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河间找小姐上门保健按摩特殊服务 ... //www.sinovision.net/?12231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上门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找小姐保健按摩服务【微信:386654664】《河间小姐服务电话》【微信:386654664】《 ...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河套民俗

已有 613 次阅读2016-1-2 02:37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河套民俗浅论【苦菜花文萃】

 

     

                                                     

    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河套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俗。

有着繁复的婚姻,过节,丧礼等。

清光绪年间,五原厅同知浙江湖州人姚学镜编撰《五原厅志略》,其《风俗志》言河套汉人饮食衣服渐染蒙古习俗

      其实当时当地汉人不止是饮食衣服,居住及礼仪等诸多方面同样染蒙古习俗

 

 

民国年间临河设治局长山东济宁人王文墀编撰《临河县志》,其《风土习俗纪略》亦言:河套渐染蒙俗,服御由来简陋,衣则羊裘一袭,足以御冬;食则酸粥一瓯,足以永朝;住则茅茨三弓,足以容膝。

家无垣,室无牅,居然有夜不闭户风;衣无表,食无羹,俨若守太璞不完之素。此衣食住只求需要,不尚安适之习惯也。

就拿河套农民婚姻习俗来说吧,也有着其独特之处。

 

首先是提亲,由专业媒婆或者男女一方的亲朋好友来担任,一般都要征得儿女们的同意。

排八字也是相当重要,十二属相不相克最好。双方家长没有异议,儿女们也愿意,就举行订婚仪式,女方要彩礼是必须的,但要看具体情况,没有定数。

举行婚礼前,一般还要男方派媒婆到女方探话,确定婚礼事宜。

也有自由恋爱的,因为受蒙古游牧民族的习俗影响的影响,男女双方比翼齐飞的,远嫁他乡,也不会受到别人的谴责,只不过议论几天就烟消云散了。

河套人的憨厚,农家一般都做院墙,哪怕是乞讨人员,到了夜晚,也留宿会留宿,吃饭管饱,第二天临走再打发一点。

 

这里说出了现象,却没完全说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当年河套农业开发,是地随水走,人随地走,当时走西口到河套种地的晋陕农民,春来秋归,居而不定,可称游农

只要有地种,也就学蒙古人的游牧方式,游牧到哪里就在哪里扎蒙古包。

游农没有蒙古包可扎,就选个地势较高较干爽的地方,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柳笆和泥巴搭个能够遮风挡雨的茅菴居住;若明年再到别处耕种,将这茅菴扔掉,到新地方再搭个茅菴。因无长居打算,所以没有院墙(家无垣),茅菴无窗(室无牅),常常人起炕光,家里也没什么怕丢的东西,也就有夜不闭户风。这并不是河套人压根就有衣食住只求需要,不尚安适之习惯,不是不想让居住环境更完善更美好些,生活得更舒适些,而是客观条件不允许。

能够吃饱肚子活下去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后来时间长了,根据各方面条件的变化,有的游农选个较为合适的地方,用砢垃垒墙,柳笆盖顶,建一座土房,就是定居了。这也就有了河套早年村名的特色。

有了定居点,生活安定,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有了温饱,创造了财富。

一个方圆千里的河套,在解放前,能够养活当地农民,还养活了傅作义将军的近五十万军队,阎锡山,马红魁等军阀的几十万大军。还要养活地方政府,机关,学校师生近十万人。

开发河套,从清政府开始,有过开发圣旨。大批游民走西口是合法的。

有了水流到哪里,谁开荒出来的土地,归谁谁有,一般是三年后,成了熟地,国家收税,水利部门收水费。

    河套引黄河水浇地,当年渠道不是十分牢固,管理也欠完善,常有跑水现象,所以人们盖房都选个地势较高的地方以防水淹;河套地方管地势突兀的地方叫圪旦。

盖起房就越显高,所以那个圪旦就以房主的姓名而命名。

那里最先住了叫王二的,就叫王二圪旦;最先住了六三的,就叫六三圪旦。

同姓人家集居的地方,就以姓氏命名,如吴家圪旦,周家圪旦等。

一些从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来的人,把高处叫做圪梁、圪堵。就这样,如赵家圪梁,韩家圪堵等。

蒙古人习俗把居住地在地势略显低洼之地,为了冬天洼地躲避寒冷的北风,成了牲畜避风港。蒙语圪巴、圪卜。

如喜蛋圪巴、巴图圪卜等。

早年每个村子的命名都有个来由,一是如上所述以居住最早的人的名字命名;

二是以村里某个方面最出名的人的名字命名,如梁团长圪旦,二寡妇圪旦,老好人圪旦等;

三是以村里占有土地最多最富有的人即地主的名字命名,如张维世圪旦、乔海余圪旦等;

四是以地商的商号命名,如临河的德和全圪旦,杭后的桂祥元圪旦,五原的天盛兴圪旦等;

五是因村里住了什么匠人或开了什么作坊得名,如铁匠圪旦、杨木匠圪旦、油坊圪旦、贾粉房圪旦等;

六是同籍贯人集中居住的村子便以其籍贯得名,如乌拉特前旗的偏关圪旦,五原的准格尔圪旦,临河的河曲圪旦、镇藩(民勤)圪旦、行唐台子,杭后的托城圪旦、山东圪旦等;当地人统称冀鲁豫人和东北人为侉子,所以河套还有不少侉子圪旦;

有的村子是来自各省的人插凑(混合)居住,就叫插凑圪旦,临河、五原、杭后都有叫插凑圪旦的村子;还有的村子因自然环境而得名,如红柳圪旦、红泥圪卜等。有的后来新建村子是因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而得名,如学校圪旦、机器圪旦、水利社圪旦等。

 

    河套的圪旦在走西口的移民运动中形成,也在走西口的移民运动中不断发展、变化。如原叫张家圪旦的地方,后来又住进了姓王的、姓李的、姓赵的……虽还叫张家圪旦,但已不再是一姓独居的村子了。

原来的河曲圪旦,后来又迁入其他地域的人,虽仍叫河曲圪旦,但也不再是河曲人的独家天下了。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习俗。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住在一个村子,风俗习惯上必定要互相影响,一般地说哪个地方的人多即显强势、影响力就大。

前面说了,在走西口的移民运动中,河套地区形成了晋西北人和陕北人各近乎30%的强势群体,所以晋西北和陕北地方的习俗就成了影响和形成河套民俗的主体,其他地方来的人也就只好入乡随俗了。

但也有例外,如杭锦后旗大树湾新胜大队,有个原为河北人集居的侉子圪旦,后来随着甘肃民勤人的大量迁入,成了那里的强势群体,在相互影响特别是相互通婚的过程中,侉子人渐渐被民勤人同化,村人渐染民勤民俗,现在说的都是民勤话,村子就成了民勤圪旦,一直到现在,人们在村子里都说民勤话。

现在的召庙乡,有了独特方言。

河套地区的衣食,多受了晋西北和陕北的影响,或者说是以晋西北和陕北人的衣食习惯为主色调。比如早年河套地区无论男女都喜穿红腰腰,男人夏秋季节头上罩个白毛巾——“羊肚肚手巾掩眉眉罩,冬天穿白茬羊皮袄,都是晋西北和陕北人带来的习惯。

饮食方面,河套人早年吃糜米酸饭酸粥,是向晋西北人学的,晋西北尤其是河曲素有吃酸饭酸粥的习惯,做的酸粥也最纯正最好吃,五原县有一位从民国年间走来的教育家,即山西河曲人,一生生活俭朴,唯一的奢侈是每天早晨吃一碗酸粥。河套还有一种和合饭,在煮糜米稀饭的锅里下进面条或面片,一起煮熟后,再拌上炝好的油盐即食,这是陕北人带过来的吃法。

有句民谣:民勤的馍馍梁外的糕,后山的饸饹实在好。各地人有各地人的吃法,各地人都有自己独具风味的美食,大家住在一起,就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渐渐融合就形成了河套的特色美食。河套人饮食喜酸,不仅吃酸饭酸粥,还有酸烩菜、酸蔓茎、酸黄瓜等等,醋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这都是受了为数居多的山西人的影响。

    此外岁时祭祀、婚嫁及丧葬礼俗、社会礼仪等等,中原及北方各省大同小异,走西口来到河套的各地人,除沿袭自己原籍的习俗外,也多受属强势群体的晋西北人和陕北人影响。比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过中元节,这一习俗就是晋西北人带过来的。

 

这天,家家户户要蒸馍祭祖,上坟烧纸祭祀先人,还要蒸面人儿互送以娱儿女。晋西北黄河边的河曲县,每年都要在一个称作西口的摞坝处搭台唱戏,同时放河灯,为当年在黄河上走船而死难的人超度亡灵。

这一习俗也被河曲走西口的人们带到了后套。从清末到民国年间,每年七月十五,杭锦后旗的元子渠桥、五原义和渠桥、临河马道桥等沿河较大村镇,也都要搭台唱戏,放河灯。解放后虽不再放河灯,但每年过农历七月十五这个节日,却被整个河套人接受并沿袭至今。

  

说到河套民风,自古到今,有多少人都用民风淳厚四个字来概括,具体的诠释就是河套人朴实厚道,宽容大气,常怀怜悯之心,善以待人。

不虚假客套,少繁文缛节。这种民风一是受了蒙古族习俗的影响,也是在走西口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当年走西口的人一路艰辛,走到哪里就住到哪里吃到哪里,常常受到他人的包容接济;后来定居下来,就也常常怀着同样的怜悯之心包容和接济他人。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河套这特有的民风。

       河套民俗,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改变。

       社会越文明,河套民俗越好。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幸福新村南区19-6-102刘文忠    
13734739057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草原的梦
下一篇: 河套文化浅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5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