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人物系列之三
纽约人常会告诉你:“在纽约,天上掉下块砖头,不是砸到银行家,就是砸到艺术家。”纽约是世界文化艺术之都,有艺术家无数。我们就认识一位法国的剪纸艺术家Béatrice Coron,她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叫高培雅。
我每天上班乘坐的N车车厢内就有一幅她的剪纸作品。
高培雅出生法国里昂,从小是个非常“叛逆”的女孩。她并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把读书作为进入社会的“敲门砖”,而是一开始就去读社会这本书。外表优雅的她曾经做过牧羊女、清洁工、工厂工人、卡车司机、导游,也曾经“周游列国”,先后在台湾、墨西哥、埃及生活多年,1984年她定居纽约直到今天。
到她人生的四十岁那年,她终于考虑好了:要成为一个艺术家。于是从此以后世界就有了这样一位剪纸艺术家。
丰富的人生阅历加上极富有创造性,令高培雅在艺术上成绩斐然。她的作品多次在大都会博物馆、纽约设计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华盛顿国家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洛杉矶、旧金山博物馆、法国博物馆展出,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加州大学图书馆、史坦福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布朗大学图书馆收藏。
她非常善于用作品讲故事。“我是一位剪纸家,我剪故事”,她的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一篇文章,一首诗,一条新闻或一个哲学的概念,她能从中产生丰富的联想,“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没有关联的”,然后通过刻刀在手上成型为一幅作品,“就像在用刀作画一样”。
高培雅具有语言天赋,除了法语,她能讲流利的英语、西班牙语、甚至能讲世界最难的语言——汉语。但是,很多时候当她想描述自己的想法时,却常常感到语言的贫乏。于是她说剪刀更能帮助她表达思想,帮助她进行哲学上的思考。她有很多作品反映的是纽约的都市生活。如今,她已经不仅仅用纸作材料,也用金属、铁、石头、玻璃作材料,作品在纽约街头、在纽约的地铁上、在纽约的公园里都不难见到。
多年不同工作经验的累积,成为她日后的创作灵感来源之一。“很多时候,我常深受来自我生活中接触到的人以及事物的启发,换言之,创作灵感其实就蕴藏在生活中,随时等待我们去开发”。
“当我创作时,我会出现两个大脑:一个大脑建筑框架,一个大脑引导我走向与世界的联系。”
她的作品最大的高50英尺,最小的只有徽章大小。
2010海地强震发生后,她创作了这幅震撼的作品。
Béatrice Coron将大型剪纸创作比喻成“马拉松式”的创作过程,循序渐进。她认为自己变成了一位“长跑型”剪纸家。在坐落于曼哈顿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the Museum of Arts and Design,MAD)里,她平静地说:“生活和剪纸的关系其实是非常紧密的,一个故事牵引着另一个故事。从一个小的影像开始做起,大型的剪纸创作则如同马拉松般起跑,一开始跑了五十公里,六十公里,最后变成八十公里的超级马拉松”,截至现今她仍然觉得自己持续在向前奔跑着。
曼哈顿的艺术与设计博物馆曾经展出她的一幅作品名为《地狱与天堂》(Hells and Heavens),由两块十三英尺高的面板所组成,这是一幅连续的影像,包含《每日的地狱》(Daily Hell)和《每日的天堂》(Daily Heaven)主题。她认为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所谓的界线,有些人生于地狱但克服一切到达了天堂;有些人并没有努力找寻机会翻身,这就是界线所在。作品意在表达:想要过更好的生活,就要尝试努力的去改善。
她的剪纸作品想象丰富,结构完整,把剪纸描绘现实的特长推向了极致。
布朗克斯地铁站的作品
科罗拉多公园的作品
她非常热爱公共艺术。远在科罗拉多州,有一幅她的刻在长椅上的作品。 “夏天的时候人们穿着短裤或短裙坐在上面一阵子,起来就会发现这些故事将短暂地印在你的大腿上,人虽然离开了长椅,但故事却一起被带走了,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高培雅与另一名来自布朗克斯的艺术家,依据当地社区的传统将窗框和围栏设计成花朵的造型,小区人们每天拉开窗帘或走出家门外,看到的都是花朵环绕的作品,非常赏心悦目。
高培雅深知剪纸的历史。她说剪纸产生于中国古代,然后通过亚洲传到欧洲,在瑞士、荷兰、德国扎根,又由德国移民在19世纪带到宾夕法尼亚州。是艺术将不同民族连在了一起。
高培雅特意选择住在靠近中央公园西边一栋高层公寓的最高一层。当我们和她谈完艺术,已经是夕阳西下,晚霞漫天。从窗外望去,剪影般的纽约都市风景在晚霞映照下,格外美丽。这不就是一幅巨大的剪纸作品吗?我很快就明白了她为什么选择纽约、选择居住在这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