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巴彦淖尔地名趣谈
巴彦淖尔地名变迁: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
1956年,国务院将属于甘肃省的阿拉善旗、额济纳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巴彦淖尔盟,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
1958年,管辖后套平原的河套行政区(区政府驻地陕坝)撤销,并入巴彦淖尔盟,盟府移驻磴口县巴彦高勒镇。
1969年7月,阿拉善左旗划给宁夏,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划给甘肃.文革后这三地又划归内蒙古,新成立阿拉善盟。
1970年巴彦淖尔盟盟府移驻临河,辖今日之七个旗县区和乌达市,后乌达与海勃湾合并为乌海市。
湖泊星罗棋布
黄河冲积所致,湖泊众多,星罗棋布,有大小湖泊三百多个,面积4.7万公顷。
磴口纳林湖美景醉人。
乌梁素海面积更是达到三万公顷,为地球同一纬度最大湿地。自流浇灌一千一百多万亩肥沃土地。
临河
面临、紧临黄河之意。但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到远古时期,临河不是面临黄河,而是在黄河水底下。
远古时期整个河套平原是一望无际的湖泊。临河在黄河水底沉睡了数万年后,开始出现在河套大地上。
公元前127年,为了防止匈奴南侵,汉武帝在临河古城乡的狼山口南侧黄河南岸建临河卫,后为临河县。汉朝后,三国鼎立,群雄并起,临河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1851年,在今天的磴口县境,乌兰布和沙漠东移,黄河主河道由向北流改为沿库布齐沙漠向东而去。
1925年,民国政府在强家油坊(今临河旧城)筑城,成立临河设治局。仍然紧临黄河,不仅成为黄河岸边的农艺园,而且成为十分宜居的城市。
二黄河(总干渠)穿临河城而过,使城市更加风清气润、绰约多姿。
临河黄羊木头,蒙古语,意为两棵树。
中旗甘其毛都,蒙古语,意为一棵树。
磴口协成乡两苗树村、前旗西小召的塔班毛都(五棵树),前旗树林子说明树木成林,磴口二十里柳子反映出沿河植物的壮观。称水桐树、蓿亥(红柳)的几乎遍布巴彦淖尔各旗县区。临河丹达木头得名于胡杨,五原什巴圪图、中旗石兰计都是长蒿草之地,后旗海力素是榆树,临河黄羊乡的脑高则是绿色,即植物繁茂。
杭后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反映的是清末民初山西河曲人杨满仓杨米仓二兄弟开挖杨家河后,河两岸人口众多农业兴旺的景象; 磴口四坝
是引乌拉河水浇地的第四道拦水坝所在地
粮台
是清末左宗棠民初冯玉祥收粮储粮的地方。
杭后蛮会、前旗先锋镇察处则反映出走西口来后套落脚之人的汇聚状况。
十大股、头份子、九份子、八号等是开垦分地时的股份或序
人名命名:
圪卜(洼地)、油坊、粉坊、公中(放农具的地方)、牛犋、磨坊、召庙、商号(隆盛合、隆兴昌、三盛公、同义隆、协成丰、广益站)等。
以水命名
乌不浪山口,即泉水,赛乌素是好水,巴音布拉格是富饶的泉,额尔登布拉格是宝泉、苏独仑乡为脉井,乌素图是有水的地方;磴口哈腾套海的锡尼乌素为新井,那仁布拉格是太阳一样的泉水。
以动物命名
有水就有动物,陶来是兔子之意,土默地是有骆驼之地,五原向阳乡蛮格素则是獾子多的地方。
早在新旧石器时期(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巴彦淖尔地区便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阴山岩画就是明证。秦汉以来,记载巴彦淖尔地区丰饶的古籍更多。《吕氏春秋》记载,秦国的三大特产,首屈一指是“饭之美者:阳山之穄”。狼山山脉秦汉时期称阳山,穄即后套人所说的糜子。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北进,对曰“河南地丰饶,外阻河”。河南地指当时黄河以南的地方,即现在的河套平原一带。《汉书·匈奴传》载,“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边长老言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丢失之后一路过就哭,且用“苑囿”来比喻河套地区,足见当时的河套水草丰美。唐朝诗人李益在《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中说“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时胡儿饮马泉”,也说明了那时河套植被茂盛。
西汉时期,河套地区“人民炽盛,牛马遍野”,设朔方郡十县、五原郡十六县。今磴口县境就有临戎、三封和窳浑三县,人口达七万人之多。唐朝,河套地区“有咸应、水清、陵阳三渠,溉田数百倾至四千八百顷之多,岁收谷四十余万斛,边防永赖,士马饱腾”。至清末民国初年,王同春开挖的渠道可灌水田7000多顷,开垦荒地达2.7万顷,耕种的熟田有8600余顷,年产粮食七千多万斤。总排干扩建疏通后,巴彦淖尔粮食总产量由1975年的40.4万吨增加到1976年的49万吨。2003年以来,巴彦淖尔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2020年突破70亿斤大关!2019年,河套灌区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0年,“天赋河套”品牌荣获2020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排行区域农业形象品牌榜位第一。
地名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大地上流动的历史;地名是历史地理文化的活化石,是一个地区发展的血脉,寄托着当地民众浓浓的情感和乡愁。巴彦淖尔,人杰地灵;天赋河套,世界共享!品味巴彦淖尔的地名,犹如欣赏无边无际的葵花海洋,又犹如观赏美不胜收的湖泊,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中国内蒙古刘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