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热度 1|||
“供御”款建盏,这一帝王御用茶器的象征,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故事与价值?它不仅代表着建盏曾作为贡品进献皇室,更见证了一段段辉煌的历史。尽管其“供御”之路的起始与终结在历史长河中并未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借助历史文献的碎片,拼凑出那段不朽的传奇。
建盏“供御”款的深厚历史与独特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作为帝王御用茶器的象征意义上,更在于其底款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这些底款,如同历史的密码,为我们解锁了建盏背后的故事与价值。尽管历史长河中关于其“供御”之路的起始与终结并未明确记载,但通过细心解读这些底款,我们能够逐渐拼凑出那段辉煌历史的轮廓。
建盏的底款,这一显著特征,不仅标明了其用途、作者以及烧制年代,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特别是在贡品类底款上,我们能够窥见那段辉煌的“供御”历史。流传至今的宋盏底款,种类繁多,每一款都如同历史的烙印,深深镌刻在建盏的身上。
建盏的底款,这一独特的标识,不仅承载着建盏的制造信息,更见证了历史的沧桑。通过对底款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建盏的历史演变。这些底款,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建盏的过去与现在。
供御款,这一特殊的底款标识,在建盏中有着怎样的含义?它是否与皇室有所关联?又或者,它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制作标记?让我们一起探寻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建窑,这一民窑背景的烧窑场所,在宋代却承担着为皇室烧制精品建盏的重任,这便是所谓的“民窑官用”制度。因此,窑厂在烧制这些专为皇室打造的御用建盏时,会特意在底部刻上“供御”等标识,以彰显其特殊的进贡用途。这些标识不仅代表着皇室的尊贵地位,更承载着窑厂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在众多贡品款中,“供御”与“進琑”最为常见。“供御”二字,明确表达了这些建盏是专为皇室供应的御用之物;而“進琑”,则直接指明了这些建盏是进献给皇室的珍品。
宋代建窑“供御”款黑釉兔毫茶盏,藏于纽约唯佳艺术馆。
此盏口径8.9厘米,高5.1厘米
“供御”盏的演变历程
在探寻宋代建窑“進琖”款黑釉茶盏的珍贵历史时,我们不得不关注其背后的“供御”盏发展脉络。这款茶盏,不仅承载着精湛的制瓷技艺,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皇家风采。从其初现到最终定型,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汗水,折射出那个辉煌的时代特色。
“供御”盏的诞生背景
在宋哲宗元佑七年,苏轼曾创作一首诗《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其中描绘了“病贪赐茗浮铜叶,老怯香泉滟宝樽”的场景。“铜叶”在此处指的就是茶盏。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宫廷中所使用的茶器并非建盏,而是“铜叶”。
到了元佑八年,哲宗亲政后,政治上推行元丰新法,军事上采取进驻宝寨、开拓疆土的策略,迫使西夏求和。在这一时期,宫廷无暇他顾,更不会因为茶事的精细而改变所使用的茶盏。因此,“供御”盏的诞生,或许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悄然展开。
可推测在宋哲宗时期,建盏并未成为宫廷的御用茶盏。然而,在公元1100年宋哲宗逝世后,其弟宋徽宗赵佶继位,并在其后的著作《大观茶论》中记载了关于建盏的内容,这标志着建盏正式成为“供御”之选。据学者研究,建窑烧制“供御”及“進琖”款建盏的鼎盛时期,大致位于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至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之间。
《宣和遗事》中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内赐宴,其中特别以惠山泉和建溪异毫盏烹煮新贡的太平嘉瑞茶赐予蔡京饮用。这一记载表明,在徽宗时期,建窑的兔毫盏已经作为珍贵的御用茶具进贡至宫廷。
然而,建盏的盛衰与茶文化紧密相连。随着政权的动荡和战火的蔓延,建窑经历了覆灭与重生的历程,烧造与进贡也一度陷入困境。同时,高宗多次停止北苑贡茶的进贡,直至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才逐渐恢复徽宗时期的繁荣景象。
此后,直至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北苑贡茶的进贡规模一直承袭高宗时期的惯例。然而,在这期间,建茶的评价在南北宋之间有所下降,逐渐回归到了对碧色茶的审美标准。及至明代,茶人们已对“点茶”的概念感到陌生。
“供御”盏的发现
在清末民初时期,建窑窑址中出土了刻有“供御”、“進琐”字样的兔毫盏实物。1935年,一位名叫詹姆士·马歇尔·普拉玛的美国人,在上海海关任职期间,专门前往水吉调查建窑遗址,并带走了大量标本。1972年,日本出光美术馆根据普拉玛所收集的资料,出版了《Temmoku.AStudyoftheWareofChien(天目.建窑瓷考察)》一书,书中就包含了一张刻有“供御”底款的照片。
《天目·建窑瓷考察》一书,由日本出光美术馆根据普拉玛所收集的资料精心编纂,其中包含了一张珍贵的刻有“供御”底款的照片。这张照片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历史上一件珍贵的文物,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建窑历史与文化的宝贵线索。
“供御”盏的珍贵价值
在《天目·建窑瓷考察》一书中,那张刻有“供御”底款的照片成为了亮点。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历史上的一件珍稀文物,更凸显了“供御”盏的独特价值。
带贡品款识的建盏,无疑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与研究收藏价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带贡品底款的建盏都一定比无款盏更为珍贵。在烧制过程中,建盏的成品率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偶然性,使得烧造结果难以完全控制。而贡品类款识,则是根据朝廷的需求在烧制前预先打上的,因此,烧成后的建盏品质往往不尽相同。在进贡时,朝廷会精心挑选其中的精品,而对于那些未达到进贡标准的建盏,其命运则各不相同,多数可能被销毁。因此,带有贡品底款的建盏在品相上也存在显著差异,这要求鉴赏收藏者在鉴定时必须谨慎对待,不可一概而论。
日本所珍视的四只建盏——三只曜变天目与一只油滴盏,虽无底款,却丝毫不减其艺术与收藏价值。当然,若这些独一无二的建盏带有底款,或许它们便不会完整地流传至民间,更难以辗转至日本,成为国宝级文物。然而,在宋代,品质相近的建盏中,若带有贡品底款,其价值无疑会高于无款者,二者之间的价格差异甚至可能达到惊人的20倍。
"供御"盏的鉴赏
在宋代,带有“供御”底款的建盏,其价值远超无款者。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艺术收藏层面,更彰显了当时社会对品质与尊贵的追求。
新入门的盏友们常常对“供御”底款产生浓厚兴趣,然而他们可能会发现,“供御”款式的呈现方式似乎变化多端,有时看起来端正且充满书法韵味,有时则字形随意,缺乏章法。这种变化正是宋代“供御”款建盏的独特特征之一。目前所见的“供御”款建盏,其款识多采用镌刻工艺,由于每位工匠的刻法不同,因此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但共同点是都使用楷体书写)。相比之下,“進琑”款建盏则多采用模印工艺,其风格变化相对较小。例如,下图中展示的几款“供御”建盏,其布局和章法都显得相当规整,这反映出工匠们扎实的书法功底。
而如下面这片“供御”款鹧鸪斑瓷片所示,其刻字的间架结构显得较为松散,缺乏章法,这或许是因为工匠的文化水平不高所致。在古代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中,工匠群体中识字习书的人比例相对较少,因此出现这类“供御”款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宋建盏鹧鸪斑瓷片,其底径为4厘米,宽度达到5厘米,展现了一种不拘一格的“供御”款识,这种独特的款识方式对藏家更添了几分魅力,也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镌刻风格,为藏家们带来了无尽的鉴赏乐趣。
“供御”一词,其本意即指进献给朝廷、专供皇帝使用的物品。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建窑并非官方设立的窑厂,而是因其卓越的产品品质而被列为贡品。因此,在当时,建窑的贡品上贡行为需遵循朝廷的命令。
在建盏底部仅仅添加了“供御”二字,是由于“供御”款建盏是专为皇家定制,因此在器形、口径以及高度等方面都受到了极为严苛的规范和要求。
在当时,刻有“供御”款的建盏被视为皇家御用,其烧制标准极为严格。一旦有盏出现瑕疵或损坏,必须立刻销毁,绝不可流入民间。这是皇家尊严的象征,任何违规行为都可能招致灭门之灾。因此,“供御”款建盏与民用盏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建窑在宋代开创了宫廷使用的明确标识制度,成为中国官款制度的先驱。其供御时间跨越北宋和南宋两朝,成为供御时间最长的窑口。在生产过程中,建窑严格遵循宫廷要求,对供御类产品实施了严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