哭了起来:“小方方呀,你不能够去找石柱呀,你要要了你妈的命呀。”

“小方呀,咱们全公社哪有一个预备党员去找地主子女的呀。你是团支部书记,学校副校长,阶级立场可要站稳呀,不要耽误了大好前程。”

公社书记武苏图语重心长地说道,在座个个附和着,不能够失去阶级立场。

一失足造成千古恨!

看看眼前这阵势,看着妈妈哭红的眼睛,看着父亲苍老花白的头发,方丽仪不好再说什么,也知道,说什么也不管用。

只好顺水推舟,谢谢组织上关心,谢谢公社书记专门为自己的事情跑了二十多里路。含着泪对妈妈说:

“妈妈,我错了!”

大队书记老周三老奸巨猾,最会看风使舵:

“好姑娘,这不就对了嘛,站在了革命队伍里,一起把阶级斗争这个纲抓起来,什么都好办了。”

外屋的锅里,方四的炖羊肉也熟了,几个家常凉菜方丽仪麻利地摆好了。

这场酒,方四请来了都是有头有脸的干部,方丽仪的顶头上司,为了挽救方丽仪,功不可没。

 

抑扬顿挫的喝酒划拳声,在小村村的上空缭绕。

小村村的袅袅炊烟,弥漫在田野,不远处,传来了牛羊的叫声。

小村村一派吉祥如意。

把饭菜全部端到了桌子上后,方丽仪一个人跑到了房后,用手帕捂着嘴抽泣着。

 

石柱家和方四家一个房前,一个房后。

方丽仪和石柱从小一起玩,方丽仪胆子小,石柱成了小保镖,不管谁欺负了小方,石柱的拳头是厉害的。

为此,石柱没少给赵奎贤惹下麻烦。

为了小方丽仪,石柱没少挨父亲的鞋底子。

一来二去,方丽仪都成了大姑娘,时时刻刻把石柱放在心上。

石柱对方丽仪不敢异想天开,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时刻牵挂。

 

一个星期后,方丽仪和石柱偷偷地跑到公社,结了婚。

 

红柳村发生了一场政治地震,这场地震,比一般地震还要强烈十倍百倍!

方四老伴接受不了,一仰脖子,喝下去半包老鼠药,抢救及时,没有丢了性命。

方四一夜全白了头,人模样不如鬼。

杭锦旗政府派来了旗团委书记做方丽仪工作,没有效果。

通过旗社研究决定:取消了方丽仪预备党员的资格,撤销了方丽仪大队团支部书记,开除了方丽仪教师资格,到生产队劳动改造。

方丽仪成了另类,是一夜的功夫。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政治灵魂,也就是个半残废,方丽仪不到五十,肝癌致死。

 

地震,压死的是当事人,苦的本人。

政治地震,连累的是几代人。

 

方四在生产队长改选时候借故年事高,下了台,连个小队贫下中农协会主任也没有捞到,到大队林场当了护林员,风霜雨雪不得闲,还得罪不少人。

石柱父亲连续批斗几次,被积极分子打断了肋条。

石柱因为驾驶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成了旗篮球队主力。

旗篮球队员,大多数出身贫下中农,都被安排了工作,有的是供销社职工,有的是公社干部。

石柱因为是地主子女,一直没有转正,是个临时工。那时候,旗林场开荒植树,石柱被调到旗林场,开推土机开垦了一千多亩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旗林场建设好了,石柱没有用了,被打发回家,捞了一身的病。

石柱与方丽仪的孩子,也因为爷爷是地主成分,念书被歧视,提干当兵没有份,前途可想而知。

这正是:

一阵阵黄风刮眯了大眼睛,

活得不如人死了也没人疼。

 

【四】

 

四喜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巴盟教育研究员,《小学作文的浅谈》评为内蒙古语论文一等奖。

儿童科幻动画剧本《绿鹰》被东方电视台,上海科协等举办的百集剧本入围奖。

文学创作也达到高峰,一年中百余篇稿件被报刊采用。

四喜有一些心里话,想说又不敢说,一来怕惹起众怒,二怕误导人们走入歧途,罪过就大了。

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农村来说,是一场革命。

现在时兴用数字说话,四喜用一组数字说明计生协会前后。

中国计生协会成立前,妇女多生多育。小小的红柳村,一个母亲生育十来八个孩子是很平常的。

最多的有生育十五个子女。

红柳村小学,计划生育前,一个五千人的村子,学校有12个班,一到六年级都是双班,每班最少56人。到2000年,孩子人数每年递减,成了单班,人数25人左右。到2010年,每个班不足10人,只好合班并校。现在一个镇小学,一百五十多学生,教师有六七十个,不算请假的。根据个人体会,有些话儿不得不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去何从,凭自己掂的良心量着办。

四喜多次给朋友们推荐,2010年第四期,《做人处世》里面有一篇《美国妈妈择校记》,看后让四喜的心里话又翻腾起来,冒天下大不昧说出来,也是一个年过花甲,一个老教师的良心发现吧。

文章中说, 美国加州湾区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住着不少是高知华裔人士,华人的孩子在小学占很大的比例。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华人的孩子学习刻苦认真成绩突出,学校的老师也是出类拔萃,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重点学校。要是在中国,家长们都会在不惜千金,挖空心思走后门,托关系,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人重点学校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出息有前途,将来好考名牌大学。

可是,美国的爸爸妈妈怎么说::“这座学校如老虎,我们和孩子都很害怕!学校过分优秀,中国的孩子个个如小老虎,学习一个比一个刻苦,考试成绩一个比一个突出,在这种环境里我们,我们受不了,孩子也很压抑,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在高分的挤压下生活,他自信心无疑会受到极大的挫伤,会导致悲观甚至自暴自弃,这不把孩子毁了吗?我们决定搬家。

是啊,我们的孩子现在学习环境,不亚于服苦役。小孙子在小学二年级读书,她的书包我背上都要吃力,何况一个9岁的孩子。我念小学到高中,书包里就那么几本书,最重不过二三斤!我们现在从娘肚子开始胎教,幼儿园开始,学前班开始......五花八门的这个教,那个学。孩子一跨进小学一年级,被禁锢在考试至上,分数第一的小小的铁笼里,千千万万个在互相拼杀。

不知道是孩子家长兜里有了钱,还是老师的问题,家长到处请老师补课,甚至不惜在重金请“名师”补课,孩子越补课越没有了主观能动性,把那一点点的主观主义消磨殆尽。那些陪读的父母就更苦了,把全部精力和钱都用在孩子身上,结果是适得其反,孩子失去了更多。四喜的一个朋友,儿子在农村种地,媳妇到城里陪读,几乎倾家荡产。每年的收入都不够陪读的费用,还要老两口添补,孙子没有陪读出来,媳妇进不去城里的诱惑,跟人跑了。

结果是人财两空,鸡飞蛋打,孙子成了孤儿,老俩口抚养。经济条件好一点,城里买了楼房,子女陪读出去了,楼房没有人住,租金也没有几个钱,有的还租不出去,又卖不出去,用他们的话说:“砸在手里了。”多余的土地能够耕种,解决人们的温饱。多余的楼房能干什么,就为了成为鬼楼让人三思!

现在的教育体制如果下去,四喜呼吁,要引起重视。孩子的天性呢?!孩子的童真呢?!孩子的幻想呢?!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一切都被扼杀了。我们培养出了的小“寄生虫”“小绵羊”真的厉害吗?将来能担当得起社会的重任吗?我们不能作出回答。

不少孩子被培养成“解题机器人。”看看我们现在已经取得大学文凭,甚至研究生文凭的高材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干不了,这是为什么,不值得深思吗。过去学校提倡启发式教育,要求学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心里特点,学习要灵活,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平心而论,我在学校教了三十多年书,读死书死读书的“解题机器人”,出息的不多,大多是四平八稳,平平淡淡。一些学习一般,跳哒不好管理的孩子,在社会上适应能力强,办大事的多。从中国的“孟母三迁”到美国妈妈的“奔迁”,我们的传统的教育孩子的观念是否可以反思一下。

这正是:沙滩上困住顺水的船,不知道是走来还是站。

 

【五】

 

学生人数骤减,老师人数也要随着减少。

按上级规定,小学每个自然班45人,最多不许超过50人,超过了就要分班。红柳村学校原来小学班12个,戴帽子中学6个班。

小学每个自然班配备1.3个教师,包括学校领导,17个教师:中学6个自然班,每个班配备1.2个老师,7个老师。

红柳村学校鼎盛时期,老师带工勤有30人,学生有600多人。

杭锦旗三中扩大招生,戴帽子中学撤销了。

小学班勉勉强强凑够6个,为了多留教师,又办了个学前班。

每个小学自然班1.3人,除了工勤,学校最多可以留任10个教师。

其余25个教师就要回家。

解雇谁,咋么个解雇法,四喜做了难。

学校里有三个国家正式老师,是铁饭碗。四喜和另外一个教师是亦工亦农教师,领国家工资,也可以留下。

 

通过所谓的考试,择优录取5个民办教师,教了十几年的20个老民办教师先后含泪离开学校,没有给一分钱的补偿。

有一个年纪超过60的刘春喜老师,学区校长李福财瞒着教育局,多给了假期俩个月的补助,16元钱,让多少民办教师含泪感叹。

崔孟林老师是内蒙古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毕业生,知识青年,留在了红柳村学校,他和四喜同龄,崔老师的子女也和四喜子女差不多。

看着如今的形式,崔老师子女全部是城市户口,没有让子女报考技校,出来教书,怕落个老民办教师的下场。

四喜也板着手指计算,再过不了5年,生源减少,再合班并校,自己也是回家的对象。不过,自己确实喜爱教师工作,更离不开文学创作,加倍努力工作,虽然是教导主任,每年带六年级毕业班,考入杭锦旗三中的学生数量最多,一直是前三名。

 

精减教师更严峻!

接教育局通知,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国家正式工,亦工亦农教师,只要连续统考所带班级三年倒数第一,实行末尾淘汰制,工作不努力,校长可以随时解聘。

 红柳村学校元老任长江,快退休了,是河套地区最早的师范毕业生,因为没有提前备三天的课,被校长停职,送回学区,被离家十来里的澄泥学校留用,天天跑校上班。

 

在一次突击抽查,崔茂林老师因为没有按时批改作业,被校长停职。崔老师那里也不去,每天按时上班,没有教学任务,也不在乎。

学校的门窗破了,他一个修补。教室掉泥露雨,他默默地补好。老师同学的自行车坏了,他笑眯眯地修好。

崔老师过了二年,才正式任课。

任老师和崔老师如果不是国家正式工,下场可想而知。

四喜没有转正,大女儿湘春由于是农村户口,不能够报考技校,想尽了办法,报考了杭锦旗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做了教师。

一年多的努力,湘春所代课目全学区统考,是前三名。

在同年解聘教师名单中,就有湘春的名字,四喜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学期又到了另一所学校任教。

又教了一年多,婚迁到乌海,请了婚假。

95年,眼看学校不足200人,面临着全学区合班并校。小学高级教师全部自然转正,四喜成了正式教师。

1997年,教育局突然下达文件,国家干部,正式教师可以提前退休,涨四级工资。

四喜回到家,和老父亲一说,老父亲坚决不同意四喜提前退休,有多大利益,就要多大害处。

过去多少次,精简下放了多少干部,一个个回到农村,再也回本了城,遗憾终生。

现在不可能国家白白养活你们几十年,小心喝了抢坡水,老婆娃娃跟着带害。

四喜听了老父亲的话,1997年四喜没有提前退休。

1998年,在职中小学民办教师全转正,中学连工勤给转正。

国家干部,教师提前退休优待政策不变,言传老家伙赶不上时代需要,以后全部竞争上岗,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

凡是45岁以上的校长教导主任全部免职,由年轻人担任。

四喜一看学区校长,教育局局长也提前退休。政府部门,各大局不少局长,科长,普通干部也纷纷提前退休。

四喜把形势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你也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四喜随波逐浪,1998年下学期提前退休。

大批国家干部,正式教师提前退休,空下了位置,人劳局立即填补。

今天你弄到了国家干部或教师指标,连一天班也没有上,就办了提前退休。

究竟占用多少指标,是个糊涂账!

85年前后,上级教育部门详细登记了所有民办教师,临时代课教师,亦工亦农教师,学校工勤。

据说1998年民办教师全部转正的指标,就是那个时期国家统计的民办教师数字,按统计数字下拨了内蒙古教师转正指标。在职的民办教师,没有那么多,有多少指标被炒卖,送人情,也是笔糊涂账!

国家财政要拨付多少纳税人的钱,来养活!

天地良心!

这正是:

算盘珠子地下撒,

糊涂账来烂泥巴.

 

 

 

 

 

 

 

 抗日英雄王晓鹏

 

王晓鹏,傅作义将军上尉参谋、警卫团长等职。米仓县沙罗圈樊三圪旦红柳村人,现在的顺利村六社。娶妻马文茹,生有独子王有生。王晓鹏抗日牺牲后,傅作义和董其武将军知道后十分悲痛,亲自到王晓鹏家慰问,调拨50余亩地作为抚恤。并亲笔书写了牌匾“光荣烈士。”悬挂在家。那时候,王晓鹏独子王有生尚在襁褓中,还有年过花甲的公公婆婆,马文茹又不会农活,全凭长工刘曲儿照顾。解放后,因为有地有长工,马文茹被定为地主。

为了生活,养活不到三周岁的独子王有生,照顾公公婆婆,在乡亲们的撺掇下,再嫁贫农刘曲儿。文化大革命前,因为丈夫是贫农,马文茹虽然是地主,村里的人都知道,前夫是抗日烈士,按烈属待遇,每年过年在刘曲儿院子里扭一下秧歌,公社民政局,武装部的人送来一张年画表示慰问,在当地来说,已经是天大荣耀。

文化大革命时候,造反派把“光荣烈士”牌匾打碎,批斗马文茹。实在活不下去了,马文茹偷着来到了北京,找到了时任中国政协副主席的董其武将军。据说,董其武将军一听是王晓鹏的遗属马文茹来找他,正在养病的董其武,连袜子也没有来得及穿,就迎了出来。听说马文茹的遭遇后,亲自书写“光荣烈士”牌匾,电话告知巴盟政府,要善待烈士遗属,不要流了血,再流泪。

刘曲儿老汉,把烈士独子视为亲生,培养读了大学,成了铁路工程师,参加坦桑尼亚铁路修筑,为国争光。就像亲儿子一样照顾妻子马文茹的公公婆婆,养老送终。刘曲儿老人晚年患病卧床不起,退休后的王有生夫妇,不远千里,从安徽合肥家里,来到了杭锦后旗三道桥顺利六社,伺候瘫痪在床的后继父刘曲儿,一直到老人去世,又风风光光地给老人送葬,在当地成了佳话。

王晓鹏当过傅作义将军的警卫团长,师部上尉参谋。因为身高胖廋,年龄,长相和傅作义将军极为相像,有的人常常把王晓鹏当作傅作义将军,闹出了许多笑话。据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12月21日下午3时,第26师团先行的两个大队在突破了绥远游击军外围阻击后抵达包头附近,随后在5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对城东新31师93团的两个营发动进攻,并在突破了这两个营的防线后,与熊川讨伐队会合,以一半兵力入城与骑兵集团司令部汇合,另一部径直向黄草洼新31师师部发起攻击。此时的黄草洼除师直部队外,仅92团两个营和刚抵达战场的新32师94团第2营,鉴于先前阻击熊川讨伐队时已遭受相当损失的情况下,这三个营并没能阻挡住日军的进攻,新31师师长孙兰峰只能下令撤退到北山根附近进行整顿。由于日军进攻甚猛,留置于新31师师部附近的一个炮兵连因攻城副指挥官刘振蘅没能及时通知而告覆没,这个连的4门山炮也全被日军掠获。

日军在夺取黄草凹后又将矛头指向了西北关。但是这次日军的如意算盘却未能得逞,防守西北关的91团第2营2连和团属机枪连在第2连连长孙英年的指挥下,集中轻重机枪,给进攻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此时,新32师所属之95、96团赶至包头城下,这2个团在师长袁庆荣少将的指挥下立即投入战斗,与进攻西北关的日军大队发生激烈战斗。而日军第26师团的后继部队也于此时陆续赶至,投入了战斗,致使新32师腹背受敌,遭受惨重损失,师部上尉参谋王晓鹏与96团的两名连长相继阵亡。正当新32师危急时,战场的形式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第101师在摆脱了沿途的伪蒙军后,也赶到了西北关加入战斗。中日双方即围绕着西北关为争夺要点,一直混战到入夜后,战场又回复了沉寂。

12月22日晨,在城内稍事休整的日军以骑兵第1旅团旅团长片桐茂为反攻总指挥,指挥6个步兵中队、3个骑兵中队、1个战车队以及炮兵一部向城内外的第35军各部发动总反攻。第101师、新31师、新32师与五临警备第1团同时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一时间,浓烟障天,杀声震地,白刃相搏,血肉横飞,战斗异常激烈。这一战斗,一直进行到中午时分,在中国军队的英勇反击下,以日军停止攻击而结束,战场再度进入了沉寂。

由于日伪军的援军仍不断赶到包头,而中国军队经过两天两夜的苦战,已经极度疲劳,如果再与日军继续作战,势必遭受更大的损失。为此,傅作义根据情况认为,在3天的激烈争夺战中,已杀伤大量日伪军,但要收复包头已是不可能,于是决定撤军。傅作义的命令概要如下:我军远袭包头,业已攻入城内,消灭了大量敌人,并将日军主力吸引过来,配合湘北战役的任务,已经完成。为了避不利、找胜利,决定作战略转移。各部队应按先城内后城外,先攻城部队后打援部队的次序,互相掩护,脱离战斗,于21日夜间向中滩。这里说的战场上戏剧性的变化是,日伪在战场上发现王晓鹏的遗体,以为是傅作义将军,立即向军部报捷,准备庆功。

傅作义部也也有人把王晓鹏当作傅作义将军,糊涂上报,连蒋介石差一点发来吊唁电报。敌我双方都闹了一场笑话。这一场误会,为傅作义将军争取了战机,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有关资料节选自《第八战区军事攻势》作者胡博 本文刊登《军事历史》第134期 135期

 

 

 红柳英烈

 

1995年11月26日下午三点,四喜正好放学回家,老二文成急匆匆跑来说道:“永胜为了救人落到海子里,人们都去了。”“啊!”四喜二话没说,一溜烟跑到小海子边。抢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听住在海子边的任银锁开始对四喜讲述:卢勇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在永跃村小海子上滑冰车,突然卢勇疾驰的冰车载着他滑入湖中最深处落入水中。小卢勇手托冰车,惊慌失措,在冰水里拼命地喊叫着,挣扎着……刘飞见表弟落入水中中,边往岸上跑,边大声喊:“救人啊!卢勇掉到水里了!”“救人啊!卢勇掉到水里啦!”呼救声传到了村庄,传到了田野。在家里干活的人们,听到呼救声,都纷纷向海子跑去。住在海子南岸的卢学文,正在院子里干活,听到呼救声,翻墙出院,向小卢勇落水的地方飞奔而去。民兵连长段永胜拉着满满一车红柳,准备送往黄河防洪提抢险,听到喊声跳下车,没来得及灭车,顺手拿起一根6米长的树铲把,紧随卢学文向出事地点奔去。段永胜的家离出事地点有300多米,只见段永胜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冰面上狂奔而来……。冰在脚下咯咯作响,永胜毫不畏惧,全然不顾 ,离出事地点五六米时,冰又一次开始大面积破裂、塌陷。卢学文、永胜几乎同时落水。

卢勇的二爹卢学文抱住卢勇,把卢勇背在肩头,卢勇的父亲卢学诚也从海子东岸抓着芦草墩下了水,卢学文因水性不好,再加上卢勇的重量,人往下沉,连呛了几口水,小卢勇再次落水,可怜的孩子已无力挣扎,身体慢慢下沉,手抓着芦草的卢学诚眼看着儿子开始下沉,自己弟弟在水中上下沉浮,他心如刀绞。三条人命危在旦夕!

在这危急关头,永胜猛地把树铲把推向紧靠芦草墩的卢勇的父亲,嘴里喊着:“快救他二爹,孩子我来管”。说着,他拨开碎冰,向小卢勇出事的地点游去,卢学诚抓住树铲把,把弟弟拉上芦草墩,再救他儿子和永胜时,冰面又一次大塌陷,树铲把已够不上,只见永胜的脸。芦草根,冰块划的鲜血直流,右手搂着小卢勇向就近的冰面游去。

寒风吹落的芦苇在冰面上打着转,永胜在刺骨的海水中奋力把小卢勇托向冰面。喀喳一声,冰裂了,人沉了下去,冰水浸透了他的衣服,他肢体发麻,手脚不听使唤,他咬咬牙,又使劲浮出冰面,喀喳一声,冰又破了,人又沉到了水里。如此往复,三次,五次……人们再也看不见永胜浮出水面……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了,岸上的人们心被揪了出来,300多男女老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社长的指挥下,破冰的、推小划的、拿绳子的、抬杆的,一场救儿童、救英雄的场面出现了。岸上的人们高喊着:“永胜为救孩子舍出了命,我们也要豁出命救起他!”

本村青年任福清、沈宴龙二话没说,脱掉外衣双双跳到两米多深冰冷刺骨的水里,扎进水里,打捞永胜和小卢勇,他们总觉得,象永胜这样的好人不会死,他们可亲可敬的永胜哥不会死!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人们好象等了几十年;人们总希望出现奇迹。但人们一次又一次失望了。

沈宴龙、任福清浑身紫青,手脚不听使唤,转眼间几十个人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完成了破冰的任务。在水里的任福清、沈宴龙开始用木扛打捞,经过20多分钟的激战,刘文和和用尽力气,将永胜从深水中打捞上来,只见永胜紧闭着双眼,脸色铁青,冻僵的双手苍白,可他的怀里仍紧紧抱着小卢勇,仿佛还在往前游……在场的人一下子鸦雀无声,海边死一般寂静,人们一下子围住永胜,当人们看到憨厚纯朴、充满活力的永胜,而今那冻僵的身躯和那被冰块划得深一道、浅一道的脸时,人们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他们在心里呼喊着:永胜呀!你睁睁眼,这么多的乡亲们都看你来了!任凭亲人怎么呼唤、哀求,任凭乡亲怎样祈祷,也没能换醒他们可亲可敬的永胜。村民们怎么也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快送旗医院抢救,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人们找车的找车,取钱的取钱,300元、700元、1000元,仅用几分钟时间就凑足了3000多块。晚上九点多,等着,盼着的乡亲们看到送永胜到旗医院抢救的人们回来了,从他们满脸的泪水,知道永胜抢救无效!永胜走了,他永远离开我们走了,没来得及向他年迈的父母尽最后一份孝心,没来得及向他多病的妻子献上最后一片深情,没来得及向他年幼的儿女们留下最后一声叮咛,他就匆匆走了,红柳村的人们那天晚上谁家也没有睡,有的在为永胜的后事忙碌着,永胜家人们进进出出,人们做花圈,写挽联。有的在为永胜惋惜,多好的人呀,怎么就这样走了!四喜也是如此,他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笔尖,给报社华北民兵写稿。那个时候,没有复印机,一封原始稿件出来,在照原样抄写,巴彦淖尔报,内蒙古日报,破天荒地给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各抄写一份。已经是凌晨四五点了,四喜出了透了口气,家家户户的灯火通明,小村格外安详宁静,怕英雄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四喜早早地起来了,虽然一夜没有合过眼,满怀悲愤到了三道桥镇,找到镇党委书记,汇报了段永胜舍己救人的事迹。公社书记招呼四喜吃饭,四喜谢绝了,坐车来到了杭锦后旗宣传部,汇报了永胜舍己救人的事迹。伙同杭锦后旗电视台工作人员,一齐来到了三道桥政府。稍事休息,一群人驱车来到红柳村采访永胜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

第三天,11月30日,是安葬永胜的日子,村民们约定好七点钟,从村子里出发,可在凌晨一点多钟,村民们的灯就陆陆续续亮了起来,他们走出家门,在村子里走动,他们赶着去给永胜送行,去见永胜最后一面,追悼会上,上千名群众和学生从四十里外的三道桥赶到旗火葬厂,当旗委书记张向阳领导哽咽地读完永胜同志的生平简介和英雄事迹后,在场的旗党政领导,有关单位代表,参加葬礼的群众和学生再也抑制不住早已涌动的泪水,人们哭成一片,追悼会几次中断。曾经的英雄,影响了一代人,好人,会有人铭记在心,请留给好人一片净土,让不知道的人能够永远的缅怀这样的好人。经过内蒙古自治党委批准,根据永胜生前愿望,追认段永胜为中国共产党员。经过内蒙古军区批准,批准段永胜为烈士,生前为民兵连长,按排级干部待遇。金川啤酒老总批准段永胜妻子为“永久性职工”,在巴彦淖尔市卖了一套住房。

 

 

 

 

 

 

 

 

 

 

 

 

 

 

 第二部   红柳花

 

序:春天来来,红柳花花开了,红柳村的故事红柳花那样美,那样多。

              

 

  【一】

红柳村学校有一个元老教师,叫方丽仪,刚二十出头。

方丽仪是红柳村团支部书记,预备党员,学校教导主任。

方丽仪的父亲方四是响当当的老贫农,共产党员。祖籍是河套老财特别喜欢宁夏平罗人。

解放前有句顺口溜为证:

  “河曲府谷人啥也干不成,赶个牛牛车,还要东川人,宁夏平罗人,樓犁耙杖一溜平。”

   这个方四,也是苦根苦叶苦花花,苦蔓蔓上结的苦瓜瓜。

方四从小就是补丁裤裤麻绳绳鞋【hai】,给地主老财放牛当奴才。方四的爷爷一头挑着父亲,一头挑着破罗锅,从宁夏来河套,走在半路上,过大沙窝时,奶奶饿死了。

掩埋了奶奶,父子二人来到了包头,又到了红柳村,给人家扛长工。没日没夜干了十二年,方四的父亲,由于劳累过度,吐血而亡。

方四埋葬父亲,孤苦一人,准备再当长工,找一个掌柜的。

这时候,有一个人注意到了方四,他就是当地著名的地主赵奎贤。

说起赵奎贤,看上去慈眉善眼,其实是一个心狠手辣,压榨长工,吃人肉,喝人血的恶霸地主。

人们在爬山调里唱道:

“赵奎贤呀不是个人,

大门洞洞里的风,

蝎子的尾巴的心,

毒辣赛过蛇七寸!

  只要有穷人找上门,白给你吃了几顿饭,让你成了他们家不花钱的长工,一年四季白干活不说,还要糟蹋女人。

 

是个:

“人吃饺子马吃料,

没有姑娘不睡觉。

怀抱算盘算了个到,

敲骨吸髓还要你笑。

  地主赵奎贤,看方四是农活样样精通的宁夏平罗人,喜出望外。赵奎贤手底下那些个只会担大渠的长工短汉,缺少个庄稼地里的头儿,一听说方四要当长工,没有为难,立马答应。

方四年龄二十出头,憨厚老实,赵奎贤方问四农活做法,方四对答如流。没有几天,方四和那些个受苦人,都打得火热,人性很好。

 

经过几番考察,方四一不贪小便宜,二有心机,心里有活。

赵奎贤叫方四做了长工头,工钱比别人多一石小麦,多种三亩捎带田。

不要小看这几亩捎带田,不纳租税,干落。

方四是个年轻有为的长工头,几亩捎带田收入可观,上门提亲络绎不绝。

方四可是稳坐钓鱼台,一个也不答应,看掌柜的赵奎贤眼色。

赵奎贤有个远房叔伯妹妹,叫赵桂花,因为家里贫穷,和杨家后生钉了娃娃亲。

杨家后生被抓了国民兵,是“大青山上的鹞子乌拉沟的猴,枪崩鬼一去不回头。”【当地爬山调】

一齐去的人说杨家后生被日本人的炮弹炸的成了肉泥,连尸首也没有找到,捎回了一张阵亡通知书。

赵奎贤一看方四有人品,勤劳朴实,农活样样都会,手里有几个钱,不会亏待了自己的妹妹的。

赵奎贤几回有意把妹妹叫来,说是帮工,和方四当面锣对面鼓见过。

赵家小妹年龄正好,容貌娇好,一说话先带笑,正好趁了方四的心。

这男有情女有意,在解放前可算是自由恋爱。

在掌柜赵奎贤的主持下,长工小子方四成家立业。

 

没有二年,河套解放。

赵奎贤是地主成分,方四是贫农。

土改运动中方四是积极分子,又是房无一间,地无一拢的雇农,后来都叫贫农。

苦大仇深的方四揭发了赵奎贤隐瞒财产罪行,俩家闹下了隔阂。

 

方四不久在工作队的重视下,发展方四入了党,成了红柳村二社的当家人。

土改后的第二年,赵桂花开花结子,一肚生了俩娃,一男一女。

龙凤呈祥,皆大欢喜。

 

女娃方丽仪在先,是姐姐,男娃方虎在后,是弟弟。

方丽仪根红苗正,虽然没有中学毕业,可在那个年代,父亲是红柳村二社当家人,红柳村一成立学校,方丽仪就成了民办教师,红柳村团支部书记,学校教导主任。

 

方丽仪身份金贵,有多少追求者谁也说不准,自然不少公社干部,银行职员,现役军人。把个方四老俩口高兴的是

“一对对花蝴蝶玻璃窗窗上落,俩双老花眼只朝大门洞洞瞭。”

盼望着高门佳婿到家。

 

谁知道,老人有情,闺女无意。

高门佳婿来了,笑脸相迎,巧语回绝。

多少年轻后生,欲罢不能,模棱两可,都以为这个闺女心高气傲,金凤凰难找梧桐枝。

 

有一个后生,叫石柱,是个地主赵奎贤的小儿子。

石柱的父亲赵奎贤地主帽子还没有摘去,正在生产队严加管制。

石柱只要劳动路过学校,透过办公室玻璃窗时候,总短不了:

“毛花眼眼朝着里面瞭,满嘴白牙牙朝着小妹妹笑。”

石柱这一笑,方丽仪坐不住了,俩人携手走入学校房后的柳树林。

这正是:

沙果果甜来苹果果果脆,

小妹妹脸上是香梨味。

 

【二】

 

  河套,田野肥沃。

巍巍的大阴山,海漫漫米粮川。

解放前是走西口的首选地,山西,陕西,河南,甘肃等地人民,因为天灾人祸,走西口来到河套。

  河套,也是爬山调的故乡。河套,是爱的摇篮。

 

  河套爬山调唱到:

“土坷垃垒墙墙不倒,大闺女嫁汉娘不恼。”

“宁毁十座庙,不毁一粧婚。”

  石柱和方丽仪相好,红柳村满村村人都知道,就是瞒着方四老两口,有的时候,老俩口听到一点风言风语,也当耳旁风刮了,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会拿正眼看石柱的。

 

  石柱和方丽仪俩个人,携手来到老柳树下。

  脚下,东风渠水哗哗啦啦地流淌着。

  在这里,猫花花眼眼的方丽仪,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

  在石柱面前,方丽仪再也不用那么虚伪了。

 

  在家里,坐有坐样,笑有笑样。

在长辈和领导面前,更要装模作样,规矩做人。声音不能够高了,茶碗不能够满了,笑不能够露齿了。

  学校里,毛娃娃管着几个年过半百的“黑帮”老师,听他们汇报思想,板着脸训话。一天不能够有个笑脸脸,简直要憋屈死人。

 

  方丽仪这株高贵的牡丹花,也是有刺的。

她是喝黄河水长大的,身体散发着河套人温润肥厚的泥土气息,热烈的爱在泥土中酝酿,一旦爆发,是惊人的。

“我们结婚吧.”

方丽仪斩钉截铁地说道。

石柱迷茫的眼神里,发出了明亮的光芒,在一眨眼的功夫,熄灭了。

 

石柱痛苦地摇了摇头,对方丽仪说道:

“我们来世吧,我是地主子女。”

“地主子女怎么了,重在政治表现吗。你不是成了大队拖拉机驾驶员了吗。”方丽仪一本正经说道。

“我在大队会计刘文骏那里,开好了结婚证明,今天下午咱们就去公社结婚。”

“什么?!”

石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看。”

方丽仪说着从裤兜里掏出在大队会计刘文骏那里开好的结婚证明,递到了石柱手里。

石柱不知所措,倆行热泪哗哗地从脸上流下来。

 

石柱盯着方丽仪的俩眼看去,方丽仪俩只水汪汪的大眼里,清澈透明,让人有着说不出的诱惑。

方丽仪圆圆的脸庞,就像桃花初绽,粉里透红,人有着千种风情,让人有着压抑不住的激情。

河套美女,讲究圆盘大脸,肥臀厚腚:种地就种沙盖楼,娶老婆就娶一篓油。

方丽仪就是标准的河套美女!

 

石柱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情感,看着眼前的方丽仪,她楚楚动人,她摄魂吸魄。

方丽仪看着眼前的石柱,憨厚老实中透着她特别喜欢的男子汉的狡诈,石柱身材高大,魁梧中有匀称,心灵手巧,无论农活还是开车,都是一把好手。

石柱把全部激情用在了方丽仪身上,他们俩拥抱在一起,轻轻地倒在大柳树下。

“丽仪。”

“石柱哥。”

他们在心里相互呼唤着对方的名字,嘴里呻吟着。

他们相互在对方身体上抚摸着,紧紧地搂着,怕一松手就失去了。

“你哭了?”石柱问到。

“没有,没有,呜。。。。。”

方丽仪泣不成声,但是,在声音里充满着甜蜜,充满着幸福。

石柱恍若梦中,激情澎湃,目光集中在方丽仪的脸上。

这正是:

桃花开了满坡坡红,

一对对鸳鸯戏水中。

 

  【三】

 

“大妈,我方丽仪姐和石柱到公社办结婚证去了,今天没有给我们上课。”

邻居晓霞放学后到方四家玩,无意中把石柱和方丽仪结婚的事情告诉给方四老俩口。

“什么,什么,你给大妈重说一遍。”

方四老伴急切的说道。

“我方丽仪姐下午没有给我们上课,人家说她和石柱哥去公社结婚去了。”

“啊!!”

方四老俩口顿时瘫痪在地,不知所措。

“快,老头子,去大队给公社打电话,就说我们不同意他俩结婚,如果谁给结了婚,我就死给谁!”

方四老伴疯疯癫癫,连哭带叫。

“哎呀,我的祖奶奶呀,你要活活要你大你妈的命呀!”

方四老汉颤颤巍巍,连滚带爬。

方四一阵风跑到大队部,拼命摇手摇电话机:

“公社总机呀,给老叔接公社管民政的办公室,家里出人命呀!”

方四清楚,公社总机话务员小沈,是自己把小沈推荐到公社的。虽然是自己的几杆子也打不着姑舅孙女子。

小沈一见方四的面,“老叔,老叔,”叫的格外甜,格外亲。当石柱和方丽仪骑自行车来到沙沟桥人民公社,来到了民政所,坐到了专门管结婚的胡伟办公桌前,他们比方四的电话迟了几分钟。

民政助理胡伟笑眯眯地说:

“哎呀,方老师,对不起了,刚才你父亲来电话说,他们不同意你们结婚,你们看是不是先把老人的工作做好,再来吧。也不在乎这一两天的功夫。”

胡伟话儿在理,石柱和方丽仪不好再说什么,打过招呼,闷闷不乐回到了红柳村。

方丽仪一进家门,炕上八仙桌上,坐着大队书记老周三,公社书记武苏图,还有学校校长李海涛。

都是方四搬来的兵。

方丽仪一看,一个个来头不小。

不等别人开口,方丽仪妈妈首先哭了起来:“小方方呀,你不能够去找石柱呀,你要要了你妈的命呀。”

“小方呀,咱们全公社哪有一个预备党员去找地主子女的呀。你是团支部书记,学校副校长,阶级立场可要站稳呀,不要耽误了大好前程。”

公社书记武苏图语重心长地说道,在座个个附和着,不能够失去阶级立场。

一失足造成千古恨!

看看眼前这阵势,看着妈妈哭红的眼睛,看着父亲苍老花白的头发,方丽仪不好再说什么,也知道,说什么也不管用。

只好顺水推舟,谢谢组织上关心,谢谢公社书记专门为自己的事情跑了二十多里路。含着泪对妈妈说:

“妈妈,我错了!”

大队书记老周三老奸巨猾,最会看风使舵:

“好姑娘,这不就对了嘛,站在了革命队伍里,一起把阶级斗争这个纲抓起来,什么都好办了。”

外屋的锅里,方四的炖羊肉也熟了,几个家常凉菜方丽仪麻利地摆好了。

这场酒,方四请来了都是有头有脸的干部,方丽仪的顶头上司,为了挽救方丽仪,功不可没。

 

抑扬顿挫的喝酒划拳声,在小村村的上空缭绕。

小村村的袅袅炊烟,弥漫在田野,不远处,传来了牛羊的叫声。

小村村一派吉祥如意。

把饭菜全部端到了桌子上后,方丽仪一个人跑到了房后,用手帕捂着嘴抽泣着。

 

石柱家和方四家一个房前,一个房后。

方丽仪和石柱从小一起玩,方丽仪胆子小,石柱成了小保镖,不管谁欺负了小方,石柱的拳头是厉害的。

为此,石柱没少给赵奎贤惹下麻烦。

为了小方丽仪,石柱没少挨父亲的鞋底子。

一来二去,方丽仪都成了大姑娘,时时刻刻把石柱放在心上。

石柱对方丽仪不敢异想天开,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时刻牵挂。

 

一个星期后,方丽仪和石柱偷偷地跑到公社,结了婚。

 

红柳村发生了一场政治地震,这场地震,比一般地震还要强烈十倍百倍!

方四老伴接受不了,一仰脖子,喝下去半包老鼠药,抢救及时,没有丢了性命。

方四一夜全白了头,人模样不如鬼。

杭锦旗政府派来了旗团委书记做方丽仪工作,没有效果。

通过旗社研究决定:取消了方丽仪预备党员的资格,撤销了方丽仪大队团支部书记,开除了方丽仪教师资格,到生产队劳动改造。

方丽仪成了另类,是一夜的功夫。

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政治灵魂,也就是个半残废,方丽仪不到五十,肝癌致死。

 

地震,压死的是当事人,苦的本人。

政治地震,连累的是几代人。

 

方四在生产队长改选时候借故年事高,下了台,连个小队贫下中农协会主任也没有捞到,到大队林场当了护林员,风霜雨雪不得闲,还得罪不少人。

石柱父亲连续批斗几次,被积极分子打断了肋条。

石柱因为驾驶技术好,篮球打得好,成了旗篮球队主力。

旗篮球队员,大多数出身贫下中农,都被安排了工作,有的是供销社职工,有的是公社干部。

石柱因为是地主子女,一直没有转正,是个临时工。那时候,旗林场开荒植树,石柱被调到旗林场,开推土机开垦了一千多亩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旗林场建设好了,石柱没有用了,被打发回家,捞了一身的病。

石柱与方丽仪的孩子,也因为爷爷是地主成分,念书被歧视,提干当兵没有份,前途可想而知。

这正是:

一阵阵黄风刮眯了大眼睛,

活得不如人死了也没人疼。

 

【四】

 

四喜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巴盟教育研究员,《小学作文的浅谈》评为内蒙古语论文一等奖。

儿童科幻动画剧本《绿鹰》被东方电视台,上海科协等举办的百集剧本入围奖。

文学创作也达到高峰,一年中百余篇稿件被报刊采用。

四喜有一些心里话,想说又不敢说,一来怕惹起众怒,二怕误导人们走入歧途,罪过就大了。

计划生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农村来说,是一场革命。

现在时兴用数字说话,四喜用一组数字说明计生协会前后。

中国计生协会成立前,妇女多生多育。小小的红柳村,一个母亲生育十来八个孩子是很平常的。

最多的有生育十五个子女。

红柳村小学,计划生育前,一个五千人的村子,学校有12个班,一到六年级都是双班,每班最少56人。到2000年,孩子人数每年递减,成了单班,人数25人左右。到2010年,每个班不足10人,只好合班并校。现在一个镇小学,一百五十多学生,教师有六七十个,不算请假的。根据个人体会,有些话儿不得不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何去何从,凭自己掂的良心量着办。

四喜多次给朋友们推荐,2010年第四期,《做人处世》里面有一篇《美国妈妈择校记》,看后让四喜的心里话又翻腾起来,冒天下大不昧说出来,也是一个年过花甲,一个老教师的良心发现吧。

文章中说, 美国加州湾区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住着不少是高知华裔人士,华人的孩子在小学占很大的比例。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华人的孩子学习刻苦认真成绩突出,学校的老师也是出类拔萃,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重点学校。要是在中国,家长们都会在不惜千金,挖空心思走后门,托关系,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孩子送人重点学校去,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出息有前途,将来好考名牌大学。

可是,美国的爸爸妈妈怎么说::“这座学校如老虎,我们和孩子都很害怕!学校过分优秀,中国的孩子个个如小老虎,学习一个比一个刻苦,考试成绩一个比一个突出,在这种环境里我们,我们受不了,孩子也很压抑,严重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在高分的挤压下生活,他自信心无疑会受到极大的挫伤,会导致悲观甚至自暴自弃,这不把孩子毁了吗?我们决定搬家。

是啊,我们的孩子现在学习环境,不亚于服苦役。小孙子在小学二年级读书,她的书包我背上都要吃力,何况一个9岁的孩子。我念小学到高中,书包里就那么几本书,最重不过二三斤!我们现在从娘肚子开始胎教,幼儿园开始,学前班开始......五花八门的这个教,那个学。孩子一跨进小学一年级,被禁锢在考试至上,分数第一的小小的铁笼里,千千万万个在互相拼杀。

不知道是孩子家长兜里有了钱,还是老师的问题,家长到处请老师补课,甚至不惜在重金请“名师”补课,孩子越补课越没有了主观能动性,把那一点点的主观主义消磨殆尽。那些陪读的父母就更苦了,把全部精力和钱都用在孩子身上,结果是适得其反,孩子失去了更多。四喜的一个朋友,儿子在农村种地,媳妇到城里陪读,几乎倾家荡产。每年的收入都不够陪读的费用,还要老两口添补,孙子没有陪读出来,媳妇进不去城里的诱惑,跟人跑了。

结果是人财两空,鸡飞蛋打,孙子成了孤儿,老俩口抚养。经济条件好一点,城里买了楼房,子女陪读出去了,楼房没有人住,租金也没有几个钱,有的还租不出去,又卖不出去,用他们的话说:“砸在手里了。”多余的土地能够耕种,解决人们的温饱。多余的楼房能干什么,就为了成为鬼楼让人三思!

现在的教育体制如果下去,四喜呼吁,要引起重视。孩子的天性呢?!孩子的童真呢?!孩子的幻想呢?!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一切都被扼杀了。我们培养出了的小“寄生虫”“小绵羊”真的厉害吗?将来能担当得起社会的重任吗?我们不能作出回答。

不少孩子被培养成“解题机器人。”看看我们现在已经取得大学文凭,甚至研究生文凭的高材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干不了,这是为什么,不值得深思吗。过去学校提倡启发式教育,要求学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心里特点,学习要灵活,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平心而论,我在学校教了三十多年书,读死书死读书的“解题机器人”,出息的不多,大多是四平八稳,平平淡淡。一些学习一般,跳哒不好管理的孩子,在社会上适应能力强,办大事的多。从中国的“孟母三迁”到美国妈妈的“奔迁”,我们的传统的教育孩子的观念是否可以反思一下。

这正是:沙滩上困住顺水的船,不知道是走来还是站。

 

【五】

 

学生人数骤减,老师人数也要随着减少。

按上级规定,小学每个自然班45人,最多不许超过50人,超过了就要分班。红柳村学校原来小学班12个,戴帽子中学6个班。

小学每个自然班配备1.3个教师,包括学校领导,17个教师:中学6个自然班,每个班配备1.2个老师,7个老师。

红柳村学校鼎盛时期,老师带工勤有30人,学生有600多人。

杭锦旗三中扩大招生,戴帽子中学撤销了。

小学班勉勉强强凑够6个,为了多留教师,又办了个学前班。

每个小学自然班1.3人,除了工勤,学校最多可以留任10个教师。

其余25个教师就要回家。

解雇谁,咋么个解雇法,四喜做了难。

学校里有三个国家正式老师,是铁饭碗。四喜和另外一个教师是亦工亦农教师,领国家工资,也可以留下。

 

通过所谓的考试,择优录取5个民办教师,教了十几年的20个老民办教师先后含泪离开学校,没有给一分钱的补偿。

有一个年纪超过60的刘春喜老师,学区校长李福财瞒着教育局,多给了假期俩个月的补助,16元钱,让多少民办教师含泪感叹。

崔孟林老师是内蒙古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毕业生,知识青年,留在了红柳村学校,他和四喜同龄,崔老师的子女也和四喜子女差不多。

看着如今的形式,崔老师子女全部是城市户口,没有让子女报考技校,出来教书,怕落个老民办教师的下场。

四喜也板着手指计算,再过不了5年,生源减少,再合班并校,自己也是回家的对象。不过,自己确实喜爱教师工作,更离不开文学创作,加倍努力工作,虽然是教导主任,每年带六年级毕业班,考入杭锦旗三中的学生数量最多,一直是前三名。

 

精减教师更严峻!

接教育局通知,实行校长负责制。就是国家正式工,亦工亦农教师,只要连续统考所带班级三年倒数第一,实行末尾淘汰制,工作不努力,校长可以随时解聘。

 红柳村学校元老任长江,快退休了,是河套地区最早的师范毕业生,因为没有提前备三天的课,被校长停职,送回学区,被离家十来里的澄泥学校留用,天天跑校上班。

 

在一次突击抽查,崔茂林老师因为没有按时批改作业,被校长停职。崔老师那里也不去,每天按时上班,没有教学任务,也不在乎。

学校的门窗破了,他一个修补。教室掉泥露雨,他默默地补好。老师同学的自行车坏了,他笑眯眯地修好。

崔老师过了二年,才正式任课。

任老师和崔老师如果不是国家正式工,下场可想而知。

四喜没有转正,大女儿湘春由于是农村户口,不能够报考技校,想尽了办法,报考了杭锦旗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做了教师。

一年多的努力,湘春所代课目全学区统考,是前三名。

在同年解聘教师名单中,就有湘春的名字,四喜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下学期又到了另一所学校任教。

又教了一年多,婚迁到乌海,请了婚假。

95年,眼看学校不足200人,面临着全学区合班并校。小学高级教师全部自然转正,四喜成了正式教师。

1997年,教育局突然下达文件,国家干部,正式教师可以提前退休,涨四级工资。

四喜回到家,和老父亲一说,老父亲坚决不同意四喜提前退休,有多大利益,就要多大害处。

过去多少次,精简下放了多少干部,一个个回到农村,再也回本了城,遗憾终生。

现在不可能国家白白养活你们几十年,小心喝了抢坡水,老婆娃娃跟着带害。

四喜听了老父亲的话,1997年四喜没有提前退休。

1998年,在职中小学民办教师全转正,中学连工勤给转正。

国家干部,教师提前退休优待政策不变,言传老家伙赶不上时代需要,以后全部竞争上岗,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

凡是45岁以上的校长教导主任全部免职,由年轻人担任。

四喜一看学区校长,教育局局长也提前退休。政府部门,各大局不少局长,科长,普通干部也纷纷提前退休。

四喜把形势告诉了父亲,父亲说:“你也长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四喜随波逐浪,1998年下学期提前退休。

大批国家干部,正式教师提前退休,空下了位置,人劳局立即填补。

今天你弄到了国家干部或教师指标,连一天班也没有上,就办了提前退休。

究竟占用多少指标,是个糊涂账!

85年前后,上级教育部门详细登记了所有民办教师,临时代课教师,亦工亦农教师,学校工勤。

据说1998年民办教师全部转正的指标,就是那个时期国家统计的民办教师数字,按统计数字下拨了内蒙古教师转正指标。在职的民办教师,没有那么多,有多少指标被炒卖,送人情,也是笔糊涂账!

国家财政要拨付多少纳税人的钱,来养活!

天地良心!

这正是:

算盘珠子地下撒,

糊涂账来烂泥巴.

 

 

 

 

 

 

 

 抗日英雄王晓鹏

 

王晓鹏,傅作义将军上尉参谋、警卫团长等职。米仓县沙罗圈樊三圪旦红柳村人,现在的顺利村六社。娶妻马文茹,生有独子王有生。王晓鹏抗日牺牲后,傅作义和董其武将军知道后十分悲痛,亲自到王晓鹏家慰问,调拨50余亩地作为抚恤。并亲笔书写了牌匾“光荣烈士。”悬挂在家。那时候,王晓鹏独子王有生尚在襁褓中,还有年过花甲的公公婆婆,马文茹又不会农活,全凭长工刘曲儿照顾。解放后,因为有地有长工,马文茹被定为地主。

为了生活,养活不到三周岁的独子王有生,照顾公公婆婆,在乡亲们的撺掇下,再嫁贫农刘曲儿。文化大革命前,因为丈夫是贫农,马文茹虽然是地主,村里的人都知道,前夫是抗日烈士,按烈属待遇,每年过年在刘曲儿院子里扭一下秧歌,公社民政局,武装部的人送来一张年画表示慰问,在当地来说,已经是天大荣耀。

文化大革命时候,造反派把“光荣烈士”牌匾打碎,批斗马文茹。实在活不下去了,马文茹偷着来到了北京,找到了时任中国政协副主席的董其武将军。据说,董其武将军一听是王晓鹏的遗属马文茹来找他,正在养病的董其武,连袜子也没有来得及穿,就迎了出来。听说马文茹的遭遇后,亲自书写“光荣烈士”牌匾,电话告知巴盟政府,要善待烈士遗属,不要流了血,再流泪。

刘曲儿老汉,把烈士独子视为亲生,培养读了大学,成了铁路工程师,参加坦桑尼亚铁路修筑,为国争光。就像亲儿子一样照顾妻子马文茹的公公婆婆,养老送终。刘曲儿老人晚年患病卧床不起,退休后的王有生夫妇,不远千里,从安徽合肥家里,来到了杭锦后旗三道桥顺利六社,伺候瘫痪在床的后继父刘曲儿,一直到老人去世,又风风光光地给老人送葬,在当地成了佳话。

王晓鹏当过傅作义将军的警卫团长,师部上尉参谋。因为身高胖廋,年龄,长相和傅作义将军极为相像,有的人常常把王晓鹏当作傅作义将军,闹出了许多笑话。据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12月21日下午3时,第26师团先行的两个大队在突破了绥远游击军外围阻击后抵达包头附近,随后在5架战斗机的掩护下对城东新31师93团的两个营发动进攻,并在突破了这两个营的防线后,与熊川讨伐队会合,以一半兵力入城与骑兵集团司令部汇合,另一部径直向黄草洼新31师师部发起攻击。此时的黄草洼除师直部队外,仅92团两个营和刚抵达战场的新32师94团第2营,鉴于先前阻击熊川讨伐队时已遭受相当损失的情况下,这三个营并没能阻挡住日军的进攻,新31师师长孙兰峰只能下令撤退到北山根附近进行整顿。由于日军进攻甚猛,留置于新31师师部附近的一个炮兵连因攻城副指挥官刘振蘅没能及时通知而告覆没,这个连的4门山炮也全被日军掠获。

日军在夺取黄草凹后又将矛头指向了西北关。但是这次日军的如意算盘却未能得逞,防守西北关的91团第2营2连和团属机枪连在第2连连长孙英年的指挥下,集中轻重机枪,给进攻的日军以沉重打击。此时,新32师所属之95、96团赶至包头城下,这2个团在师长袁庆荣少将的指挥下立即投入战斗,与进攻西北关的日军大队发生激烈战斗。而日军第26师团的后继部队也于此时陆续赶至,投入了战斗,致使新32师腹背受敌,遭受惨重损失,师部上尉参谋王晓鹏与96团的两名连长相继阵亡。正当新32师危急时,战场的形式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第101师在摆脱了沿途的伪蒙军后,也赶到了西北关加入战斗。中日双方即围绕着西北关为争夺要点,一直混战到入夜后,战场又回复了沉寂。

12月22日晨,在城内稍事休整的日军以骑兵第1旅团旅团长片桐茂为反攻总指挥,指挥6个步兵中队、3个骑兵中队、1个战车队以及炮兵一部向城内外的第35军各部发动总反攻。第101师、新31师、新32师与五临警备第1团同时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一时间,浓烟障天,杀声震地,白刃相搏,血肉横飞,战斗异常激烈。这一战斗,一直进行到中午时分,在中国军队的英勇反击下,以日军停止攻击而结束,战场再度进入了沉寂。

由于日伪军的援军仍不断赶到包头,而中国军队经过两天两夜的苦战,已经极度疲劳,如果再与日军继续作战,势必遭受更大的损失。为此,傅作义根据情况认为,在3天的激烈争夺战中,已杀伤大量日伪军,但要收复包头已是不可能,于是决定撤军。傅作义的命令概要如下:我军远袭包头,业已攻入城内,消灭了大量敌人,并将日军主力吸引过来,配合湘北战役的任务,已经完成。为了避不利、找胜利,决定作战略转移。各部队应按先城内后城外,先攻城部队后打援部队的次序,互相掩护,脱离战斗,于21日夜间向中滩。这里说的战场上戏剧性的变化是,日伪在战场上发现王晓鹏的遗体,以为是傅作义将军,立即向军部报捷,准备庆功。

傅作义部也也有人把王晓鹏当作傅作义将军,糊涂上报,连蒋介石差一点发来吊唁电报。敌我双方都闹了一场笑话。这一场误会,为傅作义将军争取了战机,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有关资料节选自《第八战区军事攻势》作者胡博 本文刊登《军事历史》第134期 135期

 

 

 红柳英烈

 

1995年11月26日下午三点,四喜正好放学回家,老二文成急匆匆跑来说道:“永胜为了救人落到海子里,人们都去了。”“啊!”四喜二话没说,一溜烟跑到小海子边。抢救工作正在紧张进行。

听住在海子边的任银锁开始对四喜讲述:卢勇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在永跃村小海子上滑冰车,突然卢勇疾驰的冰车载着他滑入湖中最深处落入水中。小卢勇手托冰车,惊慌失措,在冰水里拼命地喊叫着,挣扎着……刘飞见表弟落入水中中,边往岸上跑,边大声喊:“救人啊!卢勇掉到水里了!”“救人啊!卢勇掉到水里啦!”呼救声传到了村庄,传到了田野。在家里干活的人们,听到呼救声,都纷纷向海子跑去。住在海子南岸的卢学文,正在院子里干活,听到呼救声,翻墙出院,向小卢勇落水的地方飞奔而去。民兵连长段永胜拉着满满一车红柳,准备送往黄河防洪提抢险,听到喊声跳下车,没来得及灭车,顺手拿起一根6米长的树铲把,紧随卢学文向出事地点奔去。段永胜的家离出事地点有300多米,只见段永胜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从冰面上狂奔而来……。冰在脚下咯咯作响,永胜毫不畏惧,全然不顾 ,离出事地点五六米时,冰又一次开始大面积破裂、塌陷。卢学文、永胜几乎同时落水。

卢勇的二爹卢学文抱住卢勇,把卢勇背在肩头,卢勇的父亲卢学诚也从海子东岸抓着芦草墩下了水,卢学文因水性不好,再加上卢勇的重量,人往下沉,连呛了几口水,小卢勇再次落水,可怜的孩子已无力挣扎,身体慢慢下沉,手抓着芦草的卢学诚眼看着儿子开始下沉,自己弟弟在水中上下沉浮,他心如刀绞。三条人命危在旦夕!

在这危急关头,永胜猛地把树铲把推向紧靠芦草墩的卢勇的父亲,嘴里喊着:“快救他二爹,孩子我来管”。说着,他拨开碎冰,向小卢勇出事的地点游去,卢学诚抓住树铲把,把弟弟拉上芦草墩,再救他儿子和永胜时,冰面又一次大塌陷,树铲把已够不上,只见永胜的脸。芦草根,冰块划的鲜血直流,右手搂着小卢勇向就近的冰面游去。

寒风吹落的芦苇在冰面上打着转,永胜在刺骨的海水中奋力把小卢勇托向冰面。喀喳一声,冰裂了,人沉了下去,冰水浸透了他的衣服,他肢体发麻,手脚不听使唤,他咬咬牙,又使劲浮出冰面,喀喳一声,冰又破了,人又沉到了水里。如此往复,三次,五次……人们再也看不见永胜浮出水面……

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了,岸上的人们心被揪了出来,300多男女老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社长的指挥下,破冰的、推小划的、拿绳子的、抬杆的,一场救儿童、救英雄的场面出现了。岸上的人们高喊着:“永胜为救孩子舍出了命,我们也要豁出命救起他!”

本村青年任福清、沈宴龙二话没说,脱掉外衣双双跳到两米多深冰冷刺骨的水里,扎进水里,打捞永胜和小卢勇,他们总觉得,象永胜这样的好人不会死,他们可亲可敬的永胜哥不会死!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人们好象等了几十年;人们总希望出现奇迹。但人们一次又一次失望了。

沈宴龙、任福清浑身紫青,手脚不听使唤,转眼间几十个人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完成了破冰的任务。在水里的任福清、沈宴龙开始用木扛打捞,经过20多分钟的激战,刘文和和用尽力气,将永胜从深水中打捞上来,只见永胜紧闭着双眼,脸色铁青,冻僵的双手苍白,可他的怀里仍紧紧抱着小卢勇,仿佛还在往前游……在场的人一下子鸦雀无声,海边死一般寂静,人们一下子围住永胜,当人们看到憨厚纯朴、充满活力的永胜,而今那冻僵的身躯和那被冰块划得深一道、浅一道的脸时,人们再也忍不住放声痛哭,他们在心里呼喊着:永胜呀!你睁睁眼,这么多的乡亲们都看你来了!任凭亲人怎么呼唤、哀求,任凭乡亲怎样祈祷,也没能换醒他们可亲可敬的永胜。村民们怎么也不愿相信眼前的事实。快送旗医院抢救,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人们找车的找车,取钱的取钱,300元、700元、1000元,仅用几分钟时间就凑足了3000多块。晚上九点多,等着,盼着的乡亲们看到送永胜到旗医院抢救的人们回来了,从他们满脸的泪水,知道永胜抢救无效!永胜走了,他永远离开我们走了,没来得及向他年迈的父母尽最后一份孝心,没来得及向他多病的妻子献上最后一片深情,没来得及向他年幼的儿女们留下最后一声叮咛,他就匆匆走了,红柳村的人们那天晚上谁家也没有睡,有的在为永胜的后事忙碌着,永胜家人们进进出出,人们做花圈,写挽联。有的在为永胜惋惜,多好的人呀,怎么就这样走了!四喜也是如此,他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笔尖,给报社华北民兵写稿。那个时候,没有复印机,一封原始稿件出来,在照原样抄写,巴彦淖尔报,内蒙古日报,破天荒地给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各抄写一份。已经是凌晨四五点了,四喜出了透了口气,家家户户的灯火通明,小村格外安详宁静,怕英雄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四喜早早地起来了,虽然一夜没有合过眼,满怀悲愤到了三道桥镇,找到镇党委书记,汇报了段永胜舍己救人的事迹。公社书记招呼四喜吃饭,四喜谢绝了,坐车来到了杭锦后旗宣传部,汇报了永胜舍己救人的事迹。伙同杭锦后旗电视台工作人员,一齐来到了三道桥政府。稍事休息,一群人驱车来到红柳村采访永胜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

第三天,11月30日,是安葬永胜的日子,村民们约定好七点钟,从村子里出发,可在凌晨一点多钟,村民们的灯就陆陆续续亮了起来,他们走出家门,在村子里走动,他们赶着去给永胜送行,去见永胜最后一面,追悼会上,上千名群众和学生从四十里外的三道桥赶到旗火葬厂,当旗委书记张向阳领导哽咽地读完永胜同志的生平简介和英雄事迹后,在场的旗党政领导,有关单位代表,参加葬礼的群众和学生再也抑制不住早已涌动的泪水,人们哭成一片,追悼会几次中断。曾经的英雄,影响了一代人,好人,会有人铭记在心,请留给好人一片净土,让不知道的人能够永远的缅怀这样的好人。经过内蒙古自治党委批准,根据永胜生前愿望,追认段永胜为中国共产党员。经过内蒙古军区批准,批准段永胜为烈士,生前为民兵连长,按排级干部待遇。金川啤酒老总批准段永胜妻子为“永久性职工”,在巴彦淖尔市卖了一套住房。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