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伊仁 //www.sinovision.net/?12069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我是自己的主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博文

唯美摄影《佛泽》 曾收藏在自己图书馆,今天再看

热度 7已有 1873 次阅读2012-6-21 21:48 |个人分类:摄影欣赏|系统分类:摄影| , , 想像力 分享到微信

態度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也是你看待問題的高度

你的想像力难以估计,但请不要用你缺陷的眼睛代替说话

一个人的人生是由你的性格来决定

体验决定深度,知识决定广度。

人生不能逆来顺受,很多时候是由努力来决定了提升人生的品质

不要迷信读书,也不要贬低读书。

唯美摄影《佛泽》
作者:善友之家 标签:情感2009-08-10 16:35 星期一 晴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空门》
    
  佛的足迹--空灵唯美的佛教摄影
  张望 佛泽的世界
  这是一双慧眼对佛教文化的张望,是作者张望倾情9年的成果:《佛泽》,淡黄色的封面,书名下,一个圆形镜头聚焦着一个正俯伏在地虔诚朝拜的僧人。打开《佛泽》,是一篇篇深入佛门的传奇历程;100余幅佛教题材的摄影作品,一张张都来历不凡。
    
  
  张望作品集《佛泽》
      
  这些照片曾获得一次次大奖,包括中国摄影个人最高成就奖——中国摄影金像奖,世界艺术类摄影最高奖——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专题组冠军奖。媒体称张望是“中国佛教题材摄影作品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摄影家”。  
  日本著名摄影家高桥亚弥子称:“张望先生的作品给人一种空间、距离、对比感,因为他站得很高。”  
  世界权威摄影杂志《德国摄影》、《PHO-TO》、奥地利《皇冠》以及国内的《人民画报》、《中国摄影》、《中国摄影报》等都曾辟出大块版面,对他的艺术创作进行介绍。
    
  实际上,摄影于张望也是客串。他大学里的专业是绘画。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院)攻读油画时,他便已崭露头角,毕业作品被学院收藏。
    
  但他却舍弃了。1988年毕业后,他舍弃了分配的工作和干部身份到深圳下海了。
  他对记者阐释这一举动:“艺术与金钱的关系一如花与花盆里的泥的关系,艺术是长在泥里的花朵,花离不开泥;但不长花的泥却肮脏不堪。”
  既然这“花泥”“肮脏不堪”,为何还要下海“淘泥”呢?
    
  “古今中外,有多少艺术家饱受贫困之苦?莫扎特、梵高、贝多芬,全都贫病交加而死。”他说,“艺术鄙夷金钱,但没钱艺术家却无法维持生活。我不想重蹈他们的覆辙,也不愿因金钱而仰人鼻息,我要用自己赚来的钱干干净净地从事纯艺术创作!”
  在深圳,他创办了出版设计公司,并很快打开局面,成了业界闻人。
      
  10年间,他设计的画册获得60多项全国和省级画册书籍装帧设计奖,在告别深圳那年,他在浙江省外宣画册设计评比24个奖项中竟囊括了其中的8项。
      
  可就在事业处于巅峰时,他再次决定舍弃:1998年,他把企业无偿送人,只身回到杭州搞纯艺术创作。
  “当时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一段时间不为钱操心了。”他说。
      
    谁都没想到,张望一回来,就一头扎进了天台山佛学院。
    这是他辉煌的起点,日后一幅幅在全国乃至世界获奖的杰作便从这里发轫。
    1962年中秋,张望出生在浙江天台一个书香门第,面对中秋的望月,父亲给儿子取名张望。父亲何曾想到,儿子日后竟会以“张望”为职业。对艺术与生俱来的爱好源于家庭的熏染。父亲是报社美编,长于书画文学,叔叔擅长文学与书法。奶奶虽是农妇,却是张望的艺术启蒙者。张望从小就跟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精通剪纸、画画、刺绣等民间技艺,每当奶奶剪纸画样时,张望总会静静地观看,随后便开始模仿,渐渐便“画什么像什么”。
    
    “文革”时父亲在外县挨批斗受冲击,一次偶回老家,发现儿子的作品,忙命他当场作画。他“刷刷”几笔,一条鱼就栩栩如生地出现了。父亲阴郁的脸上绽出了笑颜:孺子可教!
    上小学时,他已名满校园。小学毕业,他被选入“天台县文体班”,高中毕业后进了工艺美术厂当设计员。
      
    他设计的工艺品很快受到外商青睐,厂里拿到大批订单,为此工厂不得不从数十人扩展到数百人。
    他无意于此,他的理想是入浙江美术学院深造。
    工作之余,他发愤努力,他宿舍壁上贴着大大的“拼搏”两字;门额则高悬“唐寅者之家”。
    唐寅,明代著名画家,那是他心中的偶像。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澄境》
  


  


  


  
  198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天台县解放后第一个正式考上浙江美术学院的考生。
  在大学攻读油画期间,因外出采风需要,他开始摄影,第一次拍摄的作品就得了奖。毕业前夕在西双版纳采风拍的照片,后在《浙江画报》发了专版。三峡大坝合龙前夕,他专程赶去拍摄风光,摄影作品获得《光与影》专业摄影杂志全国月赛一等奖。
    
  摄影上的成绩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也决定了他的艺术道路。
  然而,他何以会选择佛教题材的呢?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洗心》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天外》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幻灭》
  


  


  
  
  “我出生在中国佛教胜地天台,巍峨的殿宇,神秘的僧侣,一直激发着我强烈的好奇。”张望说。
  上大学后,张望在大量阅读中发现,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佛教文化遗产比例很大。
    那么,能不能用图片摄影来表现佛教文化呢?机缘很快来了。
    1999年,天台山佛学院成立,佛学院希望拍摄一些宣传图片及存档资料,他们找到了张望。他尽心尽力为佛学院拍了大量照片。
    初次接触使他对佛门摄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渴望跟踪拍摄,佛学院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张望成了佛学院的编外人员。凌晨4时,睡意正浓,木梆声响了,他立即起床;4:30,学僧到大殿做早课;6点“过早堂”(早餐);8点上课。晚餐后是他重要的拍摄时段,他带着相机与学僧们一起散步聊天;周末,学僧外出,或逛街,或购物,他亦跟随拍摄。
   2001年夏,学僧要到普陀山受戒。受戒是佛教徒接受佛教专门机构审查、考察,合格后发给戒牒的仪式,戒牒是合格僧侣的身份证明。受戒者必须在指定的日期到达,逾期则被取消资格。张望跟随近30名学僧赶赴普陀山。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觉者》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佛国》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净》
  


  


  
  不料正遇台风,渡轮停航,怎么办?强渡海峡,冒死前往!全体学僧作出决定。学僧租的木船迎着狂风向对岸驶去,风急浪高,海水一次次灌进船舱,几十人挤在狭小的船舱里,在狂风恶浪中飘荡,张望冒死用镜头记录下这次难忘的旅程。
    
  2002年6月,拍完首届学僧毕业典礼,张望这才结束了天台山佛学院的拍摄工作。至此,他已在此陆续度过3年时间,留下了1万多张底片。
    
  张望深入佛门创作的摄影作品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系列专题《走进天台山佛学院》在《中国摄影》刊出,备受好评;发表在《中国摄影报》、《人民中国》、台湾《摄影天地》等报刊上的作品,也轰动了摄影界和佛教界。一位日本妇女在《人民中国》日文版上看到张望的作品,一次次给编辑部打电话了解天台山详情,希望前来学习佛法。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梵音》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过客》
  


  
  
  灵隐寺,张望一直向往的佛教拍摄之地。但是,许多摄影师要求到灵隐寺拍摄均遭拒绝。
    
  2006年8月的一天,张望突然接到灵隐寺负责文化宣传的法师的来电,灵隐寺正在筹建灵隐网,并且
  要印制大型画册用于佛教文化宣传,需要大量图片。灵隐寺经多方寻觅,选定张望承担此任。
  闻此,张望欣喜万分。
    
  灵隐寺的法师和方丈都很喜欢张望,90高龄的方丈破例同意张望住在方丈楼,和自己一起在小斋堂用餐。方丈不喜欢他人拍照,唯独允许张望跟随拍摄。在深入接触中,张望获知,方丈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不但佛学高深,而且诗词书画无不精通,是一个学识渊博,品行高洁的大师。就这样,张望和方丈同吃同住竟达3年。
  灵隐寺还破例允许他接触寺庙里的任何僧侣,特地派了一个小沙弥做他的助手。灵隐寺有150多位僧侣,许多僧侣都是高学历者,部分还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甚至是海归学子。与这些法师的接触使张望对佛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开始虹吸鲸饮地博览佛教典籍,并经常向法师请教。藏经楼重地,僧侣也是非许莫入,但藏主法师却破例允许张望不经请示随时出入,还特许他在藏经楼上拍摄。
    白天,张望跟随拍摄僧侣,晚上则深入一个个僧寮(僧侣的宿舍)与法师们交谈,这使他有了更多接触僧侣的机会。
    都道做和尚闲适清幽,事实绝非如此。不要说每天凌晨4时即起,就是那繁多的戒律也时时约束着僧侣们的行动。张望获知,受过沙弥戒的僧侣须遵守不少于十条戒律,而上升到比丘戒的更须遵250条戒律。
  
三年时间,僧侣们打坐、放生、剃度甚至圆寂,全在他的镜头里出现。佛门瀚海般的深奥在他的镜头里还原成为普通,那种玄虚高远变得平实了。
   张望在灵隐寺拍摄了3年,近年继续在杭州中天竺、外省甚至深入藏传佛教地区拍摄。从天台山开始,他心无旁骛地深入佛门拍摄已达9年。
    佛家教义中的“空”玄虚飘渺,难以把握,如何用镜头传递“空”的意境?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四季》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禅静》
  


  


  
  
  在灵隐寺藏经楼,他发现了一幅绝妙的图像:佛像端坐大厅,两侧的玻璃窗将对面景物倒映在地板上,与佛像交相叠映,景色亦真亦幻。他架好三脚架,手按快门线屏息静候。这时,藏主法师从门口经过,长衫飘然,他灵感勃发:藏经楼与佛像是佛的境界,窗外的风景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一个正在思考的僧人缓缓行走在两者之间,这不正是反映佛教空灵意韵的作品吗?他迅速按下了快门,《佛的足迹——过客》诞生了,后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2004年,杭州市需出版一套文化丛书,其中佛教专题交由张望拍摄。这次拍摄使他登上了国际顶尖大奖的巅峰。
  
  杭州烟霞洞,洞窟幽暗,壁上雕刻着许多古印度佛教传说人物雕像,张望在僧人的陪同下前往拍摄。当僧人手持蜡烛观赏雕像时,张望怦然心动: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古代异域的神僧与现代的中国僧人,幽暗的洞窟和柔和的烛光,雕刻静止的传说与有生命的人物交叠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穿越千年时空隧道、迷离神奇的画面效果。杰作《烟霞洞之谜——寻佛》诞生了!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寻佛》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心尘》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乐园》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流年》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凡圣》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过堂》
  


  
  


  


  


  

张望作品《佛的足迹---礼佛》
  


  


  


  

2005年5月,《寻佛》参加被誉为国际摄影界奥斯卡奖的奥地利国际摄影艺术展比赛,获得了最高奖专题组冠军。
    按照奥赛规定,获得最高奖的作者第二年成为奥赛评委。2006年,张望出任奥赛国际摄影评委,他是中国第四位获此殊荣的摄影家。
   2007年,他的系列摄影专题《佛的足迹》获得中国最高政府奖——中国摄影金像奖,填补了金像奖佛教题材的空白。业界评价:张望独创一种用空灵虚幻来表现佛教教义的风格,他的作品充分传达佛教文化的内涵,用视觉艺术传达一种哲学思想,传达了佛门特有的禅意美感。
    此外,在第十三届奥地利国际超级摄影艺术展中,他的《禅静》和《过堂》分别获得中国专题组金牌奖和三等奖。
    佛门摄影9年,张望的系列作品获得“休闲在杭州”全国摄影大赛特等大奖;他历时3载设计并摄影的画册《灵隐寺》获得国际国内十大摄影、设计奖;他担任总摄影的杭州大型文化丛书《西湖全书》第一分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在由中国政府主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上,他的佛像摄影作品被作为大会开幕式主题形象展示于来自全世界的代表眼前。
  

  张望的摄影作品还引发了一段传奇故事。
    2003年,英联邦高级财政官员、新加坡籍人士陈永宏看了张望的中国佛教摄影作品非常震撼,在作品的昭示中找到了自己灵魂的归宿,决心遁入中国佛门。经国家宗教局批准,陈永宏于2007年在天台山剃度出家,终生为僧。
    此事在境内外佛教界及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有学者评价:作为一个外国人被批准在中国入教,表明中国政府对宗教信仰自由的尊重,是中国政府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表现。
   “我的未来目标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进入世界顶级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张望说。
    要抵达目标并非易事。10年的消耗,张望的经济库存已渐见囊底,他又要为他所鄙夷的金钱操劳了。但张望对前景充满信心:“我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湖南在线】本文网址:
http://hunan.voc.com.cn/article/200812/20081224203325477_5.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3

握手
3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6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Serendipity缘定今生 2012-6-22 11:09
tarcuslao: 那幅「尋彿」顯現作者不明佛理,圖像是刻意安排造作而成,佛是覺悟,是自心內尋的,若是向外攀緣尋佛,就敗筆了。後學愚見。 ...
说真的我对佛法也似懂非懂的不过也长听,看,哈哈哈 ,作者当然不是深刻明佛理的人,他更适合是个摄影,画手,艺术家类的,摄影要的是一张图片的效果,有时候还加了商业元素。每个人本身也可以称作佛,而成佛并非一定要出家的。那庙只是个地点栖身之所而已。有时候我在想如没有庙还会有那么多和尚么?真正成佛的人一钵天涯走
回复 tarcuslao 2012-6-22 10:57
那幅「尋彿」顯現作者不明佛理,圖像是刻意安排造作而成,佛是覺悟,是自心內尋的,若是向外攀緣尋佛,就敗筆了。後學愚見。
回复 Serendipity缘定今生 2012-6-22 08:24
xingliny: 幸会!多多关照
谢谢来访,客气了,我很少看玻璃的艺术品,在你博客真是打开了眼界,谢谢你的介绍和展示了作品.祝你有个愉快的周末!
回复 xingliny 2012-6-22 07:31
幸会!多多关照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