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徐敏豪 //www.sinovision.net/?11531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徐敏豪诗五绝3则真榜书2尺生宣斗方3幅(103)

已有 778 次阅读2017-8-2 23:52 |个人分类:徐敏豪中国书法|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徐敏豪诗五绝3则真榜书2尺生宣斗方3幅(103)_图1-1徐敏豪诗五绝3则真榜书2尺生宣斗方3幅(103)_图1-2徐敏豪诗五绝3则真榜书2尺生宣斗方3幅(103)_图1-3

徐敏豪诗五绝3则真榜书2尺生宣斗方3幅(103

鲁迅《呐喊》专辑

徐敏豪

201783日周四农历闰六月十二

本人书法格言:中国书法每、各时代标志,唯真楷书莫属,其它皆不可能;

本人书写方式:站立,悬腕、肘,铺垫床、揭垫案,艰苦卓绝、有目共睹;

本人书写风格:自成一体、兼收并蓄、独辟蹊径,独步天下、时代、古今。

1鲁迅《呐喊》其一

外侵国动乱,民生多艰难。

辛亥革命启,五四文化传。

(注1:参见百度百科、各主媒相关报道,下同。94年前的今天,192383 (农历癸亥年六月廿一)鲁迅出版小说集《呐喊》(共7.3万字)。 1923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推出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这部集子收入了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小说。真实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即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的中国社会生活现状(古老农村和市镇面貌),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深刻剖析和较彻底否定了旧中国制度及部分陈腐传统观念,表现出对民族生存的浓重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先河。作品通过写实、象征、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塑造了一批不朽艺术形象,有力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表达渴望变革、为时代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1999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创刊于198712月,在香港编辑发行,是全球第一本、且是目前唯一一本国际性中文时事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之首。1.《狂人日记》:“狂人”越反抗“吃人”,越被认为是“疯子”,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2.《孔乙己》:讲述一个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笑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小偷小窃,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3.《药》:表现了现代史上重大而发人深思的主题。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反差,有力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4.《明天》: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她四处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明天”到来时,病魔无情夺去了宝儿的生命。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她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真实而强烈。5.《一件小事》:主人公“我”,是五四时期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虽不能将其判定为革命者,但在他的身上确实有许多体现出革命民主主义者思想情绪的特点:关心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痛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尤为厌恶腐朽不堪的孔孟之道。但他身上也有一定弱点,对劳动人民尚缺乏深刻认识和正确判断。然而,车夫的所作所为却使他极为震惊“我”在进行自我审视、省察、灵魂拷问中发现了“我”作为知识分子自身的“小”来。6.《头发的故事》:讲述了主人公N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理想的人,因觉得不方便而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7.《风波》:写朝廷上换了皇帝没换皇帝对村里人思想的风波。揭示了农村人,也就是在封建思想摧残下的中国人安于现状、不问世事、没有拯救自己命运的思想,没认识到人的价值与尊严。8.《故乡》:描写鲁迅冒着严寒回到了他阔别七八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深刻揭露出封建等级制度给人心灵造成的伤害。20世纪20年代中国农村日甚一日的破产景象在这个最初的印象中得到形象反映。但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在这种生活背景下生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灵魂上的疏远,心灵上的毁灭。9.《阿Q正传》: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点的集中表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10.《端午节》:主人公方玄绰是小官吏又兼做教员,早年也曾觉醒过,后来却消沉了。他严于责人、宽于责己,思想严重退坡,喜欢“差不多说”的“精神胜利法”。11.《白光》:描写没落旧式知识分子。主人公陈士成参加科举考试,考了十六回,回回落榜,也没捞到秀才,终于变得精神失常,最后投湖自尽,了结了自己的一生。鲁迅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本质,对人物本身也作了彻底的否定。12.《兔和猫》:描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围绕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同情弱小、憎恨随意欺凌弱小者。13.《鸭的喜剧》:以鲁迅与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住在一起时的生活为素材,表现出两人深厚的友谊,同样也是爱的抒情。14.《社戏》:所叙“我”的三次看戏。开篇用近三分之一篇幅写“我”在北京的两次看京戏,后用三分之二多的篇幅写“我”小时候在故乡去赵庄看一场社戏。两次看京戏都窝窝囊囊心绪极坏,而看社戏却是意趣盎然永生难忘。三场戏发生在两个地点:都市和乡村。有意味的是,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但作者的心情却截然相反。北京的两次看戏叙述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沉重的压抑感。整篇小说的感情基调就是都市和乡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衷心向往和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创作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略,国家动乱,人民生活艰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彻底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路线,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但辛亥革命并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窃取了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力量,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无比孤独和苦闷。19159月,《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当时《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来向鲁迅约稿。鲁迅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纪的曙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围送来了马列主义,鲁迅受到极大鼓舞。鲁迅相信只要“大嚷”起来,就有“希望”唤醒“熟睡”的人们,就有毁坏那关着“熟睡”人们的黑暗的“铁房子”的希望。鲁迅答应了钱玄同的邀请开始写文章,鲁迅对《新青年》的编辑们怀着尊敬与赞赏,又感到他们“或许是感到寂寞”,所以他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1918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写了十几篇短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辑成《呐喊》,其中《不周山》一篇后收入《故事新编》中。作者鲁迅曾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因而,《呐喊》是听革命前驱号令的作品,即顺应于“五四”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学。毛润之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与“民族魂”。赤子童心、苍天可鉴,职责所在、不辱使命,不到之处、万望海涵,下同。书法篇幅所限,经本人节选、文字整理)

2鲁迅《呐喊》其二

封建吃人惨,铁屋漆黑暗。

国民劣根性,先驱声呐喊。

(注2书法篇幅所限,由本人节选、文字整理)

3鲁迅《呐喊》其三

脊梁皮鞭闪,身陷死水潭。

跪拜苟活易,积弊更改难。

(注3:因书法篇幅所限,由本人节选、文字整理)

(注4:本人“真榜书2尺生宣斗方”书法系列,以创代练,以繁体字为主,因马不停蹄、时间仓促、才疏学浅,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方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为盼)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