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这句话拳论中反复提到,很多人也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今天末学把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做个报告与大家探讨。
很多人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关于坚刚与柔软又各种说法,有的认为太极拳以大松大软为主,有的人以刚猛发力为主,其实那样只能走入两个极端。
在周身没有松透的情况下,节节不能完整的贯穿,那样产生的力是不完整的分散的,往往是局部的刚力的表现,局部做功是有限的产生的力不会从接触点到脚下。
当我们经过站桩或者盘拳中得到周身松柔的锻炼之后,就能够把身体每一个部位,关节,肌腱,这些分散的力得到完整的统一,不达到松肉,神经就不能够灵敏的体会到,每一寸骨节之间力的感知,当大脑神经放松下来,就会灵活的运用意念调动这些分散做功的力而达到有序,人生如同一部汽车,心脑是主宰这些汽车各个部件统一合作的灵魂。如果司机心态不稳定思想没有序,那么这部车子也就不好控制了总会顾此失彼不听自己的控制。
我们对待自身也是如此,坚刚的身躯原来是分散存在于各个器官筋骨中的,通过松肉的调整,使得我们的心脑得到了极度放松,这样才能运用有序的意识灵活的将将这些分散的力达到和谐顺畅的调整,这也就达到了,先极柔软然后方能有序的支配自身这些分散的力而达到坚刚周身一家点点均匀的劲了。
以上是末学拙见,望各位老师学长给予批评指正!
古人创编太极拳这一养生功法是以养生健身为目的的。
再后来的社会变迁中有了战乱的纷争,一些武学家将这一功法产生的功能运用到了实战技击的应用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门派以及各种学说与练法,但是总的来说都以阴阳辩证的理念达到:减压 疏导 分流 有序 统一 排列 组合的过程。
我们的身体与生理由于受到了后天的影响,而改变了先天有序的自然状态,会随着年岁的增加,社会因素的干扰变得无序,思想,心理,生理都会被外界干扰相互影响,以至于出现一些生理心理的疾病。
减压:现在的社会由于人们生存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之中,工作,家庭带给每个人的压力是很大的,通过太极拳这一有氧健身运动能够帮助我们松弛大脑神经达到心理与生理这一物理减压的目的,让我们能在工作生活至于能用短短的几分钟,通过一些小的方法来达到减压,让心脑得到很好的休息与调整,来更有效率的工作生活。
疏导:我们的生理健康与否与气血的顺畅与否有直接关系,通过合理的太极拳规范化的锻炼,能够使得各个脏器以及筋骨关节之间合理的舒张开合,用最佳的角度合理的省力的支配肢体运作,达到气血平衡的目的,哪里紧就松哪里,哪里过于懈就紧哪里,疏导结合,来调整自身的状态,这样通过意念的引导支配而祈祷气血疏导平衡的作用。
分流:气血是有一定的自然流向的,我们平时不合理的肢体的运作会造成一些局部链接点以及组织血压增强,这样也就会影响到局部的神经紧张,这样血流量就会不均匀,健康的体制是气血均匀如同河流一样川流不息没有阻碍,通过太极拳的锻炼能够将这些阻碍通过疏导的方式达到分流作用。如同中医辨证一样,上病下治,感觉胸闷,就把意念放在两个脚心经过几分钟,气血就会贯通脚下就能缓解上面的压力,此类推通过疏导分流来平衡自己的气血运行。
有序:用力省力在于用心,王培生先生说:不使用无谓的力,改、该用力的地方用力,不需要用力的地方就休息,太极拳讲究阴阳,虚实,该做功的一侧是阳,该休息的一侧是阴,每一个动作,手动脚不动,脚动手不动,动点就是做功点在工作,而不动点是虚点在休息,休息但不是懈怠,而是存在着但不用心脑去支配他做功。这样有序的调整,每个关节之间的用力过程,从而达到有序省力。
统一:很多时候我们的肢体,并不是随意受我们心脑支配的,每当遇到搬东西或者与对方接触的时候常常会造成局部用力不均匀而导致,扭伤或者推手中被人家找到劲源而被控制。如果自身能做到点点轻重一般均匀,从头到脚一个分量,这样用力一动无有不动,浑身是一个整劲,松也是整,紧也是整。意念统一专一,形体气血统一一气,没有缺陷,这样整体状态也就饱满浑圆了。
排列组合:太极拳的锻炼,是通过盘架子来不断地校正自身的这些个筋骨脏器,把后天的不顺调整到有序的状态,通过松散松柔的锻炼把僵劲的身躯拆散开来,先是去僵求柔,然后再从新组合,完整统一。
------太极猴
练太极拳的朋友们都知道一身背五弓这句话:这句话表达的没有错,说出来了,身体大的关节与五张弓在其中的作用,阐明的是三节呼应的关系弓梢与弓背,弦的两个稍与中间扣指拉伸点,都是三节的作用关系。这是指大的环节,要是往细里分析,那就不止这几张弓了,为什么呢?从人体结构来讲,人身有206块骨头以及链接点,任何部位都能找到三点之间呼应的关系,意念放在任何部位则任何部位都可以形成稍与中的呼应关系,比如眼神,两个眼球是稍,印堂是中,两个腰是稍,命门是中,两个乳头是稍,檀中是中,两个肩胛是稍,大椎是中,脚趾脚跟是稍,脚心是中,等等,包括任何一寸肌肤都可以在上面,运用意念来设定,而达到全身在在处处的平衡,练习这些不能着急,要找一处没人的地方自然站立,慢慢的品味体会,从手开始,每一寸每一个部位,找感觉,相信通过一段时间调整一定能够达到心意与肢体的呼应功能,太极拳就是练得一个舒服,当我们能够随意用意念来支配调动自己的身体了,能自由灵活的感知自己了,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能,真正的技击是没有招法的,就是从容不迫的心态与灵机一边的本能。
以上拙见与拳友门分享 ,望交流指正,共同进步。 --------太极猴
练太极拳的人对中正这个话题不陌生,历代明师也对中正有着各自的阐述!末学以为都很好,从各自的认知角度以及自身感知状态看都很合理,在此感恩老一辈拳者对推动太极拳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我今天谈的中正与大家常见的一些观点有一些差别,我们对外在形体做参照,通过四维上下产生的中正不陌生了。今天谈的是多维空间的中正,也就是遇缘中正,遇缘平衡,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不一定是处在固定模式状态的,太极拳的中正劲不一定是一个模式下产生的,而是在不同状态下都能够产生才是根本,那么在身形不具备的条件下,能不能中正呢,我认为能。
以前我对拳论的认知和大家一样,规规矩矩,尾闾中正,顶头悬,只有身正了,百会领起来了,才能做到中正。后来随着接触一些人,增加了另一种认知,也就改变了原有对中正的认知了。
在北京,认识了一些老人家,给我的感觉很普通,和正常的老年人一样,有的弯腰驼背,有的弱不禁风,仿佛一推就倒,没有太极拳人那些规范的身形结构,打拳也很自然不做作,看上去很难看,但是您说他们有功夫么?回答:有
人们总是会在现实里,亲自经历亲自的感知到才知道另一种能力的存在,若是按照后来人对拳论的认知来给太极拳套一个框框才能产生出来太极劲。那我所认知的经历的也就不会出现了。这些老人家身材形态并不工整,他们的腰是弯的,背也不直,头也不正,但是出来的东西确实是你摸不到的。
大家都把太极比喻成水。可是水的只是有上下的浮力与四周的压力,而水呢又存在于我们这个星球一起存在于虚空之中。我把太极比喻成气,神气,意气之气,气是无形无相的,他随着我们的身形状态随缘遇缘的存在着,纵观世间百态,看看各类物种。都有各自的中的存在与体现。中定不是固定一种模式。而是活活泼泼的,是平均。
能够做到均衡,无论您是什么样的身形状态都能够达到随缘随遇平衡的目的。。。。。今天先唠到这里下次再唠!
各位拳友,想掌握懂劲的技巧,建议经常挤公交车。在车上,车子运行中可以在自己中正站稳的基础上帮助周围的人不倒站稳,自己还可以利用与别人的而接触帮助自己站稳,车子运行不稳的时候脚不能用力,手要扶稳。若是车子平稳运行,脚自然放松,手只要扶着上面栏杆就可以,车子晃动千万不要手脚都用力,脚松手实。这样一年下来,会有在推手中得不到的实际收获的。/cc> |
(流星雨小君)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大家想从太极拳的锻炼中得到什么。是心理与生理的和谐呢,还是气血翻腾的冲动。哪一种更快乐!推不完的推,发不完的发,较不完的劲,较不完的汁,得到的那只是烦恼。/cc> (流星雨小君)嗯敦煌学友说的非常正确。中国的武学文化如同中医一样,是调,是养,是化,是解,处处体现着中庸和谐。给别人一个平台,自己的空间也就增大了很多,能做到无争,那么虚空法界都是自己与大家共有的平台。在外太空看咱们这个蓝色的星球,只是银河系中的一粒尘埃,争下去只能导致,星球内部的个体与整体快速的走向湮灭!/cc> 其实,怎么松,怎么紧,都离不开自己的自重。 劲,也没有那么神秘,只是通过咱们后天大脑意识的支配,调动的有序完整而已。 松的概念既是均匀贯穿。通过接触点把力有序的传导到脚下,分流的过程。如果要是不经过训练,那力很容易就半途中断,产生局部支撑点,传导不到脚下,也就没有整体支撑了。 就是要常年找个伴陪着咱们摸,找体感。 先从手开始,对方给一点力,自己把力松到脚下。感觉手上和脚上一致了,在延伸,小臂肘肩以及其他部位 节节贯穿,节节之间都均等。点点都一般轻重均匀 如同火车一节节,如果有一节有故障那整体都会受到影响 手是车头,脚是车尾,手动通过中间环节直到车尾的脚节节相随 该哪里动就哪里动 进步是手引脚随,坐步是脚印手随 练太极拳就是要练的。每一个部位在与外界接触的时候都能,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不紧张。那神经与肌肉皮肤也就自然得到了很好的而放松。 往往接触点紧张是由于我们的思想注意力离不开接触点。如果能经常练习,无论何对方怎样接触,咱们的意念都不放在接触点上转移另一个部位,这样就能缓解,接触点紧张的局部力了。 对。心态是关键 就是每一处关节部位链接处,都不相互挤压挣顶,不多于的去做功。整体劲自然贯穿 盘架子中,要保持,每一个关节节点的位置都是在各自高度的轨道,平行移动,不给后一节关节造成下压的压力。原理就是,打拳的时候每一个高度的关节部位都如同在滑道上面做位移一样。您想啊,如果滑道 偏移歪斜,那上面的滑轮也就是这些个不同高度位置的关节,运行就会不畅。如果意念再有下压的力,那就会更加不畅了。 自身的每一处关节都如同天体的星系有各自的轨迹 肘,在肘的高度手在手的高度相互不越过自己的轨道 如果整体能很从容。心态很定静,那对方接触我们就如同握着一根没有知觉的木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空 佛家讲,不执著 接触点在哪不用用意念支配那做功,而是支配另一点做功,来缓解接触点的压力。 意念能离开接触部位越远越好,这就是意识放长,到了进一步可以把意念离开自己的身体,比如身边的一些个物体树木建筑物远处的云端。做参照点,这样整体就能空 这样,您让您的。伙伴或者家人,先握着一个棍子感觉一下,然后再在您的手臂上握着,您用转移意念的方法,不让手臂做功,要是他们能感觉到握着您和握着棍子感觉是一样的,那就成功了,然后再练习下一个部位 对啊 只要心念转变了,其他的就很快了 十年太极不出门就是练习心的静与定,能早一天转变过来,就早一天入门了。 对啊 从末梢开始手开始 多感觉与对方的力同步同速 菩提子~妙音 21:11:41 -------以上出自小君QQ记录整理 希望得到网上老师学长的支持与指导! 大家练习太极拳多年,相信对于缠丝的话题与胯的运转的话题已经见到很多。今天末学也来谈谈缠丝。我是练吴氏的,杨氏与陈氏也知晓一些。我只是从我个人理解的角度谈一谈,有不周到的地方,还望各位老师拳友批评指正。 缠丝原理如同螺丝钉的原理一样。上下进退都是靠着螺旋产生的动能,目的是为了省力目标专一。力的传导方式最省力的就是螺旋传导与牵引。我们无论是生活中,练拳中。下肢能做到脚部。小腿,大腿。与髋关节的螺旋配合,会使您日常生活行为举手抬足间省去很多的力气的。记得,王培生先生讲过。一切肢体行为的起是外旋。落是内旋。如果我们练习太极起式,起的时候。双脚双小腿,大腿的劲端股骨头,在髋关节的包合下做外旋,这样就如同两条缆绳一样的把两端的髋关节,搅上劲了。这就是合胯的原。这时候胯关节与股骨头组合成的,称为胯的平台保持均匀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尾闾,腰椎一节节的,折叠向上传导,直到大椎的位置,同时左右两侧的多节肋骨也做上卷外旋,这时候通过肩胛部位的外旋传导到肩部。手大臂的膀端在肩的合抱下做外旋,延续到小臂手腕子手指都有微微外旋的意。这样上半身也搅上劲合住了。记住,这些外旋与内旋都是意。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形来认知熟悉。等到大脑形成这一思维模式后,就要转到内。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这就是杨氏,吴氏,看似外形没有螺旋的痕迹,实则内里通过意识的调配已经在做着意识螺旋的微调了。 上面讲的是起的方式,落正好相反,是同时内旋。肋骨前内转。如果是左腿实,实腿的一侧身体就是内旋,虚腿的一侧就是外旋,这是指的,虚实腿在转换过程中需要内外旋分清同时做功。而到了位置以后就要,实腿一侧从内旋放松松散归位。虚腿的一侧也从外旋的过程中恢复松静状态不要想会自然归位的。然后保持住瞬间的整体均衡状态也就是无极状态,待到平静后继续做下一个动作,围绕着上面的传导方式进行。说起来复杂繁琐,做起来就是一念之间的感觉。以上是我个人的知见,一定会有不足的地方。我练到哪里说道哪里,希望和各位老师拳友交流学习。分享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螺旋传导的艺术。谢谢大家。如果我再体会出来一些还会与大家分享研究的。-----陋学/小君 引用我北京老师的故事,老师也不练发放的意了,现在一直在练内养,意还是以藏好。藏意就是藏自己的中,藏自己的精。有意不执著意为养。否则只是散。用意执着意,是散,与耗散形体的能量是一样的,他伤人也害己于无形。/cc> 一动就有阴有阳同时具备的。不动也有阴有阳但是是在无极状态。一个是动中有阴阳一个是静中涵盖阴阳。 比如一杯水,你不动他的情况下,水中的一些物质一样不少的存在。他们是静止的存在,迩当晃动杯子的时候,水中的分子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在动中来保持他们的均衡稳定就是太极拳动态需要调节的意义了
把不均衡的地方部位用心脑感知调节啊,紧的调松,过松懈的稍微紧一紧
当不转换的时候就是无极太两侧都均衡。如果需要虚实转换就要一侧往另一侧一点点加水,这样一侧由于水的减少就可以轻灵运行了,到了定式以后再让他们均衡,所以太极拳就是在这个无极与太极之间调整的过程 只要你想动就要减少一头增加一头
两个水桶都不空就不灵,迈步空一只脚半个身体就灵 人身体就是气血分子组成的。全屏自己意识支配你自己的这桶水 意识就是祈祷疏导的 意识紧张心不定,这样内部的气血这些水分子就会如水波纹一样波动了气血不稳周身平衡一定出问题 会直接导致心慌气短 自己就是水,及看自己怎么平衡他疏导他 对方也是水,与对方接触,就看你怎样给对方找出路不堵这样两个人的这桶水就都和谐无阻 要想让一侧的秤盘可以减轻压力就要减少一侧的压力或者增加一侧的压力,这样另一侧就会轻灵的摆动运行 吴氏拳坐步到弓步就是这个特点 坐步不动的情况下,实腿与虚腿轻重是一样的。只要一运动,要想虚腿抬起落下轻灵就要减轻一侧的压力。或者先实腿的一侧沉一些增加一些压力,虚腿一侧就可以稳定 轻灵的运行了,等到了弓步定式以后瞬间保持周身轻重一般均衡,这是无极状态,直到意识要开始下一个动作就再这样的调整。从动到静,静在开始动这样循环 动到位置保持静,静急又产生动 即便是周身静止,意识也没有停滞还是在用心脑去感知周身哪里有松紧不适的地方,即便是无极状态。也没有绝对的静,静中有动是心脑在进行微调的动。
这只是个人理解不代表大家,还希望和大家学习体悟 其实大家都有好办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