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人
英国《泰晤士报》首席经济评论员安纳托尔•科勒斯基从中国访问回国后发表文章说,“再过十年,当中国面对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人口老化这一最可怕的问题时,政治与经济的冲突将更加严重。中国领导人了解如何保持经济的强势增长,但是人口老化问题将会是未来的艰巨难题”。
这次回国深刻感受到中国老年问题的危机。
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然而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中国还存在着严重制度准备不足的问题。中国社会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养老服务等方面有明显进展,但是城乡之间、企业和事业机构之间还存在严重不平衡。例如农村很多地方养老金每月只有区区几十元,城市从一千到几千元不等。至于“空巢家庭”不仅仅在农村,城市更多。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查显示, 农村空巢老人的比重占到四成左右,而城市地区有近一半的老人没有子女相伴。在国外,六十岁左右的人仍在工作的不在少数,而在中国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很多这般年龄的老年人其实还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愿望和能力,但是在他们中年的时候就因为企业结构性调整而被迫退休,至少提前十年进入老年生活行列。
生活、医疗没有保障、老年生活的单调乏味,老年人普遍都存在苦闷、孤独、抑郁、烦躁、多疑等情绪, 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幻觉和厌世的想法。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障碍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老年人最大的问题是心理障碍,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晚年生活缺乏质量。
我在国内熟悉的几位老人,生活条件已经说很不错,住房医疗条件都具备,但普遍感到很孤独无助。无论生活条件好坏,老人们在精神上很依赖自己的儿女,总希望能享受儿女绕膝的晚年,而眼下正是儿女们或者打拼、或者按照自己的生活理念去改变生活的时候——儿女们并不希望今后再重复老人们现在的生活,而希望去创立新生活,因此越来越多的儿女只能远离家乡、根本无法顾及老人。老人养儿女一辈子很不容易,所以他们希望儿女报答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这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下一代人追求自己生活和照顾老人之间难以两全。
更多的还是老人缺乏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他们的医疗费和退休金根本无法保证他们安心享受退休生活,他们的儿女还必须负担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难让他们享受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我遇到的那些在江滩晨练的老人们,回到家中后不过是凑在一起打打牌、下下棋,几乎每天都在打发日子,晚年生活得并无价值并无质量。
这就是目前不少中国老人生活的现状,而即将进入老年期的中年一代也似乎正在重复现在老人们走过的路——没有独立的、有质量的、健康的精神生活。
回来后常想到那些国内的老人,我总是不由地将他们比较起我认识的身边几位美国老人,美国老人的生活方式常引起我思考。由于有基本的养老保障,虽然他们也有孤独时刻,但是他们在精神生活上能独立,生活质量便不一样。
今年79岁的泰迪•克瑞斯,是我认识的一位普通退休教师,一人独住在公寓里几十年了。她一辈子吃得都很简单,主要食品就是面包、芝士、咖啡、蔬菜和水果,几十年不变。家中甚至连一个微波炉都没有。她的业余生活就是参加教会活动、听音乐会、平时很多时间是在弹钢琴。泰迪一辈子未婚没有儿女,生活谈不上很丰富但她很独立,也算很满足,她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而是尽量丰富自己的生活。还有我认识的住在马里兰州85岁的华裔老人李长华、仝月华夫妇,他们受教会委托,在中国九寨沟协助为残疾儿童创办了“方舟孤儿院”,收养了几十位中国残疾孤儿。他们用自己博大的爱心去帮助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每年都要往那边跑多次。最近一次李老先生竟因为心力衰竭住进当地的医院。他们有自己的信念,生活非常充实。平时他们每天要努力保持健康的身体,更希望自己长寿,为的是有更多时间为他人多做点事情,他们说即使哪一天走了,一生也会毫无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