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2|||
南方报系这些年很是抛头露面。前不久的围剿孔和尚一役,虽未获胜,却已显示出强大操纵舆论的能力,足以令任何官方意识形态机构汗颜。久在河边走,岂能不湿脚,这些表演也逐渐使其背后的权力体系和资本体系逐渐浮出水面。南方系的胆量,源于内有要员的暗中支持,外有西方政要的公开点将。内部代表人物如李某及任某,平日高调吹捧自由民主并批评体制,却私下以权谋私,是不折不扣的体制受益者。看起来这是个历史之谜:知识精英是社会主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却义无反顾地成为了社会主义的掘墓人。普世价值当真有这么大的魔力,能教人生死相许?
同样地,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进程中,知识精英成为了走资派的先锋队,而媒体又成为知识精英的有力武器。
媒体反映了苏联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变化。在整个改革期间(1986-1990年)长期担任苏联总理的尼古拉·雷日科夫在80年代末就认为,苏联的大众媒体,尽管是由党和国家出资兴办的,却已经变成瓦解国家和反对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确实,许多苏联媒体在80年代后期越来越对苏联社会和经济体制持批判态度,越来越偏向西方式的资本主义,把它当作是苏联应该仿效的模式。苏联的媒体非常集中化,因此激进的莫斯科知识分子能够把他们的观点撒播到国家的每个角落。乌拉尔山脉南部城市、著名的钢铁生产基地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市前共产党书记亚历山大·苏维茨基指出,来自莫斯科的电视广播和报纸杂志的轮番轰炸,已经使得“(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市)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以及相当多的工人都开始拥护叶利钦和美国生活方式了”。在此情形下,尽管发动政变的苏联国家领导人掌握着国家大权包括军权,仍然难免陷于孤立而迅速倒台。批判的武器战胜了武器的批判(必须指出,如果不是因为握有苏联体制实权的官僚精英赞同私有化,那么知识分子根本不可能发出声音)。
很多人至今无法理解:苏联体制耗费了大量资源,为知识分子们创造了舒适的条件,苏联的作家没必要为了自己的处女作成功发表而饱受冷板凳之苦,学者们也没必要害怕会在学术兼职的苦海中,在薪金微薄的教学工作中迷失自己。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苏联知识分子转而信仰西方式的民主资本主义?
让我们打开天窗说亮话吧,表面上,知识精英是为了真理;实际上,还是为了自己鼻子尖下的一点利益。
在改革之前,知识精英确实获益不少。只要遵循党的路线,就能得到舒适的生活,也能得到事业追求上的满足。受到赏识的作家和艺术家,拿着高薪,也可以进驻豪华别墅,在那里开展自己的工作。自然科学家则得到各研究机构的科学学术网络的大批资助,没必要花时间去求基金会的施舍。社会科学家在对社会和经济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时,更可以获得稳定的资助。
但是,用卢布买来的信仰并不坚定。即使在改革之前,有些人就在西方朋友面前表示自己的怀疑。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严格监督,与独立发展和表达观念、知识、价值和想象的知识分子的本质要求相冲突。知识分子们被迫戴上紧箍咒,而施法的人却是那些对他们的专业知之甚少的党委领导,因此,他们只有怨恨。
公开性突然解放了这些长期受压抑的知识分子,使他们能够自由表达对体制的批评。他们甚至被邀请这样做。于是他们的热情高涨了起来。对长期压抑他们的共产党官僚的怨恨,使他们对党的批评越来越尖锐。很自然地,他们开始喜欢个人言论自由的西方观念,要求改变现行体制,保证这种自由畅通无阻。言论自由与商品和服务市场的自由密不可分,个人独立于国家只有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才能得到保证,这些西方意识形态和观念深深吸引了知识分子。
更重要的是,许许多多的苏联知识分子根本就不认为国家社会主义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在他们看来,他们的物质条件不管是在绝对的意义上,还是相对的意义上,都要比生活于资本主义西方的知识分子糟糕许多倍。虽然可以免受市场风险的干扰,虽然一般来说工作条件还算不错,但苏联知识分子所得的报酬比体力劳动工人一点都不多。西方客人经常可以从莫斯科知识分子口中听到如下抱怨:“我在莫斯科郊外的屋子刚好和一位卡车司机隔壁,我的房子并不比他的好。”苏联知识分子不无正确地看到,有成就的知识分子的物质条件,一般来说,在西方的资本主义中比在苏联的国家社会主义中要高。最有成就的西方作家、艺术家和演员能够聚敛到大量个人财富,而这是国家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个人想都不敢想的。随着80年代后期与西方的接触越来越多,苏联知识分子越来越乐意会见的,就是那些最有成就的西方知识分子,由此得到的有关西方这一群体的平均生活水平的印象,也就越来越歪曲。虽然知识精英口口声声自由平等,实际上也未能免俗,不过是追求本阶级的利益而已。
与苏联相比,中国的知识精英更自私和势利。可以想见,在中国,毛把他们打发到农村,跟农民同吃同住,难怪知识精英对毛恨之入骨了。堂堂的读书人,怎么能过农民那样的生活呢?尽管总设计师在收买知识分子上花了大心思,但捡人家的餐余,总不如自己直接下手好一些。
苏联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论干革命还是反革命,都要先造舆论。虽然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没有笔杆子辅助,迟早会成为光杆司令。
20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