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表达热情的方式总与吃分不开
在回国的日子,最受折磨的应该是我们的胃。长期在美国生活,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很简单:以健康为前提,饮食注重清淡、不再追求胃口。平时多以青菜水果为主,肉食已经减少很多,很少饮酒更没有酗酒之说。也注重锻炼,至少经常有意识以走路代替开车。对于身体 “中部崛起” 尽可能有所防范,因为清楚知道这是很多病症的起源。
回国以后与亲友们相聚,是件十分高兴的事情。但是大家表达热情的方式总与吃分不开。在中国吃的东西种类太繁多,这让我们的胃一次次经受了冲击考验。
几乎每天都有餐宴。每次吃饭之前,尽管我都会约法三章:最好做到简单、不浪费、不饮酒。每次我都发自内心提出要求:稀饭加包子加几个小菜是我的最爱,但每次朋友们对我的要求总是嗤之以鼻,他们总不相信,以为我是客气,或者觉得这样招待日后不好交代,于是每次聚餐总要点很多菜,稀饭包子只是变成了其中的一道菜。聚餐后很少见他们将剩下来的菜打包带回家,后来在我们一再劝说下,才会有所打包,而不是全部打包。
每次吃饭饮酒是少不了的,即使有一次在我们的坚持下真的吃的是稀饭包子,也要先喝酒,来了个啤酒小菜为稀饭包子佐餐。即便这样,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回国所到之处,到处都见餐馆生意红火。高温挡不住、雾霾挡不住、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挡不住、政令挡不住。吃喝风不见收敛,也不见得都是公款,年轻人和学生也不少。(正赶上毕业季节常见武汉的大学生们喝得满脸通红)。问到上面煞吃喝风的政令,朋友说根本没可能煞住,大家绝对没有信心做到。举例说某日某部长来武汉视察,说好了吃食堂,结果那一餐还是花了一万多。可见制止吃喝风之难。央视公益广告天天提醒:据统计,中国每年因为吃喝浪费的粮食足够两亿中国人吃上一年,但是照样当耳边风。
在中国吃喝,总让我自然对比在美国的生活。我参加过很多美国人的社交和文化活动,所有活动多以简单的自助餐为主,以交谈为主,辅之喝点红酒,气氛轻松热烈。我问朋友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培养一种红酒文化、以红酒和交谈为主的社交方式呢?他笑笑说,不可能。他告诉我一件事,某日几个自称有品位的白领聚在一起说:我们觉得天天喝白酒没有意思,今天只喝红酒怎样?大家均表同意,接着每人干掉了好几瓶价格不菲的红酒,还大呼不过瘾——把红酒当成了啤酒饮。此后大家又恢复了畅饮白酒——一醉方休才是中国的酒桌文化。
吃得最舒服的一次是武汉的作家晓苏安排的与我的老师王先霈相会的那一次。几杯咖啡(当然我知道在中国喝咖啡价格一定不菲!)加上每人一份有特点的煲仔饭——我选的是鱼煲仔,交谈甚欢,印象深刻,可谓是精神物质双丰收。为什么不能像这样去形成一个简单饭菜加丰富谈话佐餐的氛围呢?面子、面子、还是面子!
什么时候当中国人的饮食花样少了清淡了、什么时候当人们不再豪饮了、什么时候当打包成为一种自然习惯了,什么时候亲朋好友一杯茶、一杯咖啡就能聊个没完了,中国社会就是彻底改变了、文明了、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