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河间找小姐上门保健按摩特殊服务 ... //www.sinovision.net/?1223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上门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保健按摩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小姐服务电话》【微信:386654664】《 ...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米仓县【作者刘文忠】

已有 806 次阅读2016-9-8 02:22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米仓县【作者刘文忠】

一.米仓县文化名人

1.西贝广文【已故】

李广文,解放后最早的文化馆工作,和贾成荫【西贝】一齐在文联工作。西贝真名叫贾成荫,人们又叫二哥;拐弯真名叫李光文,人们为了叫得顺流,就叫拐弯。就是这两个人,合作创作的六个二人台节目搬上了中央电视台,大小三十多个新编剧目搬上了地方舞台,成了河套人骄傲,河套人的一对活宝贝。

中央台,地方台多次演出《二板头进城》,这个戏专门描写县农机局的供销科长常克农,吃农卡农的故事,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2.李光华

三道桥公社副书记,著有《七期国民兵》【已故】

3.刘文忠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退休教师,在学校期间,与同校教师越玉柱,七八十年代主办【苦菜花诗刊】十多年,出版《苦菜花诗刊》56期,在内蒙古地区产生一定影响。内蒙古著名作家,杨若飞,李子恩,刘秉忠,张建芳,墨于等,都是本刊作者。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论文一千多首篇。

主要著作长篇小说《魔咒》《红柳滩》《杨家河畔》《孤岛心灯》等;诗集《点亮心灯》《冰玫瑰》《犁》等十余部。

电子期刊《苦菜花》主编。

散见于《黄种人》《中国现代诗歌》《内蒙古日报》《乌海日报》《草原》《河套文学》《巴彦淖尔报》《北方诗歌报》等报刊。

儿童科幻动画剧本参加了全国百集科幻百集【由上海东方电视台等主办】活动。

散文《河套弯弯》获全国首先杯优秀奖。

论文,诗歌散文选入多种文集,获获奖。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教育研究员。

对二人台,爬山调等有一定研究,论文《河套诗经》获内蒙古民族文学奖,刊登在《内蒙古日报》《河套艺术》《中国戏曲网》等,有一定影响。

4.李龙印

【已故】中国,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俩部儿童中篇小说,一部长篇小说。

5.徐永厚

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现在居住在顺利村务农,著有《格律论》在内蒙古诗词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发表了大量的诗词作品。

6.越玉柱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长河浊浪》《小村轶事》《聊吧轶事》等,苦菜花期刊主编,电子期刊苦菜花文学主编。

7.刘玉清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俩把菜刀》等,大量文学作品选入多种文集。

8.赵大宏,男,19432月出生。杭锦后旗联合乡人,大学本科毕业,在杭锦后旗第二中学任教。20157月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姓名的形音义及其灵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呼和浩特市《书香青城》栏目做过专门介绍。

二.米仓县医药名人:

     1.张九皋,山西人1902年出生,1934年来米仓县行医,解放后到内蒙古新钢医院主治医师,因为成分不好,遣返回三道桥农村,治愈了沙海武舟栓白血病,三道桥姓康儿童暴充,论文成书,贡献巨大。

     2.陈秀挺【生死不祥】

    3.武功勋【生死不祥】

米仓县商界名人

     宫三,河南人,最早在三道桥经商,资金雄厚。

     王政三,河北人,米仓县参议员,解放后是三道桥唯一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地主兼商人,   后下放到澄泥村,死于陕坝。

     管福贤,山西人,裁缝,比较出名,主要做军队学生机关人员制服。

     陈二来,庞四其,厨师。

     霍守恒,醋酱油制作,作坊最大供应全县,还可以外销。

三,我所知道的米仓县

 1. 米仓县文化馆

     米仓县设在三道桥,是按甲乙丙丁划分为丁级县。县政府有文化馆,占地50平方米,1953年扩建了20多平方米,有一个乒乓球台,李广文任馆长。没有电影,没有专业剧团,文化馆设一名收音员,每天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录新闻记下来,文化馆负责刻油印小报。文化馆有一台幻灯机,到农村演出。

     2,戏剧活动

      米仓县在农村建立了新政府,翻身农民喜庆胜利四十个乡发展起70多个业余剧团,以二人台为主《杨三入了互助组》《七寸步犁戴红花》等节目。

    晋剧艺人沈班主,在国立绥中教过戏,工商业拿钱买布,管裁缝义务做戏装。大年在广场为农民演出整本《打金枝》。先后有红星晋剧团。五原晋剧团来演出,交流会盛况空前。还有一个秦腔陆得戏班偶尔演出。

     3.1956年在水桐树乡发现皮影戏。

     4.1957年河套行政区举办全区文艺汇演,米仓县除有二人台演出外,还有秦腔《柜中缘》,皮影戏《孙悟空大闹天空》得奖。1958年旗县合并成立了人民公社解散了业余剧团。

     5.最隆重的一次演出,尖子地乡刘光子抗美援朝战争中,活捉了63个美英鬼子,米仓县刘光子家乡开庆功大会,陕坝红星晋剧团,米仓县文艺宣传队,陕坝二人台演出队,河套行政区电影队,演出三天,据老年人说,村子里井里的水都被看戏的人喝干。

         6.19499月 19日绥远和平起义。1950初年省政府派来了沈新发为团长的200多人的工作组进驻陕坝,223日进驻米仓县,24开大会,分为5个组开展工作。第一组是新隆乡,现在的三道桥。

       7.1950425日到27日,新政府成立,刘惠子为正县长,蔡子萍为副县长。废除保甲,成立四个区。1区新隆镇三道桥。2区新中乡,3区平里乡,4区平定乡。

      四。三道桥的变迁

杨家河的开挖

  据考证,1917年开始,杨家河是由杨满仓,杨米仓祖孙三代开挖,由此而得名,杨家河全长58公里,灌溉面积101.13万亩。

确定开挖杨家河时,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民工,因为杨满仓和杨米仓弟兄俩也是给人家揽工受苦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主人因出事不在家,把大权交给了杨米仓和杨满仓兄弟俩,才有了开河的机会。请河神王同春测绘好路线,分段进行开挖。

没有民工,让在一起的揽工受苦的弟兄们动员老家的亲朋好友来开挖,许愿土地作为工钱,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代,河套没有战争,开挖干渠后,有黄河水灌溉,旱涝保丰收是很吸引人的。人们纷纷从山西,河南,甘肃,宁夏等地涌到河套,民工的问题解决了。可民工的工钱没有着落。开挖成功一段,淌上了水的地方,开发出来,把少部分土地包给挖河的民工小头目种植,绝大部分的受苦人没有工钱,民工开始闹事。为了平息事态,杨米仓和杨满仓兄弟俩通过关系和许愿,找到蒙古的一个旗的王爷,借回一批马作为工钱,特别是河南民工喜欢马,在恶劣的条件下,承担了繁重劳动的民工,辛辛苦苦的挖河一年,骑一匹马回家就像今天开着奥迪回家一样美气,在河套当地流传下这么一句佳话:河南侉侉,来时背个衩衩,回时骑个马马。

  解决了民工的工钱,有了好的口碑,来挖河的人自然多了,工程进展也加快了.

  有了河就会有桥,在杨家河上分别建了三座木头桥,按顺序叫头道桥,二道桥,三道桥。其中,数三道桥最繁华,成为杭锦后旗第二大镇,解放前以杨米仓命名的米仓县政府就设立在三道桥。

  记忆中的三道桥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三道桥是与物资交流大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每逢交流会,三道桥商贩云集,人来客往,一片繁华景象。

  每年都要在乡所在地开几次物资交流会,已经成了习俗。交流会是庄稼人的盛大的节日,逢会必赶。我们这些小毛猴子,自然是唱主角的。

  交流会上,除了唱大戏,还有玩杂耍的,说古书的,练气功的。有一年,马戏团还来过,从那以后,我才真正的见过了老虎,狮子和狗熊。

大人们连轴转看连本大戏,少了对孩子们的管束,多了一点自由的孩子又像脱缰的野马,玩的昏天黑地。

  那时生产队没有小卖部,日用品全部到三道桥去买。三道桥供销社分别在桥头俩边设有百货门市部,土产门市部,为了更方便群众,还设立了早晚门市部。虽然离家五六里路,感觉方便多了。小学中学和高中的学业,我都是在三道桥完成的。

  风风雨雨三道桥

  三道桥风风雨雨一百多年,在解放前,穷人会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渠公集体罢工,穷人吃大户搅的地主恶霸焦头烂额;解放后镇压反革命,平息土匪,土地革命,三道桥人积极向前,不甘落后提供线索,做向导,很快取得完全的胜利,受到上级的表扬。

  三道桥的西瓜已经唱出品牌,名扬内蒙古。

  如今的三道桥镇路灯明了,下水道通了,街道绿树成荫宽敞整洁,全旗第一家创建“米仓新居”住宅小区,农民高高兴兴地住进了楼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道桥村村社社绿树成荫,而杨树最多。杨家河畔的杨树受着河套黄河水的滋润,根扎的更深了,枝叶更加葱茏茂盛。她朴实,正直,团结向上,更加像三道桥人

 

 

 

五.我眼里的最真实的孤胆英雄刘光子

1959年我读小学的时候,刘光子在大礼堂作报告,我听了报告后,心情激动,看着眼前的英雄热泪盈眶。

1972年,我被借调到杭锦后旗人民武装部搞民兵工作三落实展览,有幸多次见到老英雄刘光子。那时,刘光子一直担任杭锦后旗召庙公社武装部部长。那个时期,会议真多,和老英雄一起开会的人都知道,开会住在宾馆,老英雄不睡钢丝弹簧床,把铺盖搬到地下睡,才能够睡着,睡舒坦。有许多人都以为老英雄不忘那个时期提倡的艰苦奋斗,英雄本色,报纸上也报道。老英雄从来不当一回事,微微一笑,也不多说话。会上发言,老英雄最短小精悍,实实在在的几句话,耐人寻味。老英雄偷偷告诉我说:“在抗美援朝时候落下腰腿疼的毛病,睡硬板床才好受些。”那个时候,物质比较缺乏,好烟不好买。会务组给每个与会者发几盒好烟,刘光子从来不舍得自己抽,又转手还给了工作人员或则转让了最需要家里有办喜事的同志。见到面多了,无话不谈,成了忘年交。

1.活捉了63个俘虏不敢报告

抗美援朝第5次战役第一阶段中,志愿军63军第187师561团,突破临津江后,于1951年4月24日,刘光子所在部队遭遇的对手是一支赫赫有名的英国王牌部队。据军事资料记载,格洛斯特营曾有150年的历史,4月25日中午,当二连志愿军时任战斗组长的刘光子,带领两名新兵冲到一个小高地上时,忽然发现山梁下面有“格洛斯特营”的一个炮兵连,100多号人乱糟糟地正准备携炮逃走。刘光子端起冲锋枪就是一阵猛扫,接着,他让两名缺乏作战经验的战士爬在大石头后面射击掩护,自己就一马当先冲下山去。刘光子顺着山坡往下飞跑,忽然,“叭、叭”两声枪响,他的裤子被穿了两个窟窿,还好没有受伤。看来敌人已经发现了自己,不能直冲过去,要迂回到敌人后面,杀他个措手不及。仔细查看了地形之后,他紧了紧腰带,把枪弹匣和手榴弹都掖在腰里,手握冲锋枪顺着山侧迅速爬到了敌人的背后,隐蔽在一块大石头旁。刘光子把冲锋枪架在石头上,瞄准敌人就是一梭子。枪声一响,刹那间,石头后面站起来黑乎乎的一大片敌人。敌人见他孤身一人,便壮了胆,有的端起枪就打,有的呜哩哇啦地喊叫着往上冲。刘光子一扣扳机,感觉没子弹了,紧急关头,他迅速将一颗手榴弹甩向敌群,趁着烟幕换上一梭子弹,再次向敌人猛烈扫射。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有的卧倒保命,有的扔下枪往后跑,刘光子站起来大声用刚学来的英语,命令敌人“缴枪不杀”。敌军一时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个扔下枪举起了双手。刘光子一手举着手榴弹,一手把随身带的英文宣传品扔过去让他们看,并示意他们举着手向山上走。就这样,刘光子凭着勇敢和智慧,一人俘获63个英国兵。

刘光子是位极老实、腼腆的志愿军战士,自己干出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却不敢向部队首长汇报,甚至不愿承认这些俘虏是他一个人抓的。当部队清点俘虏时,战士们你一个他两就报开了。可是最后首长却吃惊地发现,有63名英军俘虏,却找不到活捉他们的英雄!这事非同儿戏,部队领导自然要认真调查。后来,那两名新兵终于沉不住气了,就偷偷地“告密”说:“这些俘虏是我们组长刘光子捉的!”当时团领导听了这话着实吃了一惊:“他一人能俘虏63名英军?!”这可是英军王牌“格洛斯特营”的一个连啊!后经认真核实,确实无误。我问刘光子你为什么不敢报告,刘光子一头汗水结结巴巴说道:“我原来是个国民党的兵,胆子小,对共产党认识不够,不敢贪功。”在雪马里战斗前,志愿军561团曾提出过一个口号:抓一个俘虏立一功!

刘光子的英雄事迹材料上报后,1951年底,志愿军总部授予刘光子“孤胆英雄”荣誉称号,并记一等功。抗美援朝时,刘光子荣立一等功,“二级孤胆英雄”。1952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委员会授予他“二级战士荣誉勋章”,并记一等功。1953年,当刘光子做为中国青年代表到苏联参加世界青年联欢时,斯大林接见了这位传奇式的中国英雄。斯大林兴致勃勃地问刘光子:你怎么能一次俘虏那么多英军?刘光子腼腆地说:当时我反正是豁出去了!

 

2.刘光子原来是个国民党的兵

刘光子告诉我,他原来是国名党军60军的一名被傅作义抓的士兵,当时国民党60军在长春被围战役中,被称为“60熊”,一直不得蒋介石的重视,后全体起义,投向解放军,整编改为志愿军后开入了朝鲜战场。1958年刘光子复员后,回到了家乡。

3.英国议员的遗憾

被刘光子活捉那63名英军俘虏中,有一位当上了英国的议员,他有一次访华时,见到了当年我军雪马里战役的指挥员。这名议员极其恳切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想亲眼见一见曾俘获他们63名英军士兵的那位志愿军英雄,他要当面向英雄请教,当年一个人怎么能把他们63人活捉?以解他会英国后心中百思不解的疑惑。

可是不巧的是,那时刚退休的老英雄刘光子已经重病缠身言语不清了,英国议员的愿望未能如愿,那位英国议员竟然大哭起来。

4从不居功,低调人生

1958年复员后,刘光子回到了家乡,回乡后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他曾担任过乡武装部长、党委副书记及旗人大副主任等职。50多年来,刘光子从没因自己是英雄,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乡党委书记书记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每一任书记和乡长,都能够和老英雄合得来。

因为老英雄有一个宗旨:“实实在在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下乡蹲点呀,扶贫支农呀,老英雄一次不拉,比年轻干部还要积极。“只要一蹲在农民的炕头上,屁股蛋是热的,心是热的,话是啦不完的。”这就是老英雄的口头禅。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多年来,老人一直保持着当兵时的本色,如在抗美援朝时他用过的一个大瓷碗,仍很好地保留至今,但关于他当年抓俘虏的事,却很少向家人和外人讲。刘光子老人于1997年去世,享年76岁。1999年,他的英雄事迹被拍成纪录片,选人《抗美援朝精彩战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当年他在雪马里战斗中用过的那把冲锋枪,如今被珍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

讲述人:原内蒙古巴彦淖尔杭锦后旗三道桥刘文忠,退休教师。

六.杨家河故事
     民国初年,国民党政府无能腐败,军阀涂炭人民,河曲县的可火山村杨满山的父亲远出口外数年不归,满山用牛车拉着病重的母亲来到黄河畔打听父亲下落。
     他的遭遇引起蒲棒儿母女和红柳的同情,大年时节,杨母在弥留之际,嘱托满山要到口外寻找父亲。在蒲棒儿的撮合下,满山和早年丧父的刘马驹、父母双亡的没人疼结为弟兄,相约一起走西口。
     杨家弟兄,早就要实现自己开渠修坝的梦想,屡遭天灾人祸,九死而不屈,用十多年时间终于修成浩浩荡荡的杨家河,杨家河渠水至今流淌,浇灌着八百里河套千万顷肥沃的土地。  
               一。前期的充分准备
  杨满山领着儿子杨满仓和杨米仓兄弟,光绪末年来后套谋生。
    一开始在河套东部蔡家地落户,给一赵姓地主揽长工,兼做豆腐买卖。以后杨氏兄弟长大成人,搬迁到河套西部磴口四坝地方居住。
    接着老大杨满仓投到五原王同春沙河渠牛犋上劳动,旋即当了渠工头。老二杨米仓投到磴口协成薛姓地商家卖苦力,不久亦当了长工头。
    杨满仓有3个儿子叫茂林、文林和云林,杨米仓有六个儿子,其中比较精干的叫春林,这几个人成为杨家开渠的第二代。
    杨春林有两个儿子叫杨义和杨孝,是为杨家的第三代。正是这三代人,演绎了近代民间开挖杨家河不平凡的历史。
  1906年王同春身陷牢狱,渠工头杨满仓受王家委托承包沙河渠当了经理。承包后,沙河渠的水利管理工作颇有起色。就在这期间,杨满仓暗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五年之后,杨氏继包沙河渠,为创修杨家河做进一步的物资准备。此时杨满仓的大儿子杨茂林也以地商身份到临河承包永济渠事务三年。杨茂林富有才干,做事精细,熟悉水利,注重经济效益,《临河县志》评论他“沐雨栉风,统筹全局,开渠口,浚渠道,通渠梢,灌田日增,被誉为永济渠中兴的水利专家”。
     杨茂林偕其弟杨春林等三人,周游河套考察地情、水利,至乌拉河畔以东的地方着重审度河流水势,打算和其父、叔共同开挖杨家河。他们之所以要在这里开一新渠,是因为其他地方已开挖了渠道,只有这里是一片空白,而且他们的家住在这一带,在家乡搞建设地利人和。
  在协成以北当长工头儿的杨米仓,也在等待时机,跃跃欲试。当时协成至四坝以东的地方都是处女地,遍地野草,一人多高,畜禽粪便盖地一层,土质极为肥沃。
     杨米仓说对掌柜的薛成士说:这里地多好啊,只要能淌水就能耕种,但挖一条渠可不容易啊!杨米仓的掌柜薛成士,听到这里,正中下怀,眼睛一亮,高兴地说:“好,你挂我的名挖渠,我大力支持”。想不到,此次草地对话,为开挖家杨河进行了一次舆论准备。

         民国十一年,因施工不利,杨米仓抱病而亡。
    次年,总指挥杨满仓因工程压力过大,用脑过度,也暴病而卒,终年56岁。
    至民国十五年工程即将竣工之际,实际负责工程总指挥的杨茂林,也“因积劳成疾,忧愁而死”,年仅44岁。
     至民国二十一年,杨春林因“劳顿过度,外债紧逼,遂致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随后杨家河的事务就继由老三杨文林接管。当然杨家河工程转入经营管理之后,水费收入逐年增加,情况得到了好转。
  回顾杨家为开挖杨家河,在十年之内竟有四位主要成员为之献身,实在可歌可泣,这在民间开发河套灌区史上,也是独一无二极为悲壮的一幕。
      杨氏家族父子相传,前仆后继,不惜付出惨重代价开挖杨家河工程,自然是为了发家致富。可是,杨家河是一公益性的水利工程,它对地方、对社会、对后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济效益好。因为它的灌溉面积逐年增加。总有效灌溉面积到5000顷上下。该渠的渠系配套逐步改善之后,发展潜力很大,成为河套西部旱涝保收的一块粮食基地。
  优越的地里位置,引黄条件均比其他干渠好,杨家河挖成之后,无形中在西部干渠组合上起着枢纽和骨干作用,很快兴建了“引杨济黄”工程,弥补了黄济渠水量的不足,同时又促进了西边乌拉河的开挖。
  生态效益远比它的经济效益大得多。开挖杨家河,引进黄河水,绿化了两边土地,就等于有效地在西边沙漠边缘建起一道绿色屏障,保护了河套灌区,其历史功绩应是长远的,巨大的。这一水之功,后人不能忘记。
         四。 杨家河大事记
    1926年秋,冯玉祥下令将杨家河灌域西边的部分土地仍划为杭锦旗所有,其余渠两岸土地一律收归官有放垦,由农户购买耕种,并规定只准杨家购置600顷。
  杨家河仍归杨家私有自管,对整个渠系的经营管理没甚影响。此后杨家为多占有土地,乃实行分家,致使九个杨家第三代变成了一小群封建地主,地商的身份完全消失,对渠道的管理逐渐废驰。
     1939年,改变杨家河的杨家私有权,免去杨泽林,杨米仓的二儿子杨家河的经理职务。
     1940年下半年开始,傅作义即迅速制定修复水利计划,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其中调派军力,对杨家河进行了重点整修,如干渠清淤,修建10多座草闸,竣挖退水渠和在口部修建黄、杨接口工程等。
      1942年,绥远省政府实行新县制,下令将杨家河灌域成立一个新县,杨家河归县水利局管理。
     同年,经傅作义批准,决定将新成立的县以杨家第一代开渠人杨米仓的名字命名,改称“米仓县”,同时委任杨义为县参议员。
       二。   创业的悲壮

  杨氏兄弟决定开挖杨家河之后,眼前困难一大堆。首先是开渠技术,方案如何制定,大量工程土方如何完成,灌域内的土地关系如何协调,经费如何筹集等等。
    好在杨满仓、杨茂林父子早有思想准备,加之他们的丰富治水经验,坚定地迈入他们独家挖渠的艰难历程。
  杨家河渠线的确定,杨氏兄弟早于民国四五年前就开始暗中考察和搜集资料,但技术上终觉不足,便请河神王同春前来帮助勘定渠线,并用土办法测量地形。
    开挖土方量约在200万立方米上下,为减少开挖量,决定尽量利用旧天然河道,对生工段落开挖拟采用复式浅槽断面,  留下旱台,以便将来水力冲刷扩大。
    由杨米仓出面,通过薛成士与有关方面协商解决磴口灌域;中东部大部属于杭锦旗户口地和天主教堂的势力范围,由杨春林设法沟通。
     故协议规定:  渠开成后的教堂租地,准退不准夺,淌水后分30%的过水地给教堂做堂口地。后又和杭锦旗官府约定了租地条款:每浇百亩丈青地算账,收银洋24元。
  开渠经费,由负责后勤事务的杨茂林积极运筹。当时杨家早已准备下工程粮糜子一万石,开渠经费不足部分忍痛向各教堂借高利贷,向王同春也借了钱。共得开渠经费银五万两。开渠劳力雇用外地逃来灾民两三千人。
   秋天,终于正式开工了,总指挥是杨满仓兄弟俩,杨茂林现场指挥。杨春林负责对外联络,杨氏兄弟分段施工,全家上阵。
  施工头一两年一切尚称顺利,但第三年经费困难即已显现,不得不再次向当地地主借钱,借物资,以维持工人工资开支。复与各教堂再次商洽高利贷款。最终杨家做出让步,同意杨家河以东的地大部归教堂。
     第四年,想不到地方上竟发生大面积鼠疫,不断死人,人心惶惶,不少耕地荒芜,水费收入无几。此时杨家“工资与债息两亏”,竟至变卖家产、典当家私、“几至破产”,工程也处于半停工状态。工人为逼要工资,常常罢工,成群结队跑到杨家夺饭盆,抢饭碗。
     不几天,即从杨家传出一股风言,说杨春林因给工人开不了工资,被逼上吊自杀死了。据杨云林以后回忆说:其实杨春林并没有死,是要咋唬工人而采取的缓兵之计,不得已而为之采取的“诈死”。
      杨茂林力挽狂澜,向蒙古王爷借了一千多匹马,发放给民工。有了“河南侉侉,来时背个衩衩,回时背个马马,”的佳话。
     采取了提前折半收水费,许偌土地顶工钱等办法。工地上改善工人生活,施工局面暂时稳定下来,这样施工时间延长一倍多、先后用了十年,至民国十六年才算基本完工。
            三。可歌可泣
  杨家河历经十年挖成,是杨氏家族历经艰险,遭遇悲壮的十年。

 内蒙古乌海海勃湾幸福新村南区19-6-102刘文忠

13734739057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沉默的老柳树
下一篇: 米仓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