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我在农村生活了整整三十年,农村人十分纯朴厚道,一大碗川字牌老砖茶就可以招呼好客人。大集体时代农村虽然穷得叮当响,不吃醋酱油可以,没有川字牌老砖茶可不行。
那时家家户户过年时,供销社才供应五角钱一小块川字牌老砖茶,有的人家不买四角钱的供应酒,这川字牌老砖茶非买不可。逢年过节,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滚上一大锅烫嘴唇唇的茶,热热乎乎喝起来。 川字牌青砖茶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产品,生产历史悠久,知名度高。川字老砖茶以鄂南山区优质老青茶为原料,按传统工艺精制加工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其形扁平呈长方体,紧结平整,汤色橙红清亮,香气纯正陈香,滋味醇和浓厚。具有青砖茶特有的口感和风味,具有生津止渴、清心提神、暖身御寒、消脂祛腻等饮用及保健功效,是高寒高脂饮食人群和渴求瘦身与保健人士的最佳饮品。
如果条件好,砖茶如熬制后加入奶汁即成独具草原风味的奶茶,深受国内外饮用者欢迎。还有的人家自己做上一些炒米,泡上滚烫的奶茶,浓郁的香味飘满屋子,让人食欲大开,吃饱了一整天不饿。
川字牌老砖茶由于紧压成型后,仍存后续慢发酵过程,因此其香气是越陈越香,其滋味浓酽滑润,其外形色泽愈陈愈红,放个三年五载也不会变质。
如果你到内蒙古草原,好客的主人就会熬香甜的奶茶给你喝,肥嫩的手抓肉给你吃。当你捧着诚心而来,主人就会让你满装着草原的深情而去。河套的奶茶飘香,喝奶茶长大的我对陈年旧事历历在目。我百感交集无言表述,我用草原民族饮敬酒的方式虔诚地双手举杯,伸出右食指醮一点奶茶朝上中下弹出,意为感激上苍大地和同胞的厚爱,然后饮下这杯凝聚着南北乡土精华和深情厚意的奶茶。
2.童心聚陕坝
这是一伙年龄在50岁左右的半大老头和老太太的聚会。他们是小学的同学,特地请来了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我作为班主任老师,荣幸地参加了同学聚会。他们中的许多人,从小学毕业到现在30多年间,有的是第一次见面。好多人为了此次聚会,做了精心的准备。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2011年2月19日中午12点在陕坝一家有名的老字号大饭店,同学聚会开始。童心在在这里萌发,不少同学过去在农村同一个村子居住,从小玩尿泥到小学毕业;他们在一起复习、玩耍,其情其景,恍如昨日。老班长张桂香,对宴会精心准备,跑腿二小子赵二平前前后后招呼的十分周到。大家酒喝得不少,能喝酒的都基本都喝到位了。在桔黄色的灯光下,一张张不太年青的脸庞绽开舒坦的笑纹,虽然酒精在胸中挥发,笑意写在每个人的心中,但岁月的痕迹却非常明显,女同学们脸上的褐斑难以掩饰,男同学的头发也逐渐稀疏。但大家珍惜这样的美好时光,因为它定格在青涩、懵懂的童年岁月里,充满着时光积聚起来的温暖和回忆。我看过许多写老同学聚会的散文和小说,这些作品里,老同学聚会被描绘成相互攀比的平台,比谁的位子高、比谁的车子好、比谁的经济条件富裕等等。在《蜗居》这部作品里,同学聚会开始比谁带的二奶年青、漂亮,真是让人酸溜溜的。我们这个班级没有沾染上这种世俗风气,因为他们是小学的同学,完全回忆的儿童时代的纯洁和天真。他们中,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做了教师、商人,还有的在耕耘着土地。他们上有公婆,下有儿女,还有一些就要抱上孙子或外孙子了!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同学叫郝富成,学习成绩差,作业黑大篇,同学们都叫他“黑面烙饼,”现在是一个知名面粉厂在乌海的代理,专管白面烙饼。由于事业顺利,人也精神,成了同学中的明星。班花吴秀芬和沈双枝,虽然年近五十,还保持着风采。人生就这样,分离是经常的,相聚是短暂的,当我们逐步进入中年,在社会的应酬、在家庭的负担逐渐加大,我们当年指点江山的激情被日常的琐事所替代,渴望聚合倾诉成为一种奢侈,我们的同学的社会地位也发生着一些改变,但同学之间的那种真情是存在的。机灵富有哲理的刘俊生同学,在同学聚会结束时是这样讲的:“人的一生,事业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我们要不断努力,我们继承老一辈,儿孙接过我们的!”他的话,获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是啊,同学是一个团体,曾在一起聚合,形成的情谊是可以经得住岁月的考验的,社会地位的差别是一定的,生活境遇也各不同,关键在于每个人的心理。生活的美好来自真情的,同学之间更加具备这种真情,我珍惜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也不会用世俗的眼光去破坏这种美好。有人说,少年是一朵花,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套哲学。人生中,笑中有泪。看着那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可谓物是人非。刹那芳华,红颜弹指老.人生如梦,醒时万事空,真叫人感慨万千! 3.柳哨情深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俩句诗是宋朝诗人雷震描写牧童悠然自得其乐无穷。细细品味,既有诗的美妙,又有我童年的生活写照。咱们河套娃娃,爱吹柳梢,也叫咪“咪咪。”吹归吹,第一没有牛背。小时候给生产队放过牛,咱们河套老牛金贵,不让骑。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教过我这样一首童谣:“骑牛坐轿,掉下来放炮。”意思是骑牛和坐轿很危险,容易受伤。所以,我连牛背也不敢沾,更不会在牛背上信口吹。立夏左右,杨柳泛绿。柳树皮与树枝的木质部之间,有了水分,树皮与枝条容易分离。柳树多的是,水渠边,房前屋后,荒滩草地,到处都有。找一根顺溜的柳树条子,劈下来,用小刀把有疙瘩的地方削掉,树叶捋净,然后用手使劲一拧,外皮和树条子的木心就分离开了。 做“咪咪”有诀窍,有三轻:第一,往下捋树皮时手要轻;第二,做“咪咪”时开口时刀削时要轻;第三,“咪咪”吹第一声前,润足了口水,要吹得轻。吹“咪咪”有讲究。粗的,声音低沉,吹出来有劲,可是费力气,女娃娃是吹不响的。细的,声音尖细,吹出来清脆,不费力气,女娃娃最喜欢吹。“咪咪”好吹,树皮的苦涩的味道很浓。可孩子们全然不顾这些,吹“咪咪”的兴趣不减。将做好的“咪咪”浅浅的含在嘴里,鼓足劲一吹,悠扬“咪咪”声就在耳边响起。吹技好的,长的,短的,粗的,细的全含在嘴里都能吹响,一个人就是一个交响乐队。声音高低粗细一齐响,那个得意的样子,不亚于打了胜仗的小公鸡。最有趣的是小伙伴们每年都要举行的“咪咪”大合奏,不分男女组,也不分粗细组,十几个人一起吹,互相较劲吹。低沉的,高昂的,尖细的,婉转的交织在一起,就连地里干活的大人们,也会停下手中活,欣赏一番。孩子们吹着,笑着,嬉戏着。吹“咪咪”的兴趣不一会就烟消云散。不知不觉中,“咪咪”滑到小路上,田野里.....每当春夏之交,我总会想起这声声柳笛。 4.蔓菁情 咱们河套人有一句口头禅:“说书离不开员外,吃饭离不开咸菜。”这制作咸菜的主要原料,就是蔓菁。蔓菁,在过去,是河套人的主要菜种。它不占地,不争肥,好地赖地都可以种。收割小麦后,及时施肥灌水,地皮刚发白,就要及时播种。种蔓菁有讲究,因为是秋菜,赶农时很重要。立秋前必须种下,一过立秋再种,误了农时,产量和品质都不好。更有这么一种说法,上午和下午播种的蔓菁都有区别。在我的记忆里,种曼菁有三抢:小麦刚刚成熟,河里来了淌菜水,水期极短,不到一星期。准备种蔓菁的小麦地必须早收割,“麦割花红蛋”不影响产量。麦子如果来不及上场,就把麦子捆好齐齐地码在地边,水一来就淌。这是第一抢淌水。收割了麦子的地,肥力下降,必须补充肥料,首选肥是农家肥。在麦子收割之前,家家户户都把农家肥翻腾了几遍,沤的熟透。小麦一割倒,不分昼夜往麦地里送肥。大集体时没有车,全靠肩膀担。父亲白天给生产队割麦子,晚上往自留地蔓菁地里担肥。我看着父亲太累了,也要求一起担。可父亲不让,怕我第二天上学误了功课。第二天中午放学后,吃过了午饭,父亲还在往蔓菁地里担肥。在我的我坚决要求下,父亲同意我担几担肥料试试。麦收时节,正是河套最闷热的高温期。扁担一上肩膀,就往肉里钻,生疼生疼的让人咬紧牙。刚刚走了几步汗就像瀑布从头上往下泻,汗水迷糊住了眼,眼前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汗水流入眼睛里,憋麻发焖,说不上的难受。更要命的是天气闷热人不好呼吸,再加上肩膀负重,心跳得几乎要从口里奔出来,大口大口的喘气也不管用。可父亲要把二亩多自留地全担上肥,难哪!现在说给小孙孙听,她摇头不相信。这是第二抢施肥。这种蔓菁更要命,二亩多地,全靠用铁锹来翻,而且必须在三天内翻过地,种上蔓菁。生产队有犁给耕,可轮不上。不分昼夜,先给军烈属,再给贫下中农,咱家虽然不是地主富农,可父亲当过伪警察【起义人员】,有历史问题,连门儿也没有。只好全家总动员,晚上翻地。父亲母亲和我三个人,母亲早早烙好了大烙饼,熬好了酸稀粥,全放在地头。晚上翻地,气温下降,比较凉爽,一开始还行。时间长了,眼皮上下打架,纠缠在一起,咋么也睁不开,胳膊酸麻腿发僵。口渴的冒火,可喝不下水。胃里空的发荒,吃不下饭。父亲看着我的样子,摇了摇头,叹了口气:“回去吧,明天还要上学。”这是第三抢播种。辛辛苦苦种上了的蔓菁自然长势喜人,一年的就饭的烂腌菜有了保障。蔓菁下来煮的喂猪,猪吃蔓菁肯上膘,一年的油水有了保障。六七十年代,“糠菜半年粮。”尤其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生产队打不出粮食,一亩上等地最多打三百多斤,下等地也就是打一二百斤粮食,最好的生产队每个社员分380斤口粮。刨去以工带粮,马铃薯折扣粮等等,到手的口粮300斤左右。那时讲“阶级斗争为纲,”“备战备荒”,把好的粮食全部卖给了国家粮库,下风头,秕次的粮食才给社员分口粮。粮食不够吃,更显得的菜的重要。幸好每人分了三分自留地补充不足,我们家弟兄姊妹七个,全在学校读书,这二亩七分地,全靠父母亲起早贪黑,才勉强度日。蔓菁有几种吃法,焖小米饭时,将蔓菁洗净削皮切成手指粗细的长条,再加切马铃薯一起下锅,水开后,再下米,不然,蔓菁容易夹生,口感不好。这蔓菁和马铃薯混合米饭,最容易饱肚,特别适应“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家庭。米饭不多,蔓菁条子管够,三五碗喧肚皮。最好的吃法是晚上这顿饭,母亲把腌好的蔓菁擦成了丝丝,用凉水淘后放入盆里,再把马铃薯擦成丝丝,同时人锅,等锅开上几滚,把勺子里炼的冒烟的葱花胡麻油往锅里一拔“吱啦”一声,满院喷香,这菜汤灌大肚,直到饱嗝打响。时过境迁,转眼已经过去了三四十年,那种蔓菁的经历我还历历在目,不能忘记。古人说过,咬的菜根,百事可为。咱种过菜,常吃菜的人更知道生活的不容易,做人难的道理。在清香寡淡中,快快乐乐的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5蛤蟆声声
童年时的我,非常害怕蛤蟆。一是蛤蟆的长相丑陋,灰不溜秋,满身疙瘩,让人看了后非常恶心;二是蛤蟆鸣叫,总是在夜静人深的时候,声音洪亮还有点古古怪怪的,不由的联想起那些鬼怪的故事,更加胆战心寒。奶奶一听见蛤蟆的叫声,就会说:“地气通了,会响雷下雨了。”听见蛤蟆叫,就联想到电闪雷鸣的暴风骤雨,浑身起鸡皮疙瘩。长大进入了小学,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在书中的学习,才知道蛤蟆是人类的朋友,主要靠吃苍蝇蚊子生活。对蛤蟆的厌恶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可还是不愿意多看蛤蟆一眼,更不敢抓蛤蟆,只好远而敬之。我家的附近有二个天然的海子,每年开春是蛤蟆的地狱,却是孩子们的欢乐的天堂。我们一起捉鱼,捉蝌蚪玩。一些调皮的男孩子,选一支长长的柳木棍子,把一头削尖,对准水里的蛤蟆猛地扎下去,被刺中的蛤蟆在木棍上四爪不住地扑腾,伤口鲜血直流,追赶我们害怕蛤蟆的男孩子和女孩子。这种游戏,在家长和老师的干预下很快停止了。那个较小一个海子,每年夏天,水面上长着翠绿翠绿的芦苇,漂浮着一大团一大团水红花,一到中午,一些大人、小孩子们在海子里洗澡,不时传来一阵阵戏水的欢腾声。傍晚,风凉丝丝的,海边钓鱼的人点着几卷扎紧成一团的麦草,那麦草团上漫飘的清烟委婉地薰走了讨厌的蚊子。在芦苇叶下面,偶尔传出几声蛤蟆“呱、呱、呱”的叫声,还有公蛤蟆那“棍刮、棍刮、棍刮”的雄壮的求偶声。不过,由于岸上有人声,蛤蟆有点怕人,只是几只胆大的在叫。远方的野地里,传来了几声蛤蟆的叫声,海子边的蛤蟆也会发出几声回应,还会听到蛤蟆从芦苇丛中猛地扎到水里,发出 “扑通” 的一声。慢慢地,在清清凉凉的晚风中,蛤蟆的鸣叫便开始喧闹起来。先是听到远处的水面上,传来几声蛤蟆紧一声慢一声的叫声,然后就听到海子里的各个角落里都有了回应。开始时有些七零八落,不一会儿,便四处响应了,叫得此起彼落。再过了一会儿,野地里的蛤蟆叫声与海子里的蛤蟆叫声连成一片,大的,小的,雄壮的,老弱的,都叫唤起来,如同奏响一支交响曲。刚开始,似乎觉得它们是在乱糟糟地叫。仔细听去,原来却也是有序的。就像搞接力赛一样,这边的蛤蟆声刚停,那边的又响起来,再一路传递过去。下一轮回,则是先听到远方的蛤蟆叫声,再由远而近,逐渐传递到了离家不远的海子里。听它们那依次传来的叫声,真的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沸沸扬扬的表演一直延续下去,接力賽一直到午夜才罢休。月亮已从云堆里钻出来,亮晃晃地挂在中天上,地上有些亮晶晶的,原来,是草地上结露珠了。地上有些湿,有些凉人。只是那蛙声还在不紧不慢地叫着,这个夜深的时刻,正是它们晚会的最高潮,这个世界依旧热闹,不管劳累一天的人们睡觉了没有,这里是蛤蟆的天地。我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通过黑沉沉的窗户,看看外面那银线铺地的世界,耳边是蛙声一片。睡在炕上听蛤蟆的叫听的真切,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真的是无忧无虑,童年才是人生最快乐的时光。河套人有一句农谚:“听见蛤蟆叫,还不种豌豆呢。”我一直到现在,不完全明白这句农谚的含义,蛤蟆每年叫,豌豆每年照旧种。这也许就是生活,不管遇到什么不幸,怎么难,咱老百姓的日子还得照旧过。 6.无悔
红柳地里的花,开了一茬,又谢了一茬,流年也在这花开花谢中逍遥流淌。岁月的印记,犹如村头老柳树的年轮,掩盖不住时间的侵蚀,浸润了身体的每一个角落。爱恨情愁悲欢离合成了生命里不可缺少的养分,留下了每一个温馨的记忆。
我和老伴的爱情,只能在风风雨雨和苦苦甜甜中,方可寻得影踪。我是一个不说爱语,不懂浪漫的人,着实委屈了她。可老伴说,这样的浪漫,只待她来欣赏,这样的情怀,只有她能看懂。因为爱,所以懂得,因为懂得,所以幸福。这种幸福,在默默的无语中,在淡淡的一杯温开水中。
这也许就是缘分,命里注定,阴差阳错,却从此酝酿了一场爱的花雨。我们从小相识,是在一个生产大队里,我是六队,她们家七队。可俩家住在在一个自然村子里,相距不到300米。鸡犬之声相闻,儿童从小没有往来。因为我们家贫困,弟兄姊妹八个,六个弟兄,我是老大。农村有句格言:“找牛找马,不找老大。”我从小性格内向不爱多说话,书呆子一个,对小姑娘更不看一眼。妈妈担心地说:“四喜【我的乳名】将来找对象是个愁事。”
妈妈三十七岁那年,由于操劳过度,住进了旗医院,急需输血。那时,旗医院没有血库。乡亲们闻讯后,来了三十多人验血。其中就有她,现在的老伴。当时她才十八岁,二话没有说,挽起了胳膊就验血,结果血型符合,抽了近一千西西的血。妈妈病故以后,她每天来我家帮助已经七十多岁的奶奶做饭和料理家务。那时我还在高中读书,还有半年就要毕业。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天天见面谁都不说什么,默默无言相视一笑,更没有越过雷池一步。婚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关心呵护,而不是含情脉脉的耳鬓厮磨。在还没有搞清楚“爱”究竟是啥玩意的时候,在父亲和舅舅的主持下,高中一毕业,我们就早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礼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庄严而神圣的,应该是穿着洁白的婚纱,接受众人最诚挚的祝福,然后托着爱人的手,走上红地毯,互相不离不弃。可是,那时时兴骑自行车娶亲,娶上后绕村子一圈就回来了。这样的婚礼,是简单的,可在当时人们眼里是隆重的。更何况,本村村找成对象的不多,是一件新鲜事。
她撑起了家。我有五个弟弟,一个妹妹在念书。全家九口人的饭全靠她和奶奶做好。吃完饭收拾完碗筷还没有喘一口气,生产队队长就放开破嗓子喊社员上工。她还要为全家人的衣服鞋帽缝缝洗洗费心,可真难为了。她一向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得名。她愿意这样无怨无悔地跟着我吃苦,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多安慰她体贴她。
我爱写一些诗歌散文新闻通讯之类,在内蒙古日报,巴彦淖尔报,华北民兵,花雨,当代诗歌,文艺演唱等上发表了不少。可那时没有稿费,是个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虽然耽误了不少时间,妻子还是什么也不说,我认定的事,她默许,时时支持我,剥夺了我的爱好比打我还难受,这一点她心里最明白。她依选择了从夫,夫为先,成全我的的事业,也是她的心愿。1972年,黄天不负有心人,由于在报刊发表了不少作品,引起旗文化馆的注意,正好内蒙古军区在二郎山搞民兵军事演习,需要搞大型图片展览,文化馆领导黄积录推荐我到了旗武装部制作展览。在全区展览评比中,获得第一。我被留在巴彦淖尔军分区搞文字工作,在办理参军手续政治审查时,因我父亲参加过国民党警察这一历史问题而搁浅,回来当了教师。
我在学校里工作,妻子在家里的负担更重了。不安分的我又做了一件傻事,和学校越玉柱老师主办了苦菜花诗社,刊印了【苦菜花】油印月刊,又把多少时间耽误了,家里近三十亩承包地,靠妻子一人忙。连续办了十余年,发行56期。
在办苦菜花诗社期间,内蒙古日报渠成荫,巴彦淖尔文联杨若飞,贾成荫,杭锦后旗文联李广文,王富林等领导十分关心和支持。在内蒙古日报,巴彦淖尔报,花雨发表了特别报道,诗歌专版,几乎每一期的诗歌都会被内蒙古广播电台,巴彦淖尔广播电台,杭后广播电台的自办文艺节目采用。我连续多年被评为内蒙,巴盟,杭锦后旗文艺创作和新闻报道优秀通讯员。出席了各级的文代会和新闻报道会,参加了作协。
搞文艺创作和新闻报道费力不说,钱也投资进去不少,可妻子啥也不说。她看见我的作品在报刊上发表,在收音机里播出,在家里的小喇叭里播出,【1960到1990年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喇叭】笑得比我还甜。一个家,由夫妻孩子与父母共同组成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这才是一个温暖的家。
人的一生,微乎其微,仿佛是凡间的一粒尘,经不住世事的风雨。转瞬间人已经花甲,退休在家,本该哄哄孙子安享天伦之乐。不知神使鬼差,我把过去办苦菜花时放草稿的箱子,从农村往三道桥搬家时带来了,近几年写下的草稿也全部保留着,有一尺多高,不时翻开看看。我心里清楚,现在报刊杂志无纸办公,全部用电脑收发邮件,咱不会电脑。说实在的,我把电脑看的非常的神秘,不敢碰一指头。
1987年,我刚退休,雄心勃勃。看到电视剧发展快,开始写剧本。写了一部儿童科幻动画剧本,下了特别大的功夫成了稿,寄给中央电视台少儿部有了回音,让找赞助,是个天文数字,我没有办法找到赞助,无法采用。后来被推荐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百集儿童科幻电视剧剧本活动,入了围,获得奖。 2009年冬天,镇里免费办电脑学习班,我抱着看新鲜的心态去的。头二天考察,入了门,后八天认真的学,又和自学成才的巴彦淖尔报资深记者刘秉忠通了电话,受到了启发,决心学好电脑。
在学习电脑的同时,老伴看出来了我的心事,对我说:“咱们也买一台电脑,你看什么样?”当天我就联系好杭锦后旗三中电脑教师张宏帮助选购,第二天,老伴就陪我去陕坝买回来了一台联想电脑。有了电脑,我把过去写下的一千多首诗歌散文整理出来,全部发表在51空间,百度空间,虽然费力熬夜,不挣一分钱,总算了了一桩心事。2010年上半年,在巴彦淖尔报,巴彦淖尔晚报,杭后周报,齐鲁诗人,紫树藤,胡杨树,情感咖啡屋等报刊刊登了一百多首诗歌散文。
在互联网上给自己起了个网名:“河套 柳”。如果你有兴趣,打开电脑在百度里搜索“老干丫杈”四个字就可以看到,到时,别忘了给我多提点意见.我们风风雨雨四十年,无怨无悔的是孩子们都长大成人,都有自己的事业。老伴那种中国妇女仁爱和忍让的美德,成为了孩子们的榜样。
7.花。雨.酒
有雨,有花,更有风。秋意尚浅,秋雨连绵了几天,虽然看不见落叶凋零,可是番茄收获几近尾声,葵花开始成熟,玉米发了白,打籽葫芦和籽瓜也变成了金疙瘩亟待收获。无奈独遇这场绵绵秋雨,农民也只好躲在家里发发牢骚,任雨流满院,然后成了一条小河流到院外。我家院子里的西番莲,美人蕉开得正红火,在绵绵的细雨中更有一番韵味。我独自端杯,品尝着女儿买来的河套酒厂生产的苁蓉酒,好在阴雨天防寒去湿。几杯酒下肚,让我脸红耳热。看着窗外的雨,院子中间的花,心如潮水,感叹许多。秋风轻袭,柳枝轻柔荡漾,同时将思绪的水波激起,激起层层涟漪;秋雨绵绵,让怀念如柳,丝丝轻拂。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沉甸甸的季节。可她也有不如意的时候,比如这绵绵秋雨。时间长了,地里进不去四轮车,增加收秋的难度,籽瓜和打籽葫芦也会烂在地里,脱粒后葵花籽会发霉。是让人喜呢,还是忧?四季在变换,可风景依旧。看看我们人的一生,不要说也在四季变化。从幼儿呱呱坠地,到上学读书,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到人老珠黄步入黄泉。时光如水,黄河流水入大海;时光如云,一年四季在天空飘荡;时光如花,花开花落春又来。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可我们不要把愁字全部写在脸上。月有阴晴圆缺,人又何尝不是,不要孤独地数着自己悄然落下的眼泪,处处晾晒后悔。相信月亮永远是圆的。放弃了一次机会,这不是失败,相信柳暗花明又一村,天下处处知有音,别对谁的错谁的对那么认真,人无完人。 “爷爷,明天是晴天!”
8.温馨
温馨,犹如夏季清凉如水的夜晚;犹如秋季瓜果飘香的惬意;犹如冬季白雪暖屋里的一杯茶;犹如春季温温的气息在脚底上升的田野。温馨是一种感觉。它如鱼得水,如鸟翱翔。它只能做出来,不能说出来。花儿开的娇艳漂亮,不见得是温馨。人和人拥抱在一起,不见得是爱情。只有纯正和天然,才能显示出温馨的灵魂。温馨有时候还需要距离,近则过之,远则离之。只可会意,不可言传。正如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相同的俩片树叶。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人世间的最高亲情,是一种心灵上的契约。他们之间是靠心灵上的感受,而不是物化的举动。心与心相知.相亲.相和谐。无需表白,在大风大浪中保持稳定。反之,哪怕细小的风,也会动摇。我曾经对朋友说:“爱是一杯温开水。”这杯温开水就是温馨。每当我下班回来,出门回来,酒醉回来,相伴三十多年的老伴会默默地端来一杯温开水。天长日久,成为习惯。这这是一种默契,无语中透着温馨。我们之间不需要许偌,不需要海誓山盟,更不需要九十九朵玫瑰。一个眼神,一个笑意,哪怕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能会意。所以,我说温馨是一种氛围,在你和我的心灵之处。需要我们在和风细雨中慢慢地品读,品读欢乐;在疾风暴雨中细细地品读,品读成功的喜悦和风险。温馨,它是一部你和我一辈子也读不完的书。它丰富我们的生活,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它更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或女人。正如有人说过,心是一架琴。善于弹奏者,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俩颗心发出的声音产生和旋,产生共鸣,一缕颤抖的而又微软的旋音,也是温馨。人可以大爱大恨,轰轰烈烈。但人生更缺不了温馨。正如,有飞流瀑布,也不能缺少小桥流水。有了温馨,再苦涩的人生,再不如意的命运,也会如细雨无声般滋润我们的心田,给我们无可比拟的慰籍,生命和情感有了存在的依托。
9.“六虎”
刚解放那会儿,百废待兴。一乡除乡长,指导员,就是文书和财粮员,加起来拢共不过五六个人。人虽少,当时的事可不少,由于大家齐心协力,一个乡的各种工作,也就生龙活虎的干将起来了。
到了一九五六年扩大了乡的规模,乡党委也只有正付书记、组织部长、宣传委员、群众组织也只是有团委书记、妇联主任、农协主席, 也才增到六七人,乡政府相应配有正付乡长,下设少数几个委员会,乡长依靠这些委员会开展工作,委员会配备文书和民政、财粮、生产、武装、公安、农业、工业、商业助理或干事, 也就八九人左右。党委政府两套班子加起来只有十四五个人。政令畅通,纪律严明,世风日上。干部,能上能下,能官能民。党、政、武装、经济合为一体。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公社党委书记、公社主任、若干付职、武装部长、团委书记、妇联主任以外, 便是 “八大员”:农机管理员、畜牧管理员、水利管理员、农技推广员、林业管理员等,农村基层政府还是非常精干的。农村行实了“大包干”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组织体制也进行了改革。 历时三年的“撤社建乡”,“集体经济”名存实亡,实行了土地承包到户。由于乡镇机构和人员的迅速膨胀,以至失控,使得农民负担的问题不仅“浮出水面”,而且日益突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乡镇财政。
乡镇政府可将乡镇企业上缴的利润和管理费,各种集资和捐款收入以及各种罚款收入, 都作为乡镇政府的自筹收入, 这就为乡镇任意增设机构与人员, 乱征收 乱集资 乱罚款的“三乱”打开了方便之门。随着一系列“分权让利”趋向很强的改革措施以及“分灶吃饭”的财政包干政策的相继出台,各级政府和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利益关系,于是那些拥有国家权力又“分兵把守”农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的部门,便迅速成为既垄断权力有追求利益的行为主体。我们的干部一旦发展成为“特殊的利益”的阶层,与民争利的事就不可避免。
到了一九九0年,仅由国务院各部委下达文件可以向农民征收的各种项目高达“一百四十九项”的所谓的“三提五统”,再加上民办教师工资,盖学校等。那时在下而上形成干部吃喝风,农民如雪上加霜。近几年的“合乡并镇”,庙少了菩萨少,农民的负担自然轻。刚改革开放,农民手里稍微有了点钱,涉农的部门都把眼睛盯到农民的口袋里。
管理农电的,农民不给好处,停电要挟,办厂的不给增加电容量,被称为“电老虎。”供销社卖化肥的,没有好处农民买化肥难,被称为“肥老虎。”还有卖柴油的吃拿卡要的“油老虎。”管理灌溉的不送礼不按时供水的“水老虎”。甜菜收购站的不给甜头多扣杂的“糖老虎”。 不请吃饭就压等或不能及时卖上粮的粮站的“粮老虎”。这六只拦路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逐步失去了威力,有的倒求在农民头上。如果配合的好,被农民喂成了真正的肥油疙瘩“虎”。
现在农民免去农业税,种地还给补贴。孩子上学免去学费,书本费,住宿还有补贴,可以说日子好过了!
10.绿叶
树与叶,绿与风满载着我的希望,让绿色占据我的心田,我是一个木纳,没有细腻感情,不爱自我表现的人。没有捡过一片绿叶,也没有珍藏过一片绿叶。我喜欢绿叶儿,不比平常人少。独坐在河畔,静静地欣赏那些在风中摇曳的嫩枝绿叶儿,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我生长在河套农村,生命中随处可见的就是叶的嫩黄,叶的翠绿,叶的深绿,叶的深黄。一年四季,在叶子的颜色变化中,季节在交替变化。可我的最爱还是绿叶。绿色是一种精神,是生机勃勃的象征。它给人向上,奋斗拼搏的精神;它是满怀希望,孕育着成熟。绿色是一种幻想,是五彩缤纷的梦。摇荡在枝头的翠绿的叶,在清风细雨中,跌入我多情的浅浅的梦境中,往往不能自己。绿叶慢慢变黄飘落下来,会有一种流泪的感觉。片片枯黄的叶,在寒风里飘下落在地里,轻轻地诉说生命的失去痛苦。可我们如果明白,这是自然规律。绿叶找到了生命的港湾,大地妈妈宽广的胸怀让她安睡,化为一地肥泥,还给大地母亲,那是一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归宿。绿叶在嫩黄与青绿时,光滑柔嫩不正像活泼的河套少年,充满着生气和幻想;绿叶在深绿油绿时,突起的脉叶纹路不正像青壮年的河套汉子,显示着不屈和顽强。绿叶即便衰老落下,保持着她最后的自尊,以一片完整的叶的形状飘落,不伤害任何人。在四季中变化,我总看着那一棵棵绿叶摇曳的树。在那绿油油的树林里,那毛毛细雨,那缕缕的轻风,渲染出美丽的图画。
1975年深秋的一个傍晚,我教了一天书,连屁股也没有沾在炕沿上,就去地里往回拉葵花杆。一进门,老伴就告诉他一个最新消息,生产队里安排,东沙窝的五亩承包地,只留下三天的水期。
三天,要命呀!五亩地,光往回拉葵花杆,靠一辆半套车和一头老牛也是紧工呀。何况,还要把地翻了,淌上老秋水。
如果地里老秋水淌不上,明年不能种夏茬庄稼。再说,如果你不淌老秋水,其他邻近的人家地里一淌老秋水,把盐碱赶过来,自己的地会变成盐碱地,来年是颗粒无收!
问题的严重性,让我呆在那里,该死的沙窝地,每年就是这样,第一轮淌老秋水。
我把车上的葵花杆子卸下,给老牛喂上了料,因为在地里装葵花杆时,老牛已经吃的多半饱了,再一喂料,一喝水,肚子滚瓜溜圆。
看着老牛悠闲的反刍去了,我才想起自己下午三点半放学回家,只吃了俩块蒸饼,水没有喝一口。满嘴是西瓜发酵的滋味,说不出的难受。
我拍着老牛的屁股说道:“老伙计,我还不如你呀。”
我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把脸洗了一把,坐在沙发上。谁知二只眼皮上下打架,拼命地搅和在一起,恍恍惚惚地睡了过去.。老伴看着我如此狼狈的样子,心痛的摇了摇头,一个人喂完猪鸡,再烧火做饭,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
看着老伴忙碌的身影,我感到无比愧疚。
唉,难为她了!上地干活,孤鬼一人,收工回家,背草抱瓜。人吃的蔬菜,牛羊吃的草,都要一个人用车拉回来。
说起学校,更是让人哭笑不得,每个星期六下午,学生早早放学回家,学校一三五政治学习,二四六业务学习;放假了吧,还要参加函授学习15天。
看看老天爷,专门和你唱对台戏,好不容易遇上个星期天,偏偏来个大雨倾盆,或者沙尘暴遮天蔽日,啥也干不成。
老伴气恼地说:“唉,看来老天爷是专门给你放假的啦,老师好,为下了老天爷。咱们这人次糙,老天爷也跟你作对。”抱怨归抱怨,刺毛【讥讽】归刺毛,好不容易能坐在一起说几句话,自己也能沾光休息一下。
做好饭菜,快晚上十点,老伴推醒了我,高声叫道:“吃饭了,醒醒!”
我一个翻身,坐了起来,揉着朦胧的眼睛,嘴里问道:“几点了?”
“快十一点啦!”
“啊!,看我光顾自己睡觉,没有帮忙,夫人你辛苦啦。”
“ 行啦,不要卖片汤,哄人了,快吃吧。”
我和着身子,迷迷糊糊打了一个顿,一看手表,正是凌晨一点二十。
“啊呀,该起来了!”我命令自己。一个鹞子翻身坐了起来,怕影响老伴和孩子们睡觉,连电灯也不敢拉。
我走到牛圈,拉出来了老牛,再去一起搁套的邻居家把牛拉上,好去犁地。
到了邻居家,人家一听来牵牛,吓了一大跳,不到半夜呀。当他知道我去犁东沙窝地时,同情地说:“快去吧,就剩下你们一家的地啦,唉,可要把你忙坏了呀!”
当我牵着二头牛从自己的门前经过时,看到老伴站在门前。我含着心痛的泪水,“唉,”地一声叹息。
我吆喝着一对牛,一口气犁了二亩多地,超过了标准,老牛也开始罢工。
把犁的套解开,让老牛去吃草,上午邻居家还要犁地。我一看手表,凌晨四点五十,离天亮还有差不多还有二个小时。
离地二三里就是二个小海子,不时地传来不知道名字的水鸟的:“嘎--嘎--”的鸣叫声,在空旷的原野里传得好远,好洪亮,就像在跟前。虽然是深秋,还有不怕冷的昆虫在夜里觅食,沙枣树上的小鸟不时扑楞几下子翅膀,引起一阵骚动。
一对牛撒着欢,去吃草去了。地里有的是没有拉回的玉米秆,杂草。我没有精力去欣赏海子里水鸟的鸣叫,更没有去注意树上的鸟的骚动,散架的身体靠在地边一个高一点的地方,就要梦周公了。
正在这时,我前边不远处,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女人,在朦胧的月色下,妖妖身姿,飘然若仙,身上穿着雪白的衣服,衣服上银色的光点闪闪发亮,正急匆匆朝我走来。
我呼吸急促,头皮发麻,每一根都要竖立起来。人们早就传说,这里有女鬼。今天活该自己倒霉,遇上了!我正要站起来,只听女鬼发话了:“刘老师,你家的地犁完了,淌水也不?我家的地就要淌完了。”
多么熟悉的话音呀!再看看她熟悉的身体,不由得哎哟一声。我不好意思发作,把自己的学生当成女鬼的事。她叫梅雪,去年初中毕业,回家帮助体弱多病的父亲种地。刚才看到她身穿白衣,是身上被白霜覆盖,在月色下发出了银色的光点。一切都真相大白,我从梅雪手里交接过水,把田口子挖开,欢快的流水,哗哗哗朝刚犁开土壤里浇灌。
看着太阳就要出来,东边的红霞漫无边际,朝阳的几支光剑穿过远方的薄雾,大地的颜色清晰起来,又是一个艳阳天。
12.河套男人金不换
男人都是金子,主要是你如何去看待自己的男人。我有一个邻居,文化不高,本事不大,可娶了个聪明的媳妇。刚开始进城打工,一个月挣1000多元,媳妇不嫌少,给了他一朵“花”,笑脸相迎;做买卖一个月倒赔了1000多,媳妇给他买上了“马”,去参加电脑创业学习班;当买卖有了利润时,媳妇给了他一个“吻”,全力支持,再接再厉。就这样打拼了三五年,事业有了成效,日子过得锦上添花。
也有一些女人,对自己的男人采取“消费”行为。事无巨细,全靠男人。男人是保姆,男人是采购员,男人是出气筒......,每月工资全部买了高档服装,到娱乐城消费掉,成了月光族。天长日久,男人不是被磨成一块永远温不暖的,没有棱角的卵石,就是男人不可忍受,爆发出潜力,成了新一代“超人”。然而,女人呢,青春不再,孩子缠身,没有存款,迅速贬值,地位下降。如果老公红杏出墙,成了别人的老公,再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我要对你们说:男人都是金子 。投资婚姻,金子会闪闪发光。消费婚姻,金子会冰消雪溶。
婚姻是理财,投资比消费好,只有这样,家里才会深深地印下坚强的男人脚印.每个男人都有顽强拼搏的精神,这是男人的本性.可在女人面前,这种本性往往是俩种极端:一种是为红颜连命都可以拼;一种是为红颜忍辱负重服服帖帖。
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男人活着就应该承担起所有属于自己的职责,面对严峻的挑战不退缩。男人是天,男人是厚重的山。
我说,男人是金,他们有着大风吹不跨的意志,他们有着被雷雨击不倒的信念。看看我们的父辈,走西口来到了河套。一条扁担,俩只箩筐开发河套。他们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手上长满了老茧。他们的一生善良,淳朴憨厚,赚钱娶媳妇,最后又要养家糊口,就这样代代相传,河套人才生养不息,成了天下闻名的米粮川。
对生活不斤斤计较,不怨天尤人,可处处充满着火热情和力量。博大的胸怀让人欣慰,让人感慨.对于幸福不乞求完美,这就是比金子还贵重的河套男人。
男人是金,因为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家里有了男人,才是一个完美的家,温暖的家。
喧嚣的白日远去,如墨的夜色渐渐贴近窗台。我望着窗外的灯光星星点点,渐渐地一个又个熄灭。我的心境在此刻淡定如水,独自在电脑前敲击键盘,浏览新闻,看世界风云。夜读的习惯由来已久,已成喜好。过去是扭亮台灯,喝着老伴泡好的热茶,然后抱一本厚厚的书来读,现在是在电脑前。刚开始,也不习惯,心境也不一样。时间长了,反而更加怀念过去的夜读,那更有一番滋味。如果遇到有月亮的日子,皓月映着淡蓝色的纱窗,轻轻的夜风抚摸着窗纱,柔和的和仙境一般。偶尔,有几个小生灵扑打着窗纱,有的拼命猛撞,气势汹汹,几下过去,摔下窗台;有的嗡嗡嘤嘤,和风细雨,忽远忽近,用尽了心机;还有的干脆伏在窗纱上,以静制动,让我遐想,我们人世间不正是这样吗,一旦吹灯拔蜡,悲哀啊!在没头没脑的遐想中,我正好小歇一会儿。静静的夜里读书,早春会送来冰雪泥土消融的清新,让我们感受土地的恩惠;初夏会送来沙枣花开的浓香,让我们感受亲情友情的温馨;深秋会送来瓜果成熟的鲜香让我们感受丰收的喜悦;隆冬腊月,雪打窗纱沙---沙---沙,是一首美妙的乐曲,让我们感受生活的情趣。一本书,一盏灯,一杯茶,一个伏案夜读的人。
14.糊里糊涂
看看街上的红男绿女,熙熙攘攘。听听耳边的话语,南腔北调。芸芸众生,有的哭有的笑,也许这就是人生。有一对老夫妻,相处的和谐默契。我问及秘密所在,他们笑而不答,追问再三,答曰:糊里糊涂。
有一件事,说起来过去半个世纪,如果不是糊里糊涂,那后果......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老年男子正年轻时,偷偷外出倒腾小买卖,手里有了几个钱,日子自然宽裕一些。有一天深夜,从火车站领回一个年轻的小媳妇,那时候农村住房是一盘大坑,全家老少晚上睡在一个炕上,年轻小媳妇自然也和他们睡在一起。半夜年轻女子起来方便,发现和自己和儿子相隔的小媳妇竟然睡在自己的丈夫身边。她“腾”的一下子火气爆发,但是一看,这个年轻媳妇衣服没有宽衣解带,她强忍火气,屏住呼吸全神贯注着看好戏,一夜没有睡觉,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生。第二天,年轻女人还是醋意加敌意,不理自己的丈夫。丈夫偷偷的把妻子拉到一边,让问问这个年轻的小媳妇愿意不愿意在这里安家,把小媳妇介绍给已经三十出头的大舅子。
原来,这个年轻的小媳妇是甘肃民勤县人,丈夫已经故去了,也没有孩子,坐火车逃荒来到了头道桥火车站,兜里没有钱,又渴又饿几乎要昏迷了,求好心人收留她。看到这种情况,年轻的小伙子二话没说,从背包里摸出一个糠菜饼子递给她,年轻小媳妇吃过后感恩的目光望着小伙子,糊里糊涂地跟着年轻的小伙子回到了小伙子的家。
原来是这么个意思,感动的年轻女子差点咬掉丈夫的耳朵,笑脸比蜜还甜,这是天大的好事啊。哥哥三十多岁了还没有媳妇,由于家里贫穷,又老实巴交,爸爸妈妈因为哥哥的婚事快哭瞎眼,愁白了头。现在,天上掉下个媳妇,口里念阿弥陀佛。年轻女子的父母知道后感激的眼泪都流下来了,直夸女婿是个“好好”,小媳妇见大舅子老实巴交,是个过日子的人,也爽快地同意了婚事。是杂交品种优势还是大舅子媳妇勤奋持家,家里里里外外滴水不漏,二个儿子全部考上了名牌大学,让村里的羡慕了好一阵子,这是后话。
老妇人说起此事,更是风趣,眼睛看见闭上了,耳朵听见捂住了,糊里糊涂过去了。现在说起那晚上的事,大舅子媳妇说:糊里糊涂的跟着来,糊里糊涂的挨着姐夫睡,糊里糊涂的嫁了人。
是啊,有多少事虽然眼睛看见,甚至耳朵听见,但不见得是事实,往往是风马牛不相及。
多一点糊里糊涂,就多一点和谐。
15.老房子
每年都要回几趟乡下,不仅要看永远留在那里的父母亲,看望乡下的弟兄,还要看令我魂牵梦萦的老房子。我家的老房子在我搬走的第二天,一个姓杨的大夫就借住进去了。
今年的清明节,我和老伴带了孩子们又一次回到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站在路边,我又看到了那所熟悉的老房子。绿树环绕着周围,一溜白杨都有碗口粗了。我带着无限的思念,往事如烟,萦绕心间。
河套的春天是暖暖的,她来的早。菜园里的大葱和韭菜早早地就发了芽;桃树,杏树梨树相约着前前后后都开了花,蜜蜂飞舞,花雨纷纷。春雨也赶来凑热闹,细细的雨下得正是时候。已经发了芽的小麦一夜间冲出了地面,和春雨嬉戏。
夏天的到来,老房子更是满院碧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褪去了花蕾的果树上,挂满了青绿的小果果,一嘟噜,一串一串的压弯了枝头。你可别高兴的太早了,需要马上疏果,把那些小一些的,有病虫害的,发育不好的剪掉。这样,果树才会避免大小年结果,保证秋天果实大,品质好。当然,消灭病虫害,施肥除草,疏枝整形,环环紧扣,一点也不能偷懒。
父辈和我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祖辈辈侍弄庄稼,庄稼才是命根子。有时,把庄稼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要重要。
老伴喜欢种花,她总是把大出奇奇,粉冠冠,牵牛牛等不同的花种撒在地边,果树正茂的的季节,也是花开最疯的时候,那高高大大的大出奇奇,爬满院墙支架的牵牛花、娇嫣的粉冠冠,尽情地绽放出五颜六色的花。那时候,花和老房子融在了一起,真是一幅花中有房,房满花香,有声有色又有香绝美的立体图画。
菜园地里的蔬菜应有尽有。最早吃上的是西葫芦和五月鲜豆角,旁边是几株茂盛的黄花菜,每到傍晚的时候,都会有淡淡的黄花盛开,采摘黄花菜花朵后,晒干后黄花是做汤的好料。最北边向阳两畦韭菜已经割过三四茬,红的辣椒却像一个个红灯笼似的,紫茄子一个个黑着脸,好像抱怨你摘的迟了。一个个又红又大的西红柿每天可以摘半脸盆,吃不完送没有菜的邻居。搭好支架上缠绕着浓密的豆角秧,成了绿色的挡风墙。红的绿色的面葫芦,沿着支架爬上了房。
河套的秋天是个成熟的季节,人们的脸上透着金黄色的喜悦。老房子的葡萄熟了,我总要顺手摘下几颗,放到嘴里品尝。那个丝丝的甜中夹着酸,让你吃不够。院子里堆满了葵花头,有时候放不下我和老伴就把葵花头吊到房顶上。那时候没有葵花脱粒机,收割后的葵花头全靠棒槌打。一到晚上,全村子社员都在捶葵花头。噼哩哗啦如雨点一样,连成一片,成了河套人现在说道起来的佳话。
冬天的老房子最温暖的,我顶着寒风中从学校下班回来,迎面扑来的是满屋子的热气,老伴的一杯浓浓的茶,热腾腾的饭菜让我狼吞虎咽,把一身疲劳消除,忘却了烦恼和不快。最让人高兴的是孩子们又得了奖,屋子里的笑声惊得屋檐下的麻雀扑楞楞飞了。 再见,老房子。
16.财如流水
《红柳梦》里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我对此歌有不同意见,应该再加上一句:可把儿孙害苦了!你不信?我给你讲二个我亲眼见,亲耳听现代大活人的故事。财如流水,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一气糊了墙围子
我们村有一个从甘肃民勤逃难来的老人,全家人给地主揽长工打短工苦苦度日,勉强活命。幸亏解放了,穷人翻身做了主人,分到了土地农具,还有一头四岁岁耕牛, 日子越过越红火。大儿子娶媳妇,全家人喜气洋洋准备好好的办婚事。请来了三姑舅二俩姨,村子里的邻居。当时刚解放,信息不灵通,旧政府的伪钞票还在流通,收礼金也是伪钞。没有过几天,新中国发行了人民币,伪钞全部作废,人民币开始流通。花花绿绿的一大堆伪钞转眼间成了废纸,气得老人家大病了一场,把伪钞全部糊了墙围子。为了给老汉看病,差点卖了耕牛。
三把铁锁锁住了骨肉情
解放前三道桥有一个非常聪明,而且能赶上潮流的商人,暂时就叫做老敏吧。快解放时,别人卖货为了方便专门要钞票,他想方设法收现大洋,铜元等。解放后,伪钞全部作废,成了废纸,他的现大洋和铜元随着时代变迁升值很大,可以兑换人民币。文化大革命时期,有人揭发他有现大洋等硬货被抄家,老敏跑到北京中央文革小组告状,一本【文化大革命十六条】盖了中央文革小组大红公章,向造反派要回了全部被抄硬货。消息不胫而走,为了少惹麻烦,从三道桥搬家到外地居住。老敏去世后不久,妻子也去世。二个儿子不去料理母亲后事,而是守住地下放的母亲的大红躺柜.聪明的邻居看出来了原因,一个红躺柜锁了三把铁锁,三人同时开才能打开柜.料理完母亲的后事,打开一看,现大洋一块也没有了,弟兄俩互相猜疑,官司打到了巴盟中级人民法院,也没有结果,从此,弟兄俩不再来往.这正是:三把铁锁,锁住了骨肉情.
钱天生就有水的流动性质,从你我的手里流到银行。银行里的钞票从这个窗口流进去,又从另一个窗口流出去.钱的蒸发在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候:今天100元的股票,明天成了50元,一平米几百元的楼房,不知不觉中涨到了几千元.存在银行里的钱今天买一袋白面,明天只能买个饼子.....
就算是钱到了你的存折上,房子,汽车归到了你的名字下,也不会也不可能恒久地占有.钱在浩瀚的时空里流来流去,靠勤劳节俭致富的:“净水”还“富不过三代”,那些“灰色收入”,“昧良心钱”我想来得快,去得也快,甚至贻害后代几辈子。
刘文忠: 1951年6月18人出。本科,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0篇,百万余字,选入多种文集,著有长篇小说《红柳》三部曲,诗集《点亮心灯》10余部,苦菜花杂志主编。
主要作品 1969年开始,在《中国社区》《中国火炬》《中国黄河》《文学报》《内蒙古日报》《草原》《巴彦淖尔报》《乌海日报》及新浪、美国中文网、半壁江、51博客、中国诗歌网、中国文学网、中国散文网、一起写等发表作品1000余篇100余万字。80万字的电子长篇小说《红柳》三部曲。诗集《点亮心灯》《苦菜花》《紫风铃》《犁梦》《杨家河畔》《冰玫瑰》《五彩林荫》《碧水琴弦》《河套新民歌》《一千个理由》等10多部。2010年散文《解读温馨、柳哨情深》入选《情感咖啡屋.》 群言出版社。 2011年《偷秋》入选《网与人生》大众出版社。2015年《情暖梦真》入选《草原人与中国梦》.远方出版社.2009年诗歌《季候》入选《最浪漫的诗歌.》北京出版社。2017年庆祝内蒙古成立70周年纪实小说《烽火总排干》、纪实文学《我眼里的刘光子》、诗歌《刘文忠的诗》等10篇作品入选《巴彦淖尔优秀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集》(远方出版社),律诗《川字茶》入选内蒙古《赛怒呼和浩特》等文集。2018年《草原的梦》等5首现代诗入选《长河流韵》团结出版社。
1983—1993年,在学校期间与越玉柱合办苦菜花诗社任主编,油印《苦菜花》诗刊,发行56期,在内蒙古西部引起一定反响,著名作家墨予、刘秉忠、刘玉琴、王惠民等都是诗社成员。2010年,又在互联网合办《苦菜花》电子期刊,担任主编,发行36期。
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台、巴彦淖尔报、内蒙古关心下一代等媒体优秀通讯员。
获奖情况 1998年3月科幻动画剧本《绿鹰》获上海科技委员会、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科普协会举办的《百集科幻动画片》入围奖。2012年,《杨家河畔》获杭锦后旗政府文学奖。2015年8月10日,《好家风、家训》获乌海文明办、妇联、文联等举办的“赛家风、书家书、忆家训”征文最美家风故事奖。2011年12月获北京新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举办网络文学大赛现代诗《被风叫醒的梦》爱情诗二等奖。2016年,报告文学《晨趣图》获内蒙古妇联、网络信息办、内蒙古共青团、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等举办的“中国梦。尽责。---圆梦。梦想进行时”征文三等奖.2016年9月《妈妈请吃棉花糖》获海勃湾宣传部、文明办、共青团、妇联举办的“我爱海勃湾优秀童谣大赛”二等奖。2017年,《林荫群芳谱:马莉娅和她的姐妹们》获内蒙古妇联、内蒙古物互联网信息办、内蒙古总工会、内蒙古网络文化协会等举办的“喜迎十九大,争做北疆好网民”征文优秀奖。2017年,现代诗《草原的梦》获泸州老窖国际现代诗“诗意浓香”全球有奖征集大赛入围奖。2018年,现代诗《冰玫瑰》获中国诗人、当代诗人、九子岩风景区、青阳县旅游开发公司“魅力朱备”第二届乡村沐野节”现代诗优秀奖。2019年“兰亭杯”全国诗词书画大赛现代诗《阴山岩画》获佳作奖。
联系地址:内蒙古乌海林荫街道幸福新村南区19-6-102刘文忠 邮编016000
电话:13734739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