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河间找小姐上门保健按摩特殊服务 ... //www.sinovision.net/?1223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上门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保健按摩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小姐服务电话》【微信:386654664】《 ...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文忠散文《素味平生》九

已有 826 次阅读2019-1-21 20:24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刘文忠散文《素味平生》九

1.托梦母亲

 

我只想,托一个温暖的梦,把我深深的怀念和虔诚的祝愿送给母亲。
  ——题记
  走进农历八月,阳光仍然酷热,陕坝街上到处灰蒙蒙的。在匆匆忙忙的人群中,我漫无目的的地走着。大脑里轰响着大夫口里冷冰冰的三个字:做手术!
  母亲对我们的爱,绵绵不绝,却从不求回报,她时时刻刻牵挂着我们。母亲对儿女的情感,比山高比海深。这绵长的爱意,无尽的牵挂难道真的要失去吗?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可说不出口。我甚至想,在人群中出现一个神仙,拿我的生命和母亲对半分,或者全部换给母亲,我也心甘情愿。或许感动上苍,有了救命的灵芝,妈妈康复了。在燥热的风中,大脑里沸腾着挥之不去的幻想和最诚挚的祝福。
  我们不能没有母亲,弟兄六个,最小的六弟才四岁,五弟六岁……一个比一个大二岁。我虚岁二十,最大的妹妹十八,家里还有体弱多病的七十多岁的奶奶,四十刚出头的父亲......我不敢往下想。
  此时,我亲爱的母亲正躺在杭锦后旗医院的病床上,那样憔悴,那样无助,我的心就隐隐作痛。看着母亲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看着二十多天前还健康平安的母亲,在短短的时间里,因为阿咪巴细菌痢疾病的日益严重,已经卧床不起了,我心如刀割。我却是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天天往医院跑,只能天天带着新的希望守在母亲的身边,只能天天寄望于医生,只能天天盼望着奇迹的出现。谁知,医生发现母亲大肠穿孔,急需手术治疗。
  那是二个月前,母亲忽然上吐下泻,小村的土大夫说是暑热感冒,治疗了一个星期不见效果。又到了公社的卫生院治疗,还不见好转才转到旗医院。刚到旗医院,还能下地。那时是1970年,文化大革命后期,医院里的年轻的大夫忙着造反夺权,年级大的老大夫大都有历史问题靠边站,有时候一天也看不到大夫的影子。那天,母亲突然把她的头轻轻地垂了下来,双眼紧紧地闭着。我叫她,她像是听不见一样,没有一丝回应。她仿佛是睡着了,双目紧闭,还是那样的安静,那样的娴雅。我双手颤抖着,我想用力摇醒她,声嘶力竭的喊大夫。大夫来了,经过抢救,母亲醒过来了。年轻的大夫没有办法,又把靠边站的老大夫请来,经过会诊得出结果:大肠穿孔结合性腹膜炎,需要做手术。老大夫摇了摇头走了,顿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恐惧,仿佛这时已然来到了世界末日。当时的我,思想在片刻间便停顿了,我轻轻地摇了摇母亲,母亲惨淡的一笑:没有什么,你们别担心,我会好的。说完,已经有气无力,慢慢地闭上眼睛休息。我的恐惧感越来越强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握着妈妈的手,强忍着没有让泪水流下来说:妈妈,你要挺住啊!
  那一刻,无边无际的恐惧,无边无际的黑暗涌向了我,我只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空的。我半跪在她的面前,孤独无助地呼唤着她。恍惚间,就像回到了童年,雷雨交加的晚上,我和小伙伴玩耍没有回来,狂风暴雨,雷电霹雳,让我害怕得怎么也找不着回家的路,是我亲爱的母亲,顶着风雨,步履艰难地寻我,狂风把她吹倒了,而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在雨中呼唤着我的名字,直到找到我。
  永远忘不了日日夜夜,是我亲爱的母亲,用她孱弱的身躯为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亲爱的母亲,揽着我们的双肩,给我温暖,叫我别害怕。哪怕是一小块玉米面窝头,也要留给儿女们,她喝菜汤时也带着笑。可现在,一直与我相依为命的母亲就会永远听不见我的呼唤;我再也没有了承欢膝下的机会;我多么害怕,上天会夺走我亲爱的母亲。我找到了老大夫,他告诉我:太迟了,手术的希望不太大,不过只有这最后一个治疗办法。做手术需要输血,医院没有血库,只有请乡亲们来救命。感谢乡亲们,知道母亲做手术急需要输血,有三十多位,立即骑自行车赶了四十多里路来到旗医院献血,我现在的老伴也在其中。血源有了保证,晚上开始手术,当打开腹腔,大肠穿孔多处。手术后第三天,母亲走完了她三十七岁的路程,带着千千万万的遗憾和不放心离开了我们。
  我们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我的生命中最最重要的那个人,有她,才有我幸福的家。母亲在,我才会坚强,我才会拥有幸福。
  母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朴实是本分,宽厚待人是根本,为这个九口之家耗尽了心血。让我们学好文化多读书,孝敬老人走正路。
  母亲都在为了这个家而毫无怨言地操劳,而她,却从没想到过要我们报答。
  母亲的善良,母亲的胸怀,会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我的心灵,照亮着我前进的路;又像潺潺小溪,川流不息,时刻流淌在我的生命中。
  如果上苍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会珍惜每一个和母亲相处的机会,我愿意为母亲做任何我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我愿意宠着母亲,就当母亲是孩子一般,让她的每一天都是母亲节。
  过去的时光不再回,母亲离开我们四十年了,每每想起她,就想起她躺在冰冷的病床上,承受着病痛的折磨,我却不能为她分担,我的心中充满了疼惜和愧疚。我发自肺腑的话,朋友,如果你的母亲还健在,好好孝顺母亲,让母亲平安健康,珍惜每一个可以孝顺母亲的机会。
  母亲节到了,我把幸福、快乐、平安、健康的祝福送给天下每一个母亲。把我心中无尽的祝愿,无尽的爱,无尽的温暖,悉数送给地下的母亲,祝她母亲节快乐!

 

2.读书的情缘


      人会老态龙钟,走向归宿;地会荒芜,杂草丛生;书不会老,也不会荒芜。钟情于书,青春不老,特别是心态不老。
    与书结缘,是一种极好的养生之道。亘古自今,以书为友者多能长寿。唐代的白居易老夫子活到80多岁,临终还握书不舍。陆游老夫子更有意思,晚年挥毫抒怀,高寿八十有五。近代的冰心老人,更是我们的榜样。
     我爱读书,可命运不济。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可偏偏落地农家。八岁念书,
十岁就会读书。可咱农村家贫困,妈妈从鸡屁股里抠出块二八毛的学费和五分钱一张白纸订一个新本本外,闲钱是没有一分。眼看着花花绿绿的小人书,没钱买,可咱有办法。下课了,只要有的同学看小人书,咱蹭过去看。特别是冬天,肚里没有油水,又吃不饱,透骨的冷,同学们挤在一起,一来蹭的看了书,二来暖和,一举两得。
    还有一个老刘的独门绝招,可以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过大年,捡响过麻雷【爆竹】残体。麻雷大多是用废旧书报卷成的,响过的残体,慢慢的剥开,就可以看了。虽然不成章节,可内容繁杂,毒草和香花并存,可当时也是饱了眼福,解了燃眉之急,日久天长,收益不少。剥开的一大堆烂纸,还可以烧火,大人也不反对。家里的生活慢慢的提 高,也能买一俩本书,和同学换着看。这样一来二去,中国古典名著,当代流行小说看了个遍。
      现在好了,书多了,人们不怎么爱看书了。还有看书的习惯从纸质书转向电子书的趋势。这也许是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必然。
    “书自心灵深处香,月从蜂峦缺处明。”与书结缘,看到春华秋实,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神话太空,唐宋乐舞,历史典籍都尽收眼底。
     细细的品味,越品越醇。它可以听历史脉搏的跳跃,嚼人生苦乐的缘由。虽不能悬壶济世,但不是一个庸人。

 

 3.妈妈的烧山药蛋

 

    走在街道上,随处可见卖烤红薯的小贩,一阵阵烤红薯的香甜气,立即勾起了我记忆中妈妈的烧山药蛋。

    小时候,正赶上人民公社大集体,糠菜半年粮,山药蛋也成了主粮。秋风凉草木枯,正是起挖山药蛋的季节。生产队派社员前面起挖,把山药蛋堆得像小山似的。起挖完一块地后,村子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下至五六岁的娃娃全部出动,到地里拾山药蛋。说是拾,实际上是挖。

    我当然也不会落在别人后头,有的人用小铁铲,循着挖过的山药蛋窝子,一窝子一窝子找,这样挖省力,挖出来的山药蛋完整,速度慢,可是数量少。

    我挖的时候用锄,沿着挖过的山药蛋窝子刨,不一会满头大汗,可拾到的山药蛋多,容易挖烂。

    生产队收获完山药蛋后,按人口分,按以工带粮分,如果还没有分完,再按户分。这样三分二分,我们家的院子里的山药蛋也变成了一座小山。

    妈妈把山药蛋细细的分成四等。头等的山药蛋是光滑无破损,无虫眼的,大一点的凉晒七八天后入菜窖,是准备今年冬天明年春天食用的;中等有虫眼,呲牙孬容易坏的,装在袋子里,准备现吃;不大不小和鸡蛋差不多的,光溜溜的,单独装在一个袋子里,准备烧着吃;小的像纽扣,还有的被风吹成了墨绿色的山药蛋是猪的饲料。

    山药蛋的吃法五花八门,煮粥做饭离不了。虽然米少,多放入山药蛋,面葫芦,黄萝卜,一煮一大锅,味道鲜美不说,主要是喧肚皮,能放开肚皮吃个打饱嗝。

   炒菜烩菜不管油肉多少,放入山药蛋一样可口入味。如果能够吃上一顿猪肉烩菜山药蛋粉条子,那是过年的佳肴。

   最难忘的是我十五六岁时,正好应了庄户人那句: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吃的多消化快。三四碗山药蛋和面葫芦汤汤下了肚,还望着锅底,还要吃二三个玉米面窝窝头垫底。

    尤其在寒冷的冬夜,生产队每天开会开到十点多,散会后我们半大小子和姑娘们还要排练文艺节目,一直折腾到十二点多。肚子里的那点汤汤水水早已摇筛光了,饿的前面的肚皮贴到后脊梁。

    爸爸早已睡下,妈妈还在煤油灯下做鞋。看见我一进门,她的头朝火炉子边一点微微一笑,我早已会意。扑到火炉子跟前,刨出已经烧得焦黄山药蛋,连吹带打,打后的烧山药蛋更面更沙。

有时候连皮也剥不净,狼吞虎咽,几个热乎乎的烧山药蛋下了肚,连梦也是甜的,是热的,那种慈爱,那种亲情,是无法用文字描述的。

    如今的河套人,做菜做饭离不开山药蛋,可它已经退出了主要角色。

    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妈妈的烧山药蛋,不仅饱肚,暖身,更暖心。

 

 4.童钓百趣

    儿时,我的家乡杭锦后旗三道桥沙罗圈。我家靠近小海子居住,钓鱼不用人教,眼睛看见的多了,自然就会钓鱼了。海子边的孩子,七八岁就是钓鱼的老手。

    我们的鱼钩不用花一分钱,妈妈的缝衣服针就是最理想的鱼钩。把煤油灯点燃了,缝衣针在灯头的火苗上烧红了,用老虎钳子一弯就成了。不过,最好向偏转一些,钓住了鱼不容易脱钩。线是母亲做纳鞋底的麻绳子,二根结在一起,就足够了。浮标更容易做,折一段妈妈缝锅盖的高粱秆秆,往俩边拴好鱼钩,中间把线拴好,鱼竿随便找一根长一点的柳木棍子或葵花秆子就行。鱼饵嘛,那就更容易了。到地里辦一棒青玉米就行,大板瓜子【鲫鱼】和红眼鱼最爱吃。如果没有,捉几个蚂蚱也行。

坐在海边,像模像样。海子边坐满了钓鱼的孩子,不管谁钓到了鱼,都要欢呼跳跃,钓到大一点的鱼,前来围观的小伙伴更多,更骄傲的像个大公鸡。

    那时候鱼真多,用不了三五分钟,浮标一头高一头低,或者不停的摆动,你千万不要心急往上摔钩,这是鱼在试探或者正在咬钩。如果一拉,鱼跑了。等一头猛地往下一沉,再摔钩,十有八九会钓住鱼。

    钓鱼主要是玩,住在海边的人家一般不会吃一二两重小鱼的,大多剁碎喂鸡喂猪。我们实在吵着要吃,妈妈挑肥的红眼鱼,开了肚去了肠子内脏,撒上盐,用泥包好在炉坑里烧上吃,那种滋味鲜美无比,淡淡的咸味中夹着香,最外面烧的干干的,一咬软圪劲软圪劲的,让人回味无穷.

    和父亲他们一起钓鱼那才带劲,才有趣。大人们钓鱼一般不让孩子跟着,主要是怕贪玩误了学习。我把作业做完,家里的活干完,经过妈妈的批准,才能跟着父亲去钓鱼。

    父亲他们钓鱼不用鱼竿,找一根十多米长的小拇指粗细的麻绳,一头拴上小碗大小的一块石头,一头拴在一寸多粗的木棍上。鱼钩是用自行车断了的旧辐条,磨尖弯成的。我看见父亲为了磨尖自行车辐条,一会儿在菜瓮上压的大石头上磨,一会儿在磨刀石上磨,最后用钢锉磨。有一天睡在半夜我醒来了,看见父亲还在磨鱼钩。

    有了鱼钩万事齐备只欠鱼饵,这鱼饵可不是什么贵重的饵料,是小蛤蟆儿子。好难找啊!父亲他们在地里干活时,腰里专门别一个装小蛤蟆的布袋袋,一发现蛤蟆儿子,如获至宝装在布袋袋里。

    太阳落山了,生产队收工了,我和父亲来到了小海子边。按三尺远近拴好一个鱼钩,一共拴六个。每一个鱼钩上挂一个小蛤蟆儿子,把有木棍的一头用劲擦入海底,有石头的一头父亲握在手中,用力一甩,落在了四五米深的海水里。在海子边上做一个暗号,第二天一清早来起钩。六只钩最少钓住二条大鲶鱼,每条三四斤。

    从水里往出拉鱼可得万分小心,鱼拼命往里游,把手中的绳子往长放;鱼没有挣扎的力气了,再轻轻地往外拉,反复好几次,鱼彻底没有劲了,慢慢的拉出来就不会脱钩。

    我看见奶奶是这样收拾鲶鱼的,把草木灰挖出来,擦鲶鱼身上的粘液,反复擦好几遍,直到鲶鱼身上黑皮发黄。

    这样打牙祭的机会不多,大多数是父亲抽空来到三道桥镇,和铁木社的职工私下换个锄头片子,镰刀之类。有一次还换回一张刨锄,挺好使唤的。

    卖鱼也没有人买,也不敢卖,怕割资本主义尾巴

现在人们的孩子没有我们那时幸运,大多数是住校,星期天下午又得到学校。虽然有那么几个钓鱼的孩子,新买的漂亮渔具,可钓不住几条鱼。还需要喂好窝子,把鱼儿吸引来,太麻烦了。围观的孩子更是少,趣味索然。

 

 5.葫芦粥香

    一进院子,就闻到一股久别的,幽幽的,淡淡的,,却沁人肺腑的香味。我循着味道走去,发现是老妻正在电饭锅里煮面葫芦粥。

    揭开锅盖,那金黄的面葫芦已经煮的发面,连粥也染成了金黄金黄的。温馨的味道,香中带着甜,深吸一口气,让人心旷神怡,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轻轻地闭上了眼,陶醉在这迷人的香气里。我的心,飘出了很远很远。

    多少年了过去了,在我的沙罗圈故乡,家家户户都有菜园地,房前屋后的地边拐角都种面葫芦,因为它最不费地,也不用施肥。在地边拐角种上面葫芦,蔓可以往墙上或柴草垛上爬。如果房边有附着物,面葫芦蔓可以爬上房顶。远远望去,一片碧绿。花开的季节,绿油油的大叶子之间,开着金黄的花。雌花开了,必须要用雄花配,雌花才能不朽长成葫芦。每天起床一睁眼,我就乐滋滋的去配雌花。

    到了深秋,面葫芦成熟了。扁圆的身子,红的葫芦,中间夹着绿色的条纹。墨绿墨绿的葫芦,浑身布满红黄的斑点。没有一点杂色的是绿的像碧玉,黄的像蜜瓜,红的像一团火......大的有七八斤,小的也有三四斤,如果是葫芦王,就要出十斤了。

    收获了的面葫芦都摆在窗台上,屋顶上晒太阳。面葫芦后熟后,风味更佳,更面更甜,做粥烩菜都是上品。

    由于面葫芦好种产量高,有极耐储藏,只要不被冻伤,可以储存到过年。在那个糠菜半年粮的年代,面葫芦是唱主角戏的。

    煮面葫芦粥是有讲究的,洗净去掉身上的疤痕,切成三角块,等锅里的水烧开了,与米,豇豆,马铃薯等同煮。煮粥时要记住秘诀:急火焖饭慢火粥,文火煮半个小时停火。盛起一碗,细细品尝,只觉的绵软甘甜,醇香满口。满腹的牢骚,尘世的不快都融入了粥中。

    葫芦,中医认为,性味甘、温,归脾、胃经,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脾虚气弱、营养不良、肺痈、水火烫伤。果胶能调节胃内食物的吸收速率,使糖类吸收减慢,可溶性纤维素能推迟胃内食物的排空,控制饭后血糖上升,因而葫芦有降糖降脂佳品之誉,患有糖尿病者,常取本品佐餐,不仅可以果腹,而且还可以降糖降脂。

    吃面葫芦粥,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哲理,吃出暖暖的乡情,吃出悠悠的自在.....

 

 

 

 

 

 

6.儿时乐


      我的村后的小海子是我们的天然游泳池。海子跟前,有一座大沙滩,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没有沙子了,只剩下中间的一块平坦坦的小岛,我们管它叫脚心疙梁。

原来的沙滩上,每当夏季来临的时候,乌龟出来在沙滩上下蛋,我们游泳后躺在热滚滚的黄绵沙沙上,眼睛望着蓝天白云,耳边是欢声笑语,那个惬意劲,真好!
  海子四周围,树木茂密,鸟语花香。那一棵棵河套老黑柳,穿天白杨树,枝叶茂盛。那时候,海子水清,鱼欢。在我们畅游的时候,有的小鱼,还会啃我们的脚后跟,逗我们玩。
  我家就靠着海子旁边,小的时候村子里没有井,村民们吃水也要到小海子里挑。村里的妇女,在这洗衣洗菜。
  记得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和小伙伴到小海子练游泳。挑选水清,水浅,水面柔和,水底没有沤泥的地方。刚开始有一点害怕,不敢下水,在小伙伴的引诱下,提心吊胆地下了水,过了两三次之后,就能自己玩,并且可以玩地很开心了。

学习游泳,最先学习“狗刨刨水”,简单易学,只要有力气就行。然后是“大调把”和“立水”;会了立水,可以在水里站立游泳,横穿一百多米宽的小海子。游泳的最高境界是会“死人水”,肚皮向上,面对蓝天,可以在水上睡觉休息。

学会了这些游泳技术,我们天天泡在海子了大人也不会担心,住在海子旁边人们,担心是多余的,也担心不过来。看着我们在水里,温驯得像一条娃娃鱼,两只手刨着水面,两只小脚,开心的扑打着水面,水花到处飘洒,或者把手摸到泥沙,和小伙伴打水仗;或者一个猛子扎到水底,比赛谁在水底时间长,游的距离远。天热的时候,大人们也要来游泳,与我们一起玩,偶尔也打打水仗,大人们高兴,小孩们开心,满海子都是欢快的笑声。
      我们村子里有一个老家在河北白洋淀,叫刘保泽的人,精通水性,是我们的免费教练。除了教我们最常见几种游泳技术,还教会了我们一种叫:“打旋旋”的特技。面仰天,抱着双腿,成三角形状,腾出一只手旋转。

他说,如果在激流处,遇到漩涡,要用“打旋旋”水,被漩涡旋不到底,能保住生命。我虽然学会了,可是没有遇到漩涡。偶尔,在平静的水里自己旋转几下,玩个新鲜。
  当然,也有不愉快的时候,比如天气凉了,我们还有游泳的瘾,偷偷地来玩,被大人发现会打屁股的。因为村子里的一个孩子,在没有进入伏天就去游泳,受了寒,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拄上了拐杖。
  快乐的童年,就像这清幽幽的的水,永远风吹不干,雨流不满。海子边上的孩子们,有了娴熟的游泳技术,妈妈看到眼里,笑在脸上,因为她们放心多了。
  家乡的天然游泳池,岸柳点水,蜻蜓戏飞,有说不完的故事。

有笑有乐,让我们生活有声有色,让我们生活千姿百态,充满快乐与祥和。

 

 7.三哥哥


     爱唱山曲儿和二人台的三哥哥,官名叫刘喜,今年六十八了,是我们村二人台小剧团唱小生的。
       刘喜八字不好,生下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书只读到四年级,就因为家里贫困,给生产队放了马。
        刘喜人瘦小,可是腿脚勤快,只要村子里来了二人台小剧团演出,就负责给人家端茶倒水,上下跑的一溜风。演出结束后,领着演员到农户吃饭。
       刘喜从娘肚子里带来一副好嗓子,没有二年,个子也长的苗条了,人模样也秀气了,心还特别灵。
       山曲和二人台唱词听过二遍刘喜就会,如果有的演员因为有事不在,他还能临时顶一阵子。不要看年纪小,一点也不怯场,过门套路一点不差,把丝弦压的风雨不露。
       一来二去,刘喜成了村子里小剧团的台柱子,把二人台里的三哥哥演活了。人们不再叫他刘喜,都叫他三哥哥。
       山曲和二人台是土生土长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诗经。”它朴实无华,天籁自鸣,平中见奇,真情感人。
        它是山野草地,田间地头劳动人民心声的自然表露,又是内蒙古西部地区人民的社会历史,时代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一面镜子。有着悠久的现实性与传统性,伴随生活而来。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斗争中,用汗水和血泪浇灌出来的花朵。
       山曲二人台字字血,声声泪,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缩影,又是他们的集体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山曲二人台唱了多少年,多少代,三哥哥也说不清。有一首山曲里三哥哥是这样唱道:
       “朝朝唱,代代唱,也不知道唱死了多少老皇上。”
        二人台爬山调内容极为丰富,塞外地区的人生百态,,习俗风情,山川树木,鸟兽鱼虫,天文气象等全部纳入歌中。
      三哥哥脑子活泛,记性好。更可贵的是即兴发挥,有人戏称:“三哥哥调子多,紧唱慢唱一笸箩。”
      三哥哥自己在唱:“黄河水呀不断流,三哥哥我的曲儿不断头。”
      三哥哥有才,唱的家喻户晓。可是,三哥哥的遭遇是:“脱了毛的鹰鹞飞不高,花翎翎喜鹊落在大水濠。”
      每到冬季,三哥哥所在的小剧团为了配合政治运动,排演革命样板戏,到各个生产队演出,虽然冻的鼻青脸肿,脚上冻疮柳黄水,心里还是乐呵呵的。唱二人台的演员,是生产队的明星,受到人们的尊敬。
       三嫂嫂也是三哥哥唱山曲二人台唱回来的。演戏的无意,看戏的有心。
      三哥哥有个粉丝叫瑞丽,年满一十九岁,你看她是如何长相:
       大河畔上栽柳树,花衫衫耀的哥哥好眼雾。        小妹妹穿得一条红棉裤,好像一棵雨中的桃花花树。        珊瑚珠珠胳膊上绕,一见哥哥抿住小嘴嘴笑。       白鞋红花一点血,走路好比风搅雪。
    
        长腿云彩遮不住天, 马鬃鬃遮住毛眼眼。
      三哥哥是个楞头青,不知道女娃娃的心。三哥哥无论到那个村子演出,瑞丽就跟到哪里,不看别人的演出,双眼滴溜溜跟着三哥哥转。大队书记倒是看出了眉目,当面锣对面鼓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一说既好,成全了好事。
       三哥哥山曲和二人台唱的好,村子里的人们盖房子打根基打夯时,喊夯也是一把好手。三哥哥肚肚里的山曲调调随口嘣出来,只要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到东西,都能即兴喊出来,幽默风趣,让抬夯的人在欢快的笑声中,完成劳动强度非常大的打夯工程,你听:哎-----
       要穿白就一身身白,比白菜地里白蛾蛾飞过来。       要穿黑就一身身黑,就好比拨棱棱的一锭锭墨。
    
       要穿蓝就一身身蓝,走上好比水推船。
 
       要穿红来一身身红,好比空中挂红灯。
     时过境迁,三四十年过去了,三哥哥老了许多,如果在婚庆喜宴上,孩子圆生等喜宴上有三哥哥在,我们还是欢迎三哥哥亮那么几嗓子,声音还是那么洪亮,那么有韵味那么让人回味无穷。
8.沙枣情怀

    五月,是沙枣花开的季节。在河套的乡村中,只有沙枣花香,才能溢满空气中。  每当沙枣花开的季节,我们行走在路中,或许呆在家里。不经意间,就会突然间闻到浓情脉脉的花香。

    抬眼望去,芳香怡人瘦黄花,蜜蜂嗡嗡嘤嘤。映入眼帘的是不远处的沙枣树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碎碎的沙枣花,扑鼻而来的花香,让我们心旷神怡。

  沙枣树,坚韧,沧桑,其貌不扬。

    可她是河套人家的丑媳妇,家中一宝。植根于田间地头,荒沙滩盐碱地,形成一条条防沙林,被人们称为防沙先锋。

     当我还是顽皮的孩子的时候,就对它情有独钟。沙枣的油亮沙甜让我魂牵梦绕。

     沙枣花花开了,沙枣枣的香甜梦就有希望了。

     沙枣树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即便植根于干旱的土地上,不能供水,也能坚强的活着,无论风吹雨打,总是那样傲然苍劲,盘根错节浑身带刺,坚强地生长着。

     沙枣树没有白杨那样笔直的躯干,可是它有坚韧的木头,是做家具的上好木料。

     沙枣没有榆树那样枝叶繁茂,没有垂柳那般婀娜多姿,但是它的树枝粗壮而结实,树皮上布满了一道道饱经岁月沧桑的印痕,让人看了肃然起敬。

     沙枣给人一份安宁,给人一份恬静。

    小时候,放学回家的路上,沙枣树最多,杨家河畔上不远不近,到处是沙枣树。

     沙枣花开的时候。调皮的我们便结伴爬上树去,折几枝尚好的沙枣花串,带回家去,把它插在盛满水的罐头瓶里,放在屋子里的桌上,窗户上,屋子里立刻芳香四溢。

  秋天到了,待到沙枣刚刚有一点黄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按耐不住,摘上几串下来尝尝,那时沙枣虽然很酸很涩,但仍阻止不了馋嘴的我们。把摘得的枣子装在衣兜里面,时不时的往嘴中放上一个沙枣,味道涩的我们又吐舌头又摇头,相互看着对方的样子,开心的大笑。

   挂在树梢的沙枣,够不着就不打了,留到冬天等被风吹干了便会掉下来。那时把它捡回家,吃起来更有味道,真是又沙又甜,嚼在嘴中,别是另一番风味。没有零食的我们,常常吃着甜甜的沙枣,品着沙枣蜜甜带来的欢乐。

  冬天到了,沙枣树的叶子全部落光,像骨瘦嶙峋的老人。沙枣树是一种普通的树种,它是带给人们欢乐的树,充满生机的树,

沙枣树它傲然挺拔,倔强如牛的品质,更像我们河套人。沙枣树是一种精神。

 

 

 

9.榆钱清香


        蓝蓝的天空,薄云如纱,细风拂面。
    金灿灿的榆钱挂在枝头,水灵灵的载满了生机。花儿虽然不绚丽,可是掩饰不住富丽堂皇,好似一株摇钱树。  
   榆钱开花的季节,那许多不知名的野花,他们同时从茂密的草丛中探出头来,有的像喇叭,有的像绣球,有的像蝴蝶,有的像雨伞,各式各样的姿态:红的,黄的,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拥而伴,喷着浓香,吐着芳艳。在这么多香气中,我一下就闻到了榆钱的清香。 
  走近老榆树,你就会看到满眼的榆钱钱,纯金一般的黄。调皮地吊在树上,一串串,一片片,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榆钱,光鲜生嫩,那种含蓄,让人遐想。 
  看着那金色的榆钱,串起童年的故事,淡雅的清香,把记忆的书页翻开。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折下一大枝榆钱,抗回家,全家人在一起分享。那甜甜的滋味沁人心脾。可是不能多吃,吃的多了,嘴里一股子青草气。
      记忆里最难忘的是,一家人热热闹闹吃祖母做的热腾腾香喷喷的玉米面拌榆钱的蒸糕,那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人们都饿着肚子,榆钱糕香甜无比。 
       尝一口榆钱,那浓浓亲情,那抹不去的苦涩记忆又浮现在眼前。 
   更让我想起了一个小伙伴,他叫张振华,他像榆钱般的朴实自然。为了摘榆钱充饥,爬到了树梢梢上,压断了树枝,重重地砸在了树下,再也没有起来.....
  如今,久居城市的我,年已花甲,已没了儿时的天真。负重不堪的心,也少了许多的纯洁。
  又见榆钱,心灵是一种回归,世道是一种变迁。
  再细细品尝榆钱,一缕甜丝丝的气息犹在。那清香,依然如故。点燃了一盏心灯,升腾起了一份惆怅,一份遗憾,一份无奈,还有一份释然。
  然而,人世间充满着温馨和美好。 
   一阵风吹过,榆钱的清香又飘了过来。榆树底下,我听到了孩子们的一阵银铃般的笑声。
  深吸着榆钱的清香,放飞的心随风而去,朦胧中的我又回到童年。  

 

 10.幸福老年

  人到老年,珍惜自己的时光,应该无拘无束地无愧无悔地生活,快快乐乐地去迎接“夕阳无限好”的绚丽多彩的霞光。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最大的追求是:幸福。
  可是,并非所有的老年朋友都明白:“幸福”的含义。在我的所见所闻,不少的老年朋友是退出了“老岗”肩上又有了新岗。特别是农村的绝大多数的老年人,进入老年更难了。地里的农活干不动了,成了放羊喂猪,煮饭洗涮,搂柴割草主力军。细细地看一看你会发现,他们的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手上的老茧僵硬开裂,已经弯下的腰背更低垂下去。他们的经济来源非常有限,儿女们经济条件好一点的还好,差一点的,老人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一是农村的养老必须与时俱进,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到头来二手空空。给儿子娶了媳妇,再给孙子准备,啥时候把闭上眼睛才算交代!主要原因,农村的老人到了晚年全靠儿女养老。
  二是环境所迫,农村人已经注重孩子教育投资的重要性。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落后在起跑线,为数不少的农村父母亲,把孩子送到城里条件好的幼儿园,中小学,一大批陪读父母进了城。一来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来把农村的承包地扔给了年老的父母亲,成了农民头上的一座大山。
  三是农村老人的生活社会关心不够,一些农村的投资,只注重眼睛看见的,表面的政绩,实际问题没有真正地解决。
  城里的的老人也有想不开的,接送后代上学的事爷爷全包了,一日三餐费用爷爷全掏了,学费零花全爷爷全报销了,儿女来家吃饭父母全掏了,兜里的退休费抖落地一干二净,啃的老人皮包骨头。
  还有的老人:“钱是命,命不如钱。”在他们的心中,钱是最亲的宝贝,每花出一张,就像要他们的命,甚至患了病也舍不得救命。可我告诉你,朋友,我们赤裸裸的来空手手的去,一缕青烟三尺地你还攒什么钱。
  我们到了老年,对父母进了孝道,对儿女进了责任,从什么角度讲我们都无愧于自己一生的,应该放下包袱,精心享受生活的时候了。享受生活是对自己负责,别人无法为我们的生活和健康负责。
  还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我们是老年人。除杂念,离世俗做一个自然的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来享受生活,自己为自己活一回。
  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必要无限的牵挂和奉献。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决不能为情所牵所累。
  攒点钱手头宽裕,但要适度适量,不可成为钱的奴隶。金钱是肥料,撒入地里,才有用处,太多的留给儿女会发酵腐臭的。
  享受生命,贵在善待自己。老年人辛辛苦苦一辈子,在生活舞台接近尾声的时候要活得有质量,花为自己开,果为自己熟。开拓生命的意义,寻觅生命的情趣,这也许就是享受生活的真谛吧。


 

 

 

 

 

 

 

 

 

11.荒漠幽梦

 

大漠孤烟是可以入诗入画的,苍莽的荒沙,雄沉的号角,在今天的我们只能意会。
  大漠孤烟是一种悲壮的美,在那种霜雪映铁甲,西风鸣胡笛的悲凉场景下,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味。
  人到了华发如霜、消瘦如菊的垂暮之年,更会重温大漠孤烟的梦,因为那个梦让自己心疼得流泪,联想现在的世态炎凉,缺少了多少人间的真爱。可是,厉风透骨只能使人扭头回避,不会让人弯腰。人无论缺少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缺少风骨,缺少人的气节。我见过一个老人,是一位老政协委员,他们家的遭遇我写成了打油诗:
  补丁人生
  他身上有块补丁
  他的心上也有块补丁
  补丁多了
  补丁压着补丁
  他从不因补丁而失去自尊
  沉稳的他穿过岁月
  爷爷因[黑类]被游街批斗
  父亲因[右倾]被关押放流
  哥哥因[文革]被戴帽看守
  历史给他破碎的日子
  命运让他缝缝补补
  他没有趴下
  他没有低头
  只是在心上
  补几块补丁
  在脸上
  他缀满了春风
  他的孩子长大了
  孩子的衣服上没有补丁
  他更希望
  人生
  没有补丁
  我生长在乌兰布和沙漠边,从小和沙漠打交道,家乡的名字叫沙罗圈。见惯了黄沙茫茫,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在沙尘暴肆虐的日子里,我们照样去上学,父母照样去种地,牛羊照样去沙窝里吃草。
  梦之所以会让人刻骨铭心,就因为它只是梦,没有梦的生命,是可悲的;但是,沉溺在梦中不愿醒来,生命是可怜的。我们没有理由去说教别人不去做梦,更不能强迫自己不要做梦。有理想,有一个奋斗的目标,有一个追求。
  大漠是有灵魂的,大漠是有情感的,它更有灵动和神韵。
  她温柔的时候像水,由你撩拨。即使你在她身上打一百另八个滚也不会发怒。她会把甜甜的沙奶奶让你品尝;她会把沙竹让你编筐;她会把沙漠人参苁蓉献给你……
  可她一旦发起怒来让人敬畏,可是你掌握了她的脾性就不觉得可怕,“知性者好同居嘛”!
  我们离不开水,有了水才能生存。沙漠上虽然水源奇缺,人类文明并没有与这里隔绝。
  我想我们喜欢沙漠,就像喜欢自己一样那该多好!

 刘文忠,1951618日出生,杭锦后旗人,杭三中退休教师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文化程度:本科。

退休后一直担任杭锦后旗、乌海市林荫街道关工委工作。

在《中国社区》《中国火炬》《中国黄河》《文学报》《内蒙古日报》《草原》,《巴彦淖尔报》《乌海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百万余字,选入多种文集。

著有电子长篇小说《红柳》三部曲;诗集《点亮心灯》《苦菜花》《紫风铃》《犁梦》《杨家河畔》10

作品选入内蒙古作家协会编《草原人与中国梦》、群言出版社《情感咖啡屋》、北京出版社《最浪漫的诗歌》、大众出版社《网与人生》《巴彦淖尔优秀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赛怒呼和浩特》等。

多次获国家和地方政府文学奖,杭锦后旗政府文学奖、内蒙古妇联、团委、等征文奖、报刊杂志征文奖。

获梁祝杯全球华人爱情诗奖、泸州老窖国际现代诗奖、魅力朱备现代诗奖、家风征文奖、最美童谣奖等。

苦菜花诗社主编,1983年开始,与同校越玉柱老师办《苦菜花》诗刊,到1990年共出版发行56期。

2010年又在互联网一起写网站办《苦菜花》电子期刊,36期,点击率有百万之多。

内蒙古教育研究员、高级教师,作家、诗人、教育家。

一起写网络小说《魔咒》

电子期刊《苦菜花》

在新浪、美国中文网、半壁江、51博客、中国诗歌网、中国文学网、中国散文网、一起写等网站注册,发表文学作品。

 

联系地址:内蒙古乌海海勃湾幸福新村南区19-6-102

电话13734739057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