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端午情思
农历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流传多少年了,我已无法考据。
河套的端午节是不赛龙舟、也不吃粽子,因为这里根本没有这两件物品。我只能够在电视上看,过过眼瘾。
没有龙舟和粽子,河套的端午节也是会很热闹的。
我小的时候,饿鬼投胎,总觉得吃不饱,糠菜半年粮一点儿也不夸张。
爸爸前三天就把做凉糕的软糯的黍子加工成黄米,如果过了十天半月,成了旧米,就不会那么筋道。
端午节这一天,我前十天就惦记上了。
成为舌尖上的美食,心生期待,欢呼雀跃。
我兄弟姊妹几个还要做贡献,首先是餐桌上鸡蛋不见了,妈妈送给供销社换白糖。
过完春节,我兄弟姊妹几个积攒的破烂,烂鞋底、碎玻璃、油瓶子、废麻绳头,都要交给妈妈到三道桥供销社卖,凑钱买白糖和红枣。
能够为家里做贡献我们格外高兴,总觉得那时候的白糖特别甜。
我们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有了自己的儿和女。才知道“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百善孝为先”,父母老了走了,我们也年过花甲。
每到端午节,到了我这个岁数,更加思念父母和亲人。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那个时候的父母亲,为什么让我们“经济独立”。
自己检破烂,卖钱赶交流买馅饼吃。红领巾旧了,自己花钱买。作业本用完了,自己买。
家里面有重大活动如过春节、清明节、中秋节,我们力所能及做贡献。
长大了我们兄弟姊妹个个孝顺老人,兄弟和睦,礼让别人。都能够自食其力和经济独立,艰难困苦都会坦然面对,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1970年农历八月十七,37岁的母亲病故,留下5个弟弟俩个妹妹,最小的才2周岁。
老父亲没有再娶,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把我们都拉扯大,都有住房,娶妻生子,都成家立业,还让五弟刘文武读了内蒙古大学,我是老大,初中毕业,赶上全国停止高考,后来函授了大学本科。
五弟成了深圳著名律师,其他兄弟姊妹都上了中学,因为中小学大都停学,学校不上文化课,每天学工学农。
老父亲为了孩子的出路,一夜白了头。二弟学了毛毡匠,三弟和四弟学了木匠。
就是在最困难的年代,老父亲提前准备,过端午都能够吃上凉糕,真正不容易呀。
有不少的村民,都把端午节忘了似的,因为买不回糖和糕米。
这还要感谢我的奶奶,那个时候她老人家还健在。妻子管瑞英,和我一起照顾这一大家子。
因为生产队分柴草、饲料地、自留树等都是按户分。
最要命的就是冬天取暖的200斤乌达烟,也是按户分,就是有钱也买不到。
二弟文成、三弟文和、四弟文平都是头一年冬天娶过媳妇,春节过后,父亲就让他们分家单独过日子。
河套端午节有着许多的讲究和淳朴的民风。
头一年的外嫁的姑娘,头一天都要把女婿带回娘家“躲端午”,岳父和丈母娘更要做好准备,款待贵宾,“女婿上门,鸡鸡头痛”河套民谣至今还在流传。
前一天下午,把凉糕做好,摊在擀面板上。在上面整齐地挤压进在锅里煮过红枣,有时候撒上一把葡萄干点缀,那就是奢侈的了。
端午节那天,太阳没有出来,天蒙蒙亮的时候,孩子们就起来了,去掏艾草,每人一大箩筐,还要折几根拇指粗细的柳枝,放在窗台上和门两边。
艾草都摆在窗台上,厚厚的一层。干燥后当药材用,针灸,熬汤治疗风湿病、腿脚痛等。
把半干艾草分成三股,编成长长的缏子,秋天点燃驱赶蚊子。
太阳一出来,我们都回来家,肚子早已咕咕叫,那盼望了一年的凉糕那能不香不甜吗?
现在进了城,凉糕成了家常便饭。
端午节那天,我还是吩咐老伴做一锅凉糕,米是南方精糯米,红枣和葡萄干是新疆的。
我赶早出去挖几株艾草回来,放在窗台上看几眼。
不到中午,老妻会把它丢进门前垃圾桶。
看着这艾草,想起了小时候的农村,那赏心悦目的风景。
自己亲手掏的艾草细细地嗅几下,已经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